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是一座新兴的城市,短短数年在渤海之滨迅速崛起。这座城市并非一个普通的工业城市,它的意义超出了自身的范围,而是承担了首都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两次重要的试验。
其一是区域合作试验。曹妃甸的兴起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直接成果之一,而且是标志性的成果。由于奥运以及北京城市战略的调整,以首钢为代表的一大批能源化工型企业开始从北京外迁,搬往曹妃甸。于是,深水良港、工业重镇等标签与曹妃甸这个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的曹妃甸,已不再是沉寂的沙岛,呈现在面前的到处是现代化施工机械作业的繁忙景象。目前已通过吹沙造地形成100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已建成25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及年吞吐能力2亿吨的煤码头;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中冶集团、中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华润电力等一批大型企业已落户曹妃甸。
在《唐山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写道: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速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北京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实现京唐两市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全面对接;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炭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内蒙古临港产业园和山西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立足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进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加快曹妃甸县(市)区临港产业园产业聚集步伐,拓宽港口和港区发展腹地,实现沿海和腹地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曹妃甸成为区域合作——与北京、内蒙、山西——的试验田,甚至还要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城市。
曹妃甸的第二个试验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试验。
伴随着首钢的搬迁,港口的建设,大批重化工企业在此落户。2007年更在这里发现了油气储量超过20亿吨的南堡大油田。产业和人口的加速聚集,迫切需要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与之相配套,从而实现港口、港区、港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2010年就要汇集40万人口,一座中型城市呼之欲出。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态,这40余万人要解决居住、生活、休闲、教育的问题,具有一座城市的硬性需求。
建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前所未有,中国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社会问题也前所未有。当苦于城市病的人们有机会打造一个全新城市的时候,自然会思考: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能够抬头看到繁星满天,抬脚就能享受到鸟语花香;这样一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不再相互隔膜,形同陌路,而是邻里融洽;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生活,距红尘不远,购物娱乐交通都很方便,离自然又很近,可以充分亲近大地。而且,这样一座城市的运营,不以牺牲周边或者更远的地方的水、能源和其它的资源为代价,它能够自给自足,能耗降到最低。
这样一座城市是可能的吗?
即便可能,也很少有人能够想象,这会与一个以钢铁、港口和大工业为基础的城市联系起来。然而曹妃甸就是要完成这样一次生态城市的试验。
对于首都圈地区这样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来说,建设这样一座生态城市的意义自不待言。中(国)新(加坡)生态城曾经也考虑选址在此,由于政治原因最后落户天津。但是唐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建设生态城的想法,相比起来,曹妃甸生态城人口和产业的聚集都是现成的,比起天津的生态城形成聚集效应要容易得多。
为此唐山市委市政府不惜重金,聘请来自世界最顶级的七家规划公司,来为曹妃甸规划新城。当工作室介入的时候,这七家国内外顶级的规划公司给曹妃甸递交了规划方案。这些方案或从循环经济角度,或从水处理角度,或从建筑节能方面,或从城市建设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闪光点的想法,但是缺乏统领全篇的灵魂。找工作室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有没有一种思路能够将这些闪光点都穿起来。有句话叫“纲举目张”,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纲找出来。
在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之后,工作室认为:所谓生态城市,用最通俗最简洁的话来概括的话,无非是做到了三个方面——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
所谓环境生态,是指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生态学的角度长期地、连贯地推动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例如采取环境保护的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交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节省能源;利用太阳能、雨水、风能、树木等可再生能源。环境生态主要追求的一是自然环境,城市大片连续绿地、绿廊、水带等生态自然景观;二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环境,最主要的汽车交通(据有关资料介绍,汽车污染占城市总量的50%);三是大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所谓经济生态就是在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中根据技术的可能性,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改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朝着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和环保产品转变,从而参与到生态和社会可承受的发展战略中去。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大幅度的节能降耗效果。经济生态的概念同样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构建生态产业链,即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形成纵向或横向产业链的集聚,提高产业经济效率,减低中间资源消耗;第二,治理生态污染,在生产链的末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实施环境破坏的控制和治理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环境破坏,例如建设循环产业园;第三,生产生态产品,面向绿色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的产业,也就是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破环或利用环境资源向人们提供服务,例如生态休闲旅游、环境景观设计、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
前两者涉及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所谓社会生态模式涉及到的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不只是一个自然的地理实体,还是一个人文的社会实体。建立新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公众交往、参与和合作体系,使人们都能够理解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将生态城市的方方面面高度凝练成为三个标准——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后,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于生态城市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国外的城市发展已经定型,所以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更多强调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对经济生态的强调远不如其它两者。但是对中国却不一样,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尤其是放到曹妃甸这个具体的案例上来看,首先要强调的必须是经济生态。
不是说不重视环境和社会生态,这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肯定要注意环境生态,这也正是唐山市政府急于推进曹妃甸整体规划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生态的保障,对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强调如同无源之水,势必难以持久。
围绕着这一战略思路,我们对曹妃甸生态城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以及空间和产业定位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方案得到了委托方的高度评价,按照这一思路和规划设计公司一起完成新一轮规划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