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说,人们通常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时间的多少,对他们来说,时间似乎是无限的,每一个人几乎每一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可供使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利用时间的问题上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最明显的就是随意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或者没有多少价值的事情上,这些人除了每天必须花一点儿时间做那些要做的事情(吃饭、睡觉、学习、社交、工作等),他们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几乎没有多少价值。
比如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规划,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既不想工作,也不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每天只沉浸在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之中,要么就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这种人做事缺乏远见,也缺乏耐心和自知之明,他们通常对时间漠不关心,也不关心自己究竟要花费多少时间做某一件事,这样就导致时间的巨大浪费。
还有一些人声称自己每天都在工作,都在想办法创造价值,但问题在于他们所花的时间是否真的产生了价值,这些价值是否与时间上的投入成正比?此外,这些人是否真的对时间进行了合理安排,如果换一种方式,时间的价值会不会更大?他们同样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类问题。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工作常常会自动膨胀,并且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按照他的说法“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当管理者给职员下达“必须在12个小时之内完成工作”的指令时,即便职员能够在8小时内完成工作,他也可能会拓展到12个小时;当某个人给自己设定3小时的工作期限时,即便他有能力在2个小时内完成任务,也会做满整整3个小时。
这个定律就是时间管理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对于工作者来说,时间似乎是充足的,自己没有必要去争分夺秒,或者说他们并未意识到“2个小时做完”与“3个小时做好”究竟有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人善于进行时间管理,那么他就会严格控制好时间,花费2个小时完成工作,然后用另外1个小时做其他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那些自认为每天都在应付工作的人,也许并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因为他们将许多原本可以节省下来的时间也都消耗掉了,也就是说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基本上都处于无价值的状态。
想要减少和杜绝时间浪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时间管理,通过时间管理来提升时间的使用效率。所谓时间管理指的是以事先规划和运用技巧、方法与工具的方式来达到灵活、有效运用时间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既定目标的方法。在时间管理的核心内容中,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做出更多有价值的事,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效能体现。
比如甲和乙都是某公司的职员,两个人工作能力相仿,做的工作也大致相同,每天固定的工作时间也都是8个小时,如果甲运用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而乙并不注重时间管理,那么双方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显现出来,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甲每天在工作时间内能做8项工作,而乙只能做7项;
——甲乙都能做8项工作,但是甲的质量更高,乙的办事质量相对较低;
——甲乙都能做8项工作,但是甲选择正确的顺序,先做重要的,然后做次要的。而乙的工作毫无顺序可言,想到什么做什么,结果次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完成。
相比之下,由于甲成熟运用了时间管理方法,在时间的控制和使用上更加游刃有余,效果也更好。乙则处于慌乱无序的状态,对于时间的安排缺乏认识,因此会失去控制力,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可以说,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时间安排方式会决定时间的使用效率。早期的时间管理往往更加偏重于增加工作时间,这一点到如今依然比较普遍,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通常没有办法做到智能化,因此会偏向于增加人数和增加工作时间。
在亚洲,有许多工厂和企业并不会遵循8小时工作制,一些加工厂和代工厂的工作时间可能超过了12个小时,而这种简单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效益,毕竟高强度的劳动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多少效益的增加。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之后,职员通常更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并出现体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
增加工作时间并不会直接对效率提升产生多少帮助,此外,效率还体现在时间的精准分配上,即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先做什么事,这里的效率指的是最快接近或者达到目标的方法,或者说达到一种平衡。
总的来说,时间管理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把握时间管理的一个核心就是规划与安排,其中对重要事情的规划与安排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必须想方设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往往就可以确保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