第十九回 孝泉镇大孝无敌 多功城轻敌遭败(1 / 1)

万寿节过后没过几天,张献忠遇上一个令他很不高兴的事,率军出征绵阳的艾能奇身负重伤,被手下用骡马大车拉回成都,亲自向他禀报兵败马科的经过。

当张献忠得知李自成派马科、马旷两将军由汉中入川,攻占了广元、阆中、南充、绵阳等地后怒不可遏,当即派艾能奇前往川北御敌。

攻下南充后,正在抓紧造船,准备顺嘉陵江直取重庆的怀仁伯马科,闻知张献忠派艾能奇率大军攻取绵阳,立即率5000精兵,悄悄赶到绵阳增援马旷。

这支精兵里,还有投降李自成的3000蒙古骑兵。

马科刚刚赶到绵阳,大西军的中路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艾能奇轻敌,不待左右两路兵马赶到便马不停蹄向绵阳发起猛攻。攻了几日,右翼洪正隆也赶到并投入攻城。岂料二马精诚合作、督战有力,“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恰逢到了8月21,是张献忠40岁生日。万寿节这一天,照规矩是必须避讳战火的。艾能奇只得下令停战两日,全军将领在艾能奇驻扎的桃子园一座大庙里设下西王万岁牌位,庆贺万寿节。众将领对着张献忠牌位行跪拜大礼、山呼万岁后,又杀牛宰马,大飨士卒。把个绵阳四围山野,弄得来烟雾腾腾香飘十里。

马科、马旷在城头看见,知道大西军营中有此喜庆之事,而且看到大西军士卒散漫于田野,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轻敌的气氛。于是二马故意示弱,在大西军停止攻城后,派遣少数残弱老兵出城偷取粮食柴草,皆用绳索缒出缒入,好像吓得连城门也不敢打开。

大西军看到绵阳守军这副怂样,料定城内无出击之力,更加放心酣饮。当日,大西军在城外通宵达旦地喝酒吃肉,城内守军无一点动静。

艾能奇对众将说:“我今日如此狂欢,诸君必谓我忘记大敌当前,疏于防备。其实我早已布下了八面埋伏,只等敌军出城,便可一鼓而击之。不料二马竟畏缩如鼠,候了个通宵竟未出来。连出城打粮草之人,也是用绳吊缒下缒上,看来敌人不能诱擒。今日与诸君狂欢尽乐,晚上早寝。明日搬运云梯钩竿,一鼓扑进城去罢了。”

到了傍晚,经过两日酒肉饭饱的大西军士卒大都醉倒在地,原野上鼾声震天动地。忽然间,只闻杀声四起、四门洞开,大顺军里的3000蒙古骑兵如狼似虎一般杀了出来。大西军于迷糊之中惊醒过来,仓促应战,哪里来得及?被大顺军如砍瓜切菜般一顿好杀,死伤甚多。艾能奇连铠甲也来不及披就提刀上马,用尽生平气力想杀得一条血路,却被大顺军团团围住。他不仅受了刀伤、还中了一箭,全军已陷入死境。

在这危急关头,只见北面尘头大起,左路军张其在率军赶到,解了艾能奇之围。艾能奇身负重伤,到罗江县收集溃散兵士。可怜三万兵马,只剩下八千人,而且和他一样多也带伤。艾能奇只得放弃了罗江县城,退守地势险要的鹿头关。他将指挥大权交与张其在,自己则躺在铺有厚厚棉袱的骡马车上,赶回成都向张献忠报急。

张献忠见艾能奇伤重,并未加罪,反而故作轻松地对众将说:“这孩子平时自夸勇略,有不可一世之概。其实名将哪里是这么好做的?咱早就料定他不是马科对手,为了使他小遭挫折、以为磨炼,才故意命他去打这一仗的。现在全川皆已归顺,自不能让闯军盘踞川北。明日我便御驾亲征,看我如何将马科手到擒来。”

说罢,张献忠便吩咐艾能奇上好金创药,从速治疗,命王自贤、汪兆龄率领一班文臣留守成都;自率王尚礼、窦民望、张能第等大将和五万大军,亲征绵阳,并携吴继善、龚完敬二人同行。

第二天一早,张献忠在成都北校场阅兵,手拂长髯哈哈大笑:“有此劲兵三千,就可当十万人马,何况此番有五万大军,随孤王出征!马科等闯贼部下,应当不战自降了!”

大西军高悬“为明讨贼”的旗幡,浩浩****出了成都北城大安门,踏上了通往广汉、德阳、绵阳方向的古驿道。行军途中,四望平原绿意葱葱、秀色可餐。

大军行进神速,三天后便进入了德阳县境内。从此处再往西北方向前行,便能不时看见隐约有山峦起伏了。

少时,张献忠偕御营刚刚翻过一座山坡,便有探马来报,说:马科前锋马旷,率领一支大顺军,占据了对面十里远近的一道山梁。得知大王率大西军赶到,正在山坡上挖掘工事,准备阻止我军前进。

张献忠哪里将区区马旷放在眼里,催马上前登上一道不高的山梁,便见三五里之外落在两道山梁之间的一大片平阳大坝上,豁然出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镇口驿道上,挺立着一座连一座气势宏伟的高大石牌坊。远远望去,镇上还有一座年代古远、气势磅礴的白塔直刺蓝天。

正在俯视之际,突然看到这小镇上涌出许多背包提匣扶老携幼的男女。百姓看见两侧山梁上旌旗招展,均布满了兵马,吓得在坝子上乱窜。

张献忠惊问这是什么地方?吴继善回话说这地方叫孝泉镇,《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的“涌泉跃鲤”和《二十四孝》中“安安送米”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座小镇里。

张献忠高兴说:“涌泉跃鲤、安安送米,满天下谁人不知!我们的秦腔、眉户戏里都有《安安送米》这出戏,自小咱就看过。安安的老子姜诗和老娘庞三春,还入了《二十四孝》。既然咱来到这孝子故里,那就应当进去给名垂千秋的中华大孝子、大孝女磕个头吧。”随即吩咐王尚礼:“这地方是天下出大孝子的圣地,马上带人去把老百姓请回镇子,千万别惊吓着了他们。”

“涌泉跃鲤”和“安安送米”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东汉,可它的流传却是在元代。元代人郭居敬根据《后汉书·列女传》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编录了《二十四孝》(笔者注: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这样一本小册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对此书无不大加推崇,利用各种手段铺天盖地广为传播,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以及德孝精神的一部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家喻户晓的通俗读物。

连近代的鲁迅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写道:“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涌泉跃鲤”与“安安送米”说的是:东汉时候,孝泉良田万顷民风淳朴。有一姜姓人家,父亲叫姜文俊,母亲姓陈,膝下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儿子,名叫姜诗。姜诗成人后,品高行佳,为人正直,深得蜀中名流庞盛的赏识,将女儿庞三春许配给他。

《二十四孝》说: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其妻三春,照顾婆母更是十分谨慎。婆婆喜欢喝河水,姜氏便每天走单程数里山路去挑河水。婆婆喜欢吃细切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给母亲吃,并且每次吃鱼,还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这样的好媳妇,真是天下难寻。老丈人庞盛也来了个举贤不避亲,向朝廷上疏举荐姜诗。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泸州县令。

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政清廉。几年后,父亲病故,姜诗夫妇侍奉母亲越加勤勉,体贴入微。后来,姜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取单名安,小名安安。

姜母眼睛患病,十分痛苦。一天夜里,姜母梦见神仙,告诉她老家孝泉的河水有清目治病的功效,可以治愈她的眼病。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诉说给姜诗。姜诗是个孝子,为了治疗母亲眼疾,当即挂印而去。他把母亲送回孝泉老家,每天去河里挑水回来给母亲治疗眼睛。

姜家因为有庞三春这个孝顺媳妇,全家人本来过得十分幸福和睦。不过在安安七岁时,由于姜诗的姑姑从中挑拨离间,姜氏和婆婆矛盾尖锐,婆婆逼着儿子,一纸休书把媳妇逐出了家门。姜氏却以德报怨,寄居在白衣庵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人买河鱼送回家中,孝敬毕生喜欢吃鱼的婆婆。

安安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告知其母寄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点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将米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从此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带着米偷偷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第一次去时,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偷来的米。”

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

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不像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

姜氏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

其后,婆婆知道自己受人挑拨,错怪了媳妇,遂令姜诗将其请回。姜氏至孝,感动上苍,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清泉,形成一口天然水井。井水口味与河水完全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金光耀眼的鲤鱼从水中跃出。从此,姜氏便用这井水和鲤鱼孝敬婆婆,再不必远去江边了。

后来,中华历代朝廷在孝泉镇修建和维护姜孝祠、白衣庵、龙护利宝塔等,以此教化子孙,促进家庭和睦,增强社会稳定。

张献忠等来到镇口,只见一块巨石上刻着“凡军民人等,在此下马”一行大字。

张献忠一骗腿从马背上跳下来,笑着对众官说:“入乡随俗,都下来走走吧。”

一行人进入孝泉古镇,只见这小小的镇子上,处处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建筑画栋雕梁,龙盘螭护,古色古香。

他们在高大宏伟的“三孝园”大门前停下了脚步,看到这座以赤色打底,五彩斑斓的巨大门楼上还刻着御敕“圣旨”二字。在门坊正中镶有两块石碣,一是“姜孝祠”,一是“跃鲤名区”。

龚完敬说:“在《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中,都记载着孝子姜诗、姜妻庞三春和儿子姜安一门三孝子的故事。现在的孝泉古镇,早已是以宣扬德孝文化为宗旨,而名闻巴蜀乃至全国的‘德孝城’了”。

这时,王尚礼的御林军已经将逃出镇子的老百姓带了回来。百姓一见巨灵神般挺立在“三孝园”大门楼下的张献忠,黑压压向着他跪下一大片。惊得张献忠忙不迭地去将百姓搀起,口中连声说:“受不起,受不起啊,这是啥子地方?不是你们向咱磕头,应当是孤王向姜家一门三孝子磕头哩。”

吴继善指着大门上的一副石刻对联说:“万岁看看这副对联,很有意思。上联是:‘赤眉滔天,曾教万马衔枚去;下联是:清泉涌地,犹想双鲤献瑞来。”

张献忠手拂长髯,仰头看那对联,作深思状,看得似懂非懂,又不好当着这么多部下和孝泉百姓面前,表现出自己连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涌泉跃鲤”与“安安送米”背后的故事也搞不清楚,所以不好意思问,嘴里哼哼两声,作出一副感动加沉思的模样。

吴继善看出了张献忠意思,赶紧说:“这上联写的是,东汉造反的赤眉军路过孝泉时,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翻身下马,传令三军悄悄衔枚行军,以免惊扰了孝子。所以,有史以来,凡是经过孝泉镇的达官贵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逐渐成为传统。下联的意思是,姜诗的妻子庞三春每日往返离孝泉镇数里远近的临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动上苍,井中涌出泉水和鲤鱼。每日庞三春打水时,都会随带打上两条鲤鱼,用以孝敬婆婆。”

张献忠这下懂了,连连点头说:“不管是千年古道,还是万丈西风,行善做好事,总归是好的。连赤眉军那样的土匪,都懂得尽孝尊贤,莫非我大西军还当不了古人?传孤王命令,赏孝泉镇上百姓每家十两银子。祖上做了天大好事,就得荫庇后人才对。”

张献忠还真是说到做到,而且做的比说的还好。他进得“三孝园”,冲一门三孝的姜诗、庞三春、姜安的塑像挨个儿磕了头,敬了香,还命令吴继善不仅立即给孝泉镇上每户家庭发十两银翘宝一锭,还要另外赠送米肉若干,以示大西王对大孝子的敬重,对孝泉人的优恤。

连先前已经逃到山上躲战乱的孝泉人,闻讯后也都争相赶回家来领取银翘宝和米肉。非但如此,兴致颇高的张献忠还叫当地人扛出特大斗笔,用他特有的钢叉字体,双手握着斗笔,扭着熊腰、迈着虎步,在地上蹦来跳去,写下了“大孝无敌,神鬼不侵”八大字。字是狂草,铁画银勾,雷奔电驰,古而带有唐风。张献忠当即命人制成长幡,飘扬于“三孝园”门楼上。

这一刻的张献忠,仿佛浑身上下光芒四射!

如此一来,这孝泉镇上的老百姓和大西军,就把关系调理得有一点“军民鱼水情”的味道了。连附近村子的老百姓,也都接二连三敲锣打鼓,送猪送羊加时鲜蔬菜,赶来慰问张献忠和他的大西军。做完这一切,张献忠又派出军使,到北面山上,原本是想晓谕马旷,要打就另择一个地方,万不可伤害了这孝泉镇上的善良百姓。谁知军使匆匆回来禀报,马旷从派出的细作口中得知张献忠在孝泉所做的一切,已经于半夜里悄悄溜走了。

果真是“大孝无敌”!

张献忠在孝泉的这番举动不仅惊退了马旷,也吓坏了马科和黎玉田。三人一番紧急商议后,索性主动弃了绵阳州城退至涪江东岸,在梓潼、剑阁一带重新布防,以对抗大西军的进攻。

张献忠兵不血刃进了绵阳。龚完敬献议,将绵阳改名为得胜州,以纪念大西王御驾亲征,兵不血刃便将绵阳揽入掌中这一丰功伟绩。

张献忠欣然采纳,随后乘胜便要渡江追击大顺军。

吴继善劝道:“马科望风而逃,怯弱可知。既非劲敌,即毋庸劳及御驾亲征。现川西南州县皆已归降,可调孙可旺、李定国两位将军来此,去擒马科、黎玉田,收抚川北。当今要务,在于设官抚民。然设官需才,延揽为急。此地人物颇盛,大王不如驻在绵阳城中,招贤纳士,坐看各军平定川北就行了。”

这话张献忠听进去了,并决定照办。张献忠还吩咐入驻川北阆中的李定国致书马科、黎玉田说:“方今明运式微,江山分裂;所在群雄解逐,各思正号。但今争天下者,唯我主与尔方及大清耳!”表明了大西军与大顺军,从此各主一方的立场。

此时孙可旺尚师行途中,刘文秀已经先他一步到了。

这时的刘文秀原本驻防川北遂宁,闻知艾能奇兵败川西,便主动率军前来救援。等他赶到时,从成都来的张献忠已经取了绵阳,刘文秀赶紧前来觐见。廷参礼毕,张献忠便交了一个重要任务给他和吴继善,让刘、吴收抚附近一带州县,务要搜求仕宦遗老,科举缙绅等地方名流,请他们出来做大西政权的官吏。刘文秀分派部将四下攻取城池,驱逐李闯遗军;吴继善则负责出榜安民,搜求贤士。这样一来,大西军就颇有王者之师的风范与气象了。

吴继善还利用自己过去积下的声望与人脉,以多种手段向缙绅名流宣传。说:明室已亡,天下无主。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即不替李自成当差,便只有为张献忠效力。虽然闯、献均系流寇并无区别。但李自成乃弑君之贼、罪恶滔天,而张献忠再怎么说也无犯阙之罪。还有大西军的纪律也远比大顺军严明。倘若非此即彼,尔等自然应当选择替大西政权服务。于是便有许多缙绅仕宦,听了他的劝说,争相出来投降。所以后来张献忠夸赞吴继善,说他这成都知县的一张嘴巴,能顶过五万大军。

被吴继善鼓动说服,投靠张献忠的人物犹如过江之鲫,不可细数。

吴继善还向张献忠举荐了两个外国人。《圣教入川记》载:“(吴)继善被简为礼部长官,乃上书张献忠,极赞二位司铎才德兼优,现驻附近山中,若迎二人出山匡助国事,必有可观。张献忠已知西士利玛窦前在北京,为万历皇帝所重,为国出力,人所共闻。及闻吴尚书赞美利、安二司铎系泰西学士,遂发命令,遣礼部之官往迎之。”

这两位洋人,一位叫利类思,系意大利西西里岛人;一位叫安文思,是菲律宾吕宋岛人。利司铎来华传教长达十余年了,原来一直居住在北京,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北京官话。北京的天主教总会,在各省都设有分会,唯独四川尚未设立。四年前,利类思得礼部尚书、四川绵竹人刘宇亮帮助,拿着徐光启写给吴继善的介绍信,到成都创建传教区,并在成都置“教堂及住院各一所”。1640年经利司铎受洗者有30人,其中有皇明宗室一教名为伯多禄者全家入教。两年后,在澳门传教的安文思也奉派来到成都,全力协助利类思传教。在二位神父的努力下,成都地区的教务出现一片兴旺景象。“受洗者日增,有武官姓阎者,取教名多默,合家受洗。阎某既入教,复其他官吏数人也随之入教”。他们还到重庆与阆中,不仅开办经堂传教,也宣传妇女放足,并创建小学多所。

但好景不长,四川毕竟是中国一个相对保守封闭的内陆省份。天主教这一异域文明的闯入及在四川腹心地区的逐渐兴旺,顷刻间即变成了洪水猛兽。尤其受到在当地占统治地位的佛、道文化势力的强烈排斥,一场由僧尼阶层和部分官员发起的排教风潮也就汹涌而来,持续了三个多月。最后在奉教武官阎默及汤若望的好朋友、成都知县吴继善的保护及辩护下,再加上利类思和安文思撰写为天主教辩护书,并将京城阁老徐光启写的为天主教辩护书散发宣传,这场仇教排教风波才日渐平息。

直到这次得知重庆失陷,张献忠正向成都开来。成都百姓无日不闻张献忠残虐无道,滥杀无辜,愈为恐慌,人心惶惶,大有朝不保夕之势。百姓见大难将临,各自逃出城去,教友也多奔避山中。利、安二司铎见势不妙,也作暂避之计,即将圣堂托安当看守。安当是广东澳门人,此前随二位司铎入川,为人极忠厚。二司铎妥备一切,即由吴继善推荐到绵阳缙绅严锡命处暂避一时。不久,教堂与两名司铎住所均被暴民砸毁,安当只得独自一人逃往绵阳神父住处。严锡命在乡下有庄园,落在风景优美的北山脚下,便将三人安顿到那里,每日派人好生伺候。严投靠大西军后,与张献忠谈到“改正朔,易服色”一套典礼时说:“崇祯皇帝已经死了,但民尚呼今年为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所至,无不强行推行他的甲申历,称永昌元年。大明福王据了南京,称监国元年。苦了我们四川人,不知道使用哪个年号才好。”

张献忠对严的这番话极感兴趣,要他接着往下说。

严锡命说:“本来今年乃是改易正朔之年,大王已定蜀地,应该早正大位、改元颁历,使人民有正朔可奉,才是开国模样。”

张献忠心情极舒畅,道:“你到底与众不同,能见其大。只是历书虽然重要,可惜蜀中无人能制。”

严锡命说:“制历书乃西洋人之长,此地恰有两个洋人可用。”便将利类思与安文思的情况,作了简略介绍。

张献忠高兴地说:”咱要登基当皇帝,连外国洋人也隔山隔海赶来帮忙。这是啥?这就是天意啊!”马上吩咐魏佶带人前去北山脚下恭请两位洋人出山,并说,“咱明日便要启程回省,你把他俩径直接到成都,咱抽时间接见他们。”

不过,也并非全都是令张献忠高兴的消息。就在他前往绵阳指挥战事时,重庆却落到了前明川东兵备道马乾和曾英、李占春、余大海等人手中。他留在重庆担任守备任务的刘廷举被逐出重庆后,听说张献忠到绵阳御驾亲征,便径直跑到绵阳请兵。张献忠当然知道重庆的重要,立即派刘文秀率大军日夜兼程,前去收复。

刘文秀率三万大西军,向着重庆星夜疾进,恨不得一战便将重庆从南明军手中夺将回来。由于张献忠一听重庆失陷,便马上命刘文秀部出兵前去收复,所以重庆的情况,刘文秀并不清楚,直到师行途中,才从刘廷举口中得已了解详细。

原来,张献忠入川之初,所占川东州县,除重庆留刘廷举率一万兵马镇守外,余皆只委官吏未派驻军。等到大西军西上成都后,便有明朝川东兵备道马乾,纠合民兵袭取重庆。川东各州县也群起响应,逐杀张献忠派去的官吏。

马乾系云南昆明举人,算得一个有胆有识的干员。由广安县令升任奉节知府时,正逢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第二次入蜀。他布置城守,井井有条,张献忠围城十余日,始终攻他不下。后秦良玉率白杆兵赶到,张献忠尝到了大名鼎鼎的白杆兵的厉害,吃了败仗只得仓皇遁去。杨嗣昌嘉其有功,擢升马乾为川东兵备道。

张献忠这次入蜀,马乾正督率川东各县民兵在大竹、渠县一带堵御摇黄,未与大西军交战。其后赵荣贵在湖滩被击败,放弃梁平逃往渠县。马乾勒兵堵住去路,逼迫赵荣贵回军抵御。赵荣贵见张献忠军势盛大,不敢回军厮杀,另取小路逃向阆中、绵阳方向。马乾也被随之而来的大西军击败,退往大竹一带坚持。重庆被围时,马乾曾率渠、竹一带民兵前往增援,行到邻水,忽闻重庆已经失守。只得潜师返回渠、竹,保境自固,以待大军会剿。

不料时事日非,成都被陷,李定国率师前来征伐,川北州县,自广安、渠县以北,尽皆降附。马乾退守渠县南山一带,依林结寨匿而不出。他并派人和退守涪陵、武隆等处的曾英、李占春、余大海以及从重庆退到南川的刘麟长等人联络,试图收复失地。惜乎北京沦陷后,久无朝命可资遵依,众人又分散各处难聚,恢复之计,久之无从说起。

这年八月,有新从湖广逃回渠县之人,说北京沦陷后,福王世子由崧,从洛阳逃到凤阳,经巡抚马士英拥至南京,立为弘光皇帝。新朝廷封武昌的左良玉为宁南侯,并派兵部侍郎杨鹗为湖广总督入川督师,以图恢复。

马乾闻讯心喜,对渠县民兵领袖李含乙说:“我等为大明支柱,现在总算有个出头的日子了!今闻闯献两军相持于剑阁、阆中一带,我等宜率军民袭取重庆,以作恢复根据地。”

含乙等甚以为然。马乾遂飞檄涪陵、武隆、南川等地,邀刘麟长、曾英、秦良玉等共同出兵。檄到南川,刘麟长前往涪陵去会曾英,说:“昔日重庆一座兵山,有陈巡抚驻守,不过四日,便被献贼攻破。如今我等正当不惜一死前去攻取,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曾英道:“我等兵力薄弱,不能攻取重庆这样的大城。闻参将王祥,现在遵义府驻扎休养兵马,颇为强盛。须得他出兵由江津、綦江去攻重庆上游。我联合石柱秦良玉之白杆兵去攻下游,请马乾将军率兵向重庆北面攻去。如此三路并进,或能取胜。”

刘麟长赞同,便派人前往遵义去联络王祥,曾英也派人往石柱去搬白杆兵。

此时的蜀中名将秦良玉已过花甲之年。曾经名震天下的石柱白杆兵,经数十年频繁远征,死亡众多,已不复昔日英勇。秦良玉环顾国事日非,川局敝败,诸将凋零,而自己年事已高更无挽救之力,每于料理军政事务之余,只有望空长叹。等到北京沦陷和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来,遂召境内大小头目、族中耆老,为崇祯皇帝举哀。秦良玉登台对众说道:“石柱弹丸之地,户口不过三万。从万历年间征讨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起,白杆兵受调出师,远至北京、辽东,血战四十余年。战死者之子孙,又已战死。我的两个哥哥、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皆死王事。这是为了什么?无非为了国家安宁,人民享受太平幸福。不料我们的血肉性命,竟丝毫无补于国家。徒见朝官越来越腐败,满清越打越强盛,流贼越剿越滋蔓。弄到现在,连整个四川与北京都被流贼李自成和张献忠夺去。深愧我志大才疏,枉自牺牲石柱许多壮士与我一家骨肉。现在我无力救国家,亦要救桑梓之地的老百姓。良玉当与诸君闭关休整,自创桃源世界。我们断不能让石柱有一人出境投降,玷辱了历年苦战的声名;也不让外人入境,侵凌了石柱这方神圣水土。”

于是下令采石伐木,将进出石柱的所有通道全部封闭,禁止土民外出与外人入境。百姓自耕自织,自冶自铸。举凡一切养生送死之具,皆自营自造,不容外求。仍照常练兵习武,设哨守栅,以防敌兵来袭。

因此之故,曾英派去之人无法入境,被截在木栅外,喊了许久才有人应声。但曾英派遣之人说了半天,守军总不肯放入。求他禀报秦夫人他也不肯,道:“老夫人有令,非得崇祯皇帝诏书,其他都不接受!” 曾英派遣之人在栅栏外喊了几日,毫无结果,只得转来报与曾英。

曾英也无办法,只好单独进军。为要联络遵义王祥,经由南川进兵。到了南川仍然无王祥出兵消息。为怕马乾孤军失败,只好与李占春、余大海二将一同杀向重庆南岸。

敦料刚到涂山,探马却传来喜讯:马乾之兵,已经光复了重庆!

原来马乾派出邀请曾英、刘麟长等出兵的信使后,便率渠、竹一带民兵,与其部下军士共约5000人,由邻水攻向重庆。马军沿途号召集众五万余,当然大多是民兵。浩浩****到了重庆江北后山,未见曾英、刘麟长之兵到来。许多人便害怕了,多有主张放弃进攻重庆沿原路退回。

马乾好不容易才凑集起这样大一股力量,怎舍得无功而返?于是将众头目召集拢来鼓励道:“老话说连鹰不飞。联军要打重庆,仍得其中一股先带头出力才行。其余不过摇旗呐喊,助助威,鼓舞一下士气罢了。此次攻打重庆,自然该我等舍出命去出力。若得诸君胆壮志强,则曾、刘两路声援原是多余之物。若因他们不来我们便退回去,便是我们自己承认我们不中用,没有曾、刘两军相助便不能作战了。况且我等已到重庆城外,为贼军所发觉。这就犹如刺虎,挺刀怒目与虎相拼,未必非死不可;弃剑反奔,也不一定就能保住性命。今日之计,只可上前,决不能后退!”

李含乙也道:“将军说得对,此刻我们纵然退回渠竹,贼寇又岂容我等安居?”

马乾说:“贼寇残暴,重庆城内人心思叛。我早已派有数十人入城联络义民作为内应。待我军攻城,城中必乱。流寇只长于攻而不长于守,加以内应,重庆必可得也!”

马乾这一席话将众头目勇气鼓起,便从山中呼啸杀出。马军到了江边抢得一批民船,从水土场与沙坪坝渡过嘉陵江,向着重庆临江门奔杀而来。

刘廷举在城墙上望见来军服装不整军器不一,认为定是乌合之众,于是开门杀出迎敌,在灯竿坡一场大战。不料民兵勇敢异常,死战不退。便有城内潜伏之明军,四处放火并袭杀零星之兵。

马乾望见城中起火,纵马挥剑大呼:“我军已入重庆城也!”

民兵闻之,更是士气大振。

刘廷举一见城中起火,守军乱窜,急忙鸣金收兵,撤回城去。

大西军沿途被马军追杀,死伤惨重。

刘廷举眼看就要到达重庆城下,不料曾英之军突然从南山出现,喊杀助威。城内外明军狂呼大喊格外奋勇,不满之人乘势鼓噪,城中一片混乱。

刘廷举见大势已去,只得弃了城区,扭头逃向佛图关。

马乾于8月24日率军进了通远门,搜杀溃散兵丁,并出榜安民。

这时曾英之军也赶到了重庆。李占春见马乾独力光复了重庆,便自请率军擒杀刘廷举,曾英许了。李占春连夜挥军向佛图关猛攻,彻夜大战。未待天明,刘廷举忽然向西突围,往璧山、永川方向逃去。李占春追杀数十里,方凯旋归来。

于是全城军民,在较场坝举行大庆,共推马乾为四川巡抚。马乾也拜曾英为四川总兵,李占春、余大海、张天相为参将,并草就收复重庆公告,传示川东各州县,重奉大明王朝为正朔。

这次刘文秀率三万大军,先到合川多功城,扎下大营。然后再分兵两路:一路由马元利率领,从合川乘船而下;一路由刘兴秀率领,刘廷举为向导,由铜梁陆路进军。

城内马乾与曾英等将闻得刘文秀兵分两路杀来,会集官绅商议守御之策。

马乾因渠、竹带来之兵半数伤亡,已遣回一部,无力出击;只能组织吏民,凭城据守。城外攻防事宜,由曾英之军担任。

曾英慨然道:“巡抚已有光复重庆之功,这次破贼自宜交付曾英去办。这重庆城休说三万敌军难以击破,只要人心齐、军饷有着落、且我等舍得拼死,半月之内便可生擒敌酋!”

众官见他口出狂言,均不相信。但当此危难之际急需鼓励军心,也只好争相夸赞他四月在湖滩阻击大西军的英勇功绩,称颂他必然破贼的勇气,并倡议抽取富户捐输以充军饷。

城绅们都说:“昔日贼军在重庆强取豪夺暗无天日,我等出了金银,仍然性命难保。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才盼来马将军收复重庆,让我等得已重睹天日。值此危难关头自当输财出力供应官军,共保重庆不再沦于献贼之手。”

当即决定,由马巡抚统筹守城诸事,城外防御与杀敌之事由曾总兵负责。

曾英回得营来,对李占春、余大海、张天相三位参将说:“我等若取攻势,兵力不足;若取守势,则敌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终到坐困之际,我等也就完了。我今有一出奇制胜之策,胜则大家一起加官晋爵,败则共同成仁报国。”

三员参将霍然跃起,拱手道:“请将军发令,我等愿意效命!”

曾英遂将主意说出并分发号令,三位参将当夜即分头准备,次日分三路出营,按计行事。

曾英与张天相率领2000精骑,各带三日干粮,偃旗息鼓,沿青木关小路,翻山越岭,前去多功城袭击刘文秀御营。沿途询问山民,皆说:“大西军水路尚在峡中,陆路已过铜梁,正沿大路向璧山疾进。”

坐镇多功城大营的刘文秀,哪里想到重庆会有一支精兵,正悄悄向他堆满粮草、聚集械马的后勤基地杀来?留守多功城的兵马,虽也有万人左右,但多数在赌钱做戏,完全没有防备。

多功城倚岩而建,屹立于重庆江北一座山顶之上,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城池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末年重庆军民坚持抗元斗争的有利屏障。蒙古骑兵入侵,在重庆军民坚持长达36年的攻防争夺战期间,这一军事要塞与合川钓鱼城一样,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屡立战功,故被时人称之为多功城。

刘文秀本人每天与几名幕僚,召集当地绅商名流,宣传大西王威德,说重庆指日可下,他将坐镇川东,奖耕劝读,与民休息,从此同享太平盛世。说得百姓,倒也心悦诚服。

没想这日曾英骑兵分作四队,杀声震天,风驰电掣般齐向老营扑来。刘文秀备战不及,忙集侍卫守着中军大寨。眼见寨外各营军士惨遭曾军砍杀,尸横遍野。虽有少数逃到寨中,也多带伤。

刘文秀痛心疾首,对众军说:“文秀对不起兄弟们,是我疏虞,致有此祸。”

少时四路骑兵,一齐杀向大寨。曾英手执大刀、天相提一柄大斧,率先杀到。他们在寨门前耀武扬威、高声搦战、威风凛凛,恰如烈火奔雷一般。

刘文秀督军死守寨墙,打了两个时辰,寨墙多处被攻破,曾英骑兵汹涌杀入。刘文秀见守不住了,被迫弃了大寨,大溃败走。在合川江边抢了些船只,去追马元利率领的水路。大营丢弃的衣粮械马堆积如山,全成了曾英的战利品。

曾英将余敌肃清后,查点本军,也死伤四百余人。传来地方保甲,将伤兵托付与他等救治,辎重托他等照护。他命军士休息一夜后,一律换上大西军衣甲良骏、打上大西军旗帜,仍从璧山大路向佛图关杀来。

此时刘兴秀与刘廷举攻打佛图关,已逾七日,仍未能攻下,正在着急之际,忽报后方有一支军队前来增援。二人登高一望,只见为首来将,正在马背上挥动大斧,接连砍杀数人,不胜惊愕,正要传令诘问,来军已与本军杀成一团。阖军鼓噪、秩序大乱,这才发觉来军盔后各插有一支雪白鹅翎,乃本军所无,心知中计,赶忙下令军中截杀头插鹅翎者。

正在此时,只见佛图关上,李占春率兵马大呼杀出。

原来,分配作战任务时,曾英便命李占春率部去守佛图关,并要他在山前多排拒马内掘陷阱。关上多备滚石檑木,敌来切勿出战,只是坚守。他将自率精骑前往偷袭多功城大营,待破敌大营后,再杀回来于背后猛击攻关之敌,那时李再正面杀出。倘若曾未回来,李便死守佛图关,以待朝廷大军。

二刘见关上明军杀出,赶忙分兵上前抵抗。哪知李占春英勇异常,飞马赶来,一刀将心中已乱的刘廷举劈于马下。刘兴秀见前军狂奔败下,吼了几声、砍了两人,见无法制止,只好扭转马首裹在败兵里落荒而去。

李占春见曾英满身是血,手上也带了伤,下马叩见,请他上关休息。

曾英道:“此非休息之时,且与将军下山,到水土场去破了他水军,再作痛饮。”

这时张天相浑身上下更是伤痕累累,如同血人一般,尚且骑马迎上前来,喜笑不绝。曾英命他率领同来骑兵,上关休息,自与李占春率守关步兵,多带弓箭炮具,向着水土场赶去。

这时水土场水军已经鏖战两日,马元利尚未抢渡过嘉陵江,挡在马元利面前的,正是余大海。

原来,曾英命令余大海率3000人守在沙坪坝与水土场之间,沿河扎下马叉撞竿,不让他水军靠岸。再在水土场三大石柱上,用纤绳相连,以大木扎成吊桥,桥上多备火弓火弹,敌船来时放出火器使其不能下行,也不得靠岸。待他与李占春在佛图关取胜后,再赶来一同破其水路。

余大海守御有方,把个马元利数百条大船小船全部堵在峡中,密密簇簇,碰来撞去,犹似沸水锅中煮的饺子。曾英与李占春赶到,在沿岸山壁上排成一条长线,各用火器向敌船投射,江面上顷刻燃起大火。马元利进退不得,焦急万分。

正在此时,传报大营有失,刘文秀已率残兵乘船到此。马元利赶忙前去迎接。见面后,刘文秀将多功城遭袭说了一下,说时连连摇头叹息。

曾英勒马在山壁上看得真切,大呼道:“刘文秀认得我么?我便是前番在湖滩、铜锣峡胜过张献忠的大明总兵曾英,此番又夺了你的多功城,破了你的陆路之军,眼下又赶到水土场来擒你!”

刘文秀一看,果然是那袭破大营之人,便命水军强行抵近右岸,扑上岸去捉他。曾英让他上岸一部,方行出击,又杀得大西军大败回船。

刘文秀叹了口气,下令:“水军退回合川,重起兵马,再来报仇。”

余大海见敌后退,也乘船赶来追杀。曾英等则于陆上追杀纤夫与溃散之军,直到船队狼狈退出峡中,向着上游北碚蠕蠕而去,方才罢休。

这场大捷之后,曾英威名响彻全川。摇黄受此惊吓,慌乱退出川东地界,收缩回了大巴山。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川东地面又重新恢复为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