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旦制订出方案,就要立即行动(1 / 1)

如果问世界上代价最大的词语是什么,那么“拖延”这个词肯定榜上有名,作为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词,“拖延”一经面世就引发了各行各业激烈的讨论,而且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这个名词的影响。在生活中,拖延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在工作中,拖延是一个降低效率和效益的不良因素。从某个方面来说,拖延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一个词了,尤其是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拖延更是一个破坏节奏、降低收益、影响全局的负面词。

比如一位企业家准备推行一个新项目,一开始他就做了市场调研,并且很快就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开发方案,然后还特意在大会上拿出来进行讨论,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他对开发方案进行了细节上的调整,然后制成最终的方案,其中包括了项目实施的时间、地点、人事安排、资金投入、技术要求,还明确给出了实施的具体步骤和具体方法。可是在计划和方案确定之后的三年时间里,这个方案始终没有付诸实施,整个项目也没有启动的迹象,这个企业家仍旧想着再过一年看看情况。

有两个工程师各自准备发明一件新的电子产品,第一个工程师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该领域内的后起之秀,实力过硬,技术储备也非常强大,更重要的是,这个工程师思想开放,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总能提出很多好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而第二个工程师学历有限,但是工作比较踏实,为人也非常努力,动手能力很强。两个工程师几乎同时搞定了设计方案,可是三个月后,第一个工程师什么也没做,整个产品依然停留在设计层面,而第二个工程师却拿出了样品,尽管他的设计比起第一个工程师要逊色一些,可是当他的样品展出之后,很快获得了许多企业的关注,他们都希望与之进行合作,并希望买下这个研发专利。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好的创意,但是却缺乏更好的执行力。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里所说的“行”就是执行力,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行动才是整个运作流程的关键,它是产生价值的最关键一环,没有行动,任何价值创造都只是空谈。不过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很多好的工作往往停留在了设计和探讨层面上。

“止于想法”是一个通病,许多人都会觉得“如果我想出了一个好点子,那么我就处于更有利的竞争位置上”,或者“如果我先于别人想出一个好点子,我就会掌握主动权”。他们一方面过分夸大了想法和构思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好点子,就可以获得成功;一方面也将立即行动的价值给抹杀了。对他们来说,在整个办事流程中,只要想出了好的方法,只要有好的理念,那么执行自然水到渠成,至于什么时候做似乎无关紧要,却不知道任何一个好点子都有一个保鲜期和保质期,一旦时间拖得太久,好的点子也会失去价值。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力场分析”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他阐述了两种力量:阻力与动力。在他看来,有一种人一生都在不断的刹车中缓慢前进,这些人总是犹豫不决,充满了害怕和消极的观念,他们经常会被一些古怪的观念束缚住行动,变得喜欢拖延,他们缺乏立即行动的魄力,经常给自己施加一些不必要的阻力;而另外一种人恰恰相反,他们一生几乎都在踩着油门前进,自信的态度、合理的决策,加上积极的行动,使得他们显得更为果断和乐观,几乎每一次行动都能显得动力十足。

库尔特·卢因的“力场分析”有效揭示了拖延的毛病,对于那些充满阻力的人来说,他们总是会给自己设置一些疑问:“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风险?”“我是不是落下了什么重要的细节?”“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并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方法会成功。”当他们变得游移不定时,那些问题就像绕在脖子上的绳子一样,越勒越紧,最终迫使他们放弃立即执行的想法。

也许在怀疑之前,执行者更应该反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次的行动推迟呢?如果他们无法找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方法,那么就应该立即抛掉那些消极观念,振作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行动中去。

许多企业和社会单位、组织都有“立即行动”这样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口号,它有效凸显了行动的价值,体现了执行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那些看重时间,并且拒绝拖延的人来说,他们必须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自己想到了什么,是否能够完成它?

——自己想到了什么,是否立即去完成它?

——自己需要想得更多更远,还是要做得更快更好?

——自己以前有过好点子,结果实施到了哪一步?

只有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行动方式,明确自己立即行动的决心,才能够更好地将想法转化成为现实,也才能让想法产生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