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思性的判断力(1 / 1)

什么叫反思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过程中,有一种判断力,我上次讲到,就是形成人为自然立法的一些先验的原理,这要靠判断力来完成。就是运用那些知性的范畴,对于具体的经验现状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从上而下的,居高临下的,心中已经有了那些先验的范畴了,比如说因果性、实体性这样一些范畴了。那么,我面对一个具体的现象的时候呢,我用这些范畴,来捕捉那些现象,把它们纳入到范畴之下,以便构成一个认识的对象,一个经验对象。这样一种判断力呢,按照一些原理来操作,那么这种判断力康德称之为规定性的判断力,简称为规定的判断力。规定的判断力的特点就是居高临下,先有了概念,然后呢,用这些概念去规定那些出现在面前的感性的特殊材料。但是在这种规定的过程中间呢,因为它的概念是抽象的,材料是无限丰富的,任何一个感性对象在你面前它其实都是无限丰富的,所以在进行规定的判断的时候,必须要略去一些具体的东西。感性材料出现了,形形色色,那么你要对它进行规定,你就必须要加以抽象,就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代表性的方面,以便纳入到我的范畴之下来。因此呢,就略去了一些偶然的东西,只纳入了一些可以代表必然性的东西。所以,自然科学总是要忽略一些东西的。任何一条自然科学的规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发现,你把它描述出来,你都忽略了很多很多偶然性的东西,你都是预先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抽象,以便纳入到范畴之下。但是略去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就是完全没有用了呢?在以前康德认为那是完全没有用的,那只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对象。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对待同一个对象,我们人有不同的反应?那是心理学的问题,那是你主观上你的心理特殊。每个人眼睛里面看到的同一个红色也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红色的反应也许都是不一样的,感觉的色彩也许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喜欢红色,有的人不喜欢,这些东西在进行科学抽象的时候都是不考虑的,那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话题。

但是康德经过反复的思考,在他的晚年提出来,有另外一种判断力。另外一种判断力跟这种规定性的判断力采取了相反的方向,就是说,不是先有一些概念和范畴,然后用这些概念和范畴来规定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而是相反,感性材料已经呈现在面前了,我现在还没有范畴,或者说我不用范畴,我采取直接面对感性材料本身的这样一种眼光和态度,但是试图从这些感性材料里面找到一般规律,上升到一般规律,也就是从下而上地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反过来思。规定性的判断力就是有了概念、范畴,然后去规定那些感性材料;反思性的判断力就是有了那些材料,但是没有概念,而我又要把握它,于是就从它直接上升到一些普遍性的东西。但是这些普遍性的东西呢,并不构成概念的对象,那些普遍性的东西也不是概念,它只是这些感性材料本身的某些普遍性的合规律性。它不是规律,它只是“合规律性”。我要找规律,但是我找不着。虽然找不着,但是我找到一些合规律性,好像是合规律。那么这种合规律性,只是我主观提出来的一种反思。就是说,我从一个感性材料的对象身上所看到的不是那个客体本身的那些属性和规定,而是看到了我自身的某种普遍需要。这就是反思了。所谓反思就是说从对象上看到我自身,就像照镜子一样,我在镜子里面看到了我自己。那么我在某些感性材料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从上面看到了我自身的某种需要,这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

那么反思性的判断力它所涉及的就是人主体的某种特点。主体的什么特点呢?康德认为,这就是我们主体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或者简单说,就是诸认识能力的一种协调。我从对象身上所看到的,我从那些感性材料、感性现象上面所发现的,是我主体本身内在的各种认识能力借这样一个对象的形式在那里做游戏。这个活动,Spiel,也可以翻译成游戏,游戏活动。它没有什么正当的事情,不是说要认识那个东西,或者是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改变那个东西,那都不是的,而是仅仅停留在静观。我观察这些现象,然后呢,使这些现象在我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活动中,起一种协调的作用,使我的各种认识能力,想象力啊,知性啊,理性啊,能够借助于这个对象动起来。动起来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好玩,做游戏嘛,获得一种自由的快感,自由协调活动。自由协调活动就会带来快感了。我的认识能力,如果你限制它的活动,那搞久了就要不耐烦了。所以它总是要活动。但是呢,你老是把这个活动寄托于一个对象,一个客体,去加以认识,或者加以实践,或者加以把握,它也觉得太受束缚。这些认识能力呢,它有一种自由的冲动,就是说,我撇开所有那些目的,我自己来做一番游戏,自由自在,那我就可以寻找一个感性现象了,在上面寄托我的这种自由的需求。这就是反思判断力的一个作用。这种自由的需要在康德那里可以看作第四种自由概念,就是自由感,自由的情感。自由除了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包括自由的任意和自由意志)之外,还有自由感。

所以这样一种作用呢,它跟人的情感是相关的。自由,它就会带来一种快感,带来一种愉快感。但是这种愉快感呢,并不像康德早年所设想的完全就是一种经验的、后天的、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些现象。他发现,在这些愉快感里面,有一种愉快感具有一种先天性,具有一种先天的原则。什么先天的原则呢?就是说,我的这种愉快感,是跟我心目中那种普遍的先天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呢,正因为如此,我的愉快,我可以由此推断所有的他人也会同样地感到愉快,所以有一种普遍传达的客观化的要求。我的愉快我渴望把它传达给别人,使它成为一种客观的愉快,大家都感到的愉快,大家同乐。这样一种愉快,他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人类的审美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它跟其他的活动不一样。其他的活动的愉快不一定要传达给别人。但是审美活动,如果他不传达给别人,他就感觉到不愉快,感觉到憋气,感觉到不是淋漓尽致,不痛快。他非要传达给别人,要大家都能够振奋起来,都能够感动起来,他自己心里才觉得舒服。这样一种普遍化的情感,它好像是一种客观的东西,好像是借助对象传达给别人,好像这个对象客观上就具有那样的性质,就是美。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性质,一种属性。很多人都持这种观点。但是康德指出来,这种观点其实是表面的,实际上它是立足于每个人主观上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或者客观性的要求,主观上有一种客观性的要求。想把自己个人所独特的一种快感变成一种客观的东西,人人感到的东西。那么这样一种东西呢,就是所谓的美。

所以,我们称之为美的这样一种对象,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客观的,但是实际上呢,它是主观的东西。但虽然是主观的,它跟其他的主观的又不一样。其他的主观的就是主观的了,但是这种主观的呢,它要表现得好像是客观的。它非要这样,你明明知道不是,但是你还是要这样,把它设想成好像是客观的,然后呢,我们大家才能够在一起共感、共乐、共鸣,陶醉于其中。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就是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种需要,就是诸认识能力追求一种自由的协调。这一点是通过反思的判断力才能够运作,也才能看得出来的。如果不通过反思的判断力,如果还是仅仅局限于规定性的判断力,你就看不出这种客观的美实际上是主观的,你也看不出来这种主观的美它又有一种客观性的要求。所以反思性的判断力呢,它在对象和主体之间反复来回,但最终是立足于人的情感的这样一种自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