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作息时间都不规律,而且也不够合理。在过去,人们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规律,而且合理进行了工作与休息时间的分配,保持劳逸结合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符合人体的生物特性和运作规律,因此能够确保身体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科学的状态。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甚至颠倒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比如一些上班族会加班到半夜,一些喜欢夜生活的人刻意在晚上出去活动,而这样的表现会直接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控制生命活动的生理特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的。对于人类来说,生物钟的最基本形态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和夜晚是有着明确的功能划分界限的。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在一天中有三个时段大脑功能处于黄金高峰,在这些时段内,人们可以高效地从事各项工作。
第一个黄金时段是早上6点~上午11点,在这个时间段内,由于经历了一晚的休息和调整,人的精力比较旺盛,注意力比较集中,其中记忆和理解能力最为突出。尤其是早上8点~11点之间,个人的状态达到最高峰,最适合将一天中最耗费精力的任务放在这一时间段去完成。
下午3点~4点是第二个高峰,中午消化的食物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而午休也让上午工作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个时候,人的大脑比较活跃,学习能力比较强,适合接受一些新的工作内容。
晚上7点~9点,人们已经享用了晚饭,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充,而此时的大脑还没有发出睡觉的指令,整个大脑比较清醒,思维也比较敏捷,加上相对安静的环境和放松的心态,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
同样地,人们还可以找到最适合休息的时间段,比如到了晚上10点~11点,人体内的各项器官都开始出现疲倦,它们迫切地需要通过休息来进行休整,此时,如果还在继续工作,还在大量消耗精力,第二天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充足的休息,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身体负担,并对身体各个脏腑器官造成损害。
中午12点~下午2点,这段时间是衔接上午和下午的重要时间段,它介于上午的工作时间段和下午的工作时间段之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对上午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做一个休整,并为下午的工作积蓄能量,因此适合用来休息。通常在下午下班之后,人们也可以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调整身心,比如下午5点~下午7点,人们可以进行饭后散步,一方面可以缓解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化食物,并为晚上睡眠奠定基础。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白天的工作时间安排和晚上的睡眠安排都是差不多的,人体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人们可以依据这些基本规律来规范自己的日常作息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人们可以安排不同类型的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们应该尽可能利用好一天中最高效的那些黄金时间段,在那些时间段内,个人的工作状态处于最佳水平。不仅如此,不同的黄金时间段也适合做不同的工作,比如上午适合从事脑力活动,因为上午人的大脑最清醒、思维最活跃,而且早餐注重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状态。下午的黄金时间段适合从事体力劳动,毕竟下午人的大脑容易疲劳,活力开始下降,但是午餐和午休为人体积蓄了一些能量,此时的耐力比较强,体温也逐渐升高,因此非常适合用在体力劳动当中。依据身体的变化,人们可以灵活利用生物钟进行时间安排。
不过,有关生物钟的时间安排和规划并不是绝对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规律,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物钟。比如有的人适合早上5点起床,在这个时候,他的状态非常好,思维最为活跃,体力也最好,工作的欲望也最为强烈,那么此时就可以起床做事,而不用刻意等到6点或者7点才起床。同样地,有的人最适合在晚上工作,他们最喜欢在别人入睡之后才工作,这样的人习惯了比别人更晚一点儿睡,也习惯了比别人起得更晚一些。
一般来说,个人的生物钟和自身的工作习惯、工作形式相关。比如那些适合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的人,往往看重的是环境,因为那个时候是最安静的,最不容易受到外在环境打扰的,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更强的专注度。类似一些文学创作、音乐创作、建筑设计之类的工作,就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展开。
还有一些人习惯了“半天休息,半天工作”的模式,他们通常会上午进行休息,下午进行工作,或者在上午工作,下午休息。这些模式都和正常的生物钟并不一致,但是对于某些工作者来说,这种时间安排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符合自己的工作习惯,就是自己习惯的工作节奏,因此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人们在按照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的时候,应该尽量遵守客观的规律,确保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工作,在合适的时间段内进行休息。不过,具体实施的时候也需要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在生物规律和个人习惯上做一个完美的平衡,确保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