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选择同时做多件事,或者同时追求多个目标,在他们看来,多元化策略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发展模式。因为选择发展的方向越多,追求的目标越多,那么成功的机会肯定也相对更高一些,毕竟人们通常都会觉得“只有广撒网,才能多捕鱼”,一旦自己追求的目标更多,那么一无所获的机会肯定更小。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做法符合“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一个人如果同时投资多个项目,那么获得收益的机会会相对更大一些,同时承担的风险也会被分摊掉。
可是如果人们愿意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目标设置过多的话,就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集中力量做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资源和时间都会投入到这一件事当中,这个时候,想要腾出时间做其他事,就必定会造成力量的分散,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当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然后做另外一件事也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前后需要花费2个月的时间。一旦他同时做两件事,追求两个目标,那么时间、精力、资源都会分摊,但这个时候效率并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因为当时间、精力和资源被分散后,产生的效用会打折扣,人们做每一件事所要面临的压力更大,难度也更大,因此最终的工作时间会超过2个月,而且工作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多任务模式是许多人习惯的工作模式,对他们而言,做得越多成功的机会越多,而且通常人们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认为自己一次性做的事情越多,时间应该会节省更多,这种错觉来源于“我做了这件事,也做了那件事”,或者“我今天已经做了好几件事了”,而对于“每一件事做了多少,做得怎么样”并没有太过关心,通常人们更在乎自己“做”这一个行动,而不注重“做”的效果,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对整体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与合理的安排。
此外,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当两个工作项目同时推进的时候,可能会互相干扰。毕竟这两个目标可能都是需要立即完成的,而当人们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可能会因为另一件事也没做完而产生压力,最终导致两个目标相互影响。比如“多任务”同时推进往往存在一个不断切换工作模式的过程,这种切换往往是不自然的,不是那种“这项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我可以先做下一件事”,或者“这项工作做得太累了,我想换一件事做”,而是迫于某种“事情没做完”的压力或者“这件事会不会有所拖延”的担忧,这样就会强行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对于工作者而言,在面对多项工作时,不要轻易同时推进各项工作目标,而要懂得将所有的工作进行整理,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必要的工作模式。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制订多个目标,但必须分清先后顺序。每个人都有多个目标要追求,但必须保持合理的工作顺序。人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环境下需要追求不同的目标,只有先完成一个目标,才能想办法集中精力完成下一个目标。如果试图一次性拓展多条战线,挑战多个目标,那么可能会遭遇失败。
对于追求多目标的情况,马云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有一些人之所以迟迟不肯行动,原因就在于他们除了想出一个好点子外,还产生了其他的想法,而过多的选择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正如马云说的另外一句话:“我看见很多游学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非常反感那些一次性设定多项选择的人,这些人往往缺乏执行力,遇事只会盲目拓展,并认为选择越多机会越大,做事的效果也越好,但是一个人的点子越多,往往越容易阻碍执行的决心。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非常可爱的小毛驴,为了养活小毛驴,布里丹每天都从附近的农民手中购买新鲜的草料来精心喂养。有一次,出售草料的农民额外奉送了一堆草料给小毛驴,原本只吃一堆草料的小毛驴见到两堆新草料后非常开心,但也陷入纠结之中,因为它不知道该吃哪一堆,以至于最后在左右徘徊中饿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布里丹毛驴效应,而这个效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总是会有许多人愿意给自己设置更多的想法和观点,而过多的想法会严重干扰做事的方向和决心,最终在多项选择中迷失自己,并养成拖延的不良习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表现出足够的忠诚度,这种忠诚度的直观体现就是“坚持唯一性”。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内必须以自己所做的那一件事为主,而不要三心二意,将其他工作目标也纳入到同一时段的规划中来,一旦人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一次性抓住的时候,往往什么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