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丈夫去美国留学,一年后,他千辛万苦替我办好了伴读手续。可我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那个人人羡慕的机会,因为当时我正在编撰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整整20年过去了,有时我跟丈夫回忆起当时之情景,常常会设想:假如当初我去美国当陪读夫人了,丈夫便不会很快回国,那么我们这20年的生活道路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我们没有丝毫的懊恼与后悔,生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我虽没有当成“陪读夫人”,却扎扎实实地当了15年的“陪读妈妈”。
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画画学钢琴,三四岁的孩子,自然是需要母亲陪伴的哆。我记得很清楚,在少年宫上美术课,大门口和窗户外挤满了家长的身影和面孔。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了一幅画,或小猴子,或小鸭小鸡什么的,孩子们便会扭头往门口窗口寻找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爸爸或妈妈便拼命打手势做哑语,鼓励孩子学老师的样子去画。如果有哪个孩子的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门外的爸爸或妈妈便会受到众多爸爸或妈妈的注目,许多爸爸妈妈还会向受老师表扬孩子的爸爸妈妈取经,希图讨得育儿妙招。有时讨论到得意之处不由得抬高了声音,老师便会跑出来关照道广家长们轻一点好吧?是听你们的还是听我的呀?”
小孩子学钢琴是点名鲜家长陪读的,家长要记下老师讲的每一个要点,孩子回家练琴时便可以代替老师启发他(她)帮助他(她)。我陪女)比琴课记下的笔记有厚厚的四五本,只可惜我天生音育,夏记录得详细,却常常错误地指导女儿,每每倒是女儿来纠正我。几次下来,一旦女儿练琴,我便立刻放弃指导,只坐在一旁欣赏。在我听来,女儿无论如何弹奏总是美妙动听的。有时女儿一遍遍练得枯燥了,就要求妈妈伴舞。只要能激起女儿练琴的兴趣,我自然义不容辞。虽从不下舞场,不会跳探戈爵士伦巴,只是随着女儿弹奏的节拍胡乱手舞足蹈,女儿却很开心,越弹越起劲,练习曲目弹了一遍又一遍,直弹得老妈跳得上气不接下气方肯罢休。
女儿7岁开始学书法,当时她认识的汉字还不多,书法的帖本又都是繁体字,故而书法老师是要求家长陪读的,家长们一一对应坐在孩子身后,诸如倒墨汁、洗毛笔、裁纸张之类的杂活便全由我等陪读家长们包干了。老师布置作业其实也是对家长们说的,如临几遍《告身帖》等,由家长回家督促孩子完成。几年下来,女儿的字越写越好,写的作品也从十几个字到几十个字、几百个字。于是我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帮孩子们画格子。几百个字的格子,要画个把小时,为了女儿写好字,这种时间我舍得花。课堂上,孩子们练笔画,家长总免不了点点戳戳:“啊呀,你这一捺怎么没顿一顿呀?”“你看你,这一横写得一点提按都没有!”记得有一个孩子,常常被他母亲说得掉眼泪,在他母亲的逼视下,他的字总是写不好。有一回,她母亲工作脱不开身,偶尔没有来陪读,他的字倒写好了。这个事实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哪个家长肯因此而放弃陪读的权利呢?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被老师推荐参加了区少科站的奥林匹克数学班的学习。这种课外学习班都是双休日上课,少科站离家又比较远,我当然是要陪读的。将孩子送进课堂后,这两个小时如何打发颇费了我一番周折。如果回家,一是时间上太紧张,回到家恐怕坐不了半小时又得出发去接她;二是来回路费太铺张了。后来我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带本书,到少科站附近的肯德基店里去,买一杯可乐(一点不买吃的,生怕服务生要赶人),笃笃悠悠坐着看书。时间不浪费,又可安全接送女儿读奥数班。有一段时间,女儿双休日在多伦路某学校读英文,我便找一家茶馆,要一壶茶,写写东西看看报纸,蛮惬意的。去得次数多了,老板娘认识了我,在那个时刻里她会将我总坐的位子留着,还会额外送我一碟瓜子。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批评“陪读妈妈”现象的文章,论点之一是说家长把孩子宠坏了,论点之二是说家长不该给孩子施加那么多压力。初读那篇文章时,我觉得双颊发烧,好像那文章批评的人就是我,好长时间我都不敢对人说我就是“陪读妈妈”。可是,陪读还是继续在进行着。我女儿兴趣广泛,有些课外课都是她主动找来上的。我与其在家提心吊胆地等她,不如陪她去上课的好。也有朋友劝我,你把那么多时间花在小孩子身上,值不值呀?们心自问,我却是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无论值或不值,当“陪读妈妈”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乐趣。当了陪读妈妈,我与女儿之间的话题更丰富了,女儿有时并不把我当成妈妈,就像是跟同学、跟好朋友谈天一般。仅这一点,便是十分值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