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一位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清扫办公室时,发现公司的一个窗台上放着一枚自制的炸弹,而且上面还附有一张纸条:“联合爱迪生的罪犯们,这是给你们的礼物!”那位工作人员顿时吓得大惊失色,他立刻上报了公司负责人,并打电话报警。
警方随即赶到案发现场,并让炸弹专家对这枚自制的炸弹进行检查。炸弹专家经检查发现,这枚炸弹是由磺、木炭、硝、铝管等材料配置成的,制作上可以说是粗制滥造。不过,纸条上面的字迹却非常漂亮。炸弹虽然没有被引爆,但警方却找不出任何有用的线索,只能从这张字条上理解凶手意在报复。
虽然凶手的目标直指联合爱迪生公司,但由于这家公司是负责纽约市供电的合并公司,旗下有数家子公司,并且成立的时间较为短暂,所以工作人员的信息档案并不是很健全。另外,联合爱迪生公司在合并之后,很多分公司的人事记录杂乱无章,警方要想从中查出嫌疑人,犹如大海捞针一般。由于炸弹没有被引爆,因此,当地警方并没有特别重视这起案件。
不过,在10个月后,当地警方在街上巡逻时发现了一枚与放置在联合爱迪生公司的自制炸弹相类似的炸弹。经炸弹专家检查发现,这枚炸弹上还绑有没有开启的定时器。
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这次袭击导致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纽约警方收到了一封来自威切斯特县的信:“在战争期间,我不会制造更多的炸弹。我也是一名爱国者,我会在日后惩罚联合爱迪生,他们将为自己可耻的行为负责。”警方发现,这封信的笔迹与之前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发现的炸弹上所附信件的笔迹完全相同。因此,他们推测,罪犯可能是同一人。
在这封信的最后,署名处签下了简短的缩写F.P.。除此之外,警方并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之后的几年里,警方确实再也没有发现过炸弹。不过,联合爱迪生公司、纽约的报纸、百货商店和酒店却在这几年中收到了16封类似的信件。可是,凶手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因此,警方认为他可能已经放弃了报复的念头或是已经去世了。
但在1950年,警方在纽约的中央车站又发现了一枚炸弹。不过,这枚炸弹依然没有被引爆。经炸弹专家检查发现,这枚炸弹制作得相当精致,但凶手却没有想要引爆炸弹的意图。因此,警方依然没有对这一系列的炸弹袭击提高警惕。
正在警方放松警惕时,凶手却突然“出手”了:一枚放置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电话亭中的炸弹突然被引爆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爆炸并没有让民众受到伤害。可是,嚣张的凶手在这次事件后却给纽约多家报社寄了“还会有炸弹为正义而引爆”的恐吓信。
接下来,在1951~1954年期间,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海关车站、洛克菲勒中心、中央车站、电影院等地方先后有12枚炸弹发生爆炸。而最为严重的一次爆炸事件是在1954年,由于炸弹被藏在电影院的一把椅子下面,导致4人受伤。
到了1955年,警方一共发现了6枚炸弹,只有两枚炸弹没有被引爆。警方发现这些炸弹的威力越来越大,破坏性也越来越强,这意味着凶手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愤怒越来越强烈。因此,很多媒体都称这名凶手为“炸弹狂徒”,他的名声在纽约市尽人皆知,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中,人们每天出门都会担心自己被引爆的炸弹殃及。
此时,当地警方不得不向FBI寻求帮助。在FBI介入调查期间,这名“炸弹狂徒”依然没有“停战”,他不断给纽约的诸多报社寄信,甚至还打过电话。不过,由于“炸弹狂徒”说话的声音比较小,而且声音的辨识度较低,从而导致FBI无法查明其真实的身份。
更让FBI感到意外的是,“炸弹狂徒”还给某报社寄去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的信:“迄今为止,我已经在纽约投置了54枚炸弹,打了4次电话,以后我将会继续我之前的行为,直到联合爱迪生公司被绳之以法。”他甚至义正词严地写道:“我的这些行为不过是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1956年12月2日,“炸弹狂徒”在布鲁克林区的派拉蒙影院引爆了炸弹,导致6名市民受伤,其中有3人伤势非常严重。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只挽救了一名重伤者的生命。
此时,纽约一家报社的编辑由于一直关注“炸弹狂徒”所犯的案件,他发现“炸弹狂徒”有着强烈的倾诉愿望,因此,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致“炸弹狂徒”的信,希望他尽快自首,并为他提供了解释其犯罪动机的平台。
果然,正如那位编辑所预料的那样,“炸弹狂徒”很快就回信了。他声称自己将会对纽约的3名政客采取行动,并且还列举了自己在1956年放置的14枚炸弹,而这些炸弹多数都没有被警方发现。另外,他还在信中提供了自己身份的线索:“我在联合爱迪生工作时曾受过伤,我因此被认为永久性地成了残疾人。我没能从公司获得任何补偿,我是独自负担疗伤和生活的重担的……”
针对这一线索,FBI与当地警方立刻前往联合爱迪生公司检查近十年来员工因受到伤害而申诉的信件。虽然调查的范围有所缩小,但当他们查阅这些资料时发现,卷帙浩繁的资料导致他们调查的进度非常缓慢。
同时,FBI也为“炸弹狂徒”的“复仇之路”感到震惊。因为他投置炸弹已经有16年之久,而当地警局的领导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是,至今仍未抓获这名“炸弹狂徒”。虽然“炸弹狂徒”给出了详细的线索,但FBI与当地警方却无法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他真实的身份。因此,很多民众对纽约警方感到非常不满和失望,认为这些警察都是摆设。
于是,FBI找到了心理分析专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希望他能够协助他们抓到“炸弹狂徒”。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研究精神病人犯罪多年,他对罪犯的心理非常了解。不仅如此,他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美国迪克斯堡军事基地的首席精神病学家,并且为FBI和中央情报局的反间谍活动提供心理分析服务。
布鲁塞尔教授在仔细查阅了十多年来有关“炸弹狂徒”的案件资料后,对凶手进行了分析:“炸弹狂徒”是一名男子,因为布鲁塞尔教授曾研究过多起炸弹袭击案,这些案件的元凶几乎都是男性;凶手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单身,但可能与年长的女性亲属居住在一起;喜欢独来独往,没有朋友,但并不是不与任何人接触;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对他人的批评很敏感,并且会怀恨在心,但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不满和愤怒的情绪流露出来;凶手并非出生在美国,因为他所写的信件中没有使用美国的俚语和口语,很像是用外语写成后,再用英语将其翻译出来的;信件的行文风格既不属于德文,也不像是拉丁文,所以凶手可能来自于北欧国家,并且可能是第一代移民或者第二代移民。
从“炸弹狂徒”寄给报社的信件可以看出,凶手曾经是联合爱迪生公司的雇员,因为在工作中发生事故,导致他终身残疾,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因此,他对联合爱迪生公司怀有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而信件中提到的“他们会为自己卑鄙的做法付出代价”,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说法,表明凶手的年龄比较大。另外,从信件的书写方式可以看出,“炸弹狂徒”非常喜欢自己的母亲,但很讨厌父亲。
信件中的笔迹非常工整漂亮,表明凶手受到很好的教育。同时,从清秀的字迹和干净整洁的信纸也可以看出凶手做事比较认真,喜欢穿戴整齐,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整洁,他习惯穿双排扣的西装,并将外套扣得非常严实。
而从“炸弹狂徒”的作案时间来分析,由于他的这一行为持续将近了16年,因此,布鲁塞尔教授分析“炸弹狂徒”可能患有严重的偏执症,他认为自己永远处于被迫害的状态中。同时,布鲁塞尔教授还认为,一般来说,50岁左右的人最容易成为偏执狂,因此他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与很多偏执症的患者一样,凶手虽然患有精神疾病,但却控制得很好,做事小心谨慎,性格比较内向。
由于炸弹制作得比较精致,表明凶手善于使用工具,而且工作技巧较为娴熟,所以他常常因为自己的技能而颇为自负。布鲁塞尔教授还分析,“炸弹狂徒”可能具有一定的军事背景,因为在战争期间,警方并没有发现炸弹,可能制作炸弹的技术是他在军队中学习的,因此,他制作炸弹的手法越来越娴熟,这也表明凶手在服兵役期间曾担任过技术类的职务。
正当FBI与警方准备行动时,有媒体再次收到了“炸弹狂徒”的一封打印信:“我1931年9月5日在联合爱迪生工厂工作时受伤……”根据这一线索以及布鲁塞尔教授的分析,FBI与警方对联合爱迪生公司曾经的员工进行一一排查。经过细致的调查,他们找到了几名嫌疑人,最终,将目标锁定为一名来自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的名叫乔治·米特斯基的男子。
FBI经过调查发现,乔治·米特斯基是1904年出生的,是从波兰移民到美国纽约的,他一直没有结婚,与两个姐姐住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邻居都称他为“沉思者”,因为不管他人在什么时候跟他打招呼,他似乎都在沉思中。另外,他就像一个“独行客”,邻居每天都看到他一个人独来独往。
米特斯基的工作记录显示,他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工作时,是一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员工。可是,后来由于工作中的一场事故,导致他先后患上了肺炎和肺结核,但公司最终只赔付给他180美元的赔偿金。这让他难以接受,曾给公司写了好几封表达自己愤怒之情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信声称要让公司因为其“懦夫行为”而受到报复性的惩罚。
根据这些情况,FBI与当地警方带着拘捕令前去布里奇波特市,对米特斯基进行抓捕。当时正值深夜,给FBI开门的是一个看起来彬彬有礼的中年男子,只见他戴着眼镜,穿着睡袍。FBI向他表明了身份后,得知面前的男子正是乔治·米特斯基。
于是,FBI让他尽快穿好衣服,跟他们回警局协助调查。很快,米特斯基就换好了衣服,只见他穿着衬衣,打着领带,而且还穿着双排扣的西装,每个扣子都扣得很严实。
FBI与当地警方在搜查他的车库时发现,那里有用来制作炸弹的车床和管道。而在米特斯基的卧室中,他们还发现了一台打字机,那正是他写最后一封信给媒体时所用的。
在联邦调查局中,FBI还没有对米特斯基展开审讯,他很快就承认了自己是“炸弹狂徒”的事实。同时,他还告诉FBI,信件中的署名F.P.是指公平游戏(Fair Play)的意思。
当米特斯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法院认为由于他的精神状态无法接受审判,最终,只好将他关在专门看管精神病犯人的州立医院中。住院没多久,乔治·米特斯基因为肺结核而去世。
虽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所做的分析部分内容出现了错误,但大部分的推断都是相当准确的,这引起了FBI与当地警方的注意。后来,当地警方邀请布鲁塞尔教授与一些心理学家组建了心理画像团队,以此协助警方更快地侦破案件。
【犯罪动机】
所谓的犯罪动机,是指导致罪犯实施犯罪的内心动因。一般而言,侦查人员、行为分析专家等会通过案发现场推断或分析,抑或是通过与犯罪嫌疑人的交谈而掌握其犯罪动机。比如,上文中心理分析专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通过对“炸弹狂徒”信件内容的分析,了解其所作所为可能是由于曾经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受到伤害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从而让他产生怨恨,由于这种怨恨长期郁结于心,让他产生了报复心理,因而实施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