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方忽略他的需要和想法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回到婴儿时期那种绝望的感受中,他们的感情开始回撤,他们开始无时间限制地和对方冷战,仿佛在说一句话:你看不到我的存在,那么,你也死定了。怎么个死法呢?就是和配偶翻脸、变脸或冷战,既然你否定我的意志,看不到我的存在,那你不要和我有关系,我也不想知道你的一切。在我们共同的生活中,我就当你不存在。
来自正常家庭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回避型人格障碍配偶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非常糟糕,他被对方的冷漠杀死了。这里的“死”都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死,在同一个屋檐下,对方不和你说话,不理睬你,当你不存在,你至少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死去的人。当你不存在,那样的手法犹如当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妈妈当他不存在那样。
所以,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和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婚姻,总是充满了无数的暗礁,随时都可能让他们的婚姻之船触礁。
因此,我高度怀疑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是否也等于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他们心上有着一个巨大的创口,所以他们其实根本无法看到别人的存在,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伤口又被撕开了,他们不敢主动地攻击对方,但是会长时间地不理睬对方,来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
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婚姻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冷战,他们的冷战,其实不只是用来对付爱人,也用来对付孩子和其他不尊重他们意志的人。他们会收回他们平日里对家人的关爱,代之以冷漠。
在上述解析的基础上,让我们一起走进回避型人格者的内心世界吧。
(1)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人格特质,都有从健康的这一端到不健康的那一端的一个渐进性区域。
具有回避倾向的这样一类人,他们看起来温顺、安静、羞涩、孤独、克己,很符合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性的倡导里“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同时也还符合中国人对于人的“慎独”境界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还比较如意的状况下,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好男人或者好女人,人们一般容易对这样的人产生好感,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单位,他们一般是领导喜欢的那种员工,做事踏实,不骄不躁,不喜欢参与到是非之中。只是在把重要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托词推托。
他们如果生活得比较顺利的话,也会有少数的朋友。但是,因为他们早就把自己的心关闭了,所以和朋友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点什么似的,朋友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他对于去探索别人的内心世界似乎也缺乏相应的兴趣。
在他们情窦初开的时候,他们也会把心灵向一个他们觉得稳妥的对象敞开。只是,在恋人成为他们的配偶之后,因为他们自身心理上的问题,他们的婚姻关系的维持总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事实上,在他们的内心,并不是不渴望爱和友情,但他们是躲在壳里的人,壳底下,包裹着的是一颗无比脆弱的心,类似于一颗几乎完**露,没有任何包衣的心。别人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让他们受到致命的伤害,这样的事实阻隔了他们向往新的友情或者新的爱情的机遇,或者因为自己的过度敏感,在婚姻中要么让自己伤痕累累,要么让配偶伤痕累累。
当这样的人遇到人生中的挫折的时候,他们性格中难以相处的一面就逐渐地显露出来,但是,只是对他们最亲密关系里的人。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很普通的人之中的一员,虽然有时显得难以接近、孤独和孤僻,但总体说来,因为和人的距离遥远,一般人依然难以发现他们的性格中有什么难以相处的地方。只有他们的配偶才知道和他们相处时候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法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定义为:
一种社交抑制、自感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4项(或更多):
①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
②不愿意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③因为害羞或怕被嘲笑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④具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被拒绝的先占观念。
⑤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⑥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⑦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参加任何新的活动。[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身边的人有下面的这些表现,可以为你发现一个具有回避型人格倾向的人提供一些线索:
①沉迷于网游或其他游戏,对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并不热心。
②在婚姻生活中缺乏沟通,一旦惹他不开心了,就会持续地冷战,并且对冷战乐此不疲。
③跟他说到任何准备去做的事情时,他头脑里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不行”,那一定会失败,并且会找出种种理由来说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④他们的情感非常脆弱,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过度地敏感,他们难以承受别人的负面评判。他们看似非常清高,离群索居,实际上是因为害怕别人会对他们造成伤害,那似乎会瓦解他们脆弱的自尊系统。
⑤在实际生活中,他们默默无闻,从来不喜欢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的QQ和微信上,几乎鲜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性的东西,比如自己去某个地方旅游的照片或者其他普通人愿意去和别人分享的经历。
⑥他们对美食没有多大的兴趣,一般不会是个吃货类型的人物。其实,说到这一点,同时也可以说,他们对性的欲望同样如此。在生活中,他们对于欲望的等待程度和延迟满足的时间,远远超过一般的人。男人有可能成为婚后的“柳下惠”,女人有可能成为婚后的“小尼姑”。能够坚持很长时间的冷战的原因,也恰恰在于此,因为他们可以把生理上的需要降到最低。
⑦他们和母亲的关系通常不好,和父亲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的只是文化上的关系,甚至看起来比一般的人对父母更加孝顺,但是,他们和父母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情感上的爱和亲密关系。
⑧他们的手机上一般只有至亲和少数几个人的电话号码,他们的朋友很少,也不想和更多的人发生联系。
(2)
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具有以下的特点:
认知上的歪曲:我不行。哪怕这样的人其实是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他们有可能在别人的领导下做出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但他们很难想象自己可以独立去做成一件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总是有一句话在说,“我不行”。接下来就是找出各种不利因素,来证明那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
这样的人适合在一种很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之中。一旦生活起了什么变化,工作丢了,饭碗没了,他们很难东山再起。他们要么沮丧、颓废,要么沉迷于游戏。
他们对于别人的话语异常敏感,尤其是批评他们的话语,他们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内核里本来就有一个他们无法面对的“我不行”的核心概念,那么,任何批评和指责,都可能把他们拉到“我不行”这样一个事实面前,从而带给他们很大的痛苦。
情感上的歪曲:没有人会爱我。没有人会关注我,在乎我。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默默无闻,不表现自己,也不试图展现自己的才能或者个性。这样的性格会让人觉得有一种谜一般的吸引力,对他们产生很沉稳,很踏实的印象。不夸夸其谈,也不做作。其实,这样的人心底是有一种假设的:就算我表现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我,如果我表现了,而没被人注意到,那是多么尴尬和羞耻啊。这里又唤起了婴幼儿时期不被关注的那个原始创伤。
意志上的薄弱:一折就挠,太容易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使他们显得缺乏意志品质,其实这和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什么事情,是一脉相承的,是有因果联系的。
回避型人格者的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没有给孩子充足的自我全能感,因为妈妈的情感很脆弱,随时都处于自我修复的过程中,所以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孩子一方面觉得自己不重要,另外一方面,对于自己可以去征服这个世界的信心就丧失了。
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很长时间都不去陪伴孩子,都不及时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孩子是饿了还是不舒适了。这样反复的互动之后,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残忍,我要什么都注定不会得到,所以我就放弃吧。
他的个人意志在征服妈妈那里就是失败的,他对于征服其他对象就丧失了信心。所以,一个孩子需要一个具有原初母爱、灌注能量的妈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行为上的退缩:在人际关系中的退缩、回避以及在夫妻关系中的退缩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无期限的冷战。
(3)
在他们的婴儿时期,他们通过不断地啼哭,希望妈妈知道自己饿了,自己拉便便了,自己无聊了,希望妈妈可以关注自己的需要,妈妈或许是会来的。但是妈妈的服务里缺乏爱的灌注,最后婴儿敏感地意识到,妈妈对自己需要的回应里,有一种叫冷漠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一种有毒的东西。所以,这个婴儿从此关闭向他人表达需要的大门,因为在他心中,一旦发出需要的请求,得到的都是伤害。
没有一个配偶可以完全地满足这个巨大的“婴儿”,所以他在婚姻里是肯定会受伤的。如果另一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配偶,他更是感觉婚姻生活如坐针毡。
对方如果没有觉察到他的意图或者是委屈了他,冤枉了他,都会勾起他的原始创伤,他会觉得对方是不是无视自己的存在,是不是想摧毁自己。这里面有自恋受损之后的暴怒,也有在心底里需要释放的恨意,而这种恨意,他认为也可能会摧毁对方。所以,每当对对方有恨意的时候,他宁可选择转身离去,或者长时间冷战。
在他们婴儿时期,当妈妈一再忽略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不会再对妈妈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在内心里隐藏了对这个世界深深的恨意和自己不被他人“看见”的痛楚。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终生都需要身边的人“看见”他的意志,一旦别人忽略他的意志,如果说普通人的愤怒反应是3分,他的愤怒反应则是9分。但是,他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被忽略的痛楚,那么,不和你说话,不和你亲热,对你的事情不管不问,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而这个情绪缓解的时间,要比一般人的更长。
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配偶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临**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病人通常爱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组合结婚。所以可以想一想,当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遇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病人,他们的婚姻状况会是怎样的?
或者说,一个人原本只是自恋型人格的,但是遇到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配偶,就可能被逼到悬崖的边缘上。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并非天生就愿意这么伤害人,每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成长背后,都有一段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上被虐待的经历。所以,他是怎么对待配偶的,其实是他妈妈曾经怎样对待过他的再现。
因为一个人很难重新建构一种新的人际互动模式,更何况那是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日复一日、反复互动的结果。
所以,什么叫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什么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话都是用来说人格的。
回避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需要的,哪怕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也不会。他们更希望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通过语言直接向他人呈现自己内心的需要,那又是一种他们无法承受之重。
(4)
以前,我经常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节目,经常发现里面的男女嘉宾会问对方:“如果我们之间发生矛盾或争执,你要如何处理?”或者直接就问:“你怎么看待冷战?以及出现冷战之后,你要怎么去应对?”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通过这个话题,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上是否具有回避性质的冷暴力倾向,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人人格上的特质。只是我觉得,在这样的话题里,不一定能够得出真实的答案。但是,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很可能在他的生活中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冷暴力对待。从提出这个问题的频率来看,也许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我们生活中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病人的心目中,有这样一些角色配对:
第一个配对:
甲:一个被忽略的孩子。
乙:一个冷漠的、拒绝性的,很难给出安抚和安慰的妈妈。
第二个配对:
甲:一个被批评、指责的孩子。
乙:一个具有权威性质的、需要孩子来服从自己的父母形象。
第三个配对:
甲:一个不能做自己又很想做自己的孩子。
乙:一个随时会暴打孩子,严厉地惩罚孩子的父母形象。
回避型人格障碍病人很少会到心理咨询室里来,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创伤比其他人格障碍还要大,所以他们对于和人进行连接早就失去了信心,对于自己的改变也丧失了信心。他们偶尔会出现在心理咨询室,那一般是因为他们在亲密关系里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的脱落率很高。尤其是,如果他遇到一个具有攻击性的治疗师,他很可能在对方的并不那么负面的看法里感到自己即将被对方指责而仓皇逃走,再也不会去治疗师那里了。
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如果不是关系困难的话,本人一般还是觉得内心世界是和谐的。在这一点上,不像其他几类的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宁可就这样孤独终老,清心寡欲地度过他们缺乏生命力的人生,也不会试图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让自己活得更绽放一些。
如何调适?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就好像一个缺乏心理能量的人,还能够重新注入吗?
充分地认识自己。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其他人格障碍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是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的,而且工作认真负责踏实,且不夸夸其谈;也很会共情别人的感受,他们情感细腻脆弱,为人低调,能够吸引别人喜欢上他们。他们有时候的冷战,其实不是要抛弃对方,只是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而这个过程会比一般人要长一些。身边的人可以给他这个时间和空间,让他一个人舔舐好自己的伤口,他还是会充满能量地回到关系之中的。
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这个可以说是任何心理疾病患者都需要做的一个工作,提高的途径有直接去询问他人对某件事情或者对自己的看法,培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和技巧,打破“我什么都做不了”的认知误区。
扩大认知范围。在感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时候,以往的经验是,他要全盘否定我了,在他眼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想从这个人眼前消失,从而避免遭遇更大的灾难,即自尊心的彻底破碎。当病人陷入到这样的思维里的时候,他仿佛没有任何能力自救。扩大认知范围的具体做法就是:他现在也许情绪不好,所以说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是我并非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糟糕,他只是否定我的某一个面向,并没有否定我的全部。何况我自己对自己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不可能是他说的那么糟糕,当他情绪平复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还是欣赏我的……
身边人的理解很重要。配偶或者孩子如果能够理解他内在的脆弱和无助,使他觉得和你生活在一起很安全,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没有人指责他,嘲笑他,而是看重他;那么,他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