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珂兰,女,33岁。
她和他谈恋爱的时候,他就喜欢把她拿来和前任对比,珂兰知道,他的前任对他是真的好,复读一年之后,还是考到了他读的这所大学来,继续追求他,而且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很多事情。而这些,珂兰都做不到,和他在一起,全部是他在照顾着她。
他一贯性地打压她的自尊心,按理她会离开他,但是不,她更加难以离开他了。
珂兰长得很有女人味,是那种如同古典诗词一般温婉柔美类型的女孩,所以他也舍不得离开她。
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她会因为选择哪一家饭店而纠结一两个小时,他熟悉她这个性格,所以都是让她先去选择好,给他打电话之后,他再出来。
点菜的时候,她照样会很纠结,但是他会替她来点,他点的菜有时候是她不喜欢吃的,但是她不会表明。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
而他也在猜测她会喜欢吃什么,因为误以为她喜欢吃糖醋味道的,所以,他点了很长时间的糖醋里脊以后才发现,她是装出来在吃。她以为他喜欢吃这个菜,所以一直不告诉他,自己不喜欢吃。而他其实也不喜欢吃这个菜。
她在她家附近的一所大学上学,妈妈还会随时给她送做好的饭菜过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珂兰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在她的想象里,自己离开了父母要怎么活呢?
在她小时候,妈妈把她送去幼儿园,她会哭上一整天,即便是妈妈在幼儿园里整日陪伴着,她还是会因为担心妈妈离开而号哭。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妈妈只好花高价请了一个有幼儿园经验的老师在家里陪伴这个孩子。
她毕业以后,和男友结婚了。父母早就给她买了一套大户型的房子。她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政府官员,她家里甚至还有一套小别墅。
结婚以后不久,珂兰就感觉到了老公对自己的态度上有些许的变化。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在珂兰父亲的帮助下,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是,他骨子里是自卑的。所以,他依然还是时常要打击珂兰,让她知道,她在他面前什么都不是。
珂兰虽然在很多硬件条件上都比老公好,但是她不敢在老公面前流露出任何骄傲的神色。别人问起他们的房子是谁买的时候,她都会说,这是我们夫妻和双方的父母共同出资买的。
她在大多数事情上都要征求老公的意见,起因大约来源于在恋爱期间,老公就对她的表现有诸多不满,以至于到后来,老公即便什么话都不说,珂兰都条件反射地知道自己做哪些事情和说哪些话会惹老公不开心。尽管如此,在类似的事情上,她还是吃不准老公的态度,为了避免老公指责她,所以她事无巨细地去请教老公。
老公大约是感觉到自己娶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不,只有3岁,所以越发的不耐烦。老公不耐烦的态度,让珂兰更加惊恐,她最大的担忧就是老公不再爱她了。
虽然珂兰人长得好看,身材也好,又是一个官二代,但是在珂兰的内心,她总是感觉一旦别人深入接触自己,就会发现自己身上那种捉摸不到的弱点。为了避免被别人看轻,所以她觉得黏附着老公就好,换一个人的话,不知道那个人会怎么看自己呢。
珂兰开始是去上班的,但是在工作中,她处理不好很多事情,好多细节都会去问人,她似乎不敢一个人做决定,她很怕自己决定了之后犯错。后来领导和同事知道她的性格特点以后,也不怎么把事情交给她做了,珂兰很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单位里的位置不重要了,就辞职回家了。
辞职回家后不久,珂兰发现自己怀孕了。
怀孕期间,珂兰发现了老公可能有外遇的痕迹,她去问老公,老公否认了,并找出许多理由来说明事实并非是珂兰想象的那样。珂兰没有进一步求证,因为她很害怕失去老公。
老公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要出差。那时候,珂兰一般都是回到自己父母家去居住。不管是否怀孕阶段,她都认为自己缺乏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而父母和老公会很好地照顾她的生活。
老公出差的时候,她时常要打电话给老公,询问老公的行程以及归期。老公在这一点上做得还好,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她发定位,告诉她自己的行踪。
孩子出生以后,珂兰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她和老公的**一度快要消失了。后来她感觉有点不对劲,才把精力从孩子身上撤回来用在了老公身上,但是她发现,老公对于和她**已经毫无兴致了。
后来她终于找到老公外遇的证据了,这一次老公没有否认,反而劝她接受现状。理由是,“你看你这么长时间不出去工作,你已经和这个社会脱节好长时间了,你还能够出去做什么呢?你的思想已经停滞好长时间了,你还能跟得上谁的步伐?你如果和我离婚,要影响到你爸爸的声誉对吧?还有,虽然你们家很有钱,但是你没有工作,我有工作,现在收入也不低,如果离婚,我还会坚持要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的,你确定要离婚吗?”
听了老公的话,珂兰犹豫了,她后来去请示自己的妈妈,妈妈的想法居然和珂兰的老公一样,劝她维持现状,只要老公不要太出格就好了。
珂兰是那种有精神洁癖的女人,她感到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老公的出轨,但是,老公的话让她很是纠结。离,还是不离,她纠结了一两年都没有结果。
老公有对她很照顾和温柔体贴的一面,她离不开老公的这个部分。但是,老公更多的是无视她的那面,她对这个部分已经到了一种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她非常纠结的地方。想到以后孩子要么只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要么只能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孩子的人生终归会有一个缺憾,她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一个弥补不了孩子的缺失的罪人。
但是,老公的心已经出去了一大半了,留在她和孩子身上的已经不多了,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还有意思吗?
偶尔老公晚上不回家的时候,虽然有孩子和保姆,她还是要去联系老公,催促他回家。醉醺醺回家的老公,一腔怒气无处发泄,对珂兰挥舞起了拳头……
一段时间以后,珂兰抑郁症发作了。最开始是焦虑症,她整夜整夜地失眠,后来,她开始抑郁……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解读与调适
在心理咨询室里,珂兰总是无助地望着我,希望我告诉她怎么办就好。望着她茫然的表情,我差一点儿就要认同她投射过来的孩子般的依赖性了,所以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助人情结。
她并非一个没有感觉的人,但是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线索的时候,她会被每一条线索给带走,这样她就无法做出一个判断,自己是应该这样选择,还是应该那样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失去,所以她在犹豫不定中把自己迷失了……
她妈妈因为在年轻时候发现老公外遇,而且对这个外遇也是同样的手足无措,最终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在珂兰人格形成的最关键那几年持续反复地抑郁症发作。所以,珂兰对于妈妈对待自己态度上的改变应该是很敏感的。
她妈妈抓不住自己的老公,就拼命地试图抓住女儿,在抑郁症发作的间歇期,妈妈对女儿的控制性是非常强的,妈妈把珂兰的生活照顾得很仔细。珂兰有时候如果对于做某件事情感兴趣的话,妈妈会给珂兰强调她一个人去做那件事情的风险,比如失败,比如妈妈可能会不开心。
妈妈对于珂兰的独立似乎有些担心,珂兰也认同了妈妈传递给她的这种担心,从而对于自己一个人做选择和决定感到惶恐。
长大以后,她要随时去观察老公的态度,看老公的态度来决定自己今天该穿什么颜色或者款式的衣服,或者今天该做什么事情。
她传递给她老公一个信息,她是不重要的,所以最后她老公被她“教会”了一个东西,就是她的确是不重要的。所以,她老公出轨了,嫌弃她了,抛弃她了,并且在出轨以后还可以振振有词地劝她接受他的出轨。
这仿佛是一个强迫性重复,她在她妈妈抑郁症发作期间的感觉,被她带到她婚姻的戏里重新上演一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度需要他人照顾以至于产生顺从或依附行为并害怕分离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5项(或更多):
①如果没有他人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便难以做出日常决定。
②需要他人为其大多数生活领域承担责任。
③因为害怕失去支持或赞同而难以表示不同意见(注:不包括对报复的现实的担心)。
④难以自己开始一些项目或做一些事情(因为对自己的判断或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是缺乏动机或精力)。
⑤为了获得他人的培养或支持而过度努力,甚至甘愿做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⑥因为过于害怕不能自我照顾而在独处时感到不舒服或无助。
⑦在一段密切的人际关系结束时,迫切寻求另一段关系作为支持和照顾的来源。
⑧害怕只剩自己照顾自己的不现实的先占观念。[1]
依赖型人格障碍很少作为一种单独的症状出现,大多数是在被发现罹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或者其他人格障碍出现的时候的并发症状。
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好像是一个成年人的外形,与一个没有长大并且抵抗长大的小孩子的内心的奇特组合。
现代家庭里的一些“啃老族”,什么事情都依赖着父母的那一群人,其中的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比例也不低。
从现代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好几种人格障碍,其实都可以划归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范畴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自体障碍。
什么是自体障碍呢?我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人在心中对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体意象并不是很清晰,这种不清晰会让他体验到自体虚弱,为了规避这种虚弱感,他会去向环境索要自体感。
如果环境是接纳他的,肯定他的,赞赏他的,那么,他的自体感会得到极大的增强,他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力量的,有爱心的……
如果环境是不接纳他的,贬低他的,怀疑他的,斥责他的,那么,他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的自体感会暗淡无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想杀死这个“无用的东西”。那种讨好型的人多半都可以划归到这个谱系之中,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依赖性这个人格特质,因为依赖性,把我们和别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依赖的功能。而且,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里,人是不可能不依赖别人的,不管是在哪方面,精神层面上的依赖也是,我们其实都是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被欣赏的。
只是,我们在依赖的同时,还可以撤回我们对外界依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独立。而那些达到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重心基本都在依赖别人,这会带给别人沉重的心理负担,当然也不排除依赖型人格的人遇到权力型人格的人,一拍即合,反而可以成就一桩很和谐的姻缘。只是,两个人都是以自我丧失为代价获得一种人生假象,有意义吗?
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超过一般人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常常呈现出病态的症状,和他内心真实的对待他人的感情没有直接的联系。他常常是为了要留住一段关系而把自己给搞丢了,其实他也换不回来这段关系,因为我们在关系里是要能看见彼此的,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相爱,否则,他不过是你投射的对象,你也不过是他投射的对象,你们生活了一辈子,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对方。
有时候,对别人的惯常的依赖,却是一种反向形成,用来隐藏我们对他的不满与攻击性。因为在家庭规条里面,攻击人是不好的,但是,这个攻击性要何处安放呢?依赖就成了攻击性的伪装,出现在亲密关系里面。
如何调适?
积极参加团体治疗。团体治疗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有非常多的好处,在团体里,他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去询问别人对他的真实感受,在团体接纳的氛围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从自我贬低走向自我欣赏。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喜欢自我贬低,哪怕他明明在很多硬件条件上都比别人强,但是他看不到这个部分。所以改变的重点就在于整体性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还不错的地方。
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先从小事做起,不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做了也不去看他人的反应,然后看看自己可以接受这个状态吗?如果成功了,再慢慢地做大一点的事情。
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无须生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恐惧之中,我怕谁呢?得罪了你,惹恼了你,你会把我吃了吗?离开了你,我会活不下去吗?我已经26岁了(或者其他年龄),我怎么都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2018年的一个讲座中这样说道:
第一点,治疗师要尝试着去找到一些机会,让病人能够发展出一些负性的移情反应来,例如让他在治疗中感到一些沮丧、不安、失望,然后病人可能会说,你不该这么做,或者你不该这么讲,总之让他在意识层面感觉到一些负面的移情体验。而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又是允许他有这些感受的,因为过度依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担心他对人会有这些负性的体验,因而破坏他的关系。所以,如果他对治疗师说,你这个咨询没有什么效果的话,他会担心治疗师抛弃他。因此,在治疗中,治疗师要去找到一些机会,让病人能够体验到一些负性情绪,然后温柔以待。
第二点,治疗师要能够忍受病人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办法忍受病人的焦虑,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父母就马上行动,前来安慰孩子。在治疗中如果想让病人变得独立,就要让他能够承受焦虑,治疗师可以帮助病人制定一些缓解焦虑的策略。
第三点,病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能力感到自豪、自尊,允许自己去做一些冒险的事情。他们需要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告诉自己说:“哦,你刚才做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你很棒。”
治疗的一个目标是要让来访者建立一种成人式的依赖,而不是儿童式的依赖。
对于儿童来说,他没有办法选择他要依赖谁,也没有办法告诉别人说,让别人如何来满足自己依赖的需要。当别人无法做到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即使别人对自己很糟糕,儿童也无法离开。但是,作为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成年人可以选择自己要依赖谁,你可以告诉别人自己需要怎样的一些照顾,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你是可以离开他,然后做出其他选择的。
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在内心能够做出这样的区分是很重要的,治疗的目标不是让他独立,而是让他学会在成人式的依赖和儿童式的依赖之间做出一个区别,然后帮助病人建立成人式的依赖。
南希说到的区分成人式的依赖和儿童式的依赖,说明在依赖型人格障碍病人的心中隐藏着对于被抛弃的恐惧,而这种人格特质,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几类人格障碍里其实都存在。他们往往会遇到一段质量很低的关系,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就是会待在那段关系里走不出来,这说明这些人格障碍其实是合并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他们对恋人或配偶充满了愤怒,在亲密关系里相爱相杀,但是他们不敢离开关系,因为他们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里有一种很大的、很原始的被毁灭的焦虑和恐惧,驱使他们宁愿待在一段受虐的关系里,也无法从关系里走出来。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