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的分析(1 / 1)

那么下一步呢,康德就提出了他对于美的分析。美的分析是他的美学的核心的部分。我们把这个东西看作是美的,这不同于另外一些判断,例如我们把一个东西看作是红的,比如说一朵花,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它。我们说这朵花是红的,这是一个感性认识的判断,一个事实的判断。它是不是红的,是红的还是白的,这个是可以辨别的。可以通过对象,可以通过经验的证实,来加以证明的。但是我们说这朵花是美的,这跟说这朵花是红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美这个东西不是这朵花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你拿这朵花来分析一下,你用光谱仪,你用化学分析,你用什么东西你都分析不出它有“美”这样一种要素。美不是一种科学的要素,它只是我的一种感觉嘛。但是我们要说“这朵花”是美的,你不信你去看,你看它美不美。我相信每一个人看了都会觉得美。我这种信心从哪里来的呢?一种主观的美的感觉,你为什么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觉得美呢?当然也许会有个别人觉得不美,你就会说他没有品位了,这么美的东西你都觉得不美,你只会欣赏你的金钱,你只会欣赏你的利益,你连一朵花的美都看不出来,那就没品位了,那就不是人了,堕落为动物了。一般地来说,我们认为,只要这个人还是人,还有人类的情感,那么他都会对美的东西表示欣赏,而且这种欣赏是相通的,人人相通。一个人觉得很美的东西,他肯定会认为别的人也会觉得美。这就叫作鉴赏力。鉴赏就是针对美而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必定具有的。至于美的程度怎么样,那倒是可能各人有各人的评价。但至少不会说它不美,或者说对它不屑一顾。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是因为,鉴赏力里头有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是按照他的范畴表来排列的。他的范畴表就是量、质、关系和模态。我们讲他的范畴表的时候前面已经讲过了,但是在美学里面呢,他把量的范畴和质的范畴颠倒了一下,是质、量、关系和模态,分成这四个层次。我们简单来看一朵花,我们说它美,这个里头很复杂,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很复杂的。为什么“质”要打头呢?因为审美跟认识不一样,科学认识基本上是定量化的,在康德的时代,定量化、精密化,我们今天也是这样认为,科学主义就是量化嘛,用量的比较来看待一切。质也可以还原为量,还原为一种程度,程度就是量的标高。这是科学主义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到了审美中间,应该倒过来。审美中间主要是考虑它的质。要完备地把它的质保留下来,不要抽掉,不要抽象。量是比质更要抽象一些的,质呢,是更加具体的,更加直接呈现在你面前的。那么按照这四个范畴形成的鉴赏判断,康德把它们称之为四个契机。契机就是Moment,我们把它翻译成契机,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翻译成别的,比如说要素啊,等等,都可以,但是我们把它翻译成契机呢,好像更方便一些,可以解释后面好多地方。它本来是“瞬间”的意思,就是最初决定的因素。

1·质的契机

那么质的契机,一个美的现象它的质的方面的契机,体现为什么样的契机呢?他称之为“无利害的愉快”。首先是愉快,这个我刚才讲了,它跟人的情感是不可分的,但是这种情感跟其他的情感、愉快感又不同。这种主观的情感当然是主观的,反思判断力嘛,你要分析它,你必须要从主体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那么这种情感首先分析它,它跟其他的情感不同在于它是无利害的,它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其他的愉快呢,有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愉快,它们都是有利害的。这个利害Interesse,可以翻译成利害,利益,关切,兴趣,但在这个地方呢,它主要是指的利害。无利害,意思是说,你对这个审美对象是否真的存在不感兴趣,你只要这个审美对象呈现出来就够了。至于它是否存在,或者它是假的还是真的,或者它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些东西完全不考虑。你撇开这样一些利害的考虑,而感到一种愉快,那就是审美的快感。其他的愉快都不是的,比如说吃了一顿美餐。吃了一顿美餐那也感到愉快了,但是这个愉快呢,它必须立足于这顿美餐是实实在在地吃到肚子里了。画饼充饥,那是达不到这种愉快的,你没有吃饱嘛。这个口味也是的,吃饱肚子的愉快或者是美食享受的愉快,一般这些感性的愉快,都具有这个特点,就是它要以这个对象存在为前提,否则就是空的,你的愉快就产生不出来。你本来有个期望,可能会得到一个愉快,但是落空了,你就不会感到愉快。但是审美不一样,审美只要它呈现在面前,哪怕是虚假的,他都会感到愉快。他看到了,他激动了,那就够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没有关系。你去看电影,没有人说,这个电影不是真的,这个没有关系嘛。有的电影还预先声明:“此片情节纯属虚构”,你还是要去看。人家给你讲了个故事,你听了就是了,你感到愉快就完了,你还要去追溯它是真的干什么呢,这个无所谓。这是一个。

再一个呢,就是道德的愉快。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也会感到愉快。这个做好事的愉快,它与对象的存在也是相关的,就是说,这件好事你做出来了。你如果做一件好事结果没做成,那你还是感觉不到愉快。你成功地完成了一件好事情,你救济了某个穷人,你解决了某个人的问题,你自己心安理得,那才是愉快。这些东西都跟对象的存在密切相关。但是审美的愉快呢,它是完全无利害的。它只求一种耳目能够得到的享受。在享受的时候根本不考虑它对谁有利,或者是可以用来干什么,达到别的目的。这个是不考虑的。所以后来西方的美学家们呢,从里面引申出了“距离说”,布洛的距离说的美学。所谓距离说的美学,就是说,审美要有距离,要有距离,你就不要考虑它的实用,你要跳出利害关系,远看它,远远地观赏它,你就会有一种愉快感。甚至于不幸的事情,如果你能跳出它来欣赏,也会感到愉快。比如说有人画了一幅在海上遇难的油画,杰里科的《美杜萨之筏》,一幅著名的油画,你如果自己身在这个划子上面,要淹死了,你是不会感到愉快的。但是如果你看一幅这样的画,它跟你的生死没有任何关系,你远距离地观察它,那么你就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画画得真美,真有气势,色彩丰富,那些人的表情各种各样,等等,你会欣赏它。所以呢,这个距离说实际上最初是从康德这里引出来的。像这个英国的美学家布洛提出的距离说,讲审美要有距离,太贴近了就不美了。我们谈朋友也是的,开始谈的时候很美,一到结婚了就不美了。就是距离太近了,距离太近就不美了。每天柴米油盐,陷在利害之中,那就不美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这是从质的方面,从引起的审美愉快的性质上来分析的。

2·量的契机

再一个从量的方面呢,他看出这样的契机,它是一种“无概念的普遍性”,又叫感性的普遍性。审美的普遍性是一种感性的普遍性。我们通常讲,感性怎么可能普遍呢?感性五花八门,你要欣赏一个美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在客观上是没有普遍性的。通过概念你想把握它,也是不可能的。有的人想通过给美下一个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一切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审美是无概念的,它不能用概念来规定,但是它又有普遍性。什么意义上具有普遍性呢?在主观的意义上具有普遍性。所以无概念的普遍性又称之为“主观的普遍性”。就是说,我的这种情感所指向的对象尽管可能是形形色色的,但是我的这种情感具有一种人人可能产生的普遍性。但是它不是凭概念,你凭借概念说服人家,是产生不出这样的情感来的。你看了一幅美的风景,你给这个美的风景下个定义,然后你告诉人家,人家凭你这个定义就产生美感了?不可能。但是,他通过欣赏,比如说你把这幅风景画拿给人家看,我觉得美的人家也会觉得美。只要是真正美的东西,人人都会觉得美,就是这样一种普遍性。所以这种普遍性呢,是一种主观普遍性。

这就是在量的方面。所谓在量的方面,就是说它不是我一个人单独所具有的,而是普遍具有的。就像一个全称判断一样,但是其实不是全称判断。我们说“所有的花都是美的”,不能这样说的。它没有概念。花是不是美的,我们要去看。但是如果真的看到的是一朵美的花,人人都会觉得美,它就具有这样一种普遍性。这是在量的方面,我们可以对它做出这样的规定。这个跟我们日常的口味,我们刚才讲到吃一顿美餐,是大不一样的。口味也是主观的愉快。但是它没有普遍性。有的人喜欢这种味道,有的人喜欢那种味道,众口难调嘛。湖南人喜欢吃辣的,四川人喜欢麻辣,上海人喜欢甜的,一点辣的都不能有,这个是没有什么普遍性的,也不需要普遍性。你四川人不能说上海人口味不行,你很低级,那不能这样说的。中国四大名菜,粤菜、鲁菜、湘菜、川菜啊,这些都是很有名的,没有一个高下之分的。没有什么普遍性,你不能用你的口味来要求一切。所以在这方面呢,只有审美的这种快感是有普遍性的。虽然在实际上呢,同样一个美的东西,不见得人人都说美。比如说看了一场戏,有的人觉得美得不得了,有的人觉得很庸俗,看不下去,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个里头就有争论。你觉得庸俗,我觉得美,那我们就可以来讨论一下,看哪个的品位更高。讨论来讨论去,总有一个品位高低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无形的了,但是它还是有一个标准,就是我们必须争论,要争个水落石出。虽然最后没有结论,但是我们热衷于去讨论,看了一场戏以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吃了一顿辣得要命的饭以后,没有人讨论,说说这个辣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那不说明品位的问题。但是看了一场戏以后就有品位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普遍性呢,是人人所追求的。口味的普遍性是没有人去追求的。但是审美的普遍性是大家所追求的。我们先验地设定这个美感应该是人人具有的。虽然实际上不见得人人具有,但是呢,这是一个先验的设定,应该人人具有,这样大家才能够提高品位。

所以审美这样一件事情呢,不是通过概念来进行的,也不是一种认识过程。我常讲,在中文里面,“审美”这个词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去“审查”一个东西“美不美”,看一个对象美不美。其实不是的。我们审美不是看一个对象美不美,而是希望一个对象使我们感到美,是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对象,它没有使我感到美,那并不是说我就认识到它不美了。相反,应该说,如果我看到一个对象并没有使我感到美,我的这个审美意向就落空了,我实际上就没有审美。比如说我看了一场电影,这个电影难看死了,庸俗得不得了。回来以后非常后悔,不该去看的。为什么不该去看的呢?我本来想去看,希望那个对象使我感到美,结果落空了,我就没有获得审美,我没有进入审美中。所以它不是一个认识问题。你要是认识的话呢,我当然可以说我已经进入到审美中了,我在看它美不美嘛。当然那就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觉得它很美,一个是可能觉得它不美,这两种情况就都会是在审美了,这是一种认识的态度。但是审美不是认识的态度,它是一种希望的态度,一种期待的态度。所以它不是可以通过认识,通过概念,来加以规定的。但是它也有普遍性。这是量的方面。

3·关系的契机

关系的方面,它是一种“形式的合目的性”,或者说是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一种关系,就是说它合乎目的,但是呢,这种合乎目的性只是在形式上,它并没有一种实质上的目的。所以这一点呢,又被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没有目的,只是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在主观形式上面,这个对象的形式表现出好像趋向一个目的那样,处在一个统一之中,好像这个形式中点点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而形成的。我们看一幅油画时也是这样,一幅画得好的油画,它的每一笔都不是没有用的,它都是为整个作品的题材、主题而服务的。每一笔都有它的用处,少了这一笔,这个主题就要受到损失。我们看俄罗斯的名画,希施金的《森林》,街上的铺子里经常有卖的,临摹的希施金的《森林》,很多是偷工减料的。他以为偷工减料没关系,这个地方少一块石头有什么关系呢,那个地方减少一根草,减少一棵树,我懒得画了,我就把它涂掉,然后照样卖钱。但是实际上你少一块石头,它就不一样,整个画面就破坏了。他经过精心构思的一幅油画,是极其合目的性的,整个油画是合目的性的一个整体。但是合什么目的,你说不出来。它就是给你美的感觉,你整体上觉得有一种美的气象,但是你说不出什么目的,你说不出它表现什么。你说它表现一个什么题材,你如果能够说出来,那你就是外行了。

我们通常说一个作品,以为我可以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它,可以说它表现什么题材,这个是表现阶级斗争的题材,那个是反映贫下中农的生活,反映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这一篇呢,是为咱老百姓说话的,那在艺术上就是外行了。即算它是表现这个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说,也不能这样评价。它的评价只能够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只看形式,只看这个艺术形式。我们通常讲艺术品有形式的标准和内容的标准。在康德看来,你说的那种所谓内容标准是概念,那个不能纳入到艺术的标准里来。艺术的真正标准是形式,所以后来的人也把他称为形式主义者。形式主义美学很多都是从他那里找自己的理论根据,就是由于它是形式的合目的性,或者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当然康德这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你要说它完全没有目的呢,也不能这样说。康德也不完全是形式主义者,他也有内容方面的考虑,下面讲第四个契机就是讲情感的内容。我们有时候也说,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实还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人本身。它就是为了体现人本身,反思的判断力嘛,就是反思到人的主体嘛。它不是以一个外部的对象为目的,不是用一个概念去规定那个对象,而是回到了人本身,人是目的。至少它可以暗示出这一点。所以这个审美呢,具有一种过渡,从这个认识向道德过渡,道德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的自由是目的。我刚才讲了,它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就是为了好玩,好玩是什么?好玩就是自由嘛,就是自由的游戏嘛。它以这个游戏本身为目的。那么从认识的眼光看呢,它就是无目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从道德的眼光呢,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这还是有完善人性的意义的,不单纯是形式主义。

4·模态的契机

最后一个契机呢,就是模态。模态是讲必然性的,当然也讲可能性、现实性。所以必然性范畴属于模态范畴,在这里就体现为共通感的必然性。就是说,审美有它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是什么必然性呢?不是概念的必然性,而是人人都有一种共通感。共通感这个词在当时很流行的。我们有时候也把它翻译成“常识”,或者是“健全理智”“健全知性”,有很多译法。从拉丁文来说,sensus communis,都是这个词,共同的感觉,大家都认可的一种共识。那么在康德这里呢,特别强调它的感觉、感性,审美的这种共识是一种感性的共识。也就是说,根据前面讲的,它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它是一种无概念的普遍性,它是一种无目的的形式合目的性,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它有一种共同性,没有个人的利害和目的挡在中间使它分裂开来,但是它又还是感性的。那么康德提出来,人类、每个人先天地有一种共同的情感,而这种共同的情感迫切地需要通过一种方式传达给别人。这就是审美的起源。审美的起源,并不是在经验中、在心理学中偶然的一种起源,而是在人的先天能力中,有它必然的起源。所以这种共通感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只要是个人,他就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有共通感,就有一种想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要引起共鸣的需要。这是必然的,我们逃不了的。哪怕把你关在监狱里,你这种东西还是泯灭不了,要跟人交往,要传达自己的情感,等等。这就导致了对于审美的一种先天原则的发现。这是康德晚年的一个新的发现。

5·纯粹美及其反思结构

刚才讲到审美的四个契机。审美的这四个契机在康德那里是作为一种“纯粹美”来加以规定的,在纯粹的情况之下的规定。当然,通常的审美不是这种纯粹的情况,纯粹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们欣赏一个美的对象,纯粹地去欣赏美的对象是很少的。我们总是多多少少带有概念啊,利害啊,道德的考虑啊,认识的考虑啊,等等,一些不纯粹的考虑。所以康德认为,在美里面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美,纯粹美又称之为自由美,完全以自由的游戏作为它的目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目的。这叫作纯粹美。另外一种叫作附庸美,或者译作依存美。纯粹美是自由的美。自由美和依存美是相对立的。那么,把纯粹美界定了以后呢,我们当然可以以这个为标准,或者以这个为基地,去解释其他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不纯粹的美,附庸美。比如说,它有道德的象征,我们经常采取的那种态度不是纯审美的态度,我们看一个对象的时候呢,往往采取了道德的象征的态度。比如说我们欣赏一棵松树,我们马上想到这棵松树多么高大挺拔,象征着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个是象征人的一种品格。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在审美,但是我们参与了一些道德的考虑。参与道德的考虑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促进我们对于审美的感受。但是它毕竟不是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的美,那是很少的。比如说,某些贝壳,某些花,某些鸟的羽毛,或者某些自由流畅的线条,阿拉伯式的花纹,没有任何道德的、认识的或者其他的考虑。那种情况很少。一般的情况都是采取一种混杂的形式,采取一种跟道德啊,概念啊,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康德给它们一个这样的界定,叫作附庸美。那么纯粹美或者自由美,那是他真正要考虑的。康德的思维方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先把纯粹的东西搞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其他的那些东西附加上去,我们就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很少是纯粹的形式,但是你还是要把这些纯粹的形式单独挑出来加以考察,弄清楚。这是他的一个惯用的做法。

那么这样的纯粹形式,它里面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反思性的结构呢?我刚才讲了,反思判断力就是要从对象上面反思到自身的结构。那么我们在欣赏一个美的对象的时候,以一种纯粹审美的态度,表现出我们的主体中的一种反思性的结构,那就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相互之间的一种自由协调活动,我们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诸认识能力里面包括很多,想象力也属于其中,没有想象力我们也不能认识。再就是知性、理性,这些都是属于认识能力的。那么,自由美的欣赏呢,它主要是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活动。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纯粹的欣赏,那就是这两种能力在那里游戏。我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它又和知性能力相互之间起一种协调作用。就是说,这种天马行空不是一种迷狂,也不是一种失控、失态,而是一种非常理性、非常宁静的,在知性的协同作用之下,去把握一个审美对象。知性的作用就在于把一个对象作为一个对象把握住,想象力呢,就要突破这个对象的边界,到处去乱窜。那么知性呢,就把想象力凝聚在一个对象身上。就是说,你的这个想象力呢,是集中于这个对象,要有一个对象的形式,形成完整的形式。这就是知性的作用。但是它不是认识这个对象,它只是把想象力所形成的那些形式凝聚起来,使之成形。如果没有知性,想象力就是到处乱窜了,它就不成形了。所以知性不是说它阻碍了想象力,而是帮助想象力进行活动。那么想象力呢,也扩充了知性。知性太死板,在这样一种形式中,要由想象力自由自在地在那里活动。所以相互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就是一种自由协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