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是“意识的经验科学”。精神现象是研究什么的呢?是研究意识的,而且是研究经验形态的意识的。意识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形态的意识,是研究这个的。但是它是一门科学,意识的经验科学。它是为意识的更高的科学奠定基础的,是最初级的意识的科学。但是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他的全部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现象学,认为整个黑格尔哲学的根,可以追溯到精神现象里面。但就黑格尔自己来说,他在晚年不太重视精神现象学,甚至还想极力掩盖他的这个根。尽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很早,在1807年就出版了,是他的最早的成名作。《精神现象》出来以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科学体系,第一部分”。但是他后来把“精神现象学”收入在了他的《哲学全书》的大体系里面,去掉了副标题。在这里,他的体系的第一部分变成了逻辑学,第二部分是应用逻辑,包括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则成了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里面的一个环节。他的这个精神现象学呢,到了收入他的《哲学全书》里面去的时候呢,大大减轻了它的重要性,并且被肢解了。他把原来《精神现象学》的后一部分全部砍掉,让给其他的客观精神啊、绝对精神啊去解释,而在主观精神部分,纳入“精神现象学”之下的只有原来的《精神现象学》的前面四章。前面四章就包括意识三章,自我意识一章。其他的全部都砍掉了。但是在他早年呢,他是企图把精神现象学当作他的全部哲学的起点的,所以叫“第一部分”;而现在不叫第一部分了,第一部分被换成了逻辑学。所以马克思认为他的这个第一部分只是一个假的诞生地,真正的诞生地是精神现象学,现在变成了只是逻辑学应用到人类身上的一种现象形式。逻辑学当然是抽象的概念,不管他讲具体概念也好,讲绝对理念也好,它毕竟还是一种概念形式。有点像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王国。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的一个蓝图,但是还没有创造世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的体系。那么,逻辑学在应用中体现为现象的形式,其中就有精神现象学。当然这个精神现象学呢,已超出人类学了,但还不是心理学,它抽掉了那些精神现象的具体的内容,只留下了精神现象的那些结构的形式。
所以,后来恩格斯把精神现象学称为“精神的胚胎学”。胚胎当然还没有实现出来,但是,比如说人的胚胎,它已经呈现了将来人的一个总体结构。所以精神现象学是意识本身的一个结构层次。我们现实的人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层次来为自己的精神定位。比如说,现象学里头讲到了很多不同的结构,历史的结构,奴隶啊,主人啊,中世纪的宗教意识啊,启蒙啊,等等,那么我们现实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思想已经达到了哪个层次。有的人思想非常原始,非常低级的,那就只是在感性确定性的层次。有的人已经达到了知性的层次,有的人达到了斯多葛派的层次,有的人达到了启蒙的层次了,等等。所以它是一个这样定位的结构。我们这样理解精神现象学就好理解了。他把那些具体内容都删掉了,那些历史人物,那些哲学家的名字,全部在里面都没有,所以我们读起来很困难,你真正要读懂它呢,你要掌握很多丰富的知识,历史知识,哲学史知识,法律知识,道德伦理等等。它这个里头非常抽象,就在于他回避这些东西,他只讲结构。但有了这个结构,你就可以对号,自己属于哪一个层次。它是起这样一个作用的。
那么意识的经验科学,他就要谈意识,意识是怎么来的。在这方面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一种入门的性质。就是说,黑格尔自己当然有一套观点,比如说,逻辑学当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观点。但是怎么样使这一套观点一般的人都能够接受,或者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怎么能够从他的入口处一步一步地被他诱导到他这些观点上来,那他就要从每个人内心的、最直接的事实出发。每个人内心的、最直接的事实,那就是意识的事实。不管你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总有意识。所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意识出发,来探讨意识本身的发展层次、发展阶段,你一旦接受了他的前提,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那么他就引导你顺着你的意识的线索来不断地上升,不断地提升,他给你讲道理,循循善诱,他也不强加于你。黑格尔最反对的就是一上来就强加于人家一个观点,他说我现在不强加于你,反正你有没有意识嘛,你有意识我就跟你谈,没有意识那你就是动物,那我就可以不跟你谈了。当然每个人都有意识,那么,我们就听听黑格尔怎么样讲意识,看是不是对路,是不是跟我们每个人的经验相吻合。这是国外某些人的观点,像德国的克拉玛就认为,精神现象学就是把普通人的意识引向哲学的一种入门。精神现象学的确有这种作用。
但黑格尔的主要意图并不在此,他实际上要讲的不是意识的经验,而是意识的经验现象。这个现象呢,就是说不特定于某个张三、李四的意识。张三、李四当然有意识,但是你要从你所具有的这个意识里面去看出它的那种现象结构。所以他跟后来的胡塞尔现象学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不是谈具体的某个人的经验,而是谈一般经验的结构。凡是有经验的人,凡是有意识的人,他的意识就会走这样一个套路,逃不了这个套路,不信的话,你试试看。所以精神现象学呢,就是来试一试,在这样一部大部头的著作里面把一般意识的各个不同的层次展示出来。我们人类,包括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人,当然都可以拿他这一套体系来对号入座,我现在处于他这个意识体系里面的哪一个阶段。它有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同的。人也是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人的性格、思想、观念、立场,究竟适合于精神现象学里面的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你就大致可以把握了。你通过它这个阶段,你再反思,哦,这个阶段原来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前面来的。前面那些阶段我有没有。一般来说呢,你承认你处于其中一个阶段,那前面的那些阶段你也都很熟悉。那后面的阶段呢?你又可以预测了。我现在停留在这样一个思想水平,那么后面的阶段呢,是不是比我更高,也许你会接受,也许你不接受。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即算你不接受,你终归会接受的。因为这是意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恩格斯把它称为精神的胚胎学,类似于精神的胚胎学。精神是怎么发育起来的,每个胚胎都经过这一套发育的程序,少一个程序都不行,颠倒一个程序,你就是畸形了,你将来生出来的就是一个畸形儿了。所以这是不能颠倒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现象学有普遍性。但是最开始它的起点就是意识。意识经验科学的起点就是最通常的意识,在这方面,黑格尔多次强调,他在这个上面不加任何人为的干扰,而是让事情本身客观地、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科学不可能有任何先入之见,科学要客观嘛,你先把一个观点强加于人,那人家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后面说的全都白费了。所以他一开始就要用一种纯粹客观的态度。我们不作为,我们只是描述我们的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那么我们首先来描述它,看它是怎么样的。那么这种描述呢,当然最开始是“感性的确定性”。
就是说,当你把自己一切先入之见,一切概念,一切观念,一切理想,全部抛在一边,你就原原本本地、实实在在地回到你的内心考察一番,现在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最初的现象是什么,把一切先入之见都排除,什么物质啊,精神啊,康德的物自体啊,先验自我啊,范畴啊,各种各样的概念啊,灵魂啊,这些东西全部,你先把它放在一边,你先不谈。你从最直接的、不言自明的东西出发,来看一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那么我们就发现了,什么东西都可以抛弃,暂时不说,当然不等于以后不要,至少我们可以暂时不说,但是有一点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感性。感性是意识的经验现象的第一个现象,也是意识的经验科学第一个要考察的对象。那么什么是感性?感性是作为意识的第一个环节,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识。感性意识也是一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