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讲了本质论,从存在进入到本质。存在是属于知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知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停留在表面的,停留在一种抽象概念。在抽象概念的层次上面,我们往往采取知性的思维方式。所以,就会有理性的狡计。所谓理性的狡计就是说,当你用知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理性就会在背后捣鬼,在背后玩弄一种阴谋,颠覆你的知性的这种通常的思维。知性的思维是有限的嘛,它不能够把握无限,也不能把握本质。那么,进入到本质论以后呢,理性就把自己的狡计坦白出来了,直接摆出来了。在知性的层次上面呢,理性还没有被人们所悟到,所以人们一看到理性露头,往往就感到大吃一惊。但是进入到本质论里面呢,就会把它的这个狡计的内在的机制探索清楚。所以,本质论已经进入到理性的层次。那么理性的层次,它跟知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再是直接性,而进入到了间接性。前面存在论里面讲的那些范畴都是直接性的范畴,存在的范畴是直接性的范畴,本质论里面的范畴都是间接性的范畴。所谓间接性的范畴,就是说,你不能直接对这个概念加以理解。本质论里面的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存在论里面的范畴都是一个一个的。当然最后也是一对一对的,但是呢,这是在背后,在表面上还是一个一个的。所以呢,有理性的狡计,你意识不到。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会大吃一惊。而本质论呢,它本来就是一对一对的范畴,每一个范畴要从另外一个范畴来加以理解,就像照镜子一样,互相反映。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本质论的范畴是从存在论的范畴加以追溯、加以深入而获得的。所以存在和本质是相关的,存在必有它的本质。那么,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什么叫过去了的存在呢?它是存在的根据,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存在的“原因”。所谓“原因”,当然这里不是讲的原因范畴,而是指的存在的底下的那个根据,它是“原先”就在那里的“因”。存在范畴只不过是显现出来,让我们直接看到的。从直接看到的存在范畴里面,我们要追溯它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和根据,那就是过去了的存在。所谓原因嘛,就是原来的那个因。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要了解他的过去,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就要看他的成长历史。我们要了解存在的本质,我们也要看它的过去,它原来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存在起来的。所以本质论实际上是对存在论的一种深入,一种深化,它不是从外面加到存在这个概念上面的,而是存在概念本身的自我深化,自我追溯,追溯它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所以本质这个词Wesen,它是从Sein的过去时里面变来的。Sein,存在的意思,它的过去时是gewesen。从gewesen里面呢,产生出了Wesen,就是本质。本质是存在的过去时,所以,从德语的语气上面,黑格尔讲得很坦然: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我们中国人一看呢,就看不明白了,为什么是过去的存在?它其实就是存在的过去时嘛,就是说,存在过去那个形态导致了它现在的这样一种存在,那么我们要了解现在的这种存在,我们就要追溯它的过去,那就是它的本质。存在是何以存在的,是什么东西使得存在在起来的,这就是本质。所以本质是存在的一种追溯,一种深入,而且它就是存在的真理。
作为“存在的真理”,我们一般不太了解它的意思。本质是存在的真理,实际上就是说,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本质是真的存在,存在不是真的存在,你直接看到的这个存在还不是真正的存在,它只是存在表现出来的“现象”。你要追溯真正的存在,就要追溯本质。正如亚里士多德讲,要追溯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什么呢?最后就追溯到了实体,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实体。实体才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原因。那么实体又是何以得以存在的呢?追溯到实体里面的质料和形式,最终追溯到了形式。形式就是存在这个实体的原因,形式因。黑格尔这里呢,也有类似的这样一种追溯方式。不光是黑格尔,也不光是亚里士多德,这种追溯方式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通常的常规,一种传统。就是从一个东西要追溯它之所以成为这样东西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断地去探讨,去追溯。所以,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但是这个真正的存在不能够直接地把握,而必须“反映”。reflection这个词,在拉丁语里面本来就是一个照镜子的术语,光学的术语,就是一个光线在镜子里面反射回来,所以也翻译成反射。我们在黑格尔这里通常译成“反思”,因为他讲的是思维嘛。思维就像光线一样,要从对象上面反过来,才能够看得清楚,才能够看出它的本质。所有本质范畴都是纯反思范畴,都是通过反思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它们都是一对一对的,而且每一对范畴所反映出来的都是一种互相颠倒的形象。反思所获得的都是颠倒的形象。为什么是颠倒的形象呢?你在镜子里面看到的都是颠倒的形象,你的左边就是镜子里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镜子里的左边。你的前面就是镜子里的后面,你的后面就是镜子里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颠倒的形象。但是,通过这种颠倒的形象,你反过来想,它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你如果没有镜子,你就自己看自己,你看不见自己,你看到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你要看到自己,你必须要照镜子,但照镜子的时候,你心里要存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镜子里的形象是一个颠倒的形象。你要对着镜子梳头,你就必须要知道,镜子里面的左耳朵就是你的右耳朵,你不要搞反了。所以最开始你不习惯的时候,是笨手笨脚的,你往往把镜子里的右边当成你的右边了,那你就搞不成了。所以,镜子里面的图像都是颠倒的,但是呢,双方又是不可分的。这个镜子不是说有一个实体,然后照镜子,而是说两个范畴互为镜子,你照鉴我,我照鉴你。只有通过否定自身,我才能够看到对方,只有通过颠倒自身,我才能够看到对方。所以,本质性的范畴呢,都是这样互相否定的一些范畴,一对一对的范畴,互相在对方那里看到自己。而对方恰好是自己的否定。在自己的否定中才能够看到自己。这就是本质。所以,本质这样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又把它称为否定的理性,或者说是消极的理性。它是一种消极的理性,它总是以否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1·本质自身
我们来看一下本质本身。本质自身,它有这样几个环节:同一、差异、对立和矛盾,由此达到根据。本质自身当然是同一的,同一性是本质自身的一个起码的基础,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探讨事物的本质,那么当然就要探讨同一性问题。现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规律。所以它首先是同一性。但是这个同一性不像谢林所讲的,是一种无差异的同一,无差别的同一,而是所有的差别都是同一个东西本身的差别。就是说,这种同一性呢,体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同一的内在差别,这种差别是同一个东西的内在发生的。万物都有差别,正因为如此,所以万物都是同一的。中国古代有惠施的一个命题,叫作“万物毕同毕异”。万物完全相同,万物又完全不同。这是名家惠施提出的一个命题,可以用在这里。就是说,一切东西之所以是同一的,是因为他们都是有差别的,它们同样都有差别,在相互有差别这点上是同一的。这就是莱布尼茨提出的差异律。莱布尼茨的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说,在宫廷里面,他跟王后说,万物都是不同的,不信你到花园里面去找,谁能找出两片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来。王后不信,就发动所有的宫女去摘树叶,摘来一看,确实,找不出任何两片树叶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如果两片树叶完全一样,那就只能是一个东西,那就不可能是两个东西。这就是他的差异律。万物都不同。
但是黑格尔说,差异律才是真正的同一律。形式逻辑讲同一律,同一律和差异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黑格尔把这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就是说,所谓差异律是怎么来的呢?是同一个东西自我否定,自我分化,自我综合。没有任何外来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来的,它背后都是同一个东西,表现出千千万万的不同的东西。但是差异律本身是同一律这一点,直接从差异律上面还看不出来,我们讲万物莫不相异,但是这些相异的东西本身还是一种杂多,看不出有什么同一性。一种杂多的东西,没有显现出同一性。表面上它们是跟同一完全对立的。但是黑格尔讲,这两个极端,其实都是真实的,而且是不可分的。比如说,我们作任何判断,都必须是差异中的同一,同一中的差异。我们在差异中讲同一,在同一中要我们要讲差异。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正确判断。比如说,如果没有差异,我们就作不成任何判断。我们讲太阳是太阳,星球是星球,树叶是树叶,绿的是绿的,这不叫判断,这没有意义。我们必须要引进差异,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判断。太阳是红的,“红的”肯定不是“太阳”,所以这句话是有意义的。星球是有体积的,或者是有引力的,等等。有差异才能形成判断。差异也不能漫无边际,差异中应该有同一,这个判断才有意义。通常讲,骆驼不是钢笔,这当然有差异了。但是你一下看不出它有同一性,所以这样的判断呢,它的意义很少,它所包含的信息很少。如果完全没有联系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够成为判断了。骆驼和钢笔还可以有点点联系,它们都是物体,它有一点点意思,但是呢,它的意思就很单薄了。你真正要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判断,那就必须是,比如说“橡树不是槐树”,都是树,这就有同一性,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所以它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判断。所以,在作任何判断的时候,同一和差异是不可分的。
但是,差异毕竟还是一种杂多,它还很难体现出它的本质性,真正能体现出本质性的差异呢,就是对立。对立已经开始体现出本质了。对立,就是开始意识到了它的同一性的一种差异。一种对立的东西,它肯定是在一种同样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讲对立。光明和黑暗,正和负,生和死,这是对立的范畴,这就不是一般的差异了。一般的差异,骆驼和钢笔,那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不形成对立呀。万物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不能形成对立。要形成对立必须意识到它的同一性。光明和黑暗,它们都是建立在光线这个前提之下的。生和死,是建立在生命这个前提之下的。死无非是生命的缺乏,黑暗是光明的缺乏。所以它们已经意识到了它们互相的关联,意识到了它们的统一,是这样一种差异。它们当然也是差异,对立也是差异,但却是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同一性的一种差异。所以它表现出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生和死,正和负,光明和黑暗,它们都有一种相互转化,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它们只有一对,是一对一的,生只能和死相对,正只能和负相对。这就不是差异律,也不是同一律了,它是对立的统一,在对立中有统一。但是对立呢,还没有真正地达到“同一”,它达到的是“统一”。你可以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把它们统一起来,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完成同一的东西,达到它们的同一性。统一性和同一性,我们通常把它们混用,其实还有层次上的不同。统一性当然已经表现出一种同一性了,但是还不是真正的同一性。同一性就是同一个东西,它自己内部发生的事情才有同一性。对立的统一则只是两个对立面外部冲突的事情,当然在这个统一体中它们还是内部的,但这两个东西毕竟不是一个东西。那么,要达到真正的同一性,必须是什么一种对立呢?必须是同一个东西自己跟自己对立。
这样的对立,就达到了一种同一性,同一个东西自己和自己对立,这就成了所谓的矛盾。什么叫矛盾?矛盾就是一个东西的自相矛盾,自己和自己相冲突,它的对立不是一种外在的对立,不是说光明和黑暗,共产党和国民党,一种外在的东西,它是同一个东西自己和自己相对立,自己和自己不对路了,要反对自己了,自我否定了,这就是矛盾。而矛盾呢,正由于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恰好就具有同一性,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我们的用词呢,往往教科书上面不是很严格的,矛盾你就不能只说统一性了,它是同一性,对立呢,你就不能说对立的同一性,只能说对立的统一性。这其实是很严格的。对立和矛盾是完全不同的,对立允许有中间物,如光明和黑暗中间有昏暗,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间有民主党派,黑和白之间有红黄蓝绿;矛盾则不允许有中间物,要符合排中律,如事物不是“黑”的就是“非黑”的,没有中间状态。我们经常把对立和矛盾搞混了,认为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其实只有矛盾的同一性才是自己和自己对立,这才是真正回复到同一性。自相矛盾才能成为万物运动的根据。我们通常说,对立统一是万物运动的根据,其实呢,还没有说到位。对立统一,当然你要追溯的话,追溯到矛盾,矛盾也是一种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的一种极端形式。这样当然可以说对立统一是万物运动的根据。但是真正的万物运动的根据呢,就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才是万物运动的根据。这是对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的深化。形式逻辑不允许有矛盾,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就不能解释运动,只能规定静止的东西,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到本质。深入到本质就会发现,万物都有矛盾。
那么这样的根据,万物运动的根据,是矛盾,那么,矛盾的根据何在呢?为什么要有矛盾?一个东西为什么自己要跟自己过不去?没有根据。矛盾再没有根据了,矛盾就是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据,而它本身是“无根据”,Abgrund,又翻译成“无底深渊”。矛盾就是没有底的。矛盾的内在发生是万物必然如此。一个东西要否定自身,是万物必然如此。你说它为什么要否定自身,是不是有神经病了?不是的,万物都是这样。只有否定自身它才能存在,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是发展的,如果它不运动,不发展,它就消灭了。凡是没有消灭的,就是万物。凡是没有消灭的,都是在运动中,在发展中。那么它的运动和发展的根据就是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自我否定,就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才是自己运动的根源,它不是外来的推动。当然有外来的推动,但是外来的推动也应该建立在自我运动的基础之上。动力源就在一个事物的内部。那么这样一种自己运动,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呢,就是各种对立范畴互相转化,各种相反的范畴互相转化。一个范畴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去,那它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它本来跟它对立面是对立的,完全是相反的,但它自己转化为它的相反的范畴,那就是自我否定了,那就是自己运动了。那么,这样一种对立范畴的互相转化,就体现为现象。
2·现象
现象就是有根据、有本质的东西。我们讲现象和本质好像是对立的,但是,我们之所以讲现象,就是因为现象底下是有本质的,我们才说它是一个现象。当我们说到现象的时候,我们肯定要说,那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什么样的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呢?所以现象本身隐含着它是有根据的,有本质的。而本质呢,也就包含着它是表现出来的。我们说这个事物是本质,那么我们马上就说,那它表现出来是什么呢?所以本质肯定要表现出来,这不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它肯定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的,是统一的。所以一切都是现象,万物一切我们可以说都是现象,本质其实也是现象。我们说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另外一个事物,那另外一个事物呢,其实也是现象。它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可以再加以推导,我们可以一直推下去,对于本质的追寻,什么是本质的本质,可以一直推下去。我们说这个桌子是现象,构成它的本质是木材,它是一种什么木做的,那么这种木材的本质又是什么,它的本质是分子构成的,它的不可入性只是一种现象,其实是分子的一种排斥力。那么,我们分析分子的层次,我们又可以分析到,其实分子也是现象,它的本质是原子。原子也是现象,它的本质是基本粒子。我们可以一直去追寻,追寻到最后,没有最后,所有的本质一旦你追寻到,它都是现象,它又有一套本质。所以我们对本质的追寻是“从现象到现象”的追寻。除非你像康德一样,设定一个物自体,那就不再是现象了。凡是非物自体,凡是你能够追溯到的本质,都是现象,它都能显现出来。我看不见,我可以用显微镜,我可以用电子显微镜,就可以看见。如果我们根本不可能看见,那我们可以说它是无,我们就可以否定它了,它就不存在了。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可以用种种方式看到它,把它呈现出来。所以在从现象到现象的这种追寻过程中,一切范畴都是相对的。在现象的这个领域里面呢,黑格尔提出来一系列的范畴,像物和属性,物和属性是相对的。一个物,你说它是那个属性的一个实体,但是那个物本身也是属性,那个物本身也是别的东西的属性。从别的东西要追溯下去的话,那个东西也是另外一个更深层次东西的属性。物和属性是相对的。物总是用属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不管你追到那一层,它都是属性。所以到最后我们就发现,好像都是属性,那个物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了。现代物理学特别在这方面感觉到很困惑,就是说,物啊,实体啊,这些概念好像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们只要规定它的属性就够了。
内容和形式也是这样,或者质料和形式,都是相对的。质料和形式的相对性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来了,形式对于更高级的形式来说,它又是质料;质料对更低级的质料来说,它又是形式。它们都是些相对的概念。全体和部分更加是如此。全体和部分是相对的,力和力的表现也是相对的,内和外也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绝对的内,绝对的外。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些互相反映的范畴。当你把一个当成本质,那么它就已经成了现象,它就必须到另外一个东西里面去寻求它的更深入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本质并不是在于某个范畴,就可以确定它的本质,而是在于一种关系,在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现象和现象的关系,体现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相对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现象,但是反过来说呢,一切又可以看作是本质。互相反映,现象在本质中反映,本质也在现象中反映出自身。那么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作为一种统一关系,那就是现实。
3·现实
现在我们进入到现实的关系。本质论的主导的、主要的三个环节,一个是本质自身,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实。现实是本质自身和现象的对立统一。现实的环节,也有三个小环节。一个是可能性,一个是偶然性,一个是必然性。这三个环节构成了现实的环节。那么首先看可能性。黑格尔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在现实的环境之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可能性。它跟那种形式逻辑的抽象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他首先把现实的可能性跟抽象的可能性区别开来。什么叫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必须与偶然性相关。它不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可能性,形式逻辑上的可能性就是,凡是概念上不自相矛盾的都是可能的,这是形式逻辑的一种可能性。但是现实的可能性跟偶然性相关,它跟偶然的经验的事实相关,在现实中,跟偶然的事物、偶然的条件相联系。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就不可能,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它才可能,而这些现实条件当然是偶然的了,是经验的了。所以偶然性是第二个环节。但是偶然性这种可能性是不是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呢?不是的。他认为,可能性在大量的偶然性中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为第三个环节必然性开辟道路。可能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统一为必然性。就是在偶然性里面是有可能性的,这种可能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实现为必须性。当然,可能性有很多,比如说一种偶然的现实,它可能包含种种可能性,但是呢,它究竟包含一种什么样的可能性,那还要看必然性。有一种必然性在里头,通过偶然性把这种可能性实现出来了,把某一种可能性实现出来了,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因此,偶然里面有必然,大量的偶然性里面有必然。我们通常说,这个东西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这个人犯罪是偶然的,但是呢,也有他的必然性。我们通常都这样讲。所以偶然里面有必然。但是,如果你追溯到一种绝对必然,那它又成了偶然。比如说,你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所有的、整个宇宙的各种偶然性都把它归结为必然性,它们都是必然的,因为这个,所以那个。你把这些链条接起来,如果我们设想有一天你能够把整个宇宙都设定为一种绝对必然性,一种宿命论的必然性,只能如此,像莱布尼茨所讲的,最好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上帝已经决定了的。那么这样一种必然性呢,本身又是一种绝对的偶然性。绝对的必然性就是绝对的偶然性,就是最高的偶然性,它就是一个唯一的偶然性。为什么就是这个东西是绝对必然的,而其他的东西都被排除了呢?那不是绝对偶然的吗?如果你要追求一种绝对的必然性的话,你就会发现,它就是绝对的偶然性。这也是本质论里面的一种辩证法。那么这种绝对的偶然性呢,那就是自由了,那就是上帝的自由选择。所以,有了上帝的自由选择,整个世界都成了必然的了,连一根头发都不是随便从头上掉下来的,都是最初就被决定了的。所以,绝对的必然性就是绝对的偶然性,那就是自由。这种自由跟一般的偶然性不太一样,层次更高。绝对的偶然性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偶然性,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自由意志。
那么在必然性里面呢,黑格尔也讲了三个环节。我们讲必然性通常都是讲,它们的关系是必然的,一个东西跟另外一个东西的关系是必然的。所以必然性的三个环节都是关系范畴。那么这种关系呢,分为三个关系。一种是实体关系,也就是实体跟偶性的关系;一种是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种是交互关系,这个是从康德来的。康德的关系范畴,我在前面讲到了,就是这三个范畴。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以及交互关系。那么黑格尔在这里呢,也加以探讨,把它放在必然性这个概念之下来加以讨论。必然性就是一种必然的关系,里面包含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所谓实体关系,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因果关系,就是自因。斯宾诺莎讲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那就是实体。实体和偶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自因的关系。偶性也是实体里面的,是实体表现出来的。那么,它不是表现在外的,而是实体的自身关系。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而自因关系一旦表现在外呢,那它就是因果关系了。自因关系如果表现在外,表现在另一个实体身上,这个实体影响了另外一个实体,那么它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它就表现出实体的这种自因的有效性,它在别的事物身上有效。所有这些有效性,我们如果把它们都看作是一个更高层次上面的实体、“绝对实体”的内部有效性、内部关系,那么我们就上升到一个唯一的、独立的、更高层次上的实体,绝对的实体。所谓绝对实体就是通过交互关系所理解的实体。比如说,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实体关系和因果关系,在那里来来往往,在那里互相纠缠,交互作用,然后呢,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实体,那就是世界,或者是宇宙整体。而作为一个绝对实体,这样的一个绝对实体呢,我们就把它看作是一个绝对的主体。绝对的实体实际上就是绝对的主体。我刚才已经讲了,绝对必然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绝对偶然的东西,也就是自由。绝对偶然的东西就是自由。至于一般的偶然的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偶然,偶然里面有必然。但绝对的偶然就是自由。那么绝对的实体,也就是自由,也就是自由意志。整个宇宙的绝对实体,当然我们对整个宇宙,我们达到交互关系的时候呢,我们就已经把它看作是绝对的实体了。比如说唯物主义者就是这样看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交互作用、互相联系的观点是最高的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讲到,交互作用,这是最高的观点,因为在这后面,再也没有别的原因需要寻找了,再不需要找别的东西。如果你能理解到万物的交互作用,这就达到了自然界的最高观点,就是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实体。斯宾诺莎就是把自然界称为实体嘛。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绝对的实体。那么这个绝对的实体,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绝对主体。因为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
那么这就从必然上升到了自由,从必然这个观点通过交互性上升到了自由。上升到自由是什么呢?那就是概念,就上升到了概念。当然这个过渡是很神秘的,整个逻辑学里面最难读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怎么样从必然上升到自由,这是最晦涩的地方。绝对的实体为什么就是绝对的自由。我们要考虑到黑格尔这样一个神学背景,在西方人,在基督教看来,这个是不难理解的。绝对的实体,绝对的必然性,也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必然性,整个宇宙作为一个自然界的实体,那么,如果你把它当主体来看,那就是上帝。整个宇宙就是上帝,在斯宾诺莎那里就是这样的。斯宾诺莎的这个自然就是上帝,而在黑格尔的理解里面,上帝就是自由,他创造了这个世界,他本身也就是这个世界,也可以说上帝创造了他自身,所有这些必然性都是他造出来的。这样就过渡到概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