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从休闲RBD到中国移动谷(1 / 1)

2001年的廊坊正处在一个突变的前夜。

廊坊的命运几乎可以视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样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夹在京津之间,本来拥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廊坊,不但没有享受到区位优势带来的好处,相反还受到这一尴尬位置的拖累。

廊坊这座建国后才成长起来的城市,虽然身处京津之间的有利位置,但多年来却没有享受到京津城市辐射所带来的阳光雨露。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自我循环,廊坊自是没有指望。改革开放之后,北京携国家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势,汇集全国的资源,发展势头一时无二,连曾经号称“北方香港”的天津都避其锋芒,背靠北京,向海发展,作为小弟弟的廊坊更占不到什么好处。反而由于京津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到自己的辖区,廊坊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走廊”。

廊坊所能做的,一是为京津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据统计,廊坊每年把16亿公斤蔬菜、1.2亿公斤果品、2亿公斤肉蛋奶和水产品送到了京津两市人民的餐桌上,其中牛羊肉占到北京市场的80%,粮油占到30%,猪肉则占了半壁江山,成了京津地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面袋子”和“油瓶子”;二是发展各种专营市场,如全国最大的摩托车配件市场、渔具市场、花木市场、农产品市场等等。就凭这两项,虽然廊坊的人口与面积总量在河北省10个地级市中倒数第二,但全市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排在前列。

应该说还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对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城市来说,以这样的区位完全可以争取更好的成绩。

“大北京规划”一经抛出,立刻引起了京津冀地区的**,天津表示要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加快京津一体化的进程,河北省再一次提出了“面向京津、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发展自己,做足做好”的口号,甚至连远在山西的大同也专门组织了课题组,研究如何根据大北京规划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廊坊,也从中看到了自己融入世界城市圈的机会。

作为离北京最近的地级市,位于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黄金走廊之上,可同时享用京津两大城市的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商务资讯、国际机场等高级资源,加之廊坊自身的环境优势和地价优势,洼地效应十分突出。

2001年,工作室应邀为廊坊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详尽调查研究之后,工作室给廊坊递交了一份战略报告——打造“京津地区的休闲商务城市”。廊坊要想吸引投资和消费,必定要依托一种与众不同且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体验方式,借助休闲经济的浪潮,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把嘴巴伸进北京,屁股坐在廊坊,吃北京的粮食,把金蛋下在廊坊。”

从战略上讲,在区域一体化时代关起门来谈廊坊没有任何意义。大北京板块迅速隆起,全国乃至世界的资源都会向北京集聚,然后再以北京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廊坊作为承接其扩散的近水楼台,如何以主动的姿态大口吞吐和消化大北京超常规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与商机,是廊坊乃至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战略问题。

从操作上讲,利用毗邻首都,尤其是北京CBD的独家优势,打造休闲商务城市。为什么是休闲商务?如果说体验经济是社会高度发达后的必然产物,那么在中国刚刚开始兴起的休闲经济却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尤其对廊坊来说,要想吸引投资和消费,必定要依托一种与众不同、且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体验方式,那就是借助休闲经济的浪潮,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长达10多年的市场实践使工作室坚信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不是等出来的,也不是找出来,而是做出来的。“等”、“找”、“做”,一字之差,三重境界,效果大不相同。

2006年,同样还是吴良镛院士领衔的《大北京规划》二期出台。京津城市构想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北京的定位更加清晰,“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而天津则找到了“北方经济中心”的感觉。京津之间找到互补性,一体化也开始落到实处,讨论多年的城际铁路骤然加速,终于赶在奥运之前贯通,两城一体不再只是梦想。

廊坊,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是否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当人们从北京到天津也不过半小时的时候,当人们在天津就可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大城市服务的时候,廊坊,会不会再次被架空?

此时正值廊坊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再度邀请工作室参与到廊坊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去。

2008年4月,中国移动正式启动3G的商业试用;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从而形成新中国电信、新中国移动、新中国联通三家新的电信运营商,三家运营商分别运营三个国际3G标准——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

中国3G时代到来!而廊坊,在3G时代到来之际已然抢得先机。

由于电信行业具有明显的政府垄断性特征,所以电信巨头们的布局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从2G手机生产企业在中国布局中我们发现,国外通信企业全部选择京津冀地区作为发展的首选区。2007年全球设备商市场份额排行榜单上分列前几位的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中兴通讯全部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京津地区。而华为科技、中兴通讯和富士康科技三家通信领域的王牌企业都已经进驻廊坊。

由于中国完成电信运营商重组后采用三种标准,发放三个3G运营牌照,这就意味着全球的电信设备、手机生产企业和内容服务企业比采用一个标准要多几倍,也必然掀起一股通信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新浪潮。

从3G的产业链分析,这次的通信产业转移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这次转移是全系统的,包括从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提供等全方位的配套产业的转移。由于中国同时采用三种标准,从欧洲、美国新电信设备生产企业都将抢占中国市场,使得从事配套的企业数成倍增加。

其次,3G是一个新型技术产品,基于这个技术必然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和产品,尤其是移动终端产品、芯片的设计和生产。日韩是目前全球使用3G最成熟的国家,无论从产品生产、内容提供、网络服务都拥有成熟的经验,尤其是日本,在2G市场上没有赢得空间的前提下,会卷土重来,再次抢占中国市场。

再次,基于3G提供无线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拥有巨大的市场,必然引发新的一轮的无线互联网热,许多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将向新的领域渗透和扩张。由于电信运营商的模式发生变化,将会积极介入增值服务、移动终端定制和内容服务中去。

伴随着2008年中国3G的全面启动,全球的通讯企业也必将加快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如果操作得当,推广对头,廊坊极有可能吸引国内外的通信企业进一步在廊坊集聚,从而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给新时期的廊坊抓住的“纲”就是:“以首都世界城市崛起为契机,以中国第三代信息通讯产业(3G)发展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工信部2009年1月份的统计显示已经超过6.4亿移动用户和2.53亿互联网用户)为基础,以发展无所不在的生态网络城市为目标,使廊坊成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研发制造、内容创造、整机生产、零部件制造、创业投资、应用测试、教育培训、休闲居住等功能的全价值链的领先发展区域,直至成为全球信息通讯产业和应用的明星城市:我们称之为‘中国移动谷’”。

无论是六年前定位打造“大北京地区的休闲商务城市”,还是六年后谋划“中国移动谷”,在工作室看来,都是在为廊坊寻找成为首都世界城市圈中的功能城市的机会。这个战略大方向没有改变,只是抓住产业周期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战略支撑点。

世界城市是一种“多中心多核”的城市形态,除核心城市之外,还需要在周边形成3-5个以上人口在100万人左右的产业功能城市或副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世界城市的崛起不能脱离城市群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市群具有集合众多城市功能的特点,各城市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工,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当前,在京津冀城市群中除了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与这两大城市相匹配的产业功能城市或副中心城市,这种局面不利于首都经济圈打造世界城市。

廊坊有机会,但是要想真正嵌入京津世界城市圈,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够与京津挂上档。六年前,廊坊用来挂档的资本是它的休闲条件,而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用来挂档的则是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