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1 / 1)

母亲是她的家族中惟一进了城的女子。在嗓县乡下我的那些众多的姨母们看来,她就是“皇亲国戚”了。这是家门的荣耀和福气。

于是,嫁女儿、娶媳妇、盖房子、添孙子,都要写信向母亲索钱,一家家轮流着来,多少年没间断。而我的那些众多的表兄弟姊妹们也轮流着来逛大上海,带来自家制作的榨面和山芋干片,带回去南京路淮海路上买的绒线、的确良和猪皮面的皮鞋。说老实话,我与他们非常隔阂,甚至搞不清楚他们的排行和名字,惟有二姨娘家的杏珍例外。

杏珍第一次来上海,我们都只有十几岁。

因为祖母生病,母亲写信到乡下讨救兵,众姨母商讨了多次才决定派杏珍出来在她们眼里,这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我看见母亲往杏珍口袋里塞钱,她不像其他表兄妹那般嘴甜手快,却吓着似的连退几步,红了脸不肯收。于是,我喜欢她了。

她长得比我漂亮,比我更像年轻时的母亲。人家这般夸她的时候,我便不准她动我的那套《红楼梦》连环画。她很勤快,成天手脚不停。

“杏珍,帮我钉钉纽扣。”“杏珍,帮我擦擦皮鞋。”对于我们的差使,她有求必应。饭桌上,她的筷子只朝蔬菜碗里戳,母亲夹给她一块肉,她就放在小碟子里,等饭后收拾碗筷时又悄悄夹回肉碗里去。

她不爱说话,什么都用笑表示。一笑嘴角就显出两只酒庸。我和妹妹偏偏爱逗她说话,听她吐出像绍兴戏里念白般的嗓县土语,哈哈哈地乐上好一阵。她很乖巧,一点不讨人嫌,所以在我家一住就住了大半年。

开春的时候,二姨母写信来催她回乡下,水田要下秧了。母亲替她买了火车票,她愣怔了一下,怯生生地说:“大娘,我不回去。”母亲没有答应,因为长期把杏珍留在上海,其他姨母要有意见,母亲对她的姊妹们总是不偏不倚,一碗水要端平。临走前,杏珍偷偷哀求我:“大表姐,过了夏天,你就提醒大娘写信来叫我呀。”

她走了,用一根竹扁担挑着母亲买给众姨母的大包小包礼物。我想,她这样走在大马路上,一定会招惹许多难堪的目光,所以我没有去送她。

夏天过去,我没有提醒母亲写信,又过了许多夏天,我渐渐把杏珍忘了。

十多年后,近春节的一个半夜,我们家的门被急促地敲响了。冷得要命,谁都躺着不动。握了半天,我只得披衣钻出暖被窝。门外,昏昏的路灯下,映出个寒索索的身影。女的,还挑了副担子。“喂,这儿不是旅店!”我恼恼地要关门。“大表姐……”她叫了声,头巾下的双眼朝我幽幽一瞥。“啊!你是……杏珍?”许多年不见,杏珍变了。高了、瘦了,愈发地不爱说话,也不笑了。早听说她已经订亲,对象还是个解放军班长,那么,她这次来上海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天,母亲塞给我一百元钱,要我抽空陪杏珍上百货公司买被面和绒线。“不,不不,我不要……”杏珍连连摆手,瓜子脸涨得通红。“你不是来办嫁妆的?”母亲奇怪地问她,她突然捂着脸缨哩地哭起来。追问了半天,她才抽抽泣泣地说了。原来,她的那位解放军班长复员返乡了,她是好不容易才从众多的提亲者中选中这位“公家人”的,如今他也要当农民,她的美梦成了泡影。

“大娘,你给想想办法,托托人,让他进工厂。或者,到县城里干武装部……”杏珍捉住母亲的手臂,充满希望地恳求。母亲长叹一声,她刚刚从“五七干校”回来,还没安排工作呢。于是,她用了许多大道理来开导杏珍,诸如农民光荣、农村大有可为之类。杏珍一直低眉敛容地坐着,也不知她听进没有。这回,杏珍在上海没住满一星期就回去了。

过了一段日子,二姨母来信告状,说杏珍死丫头心野了,硬不肯与退伍的解放军班长结婚,又过了一段日子,二姨母来信诉苦,说杏珍贼丫头真正命苦,刚调到大队去开拖拉机就翻了车,撞开了头,还破了相。又过了一段时间,二姨母来信报喜了,说那位复员军人不嫌弃杏珍,不怨恨杏珍,他俩月内就要成亲啦!

母亲立即叫我去邮局汇钱,我想,一个乡下女子能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已是满不错的了。

前两天,母亲给我来电话,说是乡下来客,带来老母鸡,让我抽空回娘家吃饭。傍晚,我便兴冲冲地去了。进门,一眼看见沙发上坐着个陌生的乡下妇女,半边脸颊上有一道伤疤,怪吓人的。我尴尬地盯着她,她却叫我:“大表姐!”咧嘴一笑,嘴角显出一对腐!像有股电流急速地传遍我全身:“杏珍!”杏珍从沙发上跳起来,上前抓住我的手,咯咯地笑着说:“不认识了吧?难看死了,是吗?”我惊讶地发觉她又变了,黑了、老了、丑了,却快活了,多话了:“大表姐,你真看不出年纪,倒像我是你姐姐呢。没法子,我们天生劳碌命,小宋(她丈夫)进社办工厂了,家里责任田都我一个人种,还要带孩子,养鸡养鸭喂猪惠……”母亲插嘴道:“那你还要办什么缝纫厂呀?”她又咯咯地笑了:“大娘,你要支持改革嘛!”没想到她也会讲政治术语。她是来求母亲替她新筹办的缝纫厂联系成衣业务的。

“大表姐,你认识许多文艺界的人,听说有的演员年纪很大了,动手术还能把脸变得很年轻。求你帮我打听一下,叨肠儿有这么好的医生呢?”杏珍企望地问我。“你想整容,”我疑惑地反问,“那得花许多钱呢!”“只要把我这条疤弄平了,随便花多少钱都行,大表姐,我有钱!”杏珍回答。母亲不以为然地嗅道:“整什么容,丈夫有了,孩子也有了,农村里哪在乎这个!”于是,我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两天后,母亲又打电话给我,说是杏珍要走了。我猜不透她为什么如此来去匆匆,赶去送行。杏珍哇哩哇啦地朝着我出气:“哼,上海人势利眼,就重相貌不重人心!”我倒被她骂糊涂了。还是母亲告诉我,原来杏珍去服装厂面洽,联系人见她长相丑,不信任她们的技术水平,把原先答应的一千套成衣裤业务减去一大半,只拨给三百套了。

杏珍走了,很气派地叫了部出租车。我暗暗地祝愿她顺利,并决定帮她去打听整容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