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时间管理的发展脉络(1 / 1)

许多人都对时间管理感到陌生,但事实上时间管理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而这些不同的阶段也是时间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

第一代的理论看重时间的增加以及备忘录的运用,管理者侧重如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在这一代的理论中,管理者非常看重时间的增加,这种增加在于当人们感觉任务繁重,无法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时,就会采取加班加点的方式,以此来延长工作时间。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会要求员工加班,这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时间管理方式,一些自觉性比较高且比较勤奋的人,也经常会通过加班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时间。

备忘录就是将所要做的项目逐条列出来,制成一个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清单,工作者每完成一件工作,就用笔勾掉一件,从而确保时间利用得到控制和管理。一般来说,工作比较忙的人,会采用这种方式。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比较粗犷,时间管理不够精细。比如增加工作时间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效率,而且时间往往是有限度的,过度增加工作时间必定会压缩休息时间,从使用效率的角度来说,过分看重加班往往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备忘录的存在只是单纯地进行一个记录,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样没有多少帮助。总体来说,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的应变能力很强,但是却缺乏整体上的规划。

——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

第二代理论侧重行事历时间管理法,它强调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管理者明显意识到时间管理需要侧重规划未来,因此在工作之前会将所有要做的工作全部列出来,制作成一个清单,然后对自己所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制订一个时间安排。比如早上6点~7点应该做什么,午后3点~5点应该做什么,当每一件工作任务都设定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后,整个工作计划变得有条不紊。

计划往往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工作计划制订之后,整个工作流程会显得更加顺畅,不过这些计划往往不够精细,只是设定了一个大致的工作安排和时间期限,而没有侧重描述各项工作的主次和顺序,这样就会导致人们经常将重要的事情落下,而将那些次要或者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的工作优先进行解决。

——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

第三代理论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以此来提升办事效率,一般来说,当工作任务繁多,甚至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做完的时候,管理者会依据轻重缓急来做事,决定自己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重点做什么事,什么事情可以适当靠后,以及什么事情做不做无所谓。为了明确自己的工作顺序,一般会采取四象限法来设置。

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是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所谓四象限法实际上就是按照轻重缓急划定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解决财务危机、应对客户投诉、临时参加重要会议、处理突发状况);第二个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进行培训、制定规章制度、与客户建立联系);第三个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客人的来电、上厕所);第四个象限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闲聊、逛超市、写博客)。

比如有一个人某一天要做的事,包括向老板汇报工作,对当月的工作做一个大致的总结,逛超市,接听朋友的电话,这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原本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来解决,不过为了保证一个更合理的安排,就需要对相关任务编排顺序。向老板汇报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也比较紧急,因此需要尽早完成,最好早上一去公司上班,就要立即赶往老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总结比较重要,但是并不急于一时,它们需要花费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可以在汇报完之后去做。朋友的电话突然打来,属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这类事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可以适当缓一缓,在空闲时则可以直接接听。逛超市并不重要,也不紧急,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后去做。

有时候工作任务很多,甚至多到做不完,那么就可以相应地按照四象限法来进行划分和排序,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在最后去做,没时间的话干脆就不要去做。第三代理论理清了工作的顺序,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往往缺乏远见。

——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第四代理论从根本上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强调对个人进行管理。管理者不再过分看重时间与事务的安排,而是将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在这个发展阶段,时间管理更加注重健康、工作、心智、人际关系、理财、家庭、心灵思考、休闲等方面。

最著名的是强调一切以自然法则为中心的罗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决定要么离个人制订的目标很远,要么就离个人的目标很近,因此它摒弃了传统上追求更快、更好、更具有效率的观念,将片面追求速度改为寻找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将“做多快”变成“从哪儿开始做”,它侧重于提供一个接近目标的方向,所以这种管理理论强调每一天、每一个时段的行动都要与未来的目标很接近。

随着时间越来越受重视,时间管理理论也越来越完善,不过德国管理学教授约翰·胡格在总结前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时候,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通常会迫于时间的压力,想办法提高效率、追求效能、挖掘潜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以此来达到缓解时间压力的目的,这几乎是前四代时间管理的原则与核心内容。事实上,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在更多时候,人们依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安排有多大改善,混乱无序的状态依然经常会出现。

胡格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造成时间浪费、短缺和无序状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直都在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所有的时间安排都过于主观,而这并不是真正高效的时间管理方式,因为外在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和破坏时间的利用效率,所以人们需要将他人也纳入到自我的时间管理之中,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平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对时间的困惑。

胡格教授将自己的观点当成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不过从时间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胡格教授的理论想要成为真正的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同,但即便如此,他也为时间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时间管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刻意将这几个不同的理论区别开来对待,而是将其灵活运用,甚至综合起来使用,从而确保在合适的场合下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