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看他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很复杂的,因为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所以他对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费希特到谢林,都有所批判也都有所吸收。
1·对康德的批判
首先看他对康德的批判。当然对康德的批判里面就包含有对他的吸收了。对康德的批判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
第一点,他彻底地抛弃了康德的物自体。这个在费希特和谢林那里,都没有完全做到,虽然他们都攻击康德的物自体是一个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东西,但是他们自己都没有完全抛弃康德的物自体,像费希特的非我,非我从外部作用于自我,那么这个非我究竟是如何作用于自我,这个自我是不知道的。虽然它是由自我所设定的,但是设定以后它如何作用,这个东西还是保留了物自体的成分。谢林就更不用说,谢林的绝对同一是很神秘的,它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前已经摆在那里。无差异的绝对同一,怎么能够从里面发展有差异的大千世界出来,这个是很神秘的。所以这个无差异的同一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自体。但是黑格尔把它彻底地消解掉了。他怎么消解掉的呢?他就是把康德的自我意识这样一种主体能动性贯彻到底。我在前面讲了,费希特已经把它贯彻了,但是还没有到底,费希特是把实践的自由意志,把实践理性和自我意识的作用合而为一嘛。但是黑格尔正是把自由意志的能动性完全解放出来,去掉物自体,一切都是由自我意识创造出来的。完全解放出了它的能动性,超越它的界限。物自体在康德那里意味着一个界限,自我意识的本源的综合可以形成知识,但是这个知识的界限就是物自体。我在前面讲到,物自体的一个含义,就是认识的界限。但是黑格尔指出,当自我意识意识到界限的时候,它就已经超出界限了。这又是一个非常辩证的思想。当你没有意识到界限的时候,那个界限就限制住你,但是一当你意识到界限的时候,就已经超越出界限了。你的思想已经越过界限,朝另外一个领域在那里探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也都有这种体会,当你意识到受某种限制的时候,你的思想实际上已经超出这个限制了。因为你知道可以不受它的限制。当你意识到它是限制的时候,你就意识到了你可以不受限制。所以康德要在认识之前,先来考察一下认识的工具,考察他的认识所能够作用的范围,这些东西在黑格尔看来是很荒谬的。他说这就像一个人教别人游泳,说你在学会游泳之前,千万不要下水。但是实际上游泳只能在下水的时候才学得会,你在岸上怎么能够学会游泳呢?站在岸上是学不会的,你必须下水。所以,认识的工具究竟如何,它的效力究竟如何,你必须把它使用起来,在认识之中才能够得到检验,你不要在认识之前,先摆在那里,先别动,然后我们把认识考察一番。黑格尔讲,当你在对认识工具考察的时候,你已经在认识了嘛。你说你没有下水,你一考察你就已经下水了。批判哲学,所谓的在认识之前先进行一番批判,这个批判难道就不是认识吗?批判就是认识嘛。所以康德划定一个界限呢,这个是站不住脚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在前面讲了,康德的这个思想里面已经有辩证法的因素,比如说二律背反、理性。理性高于知性的地方,在康德看来,就在于它能够追求无限的东西,知性都是追求有限的东西,理性可以追求无限的东西。但是一旦追求无限的东西,它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典型的就是二律背反的困难。因为理性超越了经验的范围,去探求无限的东西,那么它的探求的结果就得不到经验的检验。它超出了经验嘛。得不到检验那就莫衷一是,从逻辑上来说,正面也有理,反面也有理,于是就形成了二律背反。所以康德的这个理性有一种辩证性。在辩证论里面,二律背反体现出典型的辩证性。但是,他的这个辩证性是消极的,康德认为,一旦出现了辩证性,就说明它错了,说明它有问题。所以康德的思想基本上是知性的思想,理性是被怀疑的。理性其实已经证明了凡是当你提升到无限的层次,它就会出现矛盾。但是康德把这种矛盾视为不正常的现象,把它看成一种消极的含义。那么,黑格尔对此加以批判的吸收,他认为,理性的这种消极的含义里面,恰好包含着有积极的含义。就是说,矛盾,在知性看来是消极的,但是你换一个立场,站在理性的立场上看,你会发现,它是积极的。在什么意义上是积极的呢?因为矛盾是万物能动之源,万物的运动之源,你如果站在能动性和万物运动的立场上来看,你会发现,它是用来解释一切运动的唯一途径。一切运动都是由矛盾引起的,运动的真正根源,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以这个矛盾你还不能把它贸然否定掉,你还得揭露它,你还得承认它,同时,在事物的运动中,把这个矛盾加以调和,加以解决。在运动中就可以对矛盾加以解决。如果你采取一种静止的观点,那这个矛盾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形式逻辑的矛盾,那是解决不了的。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怎么能够同时并存呢?但是在运动中,它们就能够调解。因为它们促使了事物的变化,它们是动力源。这个对于黑格尔的影响非常大,黑格尔自己也承认,二律背反思想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使他意识到了理性的本性。理性的本性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矛盾,然后通过这种矛盾来解决运动问题,来解释运动。这个就把理性的作用范围大大地扩展了。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点,就是关于康德的实践理性、自由意志,这个对黑格尔的影响也很大,包括他的道德和宗教学说。黑格尔早年接受康德的宗教学说,理性宗教,那是非常虔诚的。他的早期著作里面也反映出来。但是后来他就发现这里头有问题了。康德的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仅仅停留在一种空洞的应当,他应当怎么做,他不去考虑它的现实的效果,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东西,一种纯粹理性。我们应当作道德的事情,我们应当相信一个上帝,我们应当相信来世,相信世界上会实现至善。今生实现不了,来世会实现。这个是非常空洞的一种理想。而在黑格尔看来呢,这种空洞的应当必须落到实处。实践理性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行动的法则的意义而不具有认识的意义的应当,它本身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比如说在社会和历史中应该得到验证。这种应当正是在历史的目的论中,在历史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有目的的发展过程中变为了现实。这个当然康德已经有一点苗头了,我在前面已经讲到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想上帝的目的,人的道德最终是所有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都趋向的一个目标。但是康德那个目标仍然是高高在上不可实现的。我们的生活趋向于那个目标,这只是我们作为有道德的人所想象出来的,所设想出来的,并不是真的。所以康德并不承认历史有什么客观规律。他认为,历史当然我们是看成有进步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的过程。那只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反思判断力的眼光。我们之所以有这个眼光,是因为我们人是有道德的,有道德理想的,我们才把历史这样来看,历史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性。但黑格尔把这一点作了一番彻底的改造。历史就是有规律性的,历史的规律性就是从自然界的规律性里面发展出来的。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规律性。它的层次之高,就体现在它的基点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之上。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没有这个基础。那么人类历史、人类社会则有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个基础。所以在历史目的论中,现实性和合理性是同一的。
黑格尔不是有句名言嘛,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我们通常把黑格尔的这句话取了后面的半截,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以为这就等于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说这是黑格尔的观点。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头的,我们大家注意。很多读书已经读到了博士阶段的人,都还是这样随随便便地说: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是这个意思啊。他讲的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什么是现实的?现实的不是现成的,现实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凡是在发展过程中的都是合理的,都有它的规律,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实践理性的理想。那么,凡是合理的呢,都是现实的,都会实现出来,康德也讲过,纯粹理性本身就具有实践能力,不需要任何感性经验的前提。黑格尔的说法是,凡是合乎人类理性的东西,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出来。他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凡是现成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后来恩格斯专门写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嘛,《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面就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恩格斯把这个命题作了一种引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意味着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随着理性的规律的运行,随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展开,凡是现存的东西都要改变,从以前合理的变成现在不合理的。你要是存在那里不动的话,就会被消灭。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观点,一个革命的观点。把理想在现实中实现出来,法国革命就是这样的,毁灭了一切。当然它的效果不好,但是这个原则有它的合理性。法国革命出于一个理想来改造这个社会,改造这个世界,当然它最后没有实现出来,但是后人接受了教训,这个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出来的,有它的历史过程,不能够一夜之间就把它付诸现实,通过暴力的手段,那是不行的。但是这个原则,为什么黑格尔到晚年仍然坚持这个原则?就是一种革命的思想。所谓革命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看起来,我们今天是告别革命了,好像是很可怕的,实际上整个历史在我们看来,如果没有革命的这种思想,如果没有革命的行动,历史就是停止的,就不会发展。其实革命思想还是有作用的,当然我们不要把它极端化,不要搞暴力主义,黑格尔的意思也不是暴力主义,他对法国革命也进行了批判,说法国革命是一种恐怖,是一种理性的恐怖,他也进行了批判。但是,我们经过了法国革命以后,人类的思想就变得老练一些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会实现出来。这是他的历史观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通过批判康德的实践理性的抽象性而建立起来的。它跟康德相比呢,更注重实在,有点像亚里士多德跟柏拉图相比,柏拉图是高高在上的理念世界,那么亚里士多德呢,把它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黑格尔也有这个特点,黑格尔是非常现实的,他这个人也是很现实的,没有什么好高骛远的东西。所以他早年显得很平庸了。到了晚年,他仍然很平庸。他其实每天记收支账,非常详细。你想这么大一个哲学家,每天在本子上面,今天花了几分钱,买了一把小菜,他也要记上,这个不是浪费时间嘛。但是他就是这么个人,从他本人来说是个庸人,但是他的思想确是很了不起,超越了他本人的性格,他本人的个性。当然究竟怎么形成的,我们还可以研究,总而言之,按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来说呢,一个庸人是不可能有伟大思想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是庸人。为学和为人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西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提出了伟大的思想,但是作为人来看呢,是一个很不怎么样的人,甚至于是一个很卑劣的人,很坏的人。像叔本华这个人,人家都批判他自私自利。尼采呢,是一个疯子。塞涅卡呢,是一个佞臣,他要别人节制,自己获得的财富比皇帝还多,骄奢**逸,但他的思想不错。这个很奇怪。这是对康德的批判和继承。
2·对费希特的批判
对费希特他有他的评价。一方面他对费希特是非常推崇的,因为他和谢林当年就是追随费希特,后来谢林有了自己的哲学,但他自己还不知道,黑格尔写了一篇文章,《论谢林和费希特哲学的差异》。谢林读了以后突然发现,真的,我已经有我自己的哲学了,我已经不是费希特的哲学了。所以黑格尔对费希特的评价是很高的。首先他认为费希特最大的功劳就是第一个推衍了范畴。在康德那里,范畴是一个范畴表,以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当然也是一个体系,但是可以把它列成一个表。这个在辩证法看来是非常笨拙的一种方式。辩证的发展怎么能列成一个表呢?列成一个表就固定了,就是一个建筑物放在那里,但是范畴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体。所以,费希特第一个把范畴做了一种推衍,所有的范畴从表上面把它拆下来,考察它们相互之间的一种推衍的关系。从一个推出另外一个,再推出另外一个,一直推下来,把所有的范畴都可以推出来。包括时间空间,包括经验,五官感觉,这些东西都变成了范畴,都被纳入到了范畴体系里面。全部知识学的基础都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是费希特的功劳。所以他是解释了概念本身的能动性和规律性。但是呢,我刚才讲了,黑格尔对他的批判呢,就是说,他的这个自我设定非我,这个非我,有物自体的残余,而这个自我呢,有经验的残余。费希特的这个自我,当然在费希特自己看起来,它是很抽象的,人人都有个自我。所以呢,我要建立个体系呢,我就从我的这个自我开始建立起来,我相信别人也会同意,因为别人也有个自我嘛。但是,从外人的眼光看起来,费希特的这个自我呢,是经验的,就是费希特本人。所以引起别人那么大的反感,就是费希特这个人否认一切,他把我们都否认掉了,我们都成了他的环节,他是一个基点。所以他这个自我是个经验的东西,就是费希特其人。在这个上面建立起来的一个自我,所设定的一个自我,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甚至于是唯我论。唯我论没有人能够同意。你要同意唯我论的话,你就自相矛盾了。你想唯我,人家也想唯我啊,到底唯哪个我呢?所以唯我论是站不住脚的,没有人可以同意的。所以这个自我要设定一个非我,自我本身是经验的,非我呢,又是一个物自体式的东西,所以在自我和非我两者的关系上面呢,在黑格尔看来,费希特未能够讲圆,这个道理没能够自圆其说,没能够达到通融。这是对费希特的评价,就是说他的这个自我太狭隘了,是主观的自我,必须建立客观的自我,必须建立一个客观的出发点。
3·对谢林的批判
那么这个客观的出发点就是谢林的出发点了。所以早年黑格尔跟谢林呢,是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的。但是他对谢林也有批判,对谢林有一种超越。当然这个超越是站在黑格尔立场上来看的,有的人可能认为他并没有超越谢林,恐怕还从谢林倒退了。但是最早他的起点是跟谢林站在同一个基点上的,就是主客观的绝对同一。我们的出发点既不能是独断设定的客观,也不是像费希特那样的从他自己的自我出发的一种主观,那应该是什么呢?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主客观的绝对同一,或者主客观还没有分化之前的那种同一性,那种同一状态。他认为这个是谢林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克服了费希特的那种主观唯心主义,把立足点转移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但是有一点他是不满意的,就是谢林的这个主客观的绝对同一呢,里面不包含任何差别,这种绝对的无差别,差别是在后来出现的,那么这种绝对的同一,宇宙精神的本体之中,是没有差别的。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客观、主观都在里面沉默着。但是黑格尔认为,如果绝对同一真的是绝对无差别的同一,那么,它怎么可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万物、有差别之物?万物都是有差别的,主观和客观肯定是有差别的,如果最早的那个同一性里面没有任何差别,它怎么能够发展出后来这些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神秘主义的思路,就是谢林所采取的思路,就是采取神秘的直观,非理性的直观,那就把理性撇到一边去了。黑格尔对谢林不满的地方,归根结底就是不满意他的非理性。他主张一切都应该是由理性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推崇的就是理性嘛,从康德开始,沿袭大陆理性派的这样一个传统,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理性的法庭之上,这也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原则。但是谢林已经从启蒙运动这个原则里面偏离开来了,走向了一种浪漫主义。当然,它的根基还是启蒙运动,但是它已经开始从启蒙运动反叛,开始倾向一种神秘主义,开始否定理性普遍的有效性。这个是黑格尔十分不满意的。黑格尔还是坚持理性,特别是坚持逻辑。就是说你要建立一个体系,你必须要从逻辑的角度,把这个体系推出来。但是这个逻辑已经不仅仅是形式逻辑了,也不是像谢林曾经使用过的数学的逻辑。我上次讲到,谢林模仿斯宾诺莎,用数学的方式来建立他的体系,所以提出了所谓因次、幂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谢林用来建立他的体系的一个关键词。那么这个关键词仅仅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这个世界。黑格尔认为这个是不够的,仅仅从量的方面来考察是不够的。应该深入到质,深入到事物的运动发展,能动性和历史。这个不能用量来把握,不能用形式逻辑来把握,必须用辩证逻辑来加以把握。
所以通过对谢林思想的改造,他提出了新型的逻辑,就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当然也包含有非理性的因素,谢林的那些非理性的东西,黑格尔并没有完全否认,理性的直观。或者非理性的直观,黑格尔并没有完全否认,但是他认为这些非理性的东西实际上都可以用一种新型的逻辑来加以解释。应该把非理性的东西纳入到理性之中。如果只是非理性的东西,那我们就不消说的了,如果都是非理性的东西,一贯妙悟,诉之于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那你就在那里打坐就是了,你不要来谈什么形而上学。你既然要谈形而上学,既然要建立一个体系,那就要诉之于可说的东西。要从可说的东西里面切中那种不可说的东西,切中那种意在言外的东西。否则的话,如果一切都是意在言外,没有言辞可以表达,那我们就不消谈得了,一味妙悟就是了。所以他的辩证逻辑跟形式逻辑的很大不同,就在于这一点,就是他把那些通常认为是非理性的东西,纳入到逻辑里面来了。比如说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可言说,历史的发展和运动,这个不可言说。历史发展就是自由意志造成的嘛,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变化,一种现象。人类社会这种现象归结到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又不可言说。你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没有道理可讲,我喜欢。这个本来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在历史中体现出来,他为什么喜欢,从长远来看,是可以看出来的。某一个时代的人,很多人都喜欢这样,而不喜欢那样,这里头有规律。有自由意志行动的规律,有生命的规律。这个规律不是形式逻辑的规律,但是它有。所以他从辩证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种历史的本体论,这个是跟形式逻辑完全不一样的。通过对谢林的超越呢,黑格尔更加倾向于历史性。谢林已经有历史性了,我在前面讲到,古希腊人怎么样,中世纪的人怎么样,现代人怎么样,谢林也有一点点这种历史感,但是黑格尔把它全面铺开了。所有的东西都是历史的,都在运动中,都在发展中,所有的东西都在逻辑关系中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包括逻辑本身。我在下面要讲到,逻辑本身也有这样一个进步。这是对谢林的超越。他这个超越不是凭空的,在他前面,有费希特的推衍范畴,也有谢林的这种历史感的萌芽。在黑格尔这里已经把它们都展开了。
4·对古代思想的吸收
最后我们看看他的古代思想渊源。黑格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刚才讲了,他把一切都看成历史的,所以他对于哲学史是非常重视的。这个是超出他的前人的。德国古典哲学里面,康德对哲学史肯定也很熟悉,但是康德对哲学史讨论很少。只有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论部分稍微谈到了一点,几句话。谢林呢,讲到了历史,但是没有讲哲学史,没有考察哲学史。而黑格尔对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四大卷,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的思想里面很多都是通过哲学史的这些考察吸收过来的,这是他的一大优势。他的思想有巨大的历史感,他的每一个思想几乎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对应人物,当然比他们都高,他站在一个新的立场上,超越了所有历史上的那些观点,但是呢,他从他们那里吸收了他们的力量,吸收了他们的营养。
那么在哲学史上,对这样一些思想资料,黑格尔进行了哪些系统的考察,从里面吸取了哪些成分呢?我们可以就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理解,主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有这样一些成分。一个是赫拉克利特的命题,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他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一个是逻各斯的概念,一个是火的概念。逻各斯的概念和火的概念,对于黑格尔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黑格尔的逻辑就是逻各斯。他多次提到这里头的逻各斯。那么逻各斯到后来就发展成逻辑这个概念了,逻辑这个词本来就是从逻各斯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所以他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概念非常地推崇。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概念呢,他也非常推崇,他经常地运用这样一个比喻,火当然是一个比喻了,我们要说它是哲学,直接地这样说还很难说,但是用火作为万物的始基,来比喻他的这个理念,比喻黑格尔的这个绝对理念、概念,万物的本体,这就是哲学隐喻了。概念绝对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而是像火一样的在燃烧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一个不安息的东西,老是不安,你想要把它固定在一个地方,没门儿,它总是要变成别的。所以他经常采用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比喻,来说明他的哲学。而且往往在这个时候是他哲学最深层次的一些原理。这是一个。
其次呢,就是巴门尼德的辩证法,巴门尼德、芝诺,爱利亚派,他们的这种论辩的方法,辨析的方法,特别是芝诺,巴门尼德还没有展开,他的弟子芝诺在对运动的反驳,对存在、对非存在的论证里面,到处都采用了辩证法这种技巧,这些技巧对黑格尔来说呢,也是印象深刻的。甚至可以说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当然除了芝诺以外还有智者派,智者派里面也有很多辩证法的思想,虽然他们主要是纠缠于语言和语法,导致一种诡辩,但是从里头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思想可以吸收。
然后就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精神。努斯是一种能动性的思想,这一点在后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都吸收了,就是说,努斯的定义,柏拉图把它定义为“那自动的东西”,所谓努斯就是自动的东西。什么东西是自动的东西?物质世界是不能够自动的,万物不能够自动,必须要有精神才能够自动。所以,阿那克萨戈拉提出这个努斯呢,是在万物、物质世界之外,在宇宙之外,推动整个宇宙运转的一种精神的力量。这对黑格尔影响很大,他也有很多地方多次提到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一种能动性的思想,一种自己运动的思想。
再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和概念。当然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面通篇都是概念,逻辑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最后达到一种绝对理念。这个是他从柏拉图那里吸收过来的。包括理念世界的那种辩证法,像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特别是《巴门尼德篇》,里面讲的那种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自我否定的关系,一个概念当你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它就走向反面。你不分析它,它就放在那里,它就是僵死的。一旦你去分析它的内容,就发现它恰恰相反,就活起来反咬你一口。这种方法对黑格尔印象很深。我在下面讲到他的逻辑学体系,处处会碰到这样一种方法。
还有一个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目的论思想,最后通往神,通往上帝。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一切都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有进步和发展。当然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没有进步和发展,他只有低级和高级。但是,只要稍微一转,就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历史目的论。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把它变成这样的目的论。
最后是基督教的创世、堕落和得救这样一套观念。上帝凭借他的自由意志创造世界,然后道成肉身,化身为基督来拯救世人,最后让所有的人得救。这种神学辩证法的思路对他的思想影响也很深,他的哲学可以看作就是一种理性神学。
所以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是古代辩证思维的一个集大成。古代辩证思维,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在他这里呢,都集大成,成为一个哲学体系。这是古代思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