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教种种(1 / 1)

陪读妈妈 王小鹰 3271 字 6个月前

如何教育孩子,现如今已成为很迫切也很时髦的话题。这现象非常顺理成章,都是独生子女,愈见得珍贵,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事实上,注重家教乃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诗经》中便有透样的句子:“教诲尔子,式毅似之。”是说:“教育你的儿子,要用善道,才能使他为善。”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记载:“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任公为秦代人,秦时已经有了如此严密的家训,足见我国砂万对家教的重视是源远流长的。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已成了千古传诵的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到了南北朝,出了部承上启下的《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北齐时的文学家、教育思想家、宫至黄门侍郎。齐亡后人周,为御史上士。此人“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对礼书尤为精通。《颜氏家训》20篇,入隋唐后,被公认为“篇篇药石”。它的一篇“序致”,我认为很有意思。“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龋此便蒙诱诲。”颜之推家的风气和家教,从来就十分整齐填密。早在他童年的时候畜就受到父母严格的诱导和教诲。可惜、在颜之推九岁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仁慈的兄长抚养他,对他只有仁爱没有威严。颜之推长大以后,反省自己少年时的种种不良习惯,究其根源,还是因为父母亡故太早,缺乏良好家教的缘故,故而他写下这家训二十篇,可作为儿孙辈前车之鉴。到了宋代明朝,家训逐步地社会化,并与童蒙读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三字经》、《神童诗》、《增广贤文》、《治家格言》、《二十四孝》等,都成书于宋明时代,它们既是家训,又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孩子开蒙读物。自然,其间会有不少封建糟粕,今人借鉴,尚需谨慎辨析才是。清代乾隆时《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峋,即那位在现今的电视剧中表现得才华横溢、聪慧诙谐又一身正气的纪晓岚先生,他因在家时间少,生怕妻子对三个儿子过于溺爱,失之教义,便在家书中向妻子提出了对子女的“四戒”与“四宜”原则,倒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呢。那“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那“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纪晓岚在家书中叮嘱其妻:“以土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称界鲜六冬浑括手整宜细卿会,后辈之乍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如今,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翁计六字家训、是不是仍然有许多警示作用呢?

我们这一辈人,基本上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长大的。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家教”的话题似乎淡薄得很,孩子被视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属于党的,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的,即“祖国的花朵”是也。想当初,我们的父母把我们五姐妹(人称“五朵金花”)送进了学校,就等于把我们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们非常放心。于是他们自己没日没夜全身心投人工作中去,极少关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由奶奶和老保姆料理的。爸爸妈妈经常出差,要不就是早出晚归,根本没有空暇的时间来查看我们的学业,只在学期结束,往成绩手册上签个名就大功告成了。到了我的两个小妹妹上学的时候,她们的成绩单子便由我这个大姐代签了。在这样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我的少年时代是很愉快的。爸爸书橱中古今中外的书籍任我翻阅,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包法利夫人》,也不管是《西厢记》还是《安娜·卡列尼娜》,在我小学五六年级便已经接触了。我还喜欢看越剧,星期天跟几个戏迷一大清早到大世界抢位置,日场夜场连轴转地看。没人管我,奶奶最多叮嘱一句:“早点回来。”好开心的日子啊!惟有一次,我13岁那年,偷偷去报考了杭州市越剧团,竟然被录取了。这下必须告诉妈妈了,等妈妈下班,便得意地将录取通知书递给妈妈看。不料妈妈勃然大怒,马上与我的班主任老师联系,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对我进行了一场严肃的教育。至今我还记得妈妈喻着眼泪,苦口婆心跟我讲他们那辈人出生人死打江山的故事。打江山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们后代人能过好日子,能有书读,能长成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你现在刚念初一,就想离开学校去唱戏?你怎么对得起为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呀!说真话,当时我听了妈妈的一番话真是惭愧得不得了,真觉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我跟妈妈下了保证,以后一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革命前辈对我的期望。

我们这一辈人,从上小学到上中学,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接受的是持续不断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学雷锋、学王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颗革命的种子,党把我们播种在哪里,我们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当毛泽东同志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们就敲着锣打着鼓喊着口号到农村去了,我们把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那些山村农田牧区森林之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这辈人都已经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虽然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但我们这辈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于是,做了父母的我们这辈人便将我们失去的、没有办法在自己身上再实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了。这种愿望是那样强烈,那样炽热,那样沉重。何况,我们这辈人都只生一个孩子,那样强烈炽热沉重的愿望只有通过这一个孩子来实现,这情状真可谓是“华山天险一条路”啊!便从那时候开始,家教的问题引起了每个家庭的重视,逐渐成为有孩子家庭的首要问题和头等大事,并逐渐演绎成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怎么样教育孩子才算成功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在,哪家出版社能抓到一本有关培养孩子成功的书,往往都很畅销。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印了好几十万册,据说还出了续集。我也去买了一本,想向刘亦婷的母亲学习一些培养孩子的窍门。读罢那书,虽是对刘亦婷的母亲佩服之至,却发现她培养孩子的方法没有一条我可以模仿,或是我不会用,或是我不想用。孩子毕竟不是一件工业产品,不可能从程序相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孩子是基因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的活生生的人,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轨迹长大成人的,所以每个母亲都是创造家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况且,得以写书介绍育儿经验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总是出类拔萃,引得众人羡慕和效仿。像刘亦婷是考上了哈佛大学,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最近在报上又看到一则书讯,有个名叫窦的孩子,4岁写日记,5岁发表诗歌、童话和画作,6岁创作出版了十多万字的长篇自传《窦落流浪记》。这个孩子真是个奇迹,因此,他的母亲写了《窦范妈妈教子笔记》并迅速成为畅销书。而我在思考的是,出类拔萃的天才毕竟总是少数,绝大多数平凡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

愧受“作家”的头衔,我也常常被问到“如何教育孩子”这类问题,我却是困惑,回答不出任何可供参考的理论和计划。对比刘亦婷、窦范们的母亲,我真是非常惭愧。回忆起来,做了十五年母亲,我只是随心所欲,尽着我对女儿的爱去呵护她宝贝她,并自诩为这是老庄之道的“无为而治”,却被我母亲斥之为“宠”。我为自己找了个情有可原的理由:因为我们是42岁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个女儿的呀!便“宠”得心安理得、踏实坦然了。或许正因为我对女儿的“无为而治”,所以我的女儿没有成为神童和天才,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快快乐乐可爱的小姑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欣喜欣慰地看着女儿一点点地长成一个美丽的小少女,她的长大时不时地给我一个个惊喜,让我一次次地恍然大悟。我还来不及构筑如何教育女儿的宏大计划,女儿自然成长的过程却不断地在教育我,不断地洗涤我被纷繁的尘世渐渐腐蚀了的心灵。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带她外出乘公交车,她很奇怪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替我买票呀?”我便指着售票台前柱子上钉着的那块比身高的小牌牌告诉她:“因为你还小,还不用买车票。等你长到跟这块小牌牌一样高了,妈妈就会替你买票的。”这以后,凡乘公交车,女儿总要靠着那柱子量身高,生怕自己已经跟那小牌牌一样高了,而妈妈却忘了给她买票。过了一段时间,某一天乘公交车,女儿突然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真的跟这小牌牌一样高了,”我要买车票了!”全车厢的人都看着我们。我心中疑惑:前几天女儿还跟这小牌牌相差一截呢,怎么长得那么快?待我察看女儿,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她拼命地挺直腰伸长脖子,还稍稍地蹄起了脚跟。我不由地举起了手,想将她的身体按下去一点。可是当我看到女儿脸上理直气壮的神色,我的手僵住了。是的,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父母:小孩子身高明明已经超过了那块小牌牌了,父母亲却使劲将孩子往下德,让孩子屈膝拘腰缩脑袋,好省下一张车票钱。我想,今天如果我也去按女儿的身子,女儿会不会以为我也要她去学那种贪小便宜的小伎俩?于是我将手轻轻地放到了她脑袋上,笑道:“哦哟,我的女儿长得好快哟!售票员,快给我们补一张票。”

女儿上小学后,老师教会他们“五讲四美”和遵守“七不”公约:“不损害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讲脏话粗话,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小女儿不仅背诵得烂熟,而且身体力行坚决贯彻。她爸爸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吸上了香烟,“烟史”二十多年了。我劝他戒烟,可谓磨破嘴皮耍尽手段,一点成效都没有。我早已放弃了这项工程,只偶尔让他少抽两支而已。小女儿偏不信邪,下决心一定要让爸爸戒烟。她自己动手画了一叠禁止吸烟的标志:一枚点燃的香烟,用红蜡笔在上面打个“X"。她在家中每间房子里都贴上这样的标志,只有进门的过道小厅里没贴,这就意味着她爸爸吸烟只能躲到过道厅里去了。她爸爸开始以为女儿只是一时兴起,弄着玩玩的、仍明目张胆在贴着禁止吸烟标志的房间里吸烟矛女儿看见了,要么赶爸爸到过道厅去,要么动手将爸爸的烟掐灭。头几次,爸爸还蛮有兴致地跟小女儿玩捉迷藏,女儿把他从卧室里赶出来,他就跑到书房里去;女儿在的时候把烟欺灭了,女儿一走开他又点上了。几次下来,他的鬼把戏被女儿戳穿了,女儿竟伤心地大哭起来。女儿一哭,爸爸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连忙丢了香烟去哄女儿。女儿抽抽泣泣地说:“老师说每个公民都要遵守七不公约,为什么我的爸爸偏偏做不到呢?”小女儿的问话确实给在大学当教授的爸爸极大的震动,爸爸当即向女儿保证:“新世纪一到,爸爸就戒烟! "1999年12月31日晚,爸爸将剩余的烟统统送了人;2000年1月1日早晨,爸爸果断地戒掉了吸了二十多年的香烟,只为了博得小女儿的信任。

同样,女儿对妈妈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也会进行严厉的批评和阻止。妈妈带她上街,过马路的时候,看看左右没什么车辆,或者车辆还在很远的地方,就拉着她的小手急急地要过去。女儿双脚钉子般站着不肯移动,指着对面的红绿灯说:“妈妈,现在还是红灯,我们不能过!”妈妈一时觉得下不了面子,便强词夺理道:“你看人家都过去了,就我们俩像傻瓜似的等着。”女儿就很严肃地对妈妈说:“你还是人民代表呢,你们自己制订的法规都不遵守啊?”说得妈妈面红耳赤,从此再不敢乱穿马路了。

有一次,我和女儿站在淮海路武康路口等待绿灯亮好过马路。有一位举着旅行团小红旗的导游小姐领着十几位外国游客也要过马路到对面宋庆龄故居参观,她看淮海路上一时没有车辆通行,便挥动小红旗指挥她的团队过马路了。她一边挥着旗帜一边喊道:“跟上,大家跟上……”可是那些外国游客没有跟着她过去,他们都看着对面的红灯呢。导游小姐已走到路中央了,扭头一看,她的团队依然滞留在人行道口,她有些尴尬地扫了眼红灯,却更大幅度地挥动红旗,更大声地喊道:“快跟上呀!没关系的,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子的……”有三两位外国游客犹犹豫豫地跟着她过去了,大部分人仍等着。不一会绿灯就亮了,我们和那些外国游客一起穿过了马路。却见那位导游小姐指手划脚振振有词地不知在跟她的团队说些什么。女儿愤险地要去批评这位有损国格的导游小姐,我劝阻了她,当着外国游客的面跟她争吵反而不妥呀。回家后,女儿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她想不通,为什么这位导游小姐自己不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教唆”外国游客破坏我们的交通规则呢?这样的人怎么还有资格当导游呢?以小女儿初浅简单的生活经历,她如何能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怪圈呢?我鼓励她,将这件事写进她的作文。每个人,不都是在不断遭遇疑问解释疑问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吗?

女儿的小学校就在家隔壁的弄堂里,很近。女儿常常会在老师办公室给我打电话,说,某某同学忘了带画图课的颜料,妈妈你能送一盒颜料来借给他吗?或者说,妈妈你给我买的手工纸大家都说好,你能多买点分给同学们吗?有一次学校搞活动,要求家长给小朋友们买面具,女儿自告奋勇说让我妈妈去买。为了这些面具,我东打听西打听,一直跑到南方商城才买到。我真想“教育”女儿,你妈妈“坐”在家里不是无所事事,妈妈是“作家”,妈妈的时间很宝贵,你以后不要尽给妈妈找这些闲事干!可是话到唇边我却说不出口了。女儿把小朋友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班级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难道我要“教育”她“事木关己,高高挂起”,从而变得自私么?宁愿自己忙点累点,宁愿自己少写一两千字,也不能让女儿透明的心境蒙上些许灰尘啊。

女儿自带红领巾起就当上中队干部,每学期结束,小干部都要写工作小结在全班同学面前述职。女儿把工作小结写好了,让我提提意见。我看女儿最后一节中写道:“……我一定努力工作,争取当上大队长。”我又好笑又好气,说她:“你怎么可以说你想当大队长呢?把这一句划掉!”可女儿瞪大眼睛看着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说我想当大队长?我真的想当大队长嘛!”女儿的眼睛是清澈如水的,我隐隐地觉着惭愧,难道我想“教育”她变得世俗世故而口是心非、虚伪作棒棒当上了大队长。

假么?我连忙改口,说:“妈妈支持你去争取当大队长。”女儿在班会上琅琅诵读了她的工作小结,次年,她真的当上了大队干部。

女儿上了中学以后,学习上的事完全不用我操心了。考试前,她把自己关在房中复习功课,不许我去干扰。有时我在门外听见她给同学打电话,就“教育”她,这么紧张的时候还有闲心聊天啊?女儿说,她解一道题,想出了一个很简便的方法,一定要告诉某某同学。某某同学解数学题有困难,告诉她这个方法对她很有好处。几乎每次考试复习期间,女儿总要花相当时间与同学通电话,互相解答难题。她的笔记本常常会被同学借去,当然,她也会借同学的笔记本来参考对照。

女儿所上的中学实行“直升”高中的政策,学校所设的直升考试也是非常严格的。在备战直升考的那两个月中,气氛更是异常严峻而紧张。女儿那个班级提出了“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口号,黑板上大大地写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标语。虽然复习迎考的任务非常繁重,但女儿每个周末还是抽时间到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家去帮他们补课。我一度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了女儿的复习迎考?每每想“教育”她要抓紧时间,却又放弃了。因为我喜欢并欣赏女儿和同学们之间这种心无芥蒂、互相帮助的气氛,这在当下尔虞我诈竞争残酷的社会风气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最近,我偶尔遇到女儿学校的一位老师,她笑着对我说:“你女儿可了不得,某老师反映,她竟然还教育老师要讲诚信呢!”我听着,心中忐忑。待女儿放学回家,我沉着脸,询问女儿,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女儿颇委屈地告诉了我事情缘由。原来,升人高中后,学校开设了许多课外选修科目。女儿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她一下子选了好多门,把下午正课结束后的时间统统排满了。其中有一门课的老师突然调换了上课时间,这样就与女儿所选其它的课发生了冲突,乃至女儿只好放弃了那门课。女儿心中懊丧,便去找那位老师,批评他不守信用,临时调课等等。我听罢女儿的陈述,觉得女儿虽是有一定道理,可是无论如何不能当面批评老师呀!便很严肃地斥责了她。女儿不服,瞪大眼睛问我:“老师做错了,学生为什么不能批评老师呢?”我无言以答,我无法向女儿细析人际关系中微妙的尊卑高下、进退韬略。

我欣赏我女儿开朗率真单纯的性格,孩子的心灵像一面洁净的镜子,反照出成年人的瞻前顾后掖掖藏藏虚与委蛇。

我担心的是,我女儿长大了,踏上社会了,她的这种水晶般的性格会不会被世俗磨蚀而改变?然而,倘若她一直保持这种率真单纯的性格,在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会不会受到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