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又见棕榈树(1 / 1)

这里也有滩涂风光,但不是冲积平原。几座山峰绵延起伏在茫茫大海上,形成一个三面环江的岛屿。这就是位于东海之滨闽江入海口的琅岐岛了。汽车刚刚驶过琅岐大桥,福建省政府移民开发局专项处处长雷雄对我说,这座长达一公里的跨江特大桥是新近才建成的,琅岐从此结束了孤岛的历史,成为距离福州四十公里开车仅需二十分钟的半岛。“这里的对面就是台湾,距离马祖只有七八海里。”雷雄打开车窗,指了指他的右手方,“过去不少人偷渡到海外,就是从这里出去的。现在出国的渠道多了,出国的人员也多了,全岛只有七万多人,在外国的就有七千多人,还有六千多人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他用半开玩笑半当真的口吻对我说,这一切都是福建的简称“闽”字惹的祸:关在门里面的都是虫,走出去的才是龙。在这种民情风俗的影响下,一家人倘若没有一个人在国外,全家人都觉得抬不起头来。雷雄说他有个朋友在国内的一家远洋轮船公司当船长,月薪是两千美金左右,而在国外干这份差事,每月只能挣到一千五美金,可是朋友的老婆为了脸面,宁肯减少收入也要老公出国打工,而且最好是在国外定居下来。“当然,对于从这里到外国生活的七千多人来说,他们大都是主动移民。”雷雄话锋一转,“不像从你们重庆库区到这里来的两百多移民,他们的外迁完全是被动的。每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他们更值得尊重,我们更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为了克服被动移民必然产生的消极因素和抵触情绪,根据福建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安置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他们固有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破坏较小,社会整合的预期效果也就比较好。比如说落户在琅岐岛上的这几十户移民,我们都把他们安置在海屿村……”海屿村是琅岐经济区所辖的二十六个行政村之一,全村有七千多人,绝大多数姓翁,当然,翁氏家族也是以前迁居岛上的。据这里的史料记载,琅岐开辟于唐代,刘姓人家最早迁居岛上,所以这里又称“刘岐”。海屿村就在琅岐镇附近,这个村人口稠密,紧靠着岛上最大的马祖庙天后宫的,还有一条长长的商业街,商业街背后,就是我们要去的移民集中安置点。“你已经看到了,这个安置点就像城市里的生活小区,从行政区划来说,它是海屿村所辖的一个村民小组。”雷雄给我介绍说,“移民中有六个共产党员,所以村民小组有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由海屿村党委书记兼任,村民小组的正副组长则根据港人治港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在两百多位移民中产生。首任组长叫黄正林,副组长叫王刚,都是高中文化程度,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全体村民会议,举手表决村民小组的村名。”村名是黄正林提出来的,由于两百多位老乡都来自奉节县康乐镇,所以他为新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康乐新村。表决结果,有少数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个村名容易使人想起老家,心里酸酸的。多数人表示赞成,赞成的理由是在老家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在新家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康乐新村的村名总算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