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张学良——专题片剧本(1 / 1)

张学良和蒋介石 王朝柱 10476 字 2个月前

第一集国难家仇

画外音:

太平洋浩瀚无边,浪叠千重,它那不同声响的涛声,就像是一位世纪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太平洋中有着千姿百态的大岛小屿,就像是不同年龄的姐妹,幸福地生活在太平洋母亲的怀抱中。在这数不清的姐妹中有一个最为漂亮的小妹妹,它就是太平洋中的明珠、游人的天堂夏威夷群岛。

随着深沉的画外音,叠印出碧波千层的大海以及喧嚣热闹的夏威夷海滩:不同肤色的游人如织,穿行在海滨似画的廊道上。

画外音:

夕阳渐渐地坠入太平洋中,那如火的晚霞烧红了西边的海天。不知何时,大海突然变得那样的宁静,游人渐渐地离去了,只有徐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就在距离珍珠港不远的海边,一位长寿的老人安详地端坐在轮椅上,深情地眺望着大海,似有讲不完的故事要对世人诉说。他就是业已98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

在深沉的画外音中叠印出相应的画面。最后是张学良将军端坐在轮椅上眺望大海的特写。

画外音:

“叶落归根”是一句古语,它牵动着祖祖辈辈的海外游子魂系中华的心。时至暮年的张学良将军虽然走出幽禁多年的宝岛台湾,且客居夏威夷有年,可是每当看到窗前摇曳的棕榈树,他怎能不想起故乡大小兴安岭中挺拔射天的劲松?每当缓步走在楼前迷人的海滩上,他又怎能不想起生养他的渤海湾和辽河边?

在深沉的画外音中交相叠印出相应的画面。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祖籍渤海湾边的辽宁省海城。说到他的出生地,史家一向认为是辽河旁边的台安。但是,时至暮年的张学良将军却回忆说:“我不是在任何一所房子里出生的,我出生在马车上。”让我们溯辽河而上,到台安县桑林子詹家窝铺去看看他幼年成长的地方……

银带似的辽河淡化出詹家窝铺。

张学良故居。

解说员:“张学良将军的父亲是张作霖。他是海城人,可台安是他成为东北王的发祥地。那时,他刚刚升任团练长,驻守八角台,忽然得知寄居詹家窝铺的发妻赵氏得子,真是喜上加喜,遂给这个男孩起乳名叫‘双喜’,他就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将军。待张学良满月之后,张作霖又请一位术士给长子批‘八字’。由于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4日,属克父之日,转请和尚起名‘牛子’消灾。可能是这个名字不雅,不久张作霖又为张学良改名‘六子’。这就是老帅张作霖到死都亲切地呼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的由来。”

讲解员指着故居屋后那棵百年老枣树:“这棵枣树少说也有上百年了。据老辈的人说,张学良小的时候经常在这棵枣树下玩耍,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他就在树下吃枣,夸这棵枣树上结的枣子脆甜。”

画外音:

说到张学良的出生年月以及他的童年生活,他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讲过一段话。

随着画外音,画面淡化为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我相当迷信,我和我父亲有着特别的关系。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头一次打了个胜仗。可以说我父亲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来的。我父亲特别喜欢我,对于我父亲来说,我是个‘贵子’。

“我小的时候是很顽皮很顽皮的。我简单地说,我读的是私塾馆,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我的老师曾经对我父亲说:你这个儿子要不得了。你就知道我顽皮到什么程度。当时,大家都叫我花花公子。”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东北名儒的严教之下,不仅接受了我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儒家的思想,而且还受到了老庄的淡泊、达观思想的影响。随着他父亲地位的改变,张学良又来到东北政治文化中心奉天(今沈阳)。有意思的是,他父亲为自身政治的需要,主要与觊觎东北的日本人打交道;可是他却喜欢上了欧美文化,并加入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随着时日的增长,他很自然地又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

画面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那时,他非常想当个医生,父亲不让;他想偷偷地逃到美国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他的父亲不准。

随着画外音,画面淡化为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我父亲希望我能在政治或军事方面成为他的继承人。当时,我做梦也没想到当军人。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我希望学医,成为救人的医生,结果倒成了杀人的军人。”

画外音:

张作霖深知“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句话,遂于1919年重开东北讲武堂,并令张学良入东北讲武堂炮科学习。从此,张学良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在讲武堂学习十分刻苦,各科成绩名列第一。毕业后,他被授予炮兵少校军阶,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不久,他被擢升为卫队旅第二团团长、东北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不到一年,军衔升为上校。

在画外音中叠印出不同时期的张学良将军的历史照片。

在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就读期间,深受老同盟会员郭松龄教官的影响。他不仅知道了国弱民瘠的原因,而且还增长了“练精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在郭松龄将军的支持下,张学良逐渐掌握了奉军的指挥大权,并着手整顿奉军,实行改革,变动人事,使奉军走向正规化,提高了奉军的战斗力。接着,他又奉父命率奉军主力入关,参加了一次又一次军阀混战。从此,他有意在内战中寻求救国的出路。

深沉的画外音中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

画外音:

与此同时,他也在内战的战场上认识了旧中国的祸根,打心底埋下了厌恶军阀战争的种子。多年之后,他在自述中写下了这段话:

良年方弱冠,屡参战事,亲见因战乱原因,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自己同胞互相残杀,而有为有志之青年,多为牺牲,在伤国家元气,衷心时为之忏悔。

夏威夷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当时,我对我父亲的事情很苦恼。因为我反对我父亲进行的内战。所以我问我父亲:‘咱们打的这场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咱们非打不可?’我在河南见到很多彷徨街头的人,很可怜,我一边流泪一边大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为什么?’当时,人们之所以那样苦,全是因为内战。”

画外音:

在此前后,张学良将军还一步一步地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就在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结成反直“三角同盟”期间,他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给孙中山先生写信,提出三方反直的战略设想。或许孙中山先生从这位刚满23岁的张学良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不仅赠送“天下为公”的条幅,借以启迪张学良日渐成熟的思想,而且还给张学良写来了一封亲笔信,很有分寸地称道了张学良在军事方面的见地……

叠印文物原件,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汉卿世兄属

天下为公孙文

汉卿仁兄惠鉴:

顷诵手书,借悉一切。所论奉省暂持冷静态度,以俟时机,实为特识。文顷致书尊公,述此后军事进行,宜由西南发难,据险与敌相持,使敌欲进不得,欲退不可。然后尊公以大兵直捣北京,略定津保,以覆其巢穴,绝其归路,敌必可灭,正与高明之见不谋而合。望力持定见,他日运筹决胜,可为预期也。韩芳辰君来,连日讨论,悉东三省整军经武,养锐待发,曷胜忻慰。兹特遣汪精卫先来谒,一切代述。希赐接洽为荷。专复,

敬颂台绥

孙文

九月二十二日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日渐崇拜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并朝着革命的三民主义转化之际,冯玉祥将军借第二次直奉战争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的政权。张学良奉父命指挥奉军乘机出击,一举击溃直系主帅吴佩孚的部队,旋即迎父亲张作霖入主天津,遥控北京政权。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是年12月,孙中山先生为了国家的统一,力排众议,应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带病北上,并在天津亲自召见了张学良将军。

采访张学良。

暮年的张学良:“孙中山先生未死之前我见过他一次,这个人说话我是很佩服的。我见他时是在他躺在**病得很重的时候,他看着我,让我坐在他床边。他跟我讲,你们东北是处在红白两个帝国中间,东北的青年责任很重大。他的话使我很受感动。”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与时俱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受讲武堂的教官郭松龄将军治军的影响,做到言听计从,而且还与东北的新派人物阎宝航、高崇民、王卓然等经常交往,探讨救国的道路。随着奉军入关,张学良又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等文化界、教育界的泰斗时相过从。其中,张伯苓先生和郭松龄将军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采访张学良、刘鸣九、高存信等人。

张伯苓的子女:“张学良将军自称是我父亲张伯苓先生的学生。说起他们的师生之谊,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趣闻。那时,我父亲做《中国之希望》演讲,大声疾呼‘中国不亡有我’。听讲的张将军当场反对:‘有我在,中国就亡不了。你这是讲的什么,你把你自己想成什么人了?’我父亲答说:‘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有了自己,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要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张将军终于被我父亲说服了。后来,我父亲又严肃地向张将军提出:只有下决心戒毒,才能更好地为国效力。从此,张将军决心戒毒,并视我父亲为严师。”

暮年的张学良:“我听了张伯苓先生的话非常感动,我这个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影响。我受到了强烈的感动,下了决心。我,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在我父亲大力庇护下的有钱的纨绔子弟。但是,我不能总是扮演这种有钱的纨绔子弟的角色。我必须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

原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时任张学良秘书处长刘鸣九:“郭松龄,字茂宸,在东北军中有一个绰号‘郭黑子’。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他曾向孙中山先生进言:‘军人每为军阀利用,造成特殊势力,实为共和之障碍,故自身亦须革命。’中山先生深为赞赏。后辗转来到东北讲武堂任教官,他的治军思想不但直接影响了张学良将军,而且还帮着张将军改造奉军,并有意把张将军推上奉军统帅的位置。那时,张将军特别推崇郭松龄的这一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他逢人便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对此,老帅张作霖也有一句名言:‘小六子除了老婆外,什么都给郭黑子。’由此可见,郭松龄在东北军的地位以及与张将军非同一般的关系。但是,郭松龄却在1925年11月联合冯玉祥发动了反对奉军张作霖的兵变。”

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说到郭松龄反奉是有多种因素促成的。直接的原因是,1925年秋天,郭松龄奉命东渡日本‘观操’,他得知张作霖的代表要与日本签订密约。以承认当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闻之大怒,立即回国,并于是年11月22日,与冯玉祥签订密约,决定联合反奉。但是,他反奉的目的是要张作霖下野,惩办亲日的杨宇霆,由张学良上台掌权。对于郭松龄的倒戈,张学良的处境是相当窘困的,因他既同情郭松龄的义举,又难违父子之情。”

暮年的张学良:“郭松龄真的反了。当时我非常苦恼。我感到我对不起东北人民,对不起我的部下。叛乱使东北的人民受了极大的苦难,我的部下有好多人牺牲了。确实,我喜欢郭松龄。”

画外音:

张作霖为平息郭松龄的反叛,与日本签订密约。在日本公开出兵武装干涉中,郭松龄兵败被俘,并在杨宇霆的阴谋下就地枪决。时此,张学良十分愤慨。同时,他也为“事败不能援手”而“自愧”。日后,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想到郭松龄。“有茂宸在,哪用我为这份难。”50年后,他在台湾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若那次郭松龄反奉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可能没有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

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以及张学良在台湾接受采访的画面。

画外音:

郭松龄联合冯玉祥反奉失败之后,张学良率奉军主力参与了讨伐冯玉祥国民军的军阀战争。南口一战,奉军大获全胜。张作霖于1926年12月1日,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次年6月18日,又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任陆军大元帅。时年只有26岁的张学良晋升为陆军上将,成了奉军中名副其实的“少帅”。

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画外音:

与此同时,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势如破竹的北伐,在打败了直系吴佩孚所部之后,蒋介石却突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冯玉祥亲率国民军出兵潼关,占领洛阳,进逼郑州,威胁奉军侧背。张学良被迫率奉军撤出河南,退守保定、天津一带。1928年4月,重新上台的蒋介石又率四路大军北指,从而开始了讨伐奉军的二次北伐。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画外音:

张学良奉父命迭次参加军阀混战,逐渐萌生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战争、力主和平统一的主张。他在与北伐军激战河南期间,曾到马牧集了解民间疾苦,他对老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很是伤情。他曾说:“盖人民之所以流离失所者,全因军人之压迫,而军人之所以压迫人民者,又因战事之发生,故内战为罪恶之母。于是,余之人生观即从此改变。”待到1927年5月,他还萌生做一平民的念头,并写信告诫二弟学铭:“勿践旧官僚之臭习”,“要力谋平民生活”,“将来要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信件与照片。

画外音:

张作霖感到难以应付前有北伐军节节进逼,后有日本人趁火打劫的危局,遂产生让张学良接班的念头。一次,他有意考问张学良:“你知道李世民是在多大岁数当皇帝的吗?”张学良愕然摇首。张作霖生气地说道:“28岁。你今年刚好也28岁,要学着李世民的样子当今天的李世民。”张学良听后本能地大声反对道:“我不当今天的李世民!”说到张学良为什么不当今天的李世民,他当年的机要秘书郭维城曾撰文分析了他的思想根源。

叠印郭维城的文章,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他的思想的根源,是坚定彻底的爱国主义。这一思想的形成基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的孔孟老庄的忠君体国,民为国本,和无我的思想、侠义的思想;一是西方民主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他把“以民意为准则”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画外音:叠印“出关通电”等历史资料。

正当与北伐军对抗的奉军节节败退之际,日本又落井下石,乘机发难,他们一方面要求张作霖从速退回东北,一方面又加紧向张作霖索取所谓的满蒙权益。张作霖在作出拒绝签署“满蒙新五路”、“满蒙诸悬案”等条约之后,遂于6月2日发出“出关通电”。

画外音中叠印张作霖乘坐的“花车”急速行驶的历史资料。

张作霖于6月3日就要乘坐“花车”撤离北京了,他又想起了6月4日是张学良的生日。遂对留守关内督师撤军的儿子张学良怆然说道:“小六子,明日是你28岁的生日,爸爸不能给你庆祝了。”前来送行的张学良闻声一阵酸楚,险些落下泪来。他望着缓缓驶离北京的“花车”,唯有暗自祝福父亲平安回到奉天。

画外音中叠印“花车”被炸的资料照片。

但是,张学良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乘坐的“花车”于4日清晨,在皇姑屯车站附近京奉线与南满线交叉的三洞桥被炸。

画外音中叠印身着戎装的张学良历史照片,并推满屏幕。

这时,正在邯郸北临洺关车站督师的张学良虽然不知“花车”被炸,但事实上从皇姑屯响起爆炸声起讫,他已临危受命,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定格。

第二集息兵统一

画外音中叠印张作霖专车被炸现场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继而亡我中华民族是他们既定的国策。1928年6月4日由关东军制造的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其目的在于以此引起社会混乱,乘机挑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进而占领东北三省的政治中心沈阳。

画外音叠印河本大作《我杀死了张作霖》有关章节,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关东军是如何实施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计划的呢?请看主谋人河本大作的证词:

“经过多方研究以后,得出满铁线和京奉线的交叉地点皇姑屯最为安全的结论,因为在这里满铁线走其上面,京奉线通过它的下面,日本人在那里稍微走动也不怎么奇怪。

“袭击火车?还是用炸药炸毁火车?只有这两种方法。如果用第一个方法,马上知道是日军干的。如果使用第二个方法,或能不留痕迹地达到目的。因而我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法。

“毫不知情之张作霖的专车,终于开到交叉地点来了。与轰隆的炸声之同时,黑烟飞扬两百公尺上空。我以为张作霖的骨头也飞上天空了,其黑烟和炸声的厉害,使我惊奇不已。”

画外音:

谁是皇姑屯事件的发难者,当时的中国人都清楚地知道是日本人所为。对此,暮年的张学良将军曾讲了这样一段话:

张学良:“当时这件事立刻就知道了,不但我知道,谁都知道,是日军干的。南满铁路,谁能到那里去呢,日本军人做事我不佩服,为这个事情,日本南满铁路当时把车事前都停了。谁能让停?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炸车。为什么火车要停呢?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他们事先要爆破吗。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那当然我对日本是很不高兴,很不满意。也就种下了我对日本的仇恨。家仇国难,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杀我父亲的仇是不共戴天之仇。

“我父亲特别喜欢我,我父亲死的那天正是我的生日,我相当迷信,我和我父亲之间确实有一种特别的关系。我现在的生日是假的,不是我真正的生日,我的生日我不要了。我不能过我的生日,一过生日就想我父亲。”

画外音:

张作霖被炸之后,他虽然负了致命的重伤,但没有立即死去。由在车站接站的部属从被炸的火车上抢救下来,抬上汽车,送往大帅府,不久就死了。为了防范关东军知道张作霖的死讯,会趁机进兵奉天,遂对外决定隐瞒张作霖的死讯。就是通知在关内督师撤退的张学良,也仅仅告知受伤而已。不久,张学良获悉父亲死去的噩耗,悲痛之余。他又感到责任重大,今后的担子就全都压在他的肩上了。但是,当他决定赶回沈阳奔丧之时,又担心自己重蹈父亲的覆辙,遂决定化装成奉军士兵乘车出关。对此,时任张学良将军的卫队营营长崔成义做了记述。

叠印崔成义著《张学良奔丧返奉》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张学良在临行之前,已将长发剃光,并身着灰色士兵服装。一切准备妥当,即乘专车启程。专车行至山海关时,机车上水停车,有日本宪兵三人向士兵打听本列军车的最高指挥官是谁,士兵答称是崔营长。日宪兵遂来见我,询问列车去奉天干什么,我答回沈后另有任务。又问张学良是否在车上,我答不在。日宪兵始离去,专车在山海关车站约停半小时后继续开行。经绥中、锦州、沟帮子等站时,各站站长皆上车打听张是否在车上,看情况像是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我均分别否认了。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一过山海关,我看到到处都是日本兵,我怕被日本兵发现了杀头,我就伪装成炊事兵,坐火车赶回了奉天。谁也没有注意到是我。回到奉天,我来到大帅府,连部下都不相信是我。家里人也没能立刻认出来。我能学我父亲写字,写得一模一样,另外我还保存着我父亲的印,于是我就以我父亲的名义下达了各种命令。在将黑龙江和奉天的悬案问题全都解决了之后,才公布了我父亲的死讯。”

画外音:

张学良于6月21日向中外正式公布张作霖死亡的讣告。接着,他忍着极大的悲恸为父亲举行隆重的葬礼,其灵柩暂时停放在沈阳珠林寺。为了尽孝道同时也是为了向日本示威,他亲自在抚顺择地为父亲张作霖修建陵园。遗憾的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发生,抚顺陵园未及修建完毕,张作霖的灵柩只好安葬在锦县驿马坊。

叠印张作霖灵堂、灵位。张学良与于凤至戴孝守丧的历史资料、照片,以及锦县驿马坊张作霖陵园、抚顺元帅林的景观。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历史资料及照片。

与此同时,张学良于悲痛中把握东北的政局。在张作相等军政要员的拥戴下,1928年7月3日,年仅28岁的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从此,张学良开始了主政东北的时期。

张学良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作为东北新任的最高权力执行者,必须正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面对中外两大势力对他的所谓争夺:一是发动皇姑屯事变的日本军国主义,一是想借皇姑屯事变达到统一中国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就是在张学良为父亲发丧的前后,蒋介石借吊唁为名派来了使者,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秘密磋商。简而言之:南京政府只要求张学良改挂国民党旗帜,以达到国民党在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其他一概不加过问。这就是史家所称谓的“易帜”。

皇姑屯事件爆发之后,日本政府最担心的是怕张学良因其父被炸转向,与蒋介石携手反日。因此,当东北三省将要“易帜”的消息一俟传出,立即震惊了日本的朝野。时任首相的田中义一急忙派遣林权助男爵为特命全权大使参加张作霖的葬礼。林权助大使为了阻止张学良“易帜”,遂于8月8日、9日、12日与张学良进行了三次会谈,坚决反对张学良“易帜”,其嚣张气焰令人发指。

叠印王家桢回忆文章的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请看时任谈判翻译的王家桢如下的回忆:会谈开始后,首先由林权助说了很长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我是承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之命来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满蒙是日本付出过重大牺牲而后得有特殊权益的地方,在日本人心目中,它是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它的命运,日本不能不时时刻刻的关心。如今专以排斥外国势力为名的国民革命军的势力已经席卷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到满蒙。并且我们听说,张学良将军有随时换上青天白日旗和他们同流合污的打算。我们对此特别关切,请张将军将他的意见告诉我们。”

隐去王家桢的文章。

画外音:

对此,张学良是如何回答的呢?请看张将军暮年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的回答。

张学良:“林权助多次劝我不要与国民政府合作,我自始至终没做明确答复。我避开了。他回国时,我招待他吃饭,还喝了酒。当时林权助说:‘你父亲和我是老朋友,而且我是受政府之命来拜访你的。可你始终没给我个明确的答复。’当时我回答说:‘林先生,你替我想的,比我自己想的还好。’他特别高兴。我说:‘但是,只有一件事你没考虑到。’他很惊讶,问到底是什么。我回答说:‘这就是我也是个中国人。’”

画外音:

张学良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他决不会做杀父仇敌的奴才!但是,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清楚地知道:父亲尸骨未寒,政权未稳,“东北一隅,不足以抵抗日本一国”。唯有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进行搪塞,以图近日“易帜”的成功。这时,日本最大的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妄图以满洲皇帝为钓饵软化张学良,遂又遭到张将军的严厉斥责。

暮年的张学良:“态度最不好的是土肥原。他全部态度都不好,我和他最大的冲突是围绕着当时他写给我看的文章,那篇文章好像叫‘王道论’。土肥原非常热衷于把我立为皇帝。我问他:‘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想干什么?你把我比喻为满洲的皇上,你打算干什么,你是我的顾问,你想让我叛国吗?’”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说到张学良“易帜”的动机,他曾向日本人公然说道:“我从来主张国家统一,我自己那时非常想,感到自己的国家不强,没有力量。”就这样,他经过半年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摆脱了日本人的干涉,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东北三省“易帜”。当天,在奉天省府举行了“易帜”典礼。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东北三省全部悬挂青天白日旗,实现了祖国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北洋政府统治的时代。

暮年的张学良有些骄傲地说:“我下令只有三天工夫,被服厂就把青天白日旗做好了。我当年做事,我部下都很怕我。我要说做的事情就得做,做不了不行的。当时日本人有一种优越感,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中国的事。当时日本人不知道我要换成青天白日旗,不是一面,一下子把全东北的旗子都换了,那他们也不知道。日本的情报活动太粗心了,当时花在谍报上的钱,等于都扔到垃圾箱里了。”

画外音:

张学良毅然“易帜”、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举动,不仅激起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对,而且也加剧了奉军中洋派与土派的矛盾。所谓洋派,是指奉军中在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军政大员,以张作霖、杨宇霆为代表,他们对外亲日,对内好战,反对祖国统一。所谓土派,是指奉军中在国内陆军大学毕业的军政要人,他们反对军阀混战,主张励精图治,发展实业,创造条件实现祖国统一。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郭松龄和张学良。1925年年底,郭松龄举兵反奉,就是这两派斗争的公开化。时下,张学良毅然“易帜”,实现祖国统一,遂又遭到了亲日派代表杨宇霆、常荫槐等人的强烈反对。

叠印相关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地点北京采访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之子高存信。

高存信:“杨宇霆,字邻葛,辽宁法库人。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追随张作霖,是张大帅的‘智囊’,同僚们背后称他‘小诸葛’,是奉军中有名的亲日派。张作霖死后,他俨然以张学良的监护人自居,对张学良发出的政令或军令,如他不同意,‘必令收回成命而后已’。他公然对东北军政大员说:‘关外的事我杨宇霆可以做主,汉卿是个小孩子,别理他。’张学良易帜之后,他又公然结党营私,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大有取张自代的野心。

“常荫槐,时任黑龙江省长,是杨宇霆的心腹。此人骄横跋扈,最看不起张学良,说张‘是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老帅张作霖死后,他与杨宇霆加紧勾结,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坚决反对张学良易帜,实现祖国统一。”

地点北京采访张学良部属、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吕正操:“张学良与杨宇霆、杨荫槐等亲日派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却是因为张学良断然易帜。当时东北达官要人无人不知,杨宇霆极力反对东北易帜。另外,杨自己也清楚,日本方面也有以杨代张的意图。因此,他不仅公开与日本人来往,而且还当面向张学良说:‘你走你的中央路线,我走我的日本路线。’在这种势不两立的情势下,张学良痛感不诛杨宇霆、常荫槐,必然会贻患无穷。所以,在张学良的心中埋下了诛杀杨、常的种子。”

画外音:

随着张学良与杨宇霆矛盾的激化,时任张学良顾问的端纳向张告密:“常荫槐为‘设立黑省山林警备队’,杨宇霆向捷克订购了三万支步枪,并出示了‘充分的证据,包括往来电报,以及常荫槐处铁路收入中付款的凭证等等’。”这引起了张学良极大的警觉。对此,台湾高扬先生所著《张作霖之死与杨宇霆之死》一文作了有关记述。

叠印高扬先生文章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张学良当即将杨宇霆找了来问,杨宇霆居然坦承其事,询以何用?谓装备黑龙江山林警备队。于是张学良质问:“咱们兵工厂不有的是步枪吗?”杨宇霆的回答,恐怕是任何人所想象不到的。他说:“没有人家的好啊!”杨宇霆不但在组织自己的武力,而且装备要胜过东北军,试问其用意何在?就凭这句话,杨宇霆的送命,不过迟早而已。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杨宇霆和常荫槐搞的事情,简单说,我已经心里知道了,他们俩相勾结我都知道。他们俩要出问题,不能说叛变,他们要搞点名堂。他们干的事我就不说了,我知道好多。当时我想你们俩就算搞出问题来,我还是能控制你们。弄得老百姓吃苦,弄得我部下吃苦,那我是不对的,我宁可让人家骂我,怕我。当然我这么一做,很多人看我太凶了,那也没有关系。”

画外音:

张学良虽然决定除掉杨宇霆、常荫槐,但当他想到杨、常二人毕竟是父亲的部属,一时也难下决心干这种喋血袍泽的事情。为此,他和夫人于凤至密商。二人久商不决,只有占卜问天。对此,张学良曾对他的亲信部属卢广绩作了如下追述。

叠印有关的文章段落并传出深沉的画外音:

有一天,我偶然同我的夫人于凤至谈,试探她的口气。她表示极端恐惧,并坚决反对。以后我就好久不再同她谈了。一个晚上,在卧室中,我又同于凤至说:“为这件事,我们占一课。古人说,卜以决疑,今天我拿一块银元向高处连掷三次,落地时,假如三次银元的袁头都在上面,我们就决定把他们杀掉;否则,我们就不杀。我来掷,你来看。”结果掷了三回,落地时,都是袁头在上面。但于凤至说:“这不可信,因为银元两面可能有轻有重,袁头面轻,可能在上面。”我当时说:“既然你以为这样不可信,那么我现在重掷。要三次银元有字的在上面,我们就可以做最后决定,仍然由我来掷,你来看。”结果三次银元有字的又都在上面。我说:“这样,我们可以下最后决心了吧?”于凤至仍不同意。以后我就不再同她谈这件事了。

画外音中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在此前后,杨宇霆、常荫槐反心毕露,一是借日本人办的《满洲报》大搞所谓民意测验,公然登出东三省人民拥护杨宇霆主政;一是杨宇霆借为父亲办77大寿,在冷落张学良的同时,还向张显示东三省的军政要员都听他杨某人的。

但是,张学良下决心除掉杨宇霆、常荫槐却是在1929年1月10日下午。因为杨、常二人主动出击,开始上演所谓“逼宫”夺权的丑剧了。

地点沈阳采访张学良原部属刘鸣九和高纪毅。

刘鸣九:“当时常荫槐是东北交通委员会的副委员长,他想把中东铁路掌握在他的手中,但张学良不同意。常荫槐还想掌握铁道监督署这个机构,张学良也没有同意。于是杨宇霆便在一张便笺上写上‘委派常荫槐为铁道监督署监督’,强迫张学良签名。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这种做法太过分了。他们根本不把张学良当作上司。于是张学良才决心清除他们两个人。张学良说了一句‘晚上再商量’,送走两人之后,开始准备。”

高纪毅:“他们走后,张立刻用电话召我进府,这时已是下午5点半钟。我进府立刻被张召入内室,他从容不迫地向我说:‘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欺我太甚,他们想尽办法,阻挠全国统一,今天又来强迫我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发表常荫槐为铁路督办,说是为的能够管理中东铁路。事关同苏联的外交问题,这事要办也应该请示南京,从长计议。但他们要我立刻签字发表,太不像话了。现在他们正在回去吃饭,少刻就会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刻将他二人处死,你率领卫士去执行好了。’我接受命令后,问应在何处执行。张指示说,就在老虎厅内执行,并以轻松的语气嘱咐我说:‘你可要小心,他们二人身边都带有手枪的。’我于是配备六名卫士,由我同张的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另有刘多荃担任府内外警卫任务,只许人进来,不许人出去。一切布置完毕,过了两个多小时,杨、常来到,径入老虎厅就座。我同谭海率领六名卫士持手枪进入老虎厅,立即对杨、常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二位处死,即刻执行。’杨、常闻言,顿时木然,脸色惨白,一句话也没说出,当即由六名卫士分为两组执行。杨、常二人分别被两名卫士按住,一名卫士开枪,结果了性命,当夜陈尸老虎厅。”

在高纪毅的话中,叠印出大帅府、老虎厅等实景。

也可叠印出高写的有关文章的段落,并配画外音。

叠印挽联文物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张学良在处决了杨宇霆、常荫槐之后,遂又怀着复杂的情感写了挽杨宇霆、常荫槐的两副挽联。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霖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画外音:

第二天,张学良领衔发表了震惊中外的通电,至此完成了巩固东北政权的大业。这时,他颇多感触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咱们可得真正好好地干啦!若不然,那太对不起邻葛和翰香在地下了!”

在东北通电的背景上叠印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的照片,并推满屏幕。

定格。

第三集捐资办学

画外音中叠印蒋桂战争、蒋冯战争等前后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蒋介石在张学良将军“易帜”之后,深知全国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他为了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主宰者,遂又召开旨在“削藩裁军”、一切权力归中央的裁军会议。为此,他又与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发生分歧。接着,以蒋桂战争为起点,神州大地重新爆发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画外音:

张学良冒着与日本人对抗的危险毅然“易帜”,就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他清楚自己时下无力制止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燃起的新军阀混战的烽火,遂决定在东北三省实现自己的理想,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口号。张学良认为“国家大事,当从事于教育一途”,“建设第一需要人才”,因此他决定从教育入手。

画面渐渐转为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我不光是想让东三省,而且想让全国都好起来。我父亲给我留下很多财产,我有很多钱,我把这些钱几乎都捐出去了,建立了东北大学等学校。那时费用都是我出的。一点儿也没用公家的钱。我很高兴这样做。我要让国家强起来,要强起来就得培养人才。教育是建国的根本。”

地点北京采访阎宝航之子、新东北大学董事会秘书长阎明复:

阎明复:“张学良将军认为‘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中国今日社会问题,最严重者,莫过于多数人没受教育的机会。’早在我父亲阎宝航创办贫民教育的时代,张将军父子就曾出资相助。那时,张将军父子想在沈阳创办东北大学都遭到日本人反对,日本人说:‘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专,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但是,张将军父子为了开发东北培养更多的人才,还是顶着日本人的压力毅然创办了东北大学。”

画外音:

张学良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以后,一再表示身为校长,天职就是教育学生爱国,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东北大学办学的主要特征。他请人设计的校徽为盾形,以白山黑水为背景,象征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东北大学担负保卫、开发建设祖国东北的使命。同时,他请知名的教授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谱写东北大学新校歌,倡导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精神。

《东北大学校歌》奏起,以下内容在“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的歌声中进行。

地点美国采访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大学校长宁恩承。在宁恩承讲话中叠印东北大学有关的景致。

宁恩承:“东北大学的创立及进步多系张学良之功。1928年张学良自任校长,捐出张家私产百万元建筑两幢教学大楼,汉卿南楼、汉卿北楼。70年后,时至今日两幢大楼依然耸立云端,俯视北陵绿树红墙。

“东北大学之大全国第一。学生3000人,教授300,是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2000人。东北大学常年经费在各大学之中首屈一指。东北大学经费每年160万元(银元),清华70万,北大90万,南开只40万。东北大学设有文、理、法、工、教育、农业六院,另有体育专科。教学设备虽尚不能与欧美先进各国大学相比,在国内算是一流。”

叠印原东北大学的景观以及历史资料和图片。

地点沈阳采访新任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同时映出东北大学有关的教学楼舍。

赫冀成:“老校长张将军为扩建东北大学可谓倾囊捐资。1928年,张将军捐资30万元,为东北大学修建一座可容纳3万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馆,堪称全国一流。同年,老校长又捐资50万元增建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接着,又捐巨资为理工学院修建四层大楼一所,为教育学院修建二层楼一所,为学校办公厅、教授俱乐部、学生宿舍等单位修建多幢大楼,使东北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地点美国采访原东北大学秘书长宁恩承,在宁的谈话中叠印出有关教授头像和刘长春参加比赛的图片。

宁恩承:“在张将军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的教育经费比较充足,教师待遇高。当时,东大教授薪金一般是360银元,最高的可达到800银元。而南开大学教授的薪金为240银元,北大和清华教授的薪金为300银元。与此同时,他还出重金礼聘国内一批专家和学者来东大任教。如知名的数学家祖恂教授、化学家庄长恭教授、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教授、文法专家章士钊、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梁漱溟教授等。在短短的几年中,东北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就说第一位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奥运会的百米运动员刘长春,也是东北大学培养的,并由张将军资助出国参加比赛。”

画外音中叠印各地同泽中学校貌以及为国捐躯的学生的照片。

张学良在倡导创办新东北大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为此,他又出巨资在东北各地创办同泽中学、同泽小学。为了东北妇女解放,他又创办同泽女子中学。虽说学校不同,但各校的教育思想都必须贯穿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学校为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英勇的将士。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在积极倡导教育的同时,他从亲身的经历中认识到,武装力量对保卫祖国和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曾说过:“谁都知道酷爱统一、和平建设和取消不平等条约,但无武力,就不能和平统一,无武力就不能建设,更谈不到取消不平等条约。”当他再想到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对他的教诲“你们东北是处在红白两个帝国中间,东北的青年责任重大”之后,他决心改造旧军队。换言之,他要把用于军阀混战、争夺地盘的奉系军队改造成“国家的武力”、“民众的武力”。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部属吕正操和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存信,同时映出有关历史资料与图片。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张学良改造奉军是分两步进行的:在他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之后,将奉军改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首先,他对军队建制进行改革,取消原军团、军、师的番号,以旅为单位,将原40万军队缩编为30万。东北易帜之后,他就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遂将奉军改为东北边防军。为加强东北军的战斗力,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整军运动。如创办‘东北学兵队’、注重军事教育的改革,把东北陆军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等等。”

高崇民之子高存信:“张学良清楚若想富国强兵,必须重视军事工业的建设。当时,东北兵工厂的设备和技术在全国是先进的。他主政东北之后,遂又新建了迫击炮厂。不久,他又将迫击炮厂改为民用厂,可以生产汽车、拖拉机等。接着,他又筹建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汽车装备厂。这样一来,东北军拥有当时中国最好和最充足的武器装备。因此,其战斗力也是比较强的。遗憾的是,由于‘九.一八’事变猝然爆发,不但兵工厂为日本所夺取,就说库存的大量武器也成了日本关东军杀害东北父老的枪弹。”

地点沈阳采访原张学良部属、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刘鸣九。在刘的谈话中画面先后映出有关建设东北空军、东北海军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刘鸣九:“张将军原是东三省航空总办,负责扩建空军。他不仅自己学习驾驶飞机,而且还选派大批飞行员出国学习。东北易帜前夕,他亲自组建东北航空司令部,自任航空司令,并把东北军数百架飞机编为五个航空大队。在当时中国各个部队中,唯有东北军拥有一支现代装备和技术并有相当战斗力的空军。这都凝聚了张将军的治军心血。

“当年奉军中就有海军的序列。张学良为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在为父守丧期间也就是1928年7月,决定自任东北海军总司令。这时东北海军拥有各种军舰27艘,占全国舰只的76%强;海军官兵3300人,占全国海军的61%。并拥有葫芦岛、青岛、哈尔滨三个基地。他为了提高东北海军的作战力量,又成立了航警学校,培养海军官兵;设立海军编译局,重视情报搜集和军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总之,在张将军的领导下,东北海军很快成为全国海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画外音:

东北“易帜”之后,在张学良富国强兵思想的指导下,在不长的时间里,东北军不仅拥有强大的陆、海、空三军,而且也逐步建起了一支步、骑、炮、工、辎、战车、装甲车、汽车、通信等多兵种的部队。这在当时的中国仅次于蒋介石的中央军,而海、空军和兵工生产则雄踞全国首位。

画外音中映出有关东北军诸兵种的资料和图片。

张学良深知要想加强东北的国防力量和教育建设,单靠用张家的私房钱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怎么办?与日本合作吗?张学良从父亲被日本杀害得出了结论:“我不能与日本人合作。合作就是卖国贼。”他主政东北之后,遂决定走欧美诸国的强国之路:努力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抵制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这自然又会遭到日本政府强烈的反对。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将军的倾诉:“一个是我们要修一条铁路,由大虎山修到黑龙江。为这条铁路的事,惹起了很多的麻烦。他们说这条铁路与南满铁路平行了。这不能说是平行,因为我们去黑龙江要过南满路,还要走过中东路,所以我们自己修一条铁路,由大虎山修到黑龙江去,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开发葫芦岛问题。那时我们出口大豆,出口很多。当时我们到大连去,受到日本方面的刁难限制,所以我们要开一个岛,为此,引起点儿麻烦。日本人老想把东北的经济利益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们当然也要为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着想了。日本人完全是站在一种不平等的立场上,把中国当作殖民地对待。”

在张学良的讲话声中,叠印出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张学良在抵制日本所谓的“铁路交涉”中,加紧自己铁路的修建。同时,葫芦岛港的建设也着手进行。大通等铁路的建成和葫芦岛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东北运输体系,打破了日本的“满铁”、大连海港等对东北交通的控制,为发展东北三省的民族工商业创造了条件。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资料与图片。

与此同时,张学良大力发展东北的电信业,极力扶植陷入停顿和萧条状态的民族工业,特别是采矿、制铁、机械、纺织、陶瓷、造纸等有了较快的发展,并造就了像杜重远这样有影响的实业家。加之他实行“裁兵殖边”以及改革金融信贷等政策,短短三年的时间,使得币值日趋稳定,市场逐渐繁荣,一个初步发达、昌盛的东北正在形成。

画外音:

蒋介石决不允许张学良将军把东北搞成一个独立王国。怎么办?他想起当年在发动“四.一二”政变的前夕,张作霖曾先于他在北京动手,演出了残杀李大钊等革命烈士的反共讨赤戏。而今他又故伎重演,极力借中东路问题煽动张学良反苏,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他可坐收渔利。年轻的张学良没有识破蒋介石的用心,出于狂热的爱国之情,终于被蒋介石诱入预伏的政治圈套。加之误听部属有关国情的报告,张学良轻率地作出驱逐中东路苏联势力、武力抗俄的决定。

1929年7月7日,蒋介石邀张学良到北平密谈。7月10日,南京政府议定,接收中东路,驱逐苏方人员。11日,中东路督办吕荣寰宣布:罢免苏方铁路局局长,免除苏方职员,遣送回国。7月15日,苏方通牒抗议南京政府;南京政府不予理睬。接着,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中俄双方处于交战状态。8月15日,张学良任命王树常、胡毓坤为“防俄”第一、第二军军长,从东西两线迎击苏军。由此爆发了史家称谓的“中东路事件”。

当时,张学良刚刚开始整顿军队,新改编的东北军依然矛盾重重,战斗力低下,加之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军政首脑各怀私心,指挥混乱,致使前线阵地失守,西线两旅东北军全军覆没,旅长梁忠甲被俘,韩光弟阵亡。至此,张学良才猛醒上当。不得已,他采取停战求和的办法,与苏方签订了“伯力协定”,中东路才恢复到战前的状态。

同时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将军陷入因“中东路事件”失败而极端苦闷的时候,一位年轻貌美的才女由天津飘然来到沈阳北陵。她就是被时人、后人赞美的赵四小姐赵一荻。

地点北京采访张学良胞弟张学铭的夫人朱洛筠女士。

朱洛筠:“赵一荻又名绮霞,她原是我的同学,后来我们又是妯娌。我们之间情谊深笃,我很尊重她。当我们分离后,我常常想念她。但是,我始终不愿意谈及她。”

记者:“这是为什么呢?”

朱洛筠:“我总觉得我们张家所有的人,都对赵一荻欠情太多。在张学良将军被软禁、长期处在逆境的日子里,我们张家的人,不管心肠多么好,有谁能伸得出一只援助的手,帮助他做点他需要做的事呢?只有赵一荻,她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全身心地陪伴、照顾张学良。半个多世纪啊,多么不容易!”

记者:“你说得是很对的。几十年来,海内外对赵一荻女士有很多传闻,请您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情况,好吗?”

朱洛筠:“好。赵绮霞的父亲是赵庆华,在北洋政府时代连任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的局长。当梁士诒做总理时,他曾做到交通次长。他生有六男四女,男女分别排行,女儿之中,绮霞最小,排行第四,家里人有时就称她赵四。这也就是赵四小姐的由来。”

记者:“赵一荻女士是怎样和张学良将军相识的呢?”

朱洛筠:“大约在1926年前后,绮霞的姐姐赵二和赵三已届成年,开始参加社交活动,出入交际场所。当时天津有名的交际场所是蔡公馆。蔡公馆的主人是张学良三弟张学曾的岳丈,曾留学德国,颇有西洋派头,经常在府内举办舞会,放映电影,邀请天津大家子女参加玩乐。经常到此参加娱乐活动的还有绮霞的六哥赵燕生,我的哥哥朱海北,以及张学铭、张学曾、张学良等人。其时绮霞才十几岁,出于好奇,随姐姐去舞场观看,后来与张学良相识。此后有一年暑期,天津诸家子女都去北戴河海滨避暑,张学良、赵绮霞在那里相会了,从此感情日益亲密起来。”

记者:“赵一荻是在哪一年背着父母去沈阳的?”

朱洛筠:“1929年秋天,张学良同绮霞相约,秘密去沈阳北陵同居,并让她就地入大学深造。绮霞求学心切,更由于对张学良的爱慕,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绮霞失踪’传闻。这时,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多年,并且生有子女。为了家庭和睦,他向绮霞提出: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的秘书,对中国人可谓侍从小姐。于是,绮霞便有了秘书、赵四小姐的称谓。”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正当张学良将军倾全力建设东北的时候,蒋介石与诸地方实力派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继蒋桂之战、蒋冯之战后,又在中原大地展开了蒋、冯、阎大战。他们各方出兵百万,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达长沙、北到河北绵延千里的战场上激战犹酣,杀得难分难解。7月间,反蒋各派拥戴阎锡山,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与“南京政府”相对抗。加之交战双方都有外国背景,谁胜谁负,一时难以臆断。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一向力主国家统一,反对新老军阀混战,因此他采取了中立政策:拥重兵于关外,努力建设新东北。随着胶着状态的中原大战的发展,交战双方都看到了东北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换言之,张学良投向何方,战局将向着有利于何方发展。因此,交战双方争派代表,群集沈阳,寻求张学良的支持。对此,于学忠将军作了如下记述:

叠印于学忠《东北军入关和“扩大会议”的解体》一文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阎锡山先派其行辕主任梁汝舟,由东北驻晋的代表葛光庭陪同到沈,旋又加派其军械处长张维清、山西省建设厅长温寿泉为代表来沈。蒋介石所派代表为前江西省主席方本仁、参谋本部第一厅厅长刘光。冯玉祥所派代表邓哲熙、门致中亦先后抵沈。3月末,蒋介石又派吴铁城为代表到沈,加紧拉拢张学良。4月间,沈阳举行追悼东北边防军阵亡将士大会,蒋、阎、冯的代表均行参加致祭。6月3日为张学良30岁生辰,蒋介石又特派李石曾到沈阳祝寿。同月21日,南京政府复发表特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命令,并由张群将特任状及印信送到沈阳,劝张表明态度,立即出兵入关,而张仍未作肯定的答复。

张学良在北戴河期间,蒋介石的代表李石曾、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皆随同前往。阎、冯的代表贾景德、薛笃弼、杨延溥、孔繁蔚、门致中亦皆赶到,并由傅作义以私人资格,从中奔走。汪精卫亦派代表覃振、陈公博、郭奉祺等人到北戴河谒张……在张群、吴铁城等不断催促之下,张迫不得已,曾以口头向张、吴表示:如蒋军能将济南攻下,东北即可出兵,并以此意告知阎锡山的代表贾景德。

画外音:

8月中旬,蒋军攻下济南,张学良认为条件成熟,遂决定出兵入关,进行武装调停。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拥护“中央”,吁请“和平”的通电。翌日,东北军第一、第二军相继入关,反蒋各派立即土崩瓦解,遂结束旷日持久的中原大战。接着,张学良移师北平,遂成为在当时中国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军政要员。

同时,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叠印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照片。

但是,由于张学良移师北平,将东北军主力调到华北,致使东北三省兵力大减,为第二年9月18日爆发“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伏笔。

定格。

第四集忍辱负重

画外音:

张学良通电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结束了民国以来近20年的新老军阀的混战,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其历史功绩堪称彪炳千秋。

叠印蒋冯阎中原大战以及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的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作为一颗新升起的政治明星,从自身经年参与的新老军阀混战中懂得,对于战败的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及其将领,绝不可乘人之危或落井下石,以报当年数度交战之私仇。相反,唯有妥善地进行整顿和安置,保全这两支军事力量的精华,才能有助于江北半壁河山的安定,并为未来抗击日本入侵华北积蓄力量。其中最典型的范例,是收容、整顿西北军残部,组建二十九军。

地点美国采访原二十九军总参议萧振瀛之子萧朝智。

萧朝智:“我的父亲萧振瀛,是张学良将军的故旧。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委托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处理阎、冯部队善后。当时,冯部孙良诚收容张自忠所部约五千余人,要求张学良委任自己为军长;宋哲元第四路军的冯治安、魏凤楼两个军被缴械,仅剩赵登禹所部千余人。我父亲在运城召集张自忠、赵登禹、李文田等开会,提出拥护宋哲元为军长,并决定由我父亲晋见张学良将军。结果,诚如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女士所说,汉卿因深知仙阁(我父亲的号)的爱国赤诚,同情救国之志,故交仙阁组织二十九军。”

地点北京采访高存信。

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之子高存信:“由于张学良将军妥善处理西北军、晋军的善后,对日后这两支军事力量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七.七’事变后走上全面抗战的道路,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世人皆知,日本人发动入侵华北的‘七.七’事变,就是宋哲元领导的二十九军奋勇抗击的嘛!”

画外音:

张学良通电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的军事举动,被史家称为帮助蒋介石“再造统一”。蒋介石作为一代纵横家,深知欲要在江南实施“剿共”,消灭他的所谓心腹之患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必须委以张学良重任。为此,他走了三步棋:(一)蒋介石授命张学良节制江北奉、吉、黑、晋、察、绥、热、冀八省区的军队之权,并将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及河北、察哈尔两省划归东北军管辖;(二)邀请张学良去南京列席国民党的四中全会,给予隆重的、超规格的接待,如国民政府官员倾巢出动,迎至浦口,接着炮台鸣礼炮19响,军乐奏上将乐,其目的是让张学良感到,蒋介石知恩图报,是讲义气的;(三)张学良夫妇在南京期间,蒋氏夫妇陪同出入。同时,蒋介石通过与张学良拜把子、宋美龄与于凤至拜干姐妹的办法向世人宣称:蒋、张一家。

相继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及张学良在南京活动的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原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

程思远:“蒋介石如此隆重对待张学良将军是有他的目的的,一是通过和张学良结盟,正告被他打败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不要东山再起;二是他可以集中兵力‘进剿’红军,在江南消灭共产党。”

画外音:

但是,张学良将军并没有被蒋介石制造的假象所蒙蔽。他通过这超规格的酬酢以及短暂的参观,看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内部权力的争夺,他很是失望。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当年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是相当有好感的。后来就不这样了。我当时看国民政府的军队,有些作风比老式军队还坏。尤其在政治上,比那些政客,比原来的政治更腐败,有些地方还不如(原来的政治)。开始我还不这样看,后来到了南京,接触得越多、越深,越发现不满的地方。简单四个字,不是为国家,只是为‘争权夺利’。”

画外音:

1931年4月,张学良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由沈阳移到北平顺承王府办公。是年5月,他应蒋介石之邀再度南下出席国民会议,被蒋介石推上主席团的宝座。不幸的是张学良患严重伤寒,生命岌岌可危。为安全计,他不告而辞,带病北归,入协和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