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张学良——专题片剧本002(1 / 1)

张学良和蒋介石 王朝柱 10459 字 4个月前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入侵东北的步伐。日本政府再次提出当年与张作霖有所谓“日张密约”,强行要求修筑“满蒙”五条铁路。当即遭到张学良严词拒绝:“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个诺言,如日本有真凭实据,可向南京中央政府交涉。”事后,他愤然地说:“在我手里不能有一根毫毛送给日本。”

也就是在这前后,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完成了以军事力量占领“满洲”,使之变成日本领土的侵华计划。驻在奉天的关东军其他将领也认为:唯有将所谓“满洲”变成日本的领土,日本才能解决粮食问题、失业问题,日本才有发展重工业的基础。所以他们狂妄地叫嚣以武力占领东北,并公然恫吓:“要用武力膺惩张学良!”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地点沈阳采访原张学良的部属。

刘多荃:“在此之前,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出任天津特务机关长,他于暗中策动石友三通电反蒋。7月20日,石友三亲率十三路军共6个师约6万人马沿平汉线北上,计划先取平、津,再占东北,企图与关东军合谋击败东北军,夺取张学良控制的江北半壁河山。病中的张学良命于学忠率东北军迎击北上的石友三叛军。不及半月,石在东北军与蒋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

在刘多荃的讲话中叠印有关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由于平息石友三叛乱,张学良再次把东北军主力调入关内,造成东北三省防务空虚。当时,东北军号称30万,调入关内的业已高达16万,且又是东北军的精锐。而留在沈阳的正规军只有一个旅,不足8000人。对此,东北军的将士发牢骚说:“东北军为了讨伐石友三,不但把棍子拿了出来,而且连笤帚疙瘩也拿出来了。”对此,关东军骨干坂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看得十分清楚,他们在草拟并完成“柳条湖铁路爆炸计划”的同时,又在东北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震太郎事件”等等,借以大造入侵东北三省的舆论。总之,东北的形势相当紧张。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部属。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那时,张学良正在病中,他看着东北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遂向蒋介石请示方略。但正在江西忙于‘剿共’的蒋介石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他先于7月11日致电张学良:‘日本诚狡猾阴险,但现非我国抗日之时,除另电外交部王部长外,希兄督协所部,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继之又于8月16日发来‘铣电’,严令病中的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画外音:

当时,病中的张学良将军是坚决执行蒋介石的指示的。他收到蒋介石的密电之后立即电示部属:“重要问题要依靠中央,不能单独对外。”当他听说老把叔张作相曾主张抗日,立即致张作相特急电:“奉密电令,我国遵守非战公约,不准衅自我开。特令遵照。”张学良虽然赞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他们之间的出发点却大不相同。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关东军搞‘九.一八’事变,那时候我没有想到。我这个人想事情,判断一件事情,要看环境,不单单看自己方面,也要看人家的方面。我当时替日本想,关东军只能是用一种挑衅的态度来的,使得我们中国方面有打的条件。那么当时还有俄国的条约,日本有自己国家控制的种种问题。假如‘九.一八’事变他要那么做,但对中国、于日本的后果也一定是很不好很不好的。所以我想他们不会那样办。”

画外音:

然而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并不能替代残酷的战争现实。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关东军按着石原莞尔、坂垣征四郎等制订的阴谋计划,在靠近北大营柳条湖地区的南满铁路响起了一声巨响,被史家称谓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接着,他们又借口东北军炸坏了南满铁路,向中国军队发起了突然的进攻。在蒋介石的“不抵抗”的指令下,东北军毫无戒备,加之当时驻军首长均不在军营,官兵群龙无首,惊慌失措,被杀死者无计其数。一夜间,沈阳沦陷。张学良苦心经营的兵工厂里的无数军火、东塔机场的飞机,均陷敌手;就说大帅府中的万贯家私,也被关东军洗劫一空。不久,吉林、长春相继失守,东北的大好河山被关东军侵占。

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夜里,尚未病愈的张学良正在陪同英国大使看梅兰芳演出的《宇宙锋》。他听到报告之后,遂匆匆赶回家里召集部属和京城有关人士研究对策。他当时主张“我们军人的天职,守土有责,本应和他们一拼,不过日军不仅一个联队,它全国的兵力可以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人及我东北一隅之力所能应付。现在我们既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

同时叠印有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当时我想,如果日本真要这样的话,第一,日本的军人想这样做,但日本政府会控制,因为他这样做违犯了国际条约,惹起了国际问题。还有,这样做,于他本身也是不利的。他不会这样做,想这样做也不会做到的。”

“大家责备我,国家责备我。你责备我不抵抗,我不承认,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部属、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记者:“吕老,张学良与日本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他为什么面对关东军侵占白山黑水、疯狂屠杀东三省的父老乡亲而不下令抵抗呢?”

吕正操:“事后追论:在他的心底埋有封建的‘忠君思想’,既然蒋介石再三下令不准抵抗,自应‘服从中央’的决定。这与宋代岳飞的悲剧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他没有看清帝国主义控制的国联的虚伪性,把希望寄予国联的调停上。即使如此,我也必须说明:张学良将军不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者,而是执行者,发明权为蒋介石所有。”

画外音:

从此,张学良就替蒋介石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全国人民掀起了反日浪潮,工农兵学商的代表云集南京,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要求蒋介石下令抗战。其中,东北各界的爱国人士先后到达北平,商讨抗日救国的大计。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张学良不仅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明白自己上了蒋介石的当。但是,他出于封建的“忠君思想”的支配,把这满腹的积愤压在自己的心底。

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阎宝航之子阎明复。

阎明复:“‘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我父亲和杜重远、高崇民、车向忱、卢广绩等人相继来到北平,与流亡北平的学生500余人云集奉天会馆,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得到张将军的支持。那时,大家基于一腔爱国热忱,对张将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颇多微词。一次,我父亲他们往访张将军,在谈到政府不抵抗,丢失了东北三省家乡,我父亲一时激动,当面指责张将军。据已故的卢广绩老人回忆,当时张将军十分恼火地大声嚷道:‘我不抵抗,我不爱国,我可以引咎辞职,让你们来干!’事后,张将军向我父亲表示过道歉。由此可见,那时东北人民对不抗日有着何等大的情绪。接着,‘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主要负责人赶往南京,参加静坐示威,并当面质问蒋介石何时出兵抗日。”

地点北京采访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

高存信:“东北军民是绝不甘心做日本人的亡国奴的。很快,东北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义勇军;马占山在江桥发起了有名的‘江桥抗战’;李杜与冯占海组织了哈尔滨保卫战;苏炳文率部发起海拉尔保卫战等等,都高扬了与日本军国主义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自然,这不同形式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动,都得到了张将军的支持。”

在高存信的话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后来我理解了日军的行动,理解了当时日本的军人是如何的狂妄。日本军人不仅对中国做了许多坏事,在日本国内他们也是同样。谁不听他们的就杀谁。事情过了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日本的现实。按照我的判断,像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有这些狂妄的军人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存在不下去的。”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蒋介石迫于诸多因素的压力,于12月15日宣布第二次下野。接着,日本军国主义为转移视线,于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遂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由于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大煞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全国责骂张学良为“不抵抗将军”声调一浪高过一浪。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由溥仪出任伪执政;同月,国联应中国的请求,由李顿爵士组织调查团来我国,7月,完成调查报告。10月,国联作出决议,承认日本在东三省的特殊地位,但不承认占领东三省。日本拒绝接受这个决议。同时,为入侵华北寻找借口,又公然声称热河省是“满洲国”的领土。

画外音:

面对祖国大好山河热河省就要落入日本之手的危局,正在南昌忙于准备“进剿”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又是做何表示的呢?他历经深思熟虑,遂于1932年12月25日发给张学良一则亲笔草拟的电文:

叠印电文原件,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倭寇北犯侵热,为期不远。此间自中回京后,已积极准备增援,期共存亡,并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粮秣弹药,中到沪亦备办。甚望吾兄照预定计划,火速布置,勿稍犹豫。今日之事,唯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请兄急起,如何?盼复。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榆关抗战”及其他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张学良不知这是蒋介石设的一石二鸟之计,遂于1933年1月1日密令何柱国在山海关奋起抗击日军悍然入侵,由此打响了史家称谓的“榆关抗战”。结果,蒋介石在南京作壁上观。使得“榆关抗战”仅仅打了三天,就以东北军损兵折将、丢失山海关做结。

山海关失守之后,热河省落入敌手已是必然。蒋介石为假借日本人之手消灭东北军,又派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率何应钦等去北平,给张学良打气。张学良依然不知是计,为改变被动挨骂的局面毅然领衔通电全国,表示抗战决心:“舍奋斗无以求生,舍牺牲无以求死,但有一兵一卒,亦必再接再厉,幸而成固可复我河山,雪莫大之耻辱。”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部属、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吕正操:“当时,张将军的确做了与敌人拼死一战的准备。他把东北军编成两个集团军,亲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他的老把叔张作相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但是,坐镇南京的蒋介石依然按兵不动,除发给热河守军每人一条短裤、一把雨伞外,军械粮饷,一概没有。再加之热河驻军司令汤玉麟早与日本有勾结,热河抗战刚一打响,他就不战而失承德,致使热河抗战全线溃败。那时,只有我率领的一一六旅团所部,在长城外青龙县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在吕正操话声中叠印出有关的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日本军队从2月21日开始进攻热河,到3月4日就占领承德。对此,全国舆论哗然,同声谴责南京政府绥靖政策的同时,张学良更被国人攻击得体无完肤。为向国人谢罪,张学良遂于3月7日通电辞职。

叠印张学良通电辞职原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画外音:

蒋介石为了应付全国的舆论视听,并继续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乘专列北来保定,于3月9日约见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热河失守之后,蒋介石和宋子文来找我。蒋介石分析了当时的中国的形势,说道:‘热河失守,当今的中国就像漂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只船。二个人都坐,这条船就要沉了。总得有一个人下去。’于是我就辞职了。”

地点国外采访张学良部属王卓然的儿子。

王:“张学良的心情是非常难过的。据父亲生前对我说:张学良忽而仰天狂笑,忽而伏枕痛哭。当时,他还对我父亲不无担心地说:‘蒋先生以和为主,还不知演变到什么地步。人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但是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我仿佛记得林肯有几句话,说人民是欺骗不了的,你替我查查原文。’我父亲当即给他查出原文,并翻译出来:‘你可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骗全体人民于永久。’”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辞职之后,遵从蒋介石的指示:以戒毒治病为名,出国考察。不久,张学良将军偕赵四小姐等人飞往上海,准备赴欧洲治病考察去。

叠印张学良下野出洋前的照片,并推满屏幕。

定格。

第五集彷徨苦闷

画外音:

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发表辞职通电以后,在东北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群情激愤,大骂“蒋介石太不够朋友,用得着时,万种恩情说不尽;用不着时,一脚踢开”。但是,张学良作为政治家他必须要求自己,一方面要识大体,顾大局;另一方面又深切知道退入关内的东北军的处境和作用,故强忍满腹的忧愤劝解部属:“我走以后,你们要好好干,要保存东北军这点实力队伍,作为抵抗日本、恢复东北的基本力量。我们不收复东北,对不起先大帅在天之灵,对不起东北3000万老百姓。”为此,他把东北军编为四个军,由于学忠、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分任军长。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担心自己下野出洋以后,蒋介石利用手中的军权,将新编为四个军的东北军分化瓦解,或因军需不足而难以生存。为此,他妥善做了预设的各种措施的同时,又向蒋介石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蒋介石因为张学良下野保住了他,在保存东北军的问题上只能同意张学良的要求,每月200万军饷,每月由国民政府拨130万,华北助饷70万。张学良就要离去了,他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又对部属说了这句话:“武要保住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诸事安排就绪之后,他就偕夫人等随员飞往上海,在等候办出国手续的同时进行戒毒。

叠印出有关的资料与图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当时我的工作很困难,没有鸦片不行,干不了,结果上瘾了。我趁要出游的机会,决心治疗鸦片中毒。鸦片中毒后的那种痛苦,你们是理解不了的,活人让鸦片弄得就像是死人一样,真是惨极了。我考虑我要不戒烟,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于是便一心一意地治疗。但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画外音:

戒毒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宋子文做了不少工作,待征得张学良及其也吸鸦片的夫人于凤至、赵四小姐同意之后,遂作出决定:“自即日起,要严遵医生的嘱咐,任何人不得接近治疗中的张先生和夫人,他们的安全由我负责。”会后即将张学良及夫人们送进一家外国人办的医院去治疗。至于治疗戒毒的经过,张学良的随从松陵先生作了如下记述:

叠印松陵先生所著《张学良戒毒记》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医生把张、于、赵三人用丝绳绑在三张连在一起的病**,并关照所有人,不论这三人发出什么命令或请求,一概不要理会,旁人更不能擅自进入病房。

主治医师是一位德国名医,他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先让病人服药全身发泡,再由泡中取出**注射在病人身上,一面抽出腐血,一面注入新血。戒毒之初,三人极其痛苦。张学良毒瘾最深,更是痛苦难熬。部属担心张的生命危险,欲再扎吗啡针,医生不许,张亦咬紧牙关,过了六七天,方得少安。一个月后,张学良和于、赵终于脱离苦海,踏上赴欧洲的旅途。

画外音:

张学良于1933年4月1日由上海出发,乘意大利邮船康脱罗素伯爵号出国。随行者有夫人于凤至、赵四小姐和三个子女、顾问端纳、翻译沈祖同、英国朋友伊雅洛等。张学良在意大利见到了宋子文,向宋表示在欧洲只作短暂停留,即拟回国,共赴国难。啊!这时的张学良依然想的是抗日救国,打回老家去。但是,宋子文却秉承蒋介石的意旨说道:“蒋先生希望您多在外国考察一段时间,现在没有适当的职位给您。您应当安下心来,以待机会。尤其必须得到蒋先生的召唤,才可以回国。”张学良听后郁郁不快,也只有服从。接着,他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

同时叠印有关出访欧洲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说到张学良将军出访欧洲的经过与体会,他毫不掩饰地说过他欣赏法西斯主义。即使到了晚年,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仍向后人**了如下的心扉。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我那时非常想到外国看看。除了日本之外,我还没有到过别的国家,我一定要到欧洲看看。当时我对法西斯很感兴趣,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欧洲外,我也想到俄国去看看。很想看看共产党在俄国干了些什么。当然,我对共产党一无所知,但我想看看那个国家的政治怎么样。”

记者:“听说张将军在意大利停留时间最长,你看后有什么观感吗?”

张学良:“我先到了意大利,见到了墨索里尼。我经常和他见面,家里人也都在场。墨索里尼给我讲了政治状况。他知道我在中国的政治立场。他说:‘你们中国想请求欧洲的帮助,那是没有希望的。欧洲现在正忙于自己的事,欧洲的目光是看着美国的。’我刚到意大利时,很佩服墨索里尼干的事,非常尊敬他。但是到后来,我对墨索里尼这个人感到了不满。

“另外,我到德国时,原来想会见希特勒。但由于我在那里待的时间非常短,希特勒又到乡下去休假了,结果没见到。但我见到了格林,他对我很好。

“我在欧洲受法西斯的影响很大。法西斯在中国能否通用,虽然这是个极大的问题,但回国后我提出在中国也要拥护首领。我认为在中国也需要握有强权的领导人。”

画外音:

就在张学良赴欧洲进行考察的途中,他突然于1933年末收到蒋介石的密电:要他从速回国。张学良作为一个久经磨难的政治家,他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简而言之一句话:这时蒋介石的日子很不好过,他想采用借刀杀人之计在“剿共”或其他的战场上削弱东北军。但是,出他所料的是:就是在张学良不在的情况下,他依然调不动东北军的一兵一卒。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的部属、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吕正操:“在张学良出国期间,日本进一步入侵华北,全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反内战的运动。蒋介石为执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想调东北军为之卖命,假借他人之手进一步削弱东北军的实力。1933年5、6月间,新疆发生变乱,蒋介石调东北军前去‘平定新疆’,但东北军将领拒不受调;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建反蒋,蒋又调东北军入闽‘平乱’,结果,又遭东北军拒绝;这时,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惨遭失败;时下,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对江西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他心里明白:非有张学良亲自下令,江北的东北军方可南下‘剿共’。所以,他下令调张学良回国的目的,就是让东北军参加‘围剿’红军的内战。”

在吕正操谈话声中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回到祖国以后,公然倡导按德、意法西斯的理论治国,他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必须真正统一,拥护一个强有力者做领袖,像德、意两国那样,先把国内搞好,然后才能对外抗战,现在只有蒋先生有资格做这样的领袖,因此,我决心拥护他做领袖。”但是,时下的蒋介石想的还不是当中国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是想尽快消灭心腹之患共产党和江西的朱毛红军。所以,他一方面对旅欧回国后的张学良的思想变化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有意避开深谈法西斯主义这个话题。他在召见张学良的时候重点突出,关切地询问张学良回国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对此,张学良在晚年作了回忆。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回到中国后,我已经不想再带兵了。我想加深与蒋先生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我希望当蒋先生的侍从室主任。我想让蒋先生成为像墨索里尼那样强有力的领袖。但蒋先生不让我当侍从室主任。

“我原本就不想和共产党打。但蒋先生举出几件工作,让我从中挑一个。他说:‘国民对你感到不满,这回要好好干。’于是我就问:‘哪件工作最难?’他回答说:‘和共产党打仗最难。’于是我就选择了最难的和共产党打仗。”

画外音:

1934年2月7日,蒋介石正式发布命令,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于3月1日移师武昌就职。然而,张学良一是不想担任此职,二是不愿和共产党打仗,前来武昌就职只是勉为其难。但是,唯一使他高兴的是,他又和离别一年的东北军将士重逢。换言之,他又重新掌握了东北军。

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接着,蒋介石调东北军南下“剿共”。从此,又使东北军陷入了反共内战的深渊。实出张学良所料的是,东北军于4月、7月两次“围剿”红军,均遭到徐海东所部红二十五军的打击。对此,他不能不问个为什么?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各地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蒋介石遂又取消了“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并于1935年3月改任张学良为武昌行营主任。4月2日,又通令晋升张学良为陆军一级上将,以示拉拢的同时,期望张学良为他卖命“剿共”。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随着华北形势一天天吃紧,全国抗日救国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卖国的《塘沽协定》以后,眼见华北就要变成第二个东北,使得张学良不得不考虑这是为什么?同时,他也无法向部属回答:他何时才能率领东北军打回老家去。从此,他开始怀疑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沈阳采访原东北大学学生会主席、辽宁省前负责人宋黎。

宋黎:“我认为张学良将军的思想开始转变是在武昌时期。据他当年的部属说,引起他思想转变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力主收复失地,打回老家去;再是反对蒋介石要他‘剿共’,他认为这样打来打去,两败俱伤,削弱国力。因此,每每听到东北沦丧和华北危机的消息,他就忍不住地痛哭流涕。甚至公然指责南京政府:‘中国政府若是对内一寸一寸收复,对外一省一省地退让,必遭广大群众唾弃,结果政府与国家同归于尽。’每每接到蒋介石要他奋力‘剿共’的指示之后,他也会悲愤异常地对部属说道:‘我希望领袖给我变更任务,不要叫我去剿匪,叫我去抗日,我觉得剿匪牺牲,不如抗日牺牲更有价值’。”

画外音:

张学良远在出洋期间,就发现西欧各国都有共产党,深切感到共产党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他想访问俄国,考察共产主义到底为何物。他回国后不想和共产党打仗,可又不能不执行蒋介石的“剿共”任务,令他惊奇的是,不仅是蒋介石的部队连“剿”连败,就是他的部属也每“剿”必败。为求出路,他决定了解和研究共产主义。也就是在这其间,张学良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论,并请专人给他讲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等。应当说及的是,在这前后,共产党人潘文郁起了很大的作用。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机要秘书郭维城的秘书张传瑞。

张传瑞:“潘文郁,湖南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与王明等人同学。回国后做宣传工作,不久被捕自首,但没出卖党的组织。他在脱党期间,一度消沉,遂着手翻译《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九.一八’事变之后,他重新振奋精神,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日,为张学良大鸣不平,遂受到张学良的重视。在潘文郁的要求下,后经北方局特科科长吴成方推荐,潘文郁重新入党,做争取张学良将军的工作。张学良在武昌期间,潘文郁任中校机要秘书,实质上是帮助张将军学习研究共产主义学说。同时,他还利用职务之便,得以了解豫、鄂、皖‘剿总’全部军事机密。据同为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生前说,当年张将军与赵四小姐研究共产主义学说是相当认真的,在潘文郁给他们讲课期间,任何人都不准传禀。”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将军积极研究共产主义学说的时候,1935年初,中共北方局特科的杨青林被捕叛变,供出了潘文郁提供军事情报的事。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大意谓:“据北平宪兵三团、河北省党部、北平市党部密报称:共党河北省委破获后,发现豫鄂皖三省总部机要秘书潘文郁与匪勾结,证据确凿。”为此,张学良十分焦急,想利用手中的职权保住潘文郁的生命。

叠印潘文郁的照片以及有关的马克思等人的书籍。

画外音:

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是“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人”。他数电张学良,要求严办潘文郁。对此,张学良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请看经郭维城审看过的有关著述的记载。

叠印《张学良和蒋介石》有关的段落,并送出画外音:

至此,张学良再也无法保全潘文郁的生命了!可是,当他想到潘文郁一旦被蒋孝先带往南京,必定要受酷刑,万一熬不住严刑审讯,又必然牵连更多的共产党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张学良历经痛苦的权衡,遂决定在武昌处决潘文郁。当天,他亲自通知潘文郁:“我保护不了你了,我不杀你,蒋介石也得杀你。”

对此,潘文郁早有准备,他望着痛苦的张学良,镇定地答说:“副司令,你在这里处置我好了。”

张学良再也忍不住了,转身大步踉跄地走去。即日夜,他又派部属吴裕忠去看望潘文郁,问潘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还有什么话要说。潘文郁想了想,说了下边这些史有所记的话:“请转告副司令,叫他有自信心,他是有前途的,他一定会实现他的抗日目的的……我死以后,我老婆叫她赶紧回到乡下爷爷奶奶那里去。这两个孩子念到高小毕业,有点文化,能写会算,做个工人农民就行了。我老婆和我感情最好,她疼爱我,不过我死了,她还年轻,叫她赶紧嫁人,生活没问题,我就放心了。”

画外音:

潘文郁牺牲之后,张学良是十分难过的,他当即给了潘文郁的家属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并送潘的老婆和孩子回乡下去。翌年夏天,他对刘鼎谈及此事,仍深为内疚地说道:“杀朋友是最难过的,也是最不应该的。”但是,潘文郁的死的确唤醒了张学良的良知,为不久的明天和共产党人共结抗日同盟打下了思想基础。

画外音:

就在张学良在鄂“剿共”迭败的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对华北入侵的步伐,并制造了一连串的侵华事件。是年1月,日本制造了察东事件;2月与南京政府签订《大滩口约》;5月制造河北事件;6月与国民党签订《何梅协定》,使得我国丧失河北省主权。同月,日本制造张北事件,与南京政府签订《秦土协定》;9月,日本公然提出华北五省自治;10月,日本在冀东制造香河暴动事件,指使汉奸占据香河城等。张学良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入侵节节退让,相继签订这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不能不问个为什么?当他的部属以及新闻媒体向他发出质问:何时才能率东北军打回老家去?他也无以为答。因此,他陷入了报国无门的极大的苦闷中。

叠印有关的卖国条约以及当时刊登这类消息的报纸。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抗日救国无望之时,是年7月又发生了公开向日本妥协、爱国有罪的《新生》事件。

地点北京采访阎宝航之子、新东北大学秘书长阎明复。

阎明复:“所谓《新生》事件,是因为东北著名实业家杜重远先生主编的周刊《新生》,于1935年5月4日,在第二卷十五期上刊登了化名易水的文章《傀儡》,说现在的皇帝有名无实,是‘古董’、‘傀儡’。日本统治者要保留天皇,‘是企图用天皇缓和一切内部各阶级的冲突,和掩饰了一部分人的罪恶。’文章发表后,日驻沪总领事于6月24日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名,要求南京政府向日本谢罪,查封《新生》周刊,惩办杜重远及作者易水。令国人难以理解的是,南京政府果真应日本的要求开庭公审,毫无道理地判处《新生》周刊发行人杜重远先生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没收所有《新生》周刊,不准上诉。我听父辈说,当时参加旁听的群众义愤填膺,在法庭上高呼抗日救亡的口号。由于《新生》事件暴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卖国的本质,因此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另外,杜重远先生是东北著名的实业家,又是张将军的故交,所以《新生》事件对张将军的刺激是很大的。”

画外音:

与此同时,蒋介石却忽而重庆、成都,忽而贵州、昆明,指挥数十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突围长征的红军。他利用手中的媒体几乎每天都向世人宣称:朱毛红军已成惊弓之鸟,不日就可变成石达开第二。但是,出张学良所料的是,就在这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历经千山万水,终于打破了蒋介石重兵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对此,张学良又不得不问个为什么?

同时叠印出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一边为报国无门而陷入苦闷,一边私下学习研究共产主义学说,“组织人力将关于共产党、红军的理论、名词、事件,编成‘辞典’,印发给部队,作为了解分析红军情况”的时候,正在四川指挥“追剿”红军的蒋介石发来了电令,要他立即赶到成都,说是有要事相商。对于这次成都晤谈,张学良事后曾作了如下的记述。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当边区共匪逃窜到陕,在良心目中,预想可告一段落,留鄂练兵,殊不知入陕命下,当时良在峨眉,曾向蒋公表露,有欲出洋之意,尔后再一寻思,陕匪刘子(志)丹股不过数千,而陕政当局本系旧好,又曾托人对良有过表示,自能合作。而西北可作抗日后方根据,何不应命,所以良到陕。”

画外音:

193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调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从此,张学良由武昌移师西安,遂又揭开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篇章。

叠印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照片。

定格。

第六集寻找希望

画外音:

张学良不仅与日本军国主义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而且打心底是反对打内战的。由于他受着封建的“忠君”思想的影响,他依然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把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东北军调到黄土高原,妄图阻截、消灭出川北来陕甘的中央红军。但是,就在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10月1日,传来了东北军在劳山惨败的消息。

地点北京采访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

高存信指着一张劳山战役的地图:“当时,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刚刚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张学良命令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将军,为庆祝西北‘剿总’的成立,一定要消灭红十五军团。我红十五军团决心抓住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兵力比较分散、立足未稳的有利战机,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主力进至甘泉以北大小劳山隐蔽集结,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法,准备歼灭由延安南援甘泉之敌。9月28日,红军第八十一师佯攻甘泉;29日,军团主力进入大小劳山设伏;10月1日,敌第一一○师主力由延安增援甘泉,当敌人进入劳山地区时,红十五军团突然发起进攻,激战半日,歼敌大半,俘敌2000余人,击毙师长何立中,缴获战马300余匹和大批武器。”

画外音:

劳山惨败实出张学良的所料。蒋介石为抚慰张学良那败军之师,于10月7日由成都飞抵西安,不但共同筹谋消灭红十五军团的战役部署,而且还一致确定了消灭中央红军的作战方略。或许历史有意在开蒋介石的玩笑,也就是在蒋介石飞抵西安的10月7日,毛泽东亲率红军登上六盘山,高声吟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绝唱。接着,又传来东北军堵截北上中央红军失败的消息。

叠印《聂荣臻回忆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10月21日,二纵队在左翼,一纵队在正面,向正迂回吴旗(起)镇西北部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的2000多骑兵出击,果然,我们出击不久,敌人就垮了。随后,我们在杨城子以西,在齐桥、李新庄间,分别狙击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又将敌人击溃。敌人这次垮了以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敢来侵犯。我们将先后俘获的敌人的马术教官、兽医以及会钉马掌鞍具的工人都补充了我们的骑兵部队。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正当张学良尚未弄清自己的骑兵为什么会败在中央红军手下的时候,红十五军团继劳山大捷之后,又挥师南下,寻找新的战机。10月25日,红十五军团对榆林桥守敌第一○四师第六一九团和第六二一团第二营发起进攻,全歼守敌四个营,俘团长高福源以下1800余人。至此,他感到不可轻视红军。就在他准备去南京开会的前夕,再三叮嘱部属董英斌军长:因形势变化,部队何时行动,须听我的命令。言外之意,不得随意和红军对垒、作战。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直罗镇战役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但是,就在张学良在南京开会期间,军长董英斌部因在陇东缺粮,想移兵富州,遂致电总部请示,参谋长谢珂不知张学良行前对董部的指示,竟私做主张同意董部东移。这时,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红军已经和红十五军团合兵一处,认为董部东移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战机,遂于11月21日在直罗镇设伏,至26日战斗结束。东北军第一○九师两个团及师部被歼,师长牛元峰自杀,在黑水寺的第一○六师一个团被歼。

画外音:

对此,在南京开会的张学良作何表示呢?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陕北剿匪失利,良立返陕,本先,一百十师曾遭覆灭,师长何立中阵亡,此则一○九师又覆灭,师长牛元峰拒降而死。此两师长为东北军之佼佼者。……两次惨败,使良心中倍增痛苦,更加深良素认为因内战而牺牲优秀将才之可惜,并对共匪之战斗力,不可轻视,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匪之念生焉。

当返之后,召开会议,良为促进部属剿匪努力,曾表示东北军如此无能,余当引咎辞职。此论一出,彼等不但未能接受,反而哗然……一则云:“我等东北人,背井离乡,随汝入关,心中所希望者,有一日同归故土,到不得已时又舍弃我等而去,何等心肠?”一则云:“良忘却父仇,不顾抗日大业,盲目服从,求一己之禄位,东北军人,本志抗日,良对东北军之牺牲,不知爱惜,反竟力逼迫东北人(军)走上死路一条。”

画外音:

张学良由这几次惨败认识到:红军是“剿”不灭的。同时,他还认为东北军想打日本、不愿和红军打仗是失败的原因。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主题就在这个地方。比较强烈的愿望是抗战,回家乡是主题。怎么才能回家乡?只能跟日本打,不愿跟共产党打而失掉这些力量。他们愿意保存这些力量,自己拿这些力量回家乡。……我那时候处境非常难。我的部下对这些事情、对我有相当的怨气,就是不满意。说:你服从蒋先生是为你自己,可是我们怎么办?”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于10月7日提出“广田三原则”,即事实上承认“满洲国”,中、日在经济上、军事上“合作”,共同防共。接着,在要求“华北五省自治”的基础上,土肥原贤二又抛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要求我国接受。在土肥原贤二等日本人的策动下,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在全国尤其是在华北、平津保等大中城市激起了强烈的愤慨,掀起了救国抗日的浪潮。

面对华北岌岌可危的局势,国民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在会上不仅没有提出全国御侮抗战的方略,反而公开说道:“和平未至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为此,激起了决心抗日救国的全国人民的反对,遂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孙凤鸣刺杀汪精卫案。当时,张学良挺身而出,打掉孙的枪,救了自己的政敌汪精卫一命。事后,当他获知孙凤鸣原本准备刺杀蒋介石,因蒋未出场改刺汪精卫之后,他不得不问个为什么?

画外音:

由此可知:国民党的五全大会将开成个什么样子。说到对南京政府及国民党五全大会的印象,张学良事后写了如下这段文字: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在五全大会后,良在京耳所闻,目所睹,使心情感受重大的刺激,今尚记忆者,略述如下:(一)友朋之讽劝,如沈钧儒、王造时等之鼓励。(二)少壮同志则责良,不就同所谓亲日者辈,同流合污。(三)刺汪凶手孙凤鸣之行为和言词。(四)党内之纷争,多为私,少为公。(五)良认为中央负责之同志,不热衷抗日,而其反有内心为亲日者。而良个人之观念上订为贤哲者,或在外工作,或无权位。(六)汪兆铭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良认为非是对外,乃系对内。

画外音:

张学良陷入“剿共”迭败、救国抗日无门的彷徨和苦闷中。在这前后,他由英文广播听到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看到了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伟大号召深得民心,并且觉悟到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是大势所趋。他为了寻求新的抗日救国的道路,在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期间,秘密去上海探望因《新生》周刊登载《闲话皇帝》一文而入狱的杜重远先生,想听听这位东北政坛故旧的意见。对此,申伯纯作了如下的记述。

叠印《争取张学良联合抗日的经过》一文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杜重远先生也以很诚恳直率的态度批评张学良过去这一套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向他提出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建议……他又特别指出,在东北军的主力集中陕甘两省的情况下,现在走联合抗日道路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不久以前发表了《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愿意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抗日。中央红军现在到了陕北,可以联合起来,作为依靠。第二,陕西杨虎城是有抗日进步思想的,他的左右也有一些进步分子,可以合作。第三,新疆盛世才是东北人,他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与苏联的关系搞得很好,这个力量也可以联合起来……东北军今后绝不能再跟着蒋介石走亡国之路,只有利用上述三个有利条件坚决走联合抗日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才是活路。

画外音:

张学良赞同杜重远先生的政治见解,遂在上海又约见了与苏联有关系的部属李杜将军。“向李杜郑重表示他愿意在西北与红军联合抗日,希望能够同共产党的负责人商谈这个问题。为此,他请李杜替他秘密介绍共产党的关系。”“李杜当面接受了张学良的这个请托,表示在找到关系以后,就设法通知他。”恰在这时,北平爆发了以救国抗日为宗旨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他电令东北大学秘书长王卓然,请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来西安见他。

地点沈阳采访当年东北大学学生会主席宋黎。

宋黎:“我受党组织的委派赶到西安,见到了我们的校长张学良,我向他介绍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经过、目前全国抗日运动发展的新形势,还向他诉说了我们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当亡国奴的种种惨状。我记得那天讲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张将军听后感动极了,他告诉我们,他坚决主张抗日,东北由他手中失掉,一定从他手中收回。经过几次交谈,张将军决定留我在他的身边当秘书。”

画外音:

张学良回到西安之后,令他更为惊喜的是,先于他到达西安的高崇民已经为他沟通了和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关系。

地点北京采访高崇民之子高存信。

高存信:“我父亲在上海与阎宝航、胡愈之等先于张将军探视了坐牢的杜重远先生。为推动张将军在西北实现联合抗日的方针,大家议定由杜重远先生写一封亲笔信,由我父亲去西安当面交给张将军。我父亲到了西安,张将军去南京开国民党五全大会去了,由杜斌丞先生引荐拜识了杨虎城将军,初步交换了联合抗日的设想,并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认同。不久,张将军回到了西安,并授权我父亲进一步与杨虎城联系,解除误会,团结抗日。对此,我父亲在专著《西安事变杂谈》中作了如下记述:‘高根据张的指示,见杨时披肝沥胆,说明张之苦心孤诣,绝无失掉东北而企图到西北苟安之意。杨大为感动,认为高之言谈态度爽直诚恳,无当差习气。’几经交谈,遂完成了张将军交给的任务。自然,东北军与西北军的秘密联合也就形成了。”

地点北京采访杨虎城之子杨丞民。

杨丞民:“我父亲早年就在西北参加反清革命;袁世凯复辟称帝,我父亲参加陕西护国军,与袁军作战;接着又参加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后在驻军榆林期间,结识进步人士杜斌丞、共产党人魏野畴等。大革命失败之后,我父亲流亡日本,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得到了党中央批准。遗憾的是,我父亲因提前回国,没有接到入党通知,遂又自动脱党。他在任陕西省主席期间,任命共产党人南汉宸为秘书长。也就是在我父亲出席国民党五全大会的时候,南汉宸奉党的指示派申伯纯来到南京,向我父亲转告了《八一宣言》的内容。接着,毛主席又派汪锋同志来到西安,确定了联合抗日的原则。因此,当高崇民受张学良将军之托来我家,与我父亲商谈救亡抗日方针大计时,自然是一谈就成了。”

画外音:

也就是在张、杨二位将军达成联合抗日的共识不久,张学良又于1936年1月中旬突然接到王以哲将军从洛川发来的密电:“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据云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司令面陈。”第二天,张学良就亲自驾着飞机飞到了洛川。请看申伯纯写的如下这段回忆:

叠印《争取张学良联合抗日的经过》一文有关的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高向张学良说:“现在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诚心诚意地要帮助我们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人家的好意。我们东北军再继续打内战就快要被消灭完了。”说到这里,高福源竟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张学良对高说:“我们坐下来好好地谈。”

以后,张学良、王以哲又和高福源一起谈了一整夜。最后张对高说:“你谈得很好,你休息一二天就赶回去,请红军方面派一位正式代表来,我们正式商谈一下。你今后可放心做这一工作。你此去如有危险,你的家属生活和子女教育都由我和王军长负责。”

地点北京采访当年红军机要员、总参三部负责人戴镜元。

戴镜元:“1月16日,高回到瓦窑堡,向李克农汇报后,李又带他去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当时,党中央正在准备东征,遂决定派李克农为代表去见张学良、王以哲。我原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临时抽出来随李克农同志一起去洛川。大约在2月10日左右,李克农同志和我去见了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说:根据目前政治形势和军事情况,这次去和东北军张学良会谈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会谈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也要考虑到有一定困难和一定的危险,要作两方面的精神准备。会谈要按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来谈,重大问题要及时电报请示中央。我们于2月25日赶到洛川,由于张学良因事要去南京,因此第一次洛川会谈是与王以哲将军谈的。经过两三天的会谈,我们达成了五条联合抗日的口头协议。

“3月3日,张学良由南京回到西安。4日,他自己驾飞机,飞到洛川,一下飞机就到驻地看望我们。他是化了装的,身着银灰色长袍,戴礼帽墨镜,手提文明棍,颇似富商模样。吃过午饭,于下午3时开始会谈。最后,经过坦率的交谈甚至是争论,最后达成了如下口头协议。

叠印有关文件,同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一、为了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张学良提出:中共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在毛泽东、周恩来中推出一位,与张再次商谈。地点在肤施(延安),时间由中共定。

二、红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学良负责和盛世才交涉通道问题。

三、中共派一位联络代表常驻西安,由张学良给予适当名义作掩护。

画外音:

张学良回到西安之后,很快收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写给他的《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由此,他全面地了解了中共对抗日救亡的政治立场,加强了他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信心。

叠印《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画外音:

与此同时,张学良又接到李杜将军自上海发来的密电:要找的“朋友”找到了。李杜将军帮张学良将军找到的所谓“朋友”即中共党员刘鼎同志。张学良立即派高级参议赵毅去上海迎接。刘鼎见到张学良之后,痛陈救国抗日大计。最后,他又说道:“当今之计,打回老家去是东北父老、全国人民对你和东北军最大最适应人心的愿望。东北军最好是联共抗日,既可以摆脱蒋介石消灭异己的阴谋,也可以一洗‘不抵抗’的罪名,将来抗日胜利,张将军和东北军将名垂史册,并占首功。”张学良听后深有感触地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先生的见解不同凡响。你就是我的好朋友,住在我这里,我有好多话要和你说,慢慢地说。”

叠印刘鼎生前写的有关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与此同时,李克农于3月16日到山西石楼向毛泽东等中央负责人报告了在洛川与张学良会谈的结果。27日,中共中央在石楼附近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一致认为张学良的态度是诚恳的,与他进一步谈判,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重要。同时决定派周恩来、李克农为全权代表赴肤施与张学良会谈。4月6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张学良、王以哲,告以周恩来、李克农的行期和联络地点,并提出如下五个会商问题:

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军队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问题:

二、全国红军集中河北,首先抵御日帝迈进问题;

三、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具体步骤及其政纲问题;

四、联合苏联及选派代表赴莫斯科问题;

五、贵我双方订立互不侵犯及经济通商初步协定问题。

画外音:

张学良收到毛泽东、彭德怀的电文之后,内心是十分矛盾的。请看事后他写的这段话。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良本对李克农之约,谅彼等未必真敢前来,待周答复至,良衷心忐忑,本一动扣留之念,再一寻思,偶起“岂有人羊叔子哉”之句,彼既卒然敢来,余当磊落光明,既然彼等声言为国,声言抗日,何不推诚相见,本前已自动向彼方探索真意,今其自来,如能化敌为友,岂不正全余之心意……即毅然答复,约周来见,嘱周师长福成妥为款待。

画外音:

张学良于4月8日偕刘鼎飞洛川,因大雨雪电台失去联系,会谈推迟一日。4月9日下午,张学良自驾飞机偕王以哲、刘鼎等自洛川飞肤施迎候周恩来一行。由此,不仅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两位伟人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相见,同时二人还谈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肤施会谈”。

叠印周恩来参加“肤施会谈”的照片,推满屏幕。

定格。

第七集联共抗日

画外音:

1936年4月9日的**是漆黑漆黑的。但是,古称肤施今叫延安城里的一座教堂中的灯光,却是那样的柔和、明亮。雪雨后初春的气温还是很冷很冷的,然而这座教堂里却是那样暖融融的。这是因为张学良将军就要迎接贵客周恩来的到来,他们二人即将在这座教堂里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肤施会谈”。

地点北京采访参加“肤施会谈”的原机要人员戴镜元。

戴镜元:“4月7日,我们从瓦窑堡出发的时候,天就阴着,8日到达约定的川口附近,先是下大雪,后是下大雨。我们随身带的电台和东北军联系不上,是通过中央的电台和东北军联系上的。9日,晴空万里。上午,张学良随带王以哲、刘鼎由洛川飞抵延安。下午,张学良派专人到川口来接。这时,周恩来和李克农换上便衣,周穿黑色中山装。周、李二人随来人进城会谈,我们在川口等着。”

画外音:

张学良站在教堂门口迎候周恩来、李克农的到来。周恩来一见张学良就说:“我是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了解,听我的老师张伯苓说过。”周一听感到很奇怪,遂问道:“张伯苓怎么是你的老师?”张爽快地答说:“我原来抽大烟、打吗啡,后来听了张伯苓规劝,完全戒除了,因此拜张伯苓为师。这样说来,我和你同师。”就这样,周恩来和张学良既是半个东北同乡,又是一师之徒。自然,晚上会谈的气氛是错不了的。出于保密的原因,参与会谈的只有张学良、王以哲、周恩来、李克农、刘鼎五人。说到刘鼎得以参加此次会谈,还是张学良向周恩来请求的。他问周:“从上海来了个共产党的代表,叫刘鼎,是否可以来一起谈?”周恩来不知道刘鼎是阚尊民的化名,但同意请来。据刘鼎生前回忆,他是在**被叫起来的,因此他不知道会谈的准确时间。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我在南开大学当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周恩来的名字。不过不是作为政治家,而是因为他的京剧演得特别好,是作为一个具有演剧才能的学生知道他的。他最拿手的是演坤角,演得确实好。但当时我们没有什么交往。因此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后来会成为那么有名的一位政治家。”

记者:“你和周恩来见面时印象如何?”

张学良:“怎么说呢,他肯定是个相当高明的人物,反应快,对事情的理解很深,对谈话的反应极其敏感。他话不多,但却常能一语中的,见识非常广。因此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很对脾气,像老朋友一样彼此敞开了胸怀。”

画外音:

说到张学良与周恩来会谈的具体情节,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五位当事人均未敞开心扉,向世人述说当夜会谈的真情。但是,我们依然可从权威著作《西安事变简史》、张学良在软禁中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周恩来于肤施会谈第二天,即4月10日写给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的电文《与张学良谈判情况》等三份史料中看出来。

叠印《西安事变简史》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会谈中,张学良表示完全同意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赞成中共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等意见;赞成红军集中河北抗日;对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他表示欢迎,并说如果红军一旦与日军接触,他可以公开和红军联合抗日。这样,双方全面合作就肯定下来。张学良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包括蒋介石在内的问题。周恩来说明:以往中共主张反蒋抗日,是因为蒋介石敌视人民,基本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愿意听听张先生的意见。张认为蒋介石是国内最大的实力派,如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包括他,他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反对,不好办。据他回国两年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的嫡系高级人员中也有主张联俄、联共、抗日的。蒋介石错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做艰苦工作扭转他。共产党在外面逼,张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周恩来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他回去报告中央,认真考虑,再作答复。接着,又研究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如何打败日军?周恩来阐述以持久战制胜之道。此外,对联苏、双方停战、通商等问题都达成了协议。张要求共产党派代表常驻他那里,并希望共产党给他输送干部。周恩来说红军人少文化低,东北军可以自己培养干部。10日清晨4时,会谈结束。

叠印张学良著《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送出画外音:

良告彼,中央已实施抗日准备,蒋公宵旰为国。双方辩论多时,周询及广田三原则,良答以蒋公决不会应允。周承认蒋公忠诚为国,要抗日,必须拥护蒋公领导之。但左右何乎?又力言彼等亦蒋旧属,如中央既决心抗日,为什么非消灭日人最恨而抗日最热诚之共产党不止?在抗日纲领下,共产党决心与国民党恢复旧日关系,重受蒋领导,进而讨论具体条件:(大致如下)

(一)共党武装部队,接受点编集训,准备抗日。

(二)担保不欺骗、不缴械。

(三)江西、海南、大别山等地共产党武装同样受点编。

(四)取消红军名称,同国军待遇一律。

(五)共产党不能在军中再事工作。

(六)共党停止一切斗争。

(七)赦放共产党人,除反对政府,攻击领袖外,准自由活动。

(八)准其非军人党员,居住陕北。

(九)待抗日胜利后,共党武装一如国军,复员遣散。

(十)抗日胜利后,准共党为一合法政党,一如英、美各民主国然,等等。

周更提出,如良存有怀疑,彼等言不忠实,愿受指挥,意受监视,任何时可以谴责。当时良慨然承允,并表示良有家仇国难,抗日未敢后人,(但)上有长官,不能自主,当向蒋公竭力进言,以谋实现,各以勿食言为约。

叠印《与张学良谈判情况》原电文,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张毛彭:

一、关于外交谈判的基本问题,彼方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及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亦愿酝酿此事,以促其成。彼方认为红军一与日帝接触,彼即可公开号召抗日,不打红军,对于红军主力集中向北,愿助其成。彼决派代表赴友邦,并助我打通关系。

二、关于目前行动,彼因对蒋尚幻想及利害关系,反蒋尚不可能;但认识蒋真降日,彼即离蒋独干。目前受蒋命令钳制其东南地区军队,在澄城、韩城、彬县积极行动,阻止杨军前进。以陕南红军逼近西潼大道,以陕甘地方部队在耀、铜、宜、中、洛、富、甘、肤大道积极行动,以造成后方借口,延缓前进,并保留我方在此大道上之东西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