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这片农村土地上自然成长的阿美儿,在宁静和平凡中越长越美,正是因为这种美是在自然与外界不干扰的情形下自然生成的,所以阿美儿的性格和心底一直保持着宁静,连同她的天然美一样,始终保持着宁静之美——阿美儿至今风采与风韵依旧地保持着圣女般的美,皆源于她身上自然萌发的那种不曾改变过的“宁静之美”。
“我家是在德清的东部,水乡。小学在村里读,中学在镇上读,那个时候自己脑子里的理想,就是幼儿园老师、纺织厂女工、商店营业员,根本不敢想去当护士、医生,”阿美儿笑着说出了少女时的秘密,“找对象的最高标准也只求是个‘居民户口’的……”说着她咯咯地自嘲起来。
她告诉我,后来她确实找了个吃皇粮的“居民户口”的,是她的同事,在武康疗养院当医生,他们的儿子也已上高中了。
阿美儿后来在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中专护校,完全是因为她看到自己的至亲——十分疼爱她的爷爷患了肺癌而逝的那些痛不欲生的情景。“爷爷临死的那些日子,铸造了我要当名护士的人生理想,所以报考中专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护校……”
1996年从湖州护校毕业之后,到底上哪儿工作,家人有些争议。最后的结果是:就近为好。
这个条件并不难,所以阿美儿便被分配到德清境内的“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外人并不知这就是麻风病医院。“我们全家都不知道这个省直卫生医疗机构是麻风病医院,所以一听说分配在离家乡最近的省直医院,全家人都很支持,我就稀里糊涂到了上柏这个麻风村……”阿美儿回忆道,那个时候从外面到上柏来,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土路,从大路上拐进麻风村,需要步行一个来小时。
“可是比起老一辈人,我们已经算幸运多了!他们当年是一手提着枪、一手拎着马灯在这里工作。我进来的时候,基本上通电通水,进出也可以骑自行车了……”阿美儿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病人,依然让初来乍到的人十分恐惧。”
第一次进病房的情景,一直印在阿美儿脑海中。那天是师傅加老师的楼月琴护士长带她进的病房。“当时就是一股刺鼻的气味冲到胸口,直恶心。进病房时,是跟在护士长身后的,第一眼看到的一个患者是五官不全的,特别吓人……我有意躲在楼护士长身后,看她怎么与这些患者交流。这个时候,护士长就向几个患者介绍我,说今天来了一位长得特别漂亮的新护士,叫阿美儿。你们看看她是不是很美啊?护士长这么一说,叫我没有想到的是,房间里的每个病人都突然欢腾起来。他们中手脚不便的,就拼命地点头;没有手指的,就用拳头使劲拍着;还有人使劲用自己能够利用的身体部位,拍打着桌子,嘴里却能说出清晰的话,就是那句令我热泪盈眶的话:美!美!病人们还说‘谢谢’我来照顾他们。听到这么热情和鼓励我的话,当时我就慢慢消除了恐惧感,不再躲在护士长的身后了,一天下来,就能直接站在患者面前了。大家对我也特别热情,一口一个‘阿美儿’,好像亲人一样,没有隔阂感……第一个工作月之后回家的日子,父母问我咋样,并说实在不行就换个工作。我说,再看看吧。这么着,一干就干到现在。估计这辈子都会在这里工作了……”阿美儿说完又抿抿嘴,咯咯地笑了。
阿美儿说得简单,其实她在麻风村里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并不那么容易。
有一次,麻风病疗养员徐阿土过生日,包了饺子,特意邀请潘美儿去吃。潘美儿有点害怕、忐忑。在徐阿土小小的房间里,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阿土把盘子举到了潘美儿的嘴边。潘美儿至今还记得徐阿土当时的眼神:有些羞涩,但更多的是期待,纯真得像个孩子。潘美儿实在没有勇气拒绝,就把嘴边的一个饺子,几乎没咀嚼就吞了下去。至今,她都不知道那是什么馅儿。看到潘美儿真的吃了饺子,阿土的表情变化了。这表情,让潘美儿终生难忘。徐阿土先是愣愣地看着,接着,突然大哭起来。一个男人,在他50岁生日的那天,咧着嘴大哭,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徐阿土说,他过了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就在这一天,潘美儿深刻地意识到:在阳光没有照到的角落,同样有花开的期盼。
《光明日报》记者写的一篇题为《麻风村里的天使》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我们知道,麻风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凡被传染上的人,很难能够根治,患者十分痛苦,他们中多数人将失去原本的正常生活,甚至丧失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麻风病得到显著控制,到2018年,治愈存活者约20万人。现在我国基本消除了麻风病危害,现在的患者主要是让他们保持有一定质量的生活,或者说是让他们体面地面对残留下的生命时间,这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制度优势。像阿美儿所在的“浙江省武康疗养院”上柏住院部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和全国现存少数的几所麻风病患者康复疗养院之一,其工作任务就是照顾好这里的几十位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患者,让他们也能过上有尊严和有幸福感的晚年。
然而,正常人一旦患上麻风病之后,是十分痛苦的,关怀他们的生命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则是在这里工作的医务人员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任务。可以这样说:在此活着的人,生活极其不易;在此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也是极其不易。
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与使命,就是阿美儿及她的前辈和同事们始终如一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他们的辛劳与艰难很难用语言表达。兰心蕙质、圣女般的阿美儿能够保持定力,用一颗比外表还要美的心灵去为这样的患者服务,且全心全意、一如既往,所以她也练就成“最美的德清人”——
麻风患者曹小英,全身多处溃烂,每天在**呻吟,阿美儿为她擦洗全身、清洗伤口、点眼药水。
双目失明的范大娘生理功能严重受损,常常大便不能自控,一拉就拉满衣裤,阿美儿一闻到臭味就赶紧去为她擦身子、换短裤、洗衣服。后来阿美儿便专门为范大娘买了“尿不湿”,大娘开心得直喊“好囡囡!好囡囡”。
张大伯的手是残疾的,鼻子是破的,鼻涕常常顺着嘴巴往下流淌,阿美儿则每天要为他擦鼻涕,换口罩,甚至还要换洗内外衣裤。
麻风患者的眼睫毛多数是倒长的,容易损伤眼角膜,阿美儿每周都要为麻风休养员拔除倒长的睫毛,那几乎是要脸对着脸的活儿,而且她还要一边跟患者说着轻松的话语,一边又得轻手轻脚地帮他们拔睫毛……
多少个黑乎乎的夜晚,患者突然生事遇惊,阿美儿就要提灯披衣,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他们身边,帮助解除痛苦与难事。上了岁数的患者排不出尿、翻不了身是常有的事,而阿美儿就像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地待患者。于是日久天长,阿美儿就成了全体疗养院里几十位疗养员们的“好囡囡”;于是,只要阿美儿出现,整个疗养院就是欢乐的,就能听到一声声此起彼伏的“阿美儿”“阿美儿”。时间越久,这“阿美儿”便成为上柏麻风村每天都悠扬响起的一支动听的旋律。
在常人眼里几乎不敢想象的事,而在德清上柏的那个封闭而宁静的麻风村里,一位美貌如花的德清女人,用25年时间,不仅做得如此完美和优美,而且她也带出了一个比她还年轻的护理团队。他们寒来暑往,一代传一代,在美丽而幽静的院落内,以参天的香樟树做证,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留在了这片独美的山坳里,让一群原本在人间最失爱的人,获得了最丰盛、最精彩、最感人的爱,也让那些原本残缺的、痛不欲生的、无人敢接近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欢乐、愉悦、美妙和更长的生命呈现……
阿美儿指着小会议室和行政楼廊里的一面面奖状与锦旗一一介绍道:2015年,她的护士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7年,又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8年,她的团队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殊荣;2019年,再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青年文明号”称号等荣誉。
“阿美儿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爱火,让我们这里充满了温暖、温情与温馨……就像一个处处溢满爱的大家庭。”“村长”喻永祥给出了这样一句非常准确的“总结语”。
是的,“好人”会让自己更美,一个“好人”带给人间的是一片美好。阿美儿就是这样一位好人。上柏麻风村内包括喻永祥在内的所有医护工作者,都是德清有名有姓的上榜“好人”。他们的事迹和美德,常在人民中间传颂——
疗养护士潘美儿,你好!
你身穿白衣衫,白衣护士好!
你全心全意,你工作这样好!
救苦又救难,手艺这样巧。
救苦又救难,护士工作好
……
疗养院护士长潘美儿,你好!
你身穿白衣衫,白衣护士好!
你有情又有意,名气这样好。
护士拿了国际奖,护士名气好。
啊,护士拿了国际奖,名啊名气高!
离开上柏麻风村时,阿美儿从手机上发来一位92岁麻风患者汤金初在他去世之前用残疾的双手颤颤巍巍地专门为获得“南丁格尔奖”的阿美儿写下的诗句。这诗或许写得不是最美的,但它是一个临将告别这世界的麻风老患者用全部心声呐喊出的绝唱,因而也是最优美、最动听的诗篇……
在德清,像潘美儿这样的“好人”并非一两个,而是几十个、几百个……“也不是,应该说‘德清好人’无处不在,处处皆有,是一种社会风尚。”德清干部这样给我补充道。
我很同意这一说法,是因为德清这片土地上确实天然地“生长”好人。在吴语语系中,“好人”一词是百姓对一个品德高尚、无私为他者的评价,它是百姓心目中的“圣人”,虽然语言朴实,然而却蕴含了对一个品格优秀和表现突出者的丰富褒义。能被公众称之为“好人”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在德清、在江南吴语地区,被称为“好人”是一个崇高的荣誉。
流传很广、影响巨大的“德清好人奖”,源自民间。它最早是由一个叫“马福建”的人创办的。农民出身的马福建,家住德清县武阳街道太平村。从小受到心地善良、勤劳纯朴的父母教育影响,马福建心地善良。长大后,马福建做起水产生意,靠卖鱼为生。有一年春节,一位老人来到马福建的鱼摊,可是老人站了很长时间,也不停地翻动着各类水产,最后还是摇头叹气地走了。马福建看在眼里,心头有些疑惑,后来了解到,这位老人身边无子女,生活过得拮据,过年想吃条鱼,却无钱买鱼。马福建为这老人的事,心头泛起无限波澜: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总还有一些困难的人家,我们应该帮帮他们。于是,马福建决定拿出10000元,设个“孝敬父母奖”,每年对村里那些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的小辈给予奖励。
马福建的这一草根“好人奖”从此就传开了,而且竟然是全国首个这样的民间奖。“此风一长,浩**而起,德清山水,跃然清新……”一位本地诗人如此长歌。
那以后,德清许多有爱心的人,纷纷效仿马福建,一个又一个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都站出来设“好人奖”。虽然有些奖钱不多,可能是几百、几千元,但“好人奖”所产生的影响和风尚,在德清一年更比一年形成不可遏制的好风气,而获得“好人奖”的人像中了状元一样荣耀。从那时起,出面设各种“好人奖”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有企业家看到德清有一批优秀的环卫工人,兢兢业业,常年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地为大家服务,于是他出面设环保“好人奖”,每年奖励一批优秀的环保工人;比如有男士十分赞赏那些朴实大方、爱家爱子女的“德清嫂”,就自己拿出几万元钱设了个“好人德清嫂”奖……这些是民间设的奖,政府从来没有干涉,只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提倡这种“好人设好人奖”的社会风尚。
在德清公民道德馆,讲解员给我介绍,德清民间设立的“好人奖”,目前有76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这些奖中,大的奖励金额达几十万元,小的几百元不等,“但意义却是一样的,都是来自民间,来自群众对某个领域、某一专业和系统里的优秀人士的表彰,而且这样的表彰完全是‘民意’的……”那位向我讲解的人,她本身也是义务工作的“好人”。
“好人奖和好人馆,可以说像是一个‘精神净化池’,它让所有人感受到的是精神和灵魂上的洗礼,是人们面向崇高和追求美好所共同迈出的一条温暖与温馨的道路。”“好人馆”的志愿者介绍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过去喜欢小偷小摸的无业小青年,后来看了‘好人馆’里的‘好人’事迹后,发誓要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于是开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后来也渐渐成了当地一名企业主,而且每年用无名的形式捐助相关‘好人奖’。”
“‘好人’更好,坏人变好人,人人当好人,这在德清早已是一种全民性的社会风尚。”县委领导很自豪地在我面前几次这样说。
20余年过去了,当年那位首设“好人奖”的马福建,现在是莫干山老年公寓乐园的院长,这也是一个慈善单位。他先后收受了各类高龄、偏瘫、痴呆和流浪乞讨人员1500多人,有500多位老年人在他的乐园里幸福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其中有50多位孤寡老人是在他温暖的怀抱中安详地离世的……
“我很幸福,因为我有那么多可亲可爱的父亲与母亲,也有许许多多孩子,他们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和精彩。”“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浙江省道德模范”“湖州市先进共产党员”的他,满脸溢着幸福的光芒如此对我说。
马福建这样的好人,在德清遍地皆是。
“清禾公益”创始人方明便是其中之一。
在县城的一栋四层楼上,方明正在为他的志愿者布置任务和培训新一批入队志愿者。你不会相信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建的“好人队伍”,在努力参与着一个县城的社会治理,如在几个街道搭建赡养孤寡老人平台,为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而建起“山鹰救援队”……但这些就是方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办起来的“好人好事”。
“我们的山鹰救援队,不仅参与过国家级的突发事件,这次在德清抗疫战斗中,也立下了功勋。比如2014年江苏境内出现一次龙卷风,我们山鹰队派出去后,在现场抢救中立了大功。”方明很自豪地指着墙上的一大片奖状与锦旗说。
“山鹰救援队除了本部的几十名职业队员外,还分布在十几个外省市区,常态化的志愿者共有5000多人,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出来的,能上山、能下海……”方明说。
这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好人”所能做的事。但在德清就有人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异常的好。
1973年出生的方明是个很会做生意的德清人。“钱多了自己花不掉,一家人也花不完怎么办呢?就该为社会做点事。我跟家人说要做公益事业,就是这样开始的。后来越做越大,几乎方方面面都在铺开,所以用的钱就越来越多,这也一方面迫使我继续把生意做好,另一方面挣越多的钱去做越广泛、越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和社会需要的事……”方明的“好人”就是这样越当越放不下,越当“好人”也越来越多,如今他麾下的注册志愿者已达10000多名,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不仅遍及德清的每个角落,甚至在东北和西藏都有他的“德清好人”队伍。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一个个无畏与无私的身影,在为德清树起一个好形象。而且在这其中,感觉到了当德清人的自豪……”方明的这话,源于他那颗炽热之心的情感,也代表了今天所有德清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所做的事,丝毫没有做作,一切自然而平常,如涓涓不息的英溪之水,潺潺流动中舒扬着一种美,一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