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参照(1 / 1)

中国文化史观 谭元亨 1729 字 1个月前

关于历史哲学的定义,各有各的不同。在我国的史学或哲学史著中,总是动不动就把历史哲学这个词用上了,于是,连老庄、孔孟也成了历史哲学家,这显然是滥用了,但是,由于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历史与哲学的观念,往往是搀揉在一起,有人把这些视为历史哲学,倒也情有可原。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对这个词的定义,先作一些必要的考察,再加以判定。

恩格斯是把“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加以严格的限定的。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是这么说的:

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的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索的别的动力;但是,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求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显然,在这里,他把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限。他所给的历史哲学的定义,就是“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历史发展的动力“输人历史”。

黑格尔自己也这么认为:

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考察罢了。(《历史哲学·绪论》)

“哲学”所关心的只是“理念”在“世界历史”的明镜中照射出来的光辉。“哲学”离开了社会表层上兴风作浪、永无息宁的种种热情的争斗,从事深刻观察;它所感兴趣的,就是要认识“观念一,在实现它自己时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这个“自由的观念”就只是“自由”的意识。(黑格尔:(历史哲学),第8页,上海书店,2001.)

综上所述,这里“历史哲学”的含义便是“理念”如何在历史中实现自己,历史只是“理念”实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哲学是属于唯心史观范畴的,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我国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学者们,大都持这种认识,即把“历史哲学”严格限制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认为它只包含唯心史观及其同一类型的神学史观、理性史观及利益史观。换句话来说,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史观。本书题名中用“史观”二字而没用“历史哲学”,也是兼顾这一概念。

但是,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我国的一些著名史学家们,给历史哲学下的概念却有所不同。有的认为:

历史哲学乃是对于历史现象的一种哲学的探讨……进一步追求,其内在的关系,其发展的动力,其所揭示的意义,其所遵循的法则,这就牵引出历史哲学的问题了。(《宥文甫文集)上集,第54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说这话的是被当做唯物史观的学者,类似这么说的中国学者仍大有其人。

历史哲学,望文生义,大概可以这么说,这就是对历史的哲学考察。而这哲学是什么,则各有所不同,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唯物辩证论等等,这一来,如用辩证唯物主义考察历史,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了。于是唯物史观也被纳人了这一历史哲学的范畴,成为其一个发展阶段了。

为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有狭义的“历史哲学”,这就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也有广义的历史哲学,它包含着人们对历史的全部哲学考察,也包涵有唯物史观。

这样,并不包括无哲学意义的历史观,例如,不包括民俗中的历史观念。同样,古代哲学家的历史观,与近代的历史竹学,也应加以区别,不可以统称为历史哲学。

所以,我们把自然史观时期之前的历史,称之为史观史的史前时期;把古代史观称之为前历史哲学时期——之所以称“前历史哲学时期”而不像西方称之为“非历史哲学时期”,这里也是有所考虑的。

“历史哲学”这个词,是伏尔泰在他的《试论人民的风俗和精神》这部著作中引人的。他崇拜理性,把人类史看做是理性与宗教迷狂、文明与愚昧、善与恶的斗争过程。也就是说,理性或精神,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他,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创立哲学的历史这一任务。但是,在他之前,维科已被称之为“历史哲学之父”,他在《新科学》(1725年)中便认为,人类历史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一切民族在各个不同时代都要以不同形式经历的“观念的历史”。

这些,大家都可以看出,正是“理性”、“观念”,成了历史哲学的出发点。

稍后,赫德尔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年)中,就试图阐明,自然界在不断演化,人类史是自然史的继续,人类社会与自然一样,也有其发展规律的。其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则是人类社会进化论。

赫尔德是历史哲学的莫基人之一。

赫尔德这一思想,与我国古代史观有某些契合之处,大家不难看出来。正因为这样,如把我国古代史观说成完全是非历史哲学的,则不是那么准确的,可以说,由于文、史、哲不分家,我国古代史观中,很早就包含有这种历史行学的因素,所以,称之为“前历史哲学时期”,才较为准确。

这样,我们的史观也与西方史观发展史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区别。

下而,我们再简单叙述一下西方历史哲学发展,以便与我国近代史观史作出比较。

最早的当然是维科,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便强调,维科《新科学》中有“不少天才的闪光”。该书认为自然界由神来支配,但人类历史却不可以以神学观点来解释,而应力图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历史事件的必然联系。神一英雄一人的历史三阶段说,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觉醒。

孟德斯鸿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在他那里,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可他也意识到了“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规律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进一步探讨了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国家政体的关系。较维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伏尔泰,是个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士,正如前所述的,他提出了研究文化史的宏大的纲领,并在历史学方面要摒弃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意说,反对以《圣经)解释历史,认为历史的进步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这里还应提一下孔多塞——“社会进步论之父”的《人类理性进步》,认为历史具有线性模式——“走向某处”,从而断言历史的进步,即文化、风俗、科学、艺术、工业、技术和商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卢梭,大家更熟悉了,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指出,人类不平等不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们有权起来推翻暴君,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契约平等”。他的返归自然,与老庄学说不无共通之处。历史不过是一种自由意识进步的历史。

以上可归人理性史观。

爱尔维修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视为“利益史观”,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中,惟一起作用的是利益。利益是一切:法律的依据、道德的根本、历史的动力,是利益、私欲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也谈“化性起伪”,认为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智力与道德面貌。

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康德在《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784年)这一著作中,得出人性恶是历史推动力的结论,提出矛盾对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及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思想,惟有对抗,才能推动实现人类最伟大的任务——建立公民社会。他有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里几句话是不足以概括的。

到了费希特,则把绝对的、纯粹的、能动的“自我”作为出发点, 由“自我”创造出世界及其一切规律。于是,世界历史的进步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了。他把世界历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类历史活动均是有目的的……

最后,发展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点,我们在全书说得已够多的了,关于“理念”、关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关于“理性的狡计”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则在于他首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9-4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也正是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得到的启示,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惟一的直接理论前提”。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

就这样——

马克思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