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改变中走近梦想。
庄稼汉的手指变得柔软起来了,小木匠的目光更加睿智了,“憋葫芦”吟出了悦耳的叮咚声……田野不再寂寥,草木有了情调,溪流涓涓起舞。昔日偏僻寂静的洛舍东衡村,如今连每日消退的晚霞似乎都有些留恋此地了。
终于有一天,第一台由农民自己制造出的钢琴弹奏出了轻如抽丝、重如雷鸣的声音,那一曲用倾注着工人们全部心血的钢琴演奏出的《黄河》,使东衡村甚至整个洛舍镇的万户农家人都热血沸腾了。镇上的一位音乐老师还用新钢琴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悠扬缠绵的琴声,更是把庄稼人的心都迷醉了:琴键上发出来的声音比吃年夜饭还令人心里美滋滋呀!
“给我们的钢琴起个名字吧!”乡亲们围着厂长王惠林。
王惠林低头沉思起来……当他抬起头时,两眼已含满泪花:“古有伯牙绝弦的传说,是因为他遇上了知音子期。而今我们庄稼人能造钢琴,是因为我们也遇见了4位贵人……”说着,王惠林动情地走到何水潮等4位从上海聘来的钢琴技术员面前,与他们一一握手相拥。然后他转身对着众乡亲动情地说:“就叫‘伯牙牌’吧!”
就这样,由洛舍东衡村农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台“伯牙牌”131-A型立式钢琴正式诞生了。后来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们相继试奏后也大为称赞,并且这台钢琴一举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品质鉴定。
高山流水水似韵,田野风歌歌似雅。王惠林与上海来的4名技术人员弹奏的第一首“田野钢琴曲”,把整个洛舍镇的农民们从以前开山挖矿赚钱的梦中惊醒——原来“无中”也能“生有”,不靠破坏环境照样赚钱呀!王惠林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凝聚出的这一“德清发明”,后来影响了德清几十年的改革心态。德清人就是发扬了王惠林这帮农民在田野里搞出钢琴的“无中生有”经验,一步步攀登上了中国改革大县的高峰。这一历程改变了德清,也推进和影响了中国……
我们现在再来回顾一下当年“田野钢琴曲”成功“奏响”之后的情形吧——
话说王惠林他们把第一台钢琴搞成功之后,愿意到钢琴厂学技术的乡亲们络绎不绝。1986年,琴厂一下子又新招了200余人。人多真的力量大呵!到1988年时,王惠林的钢琴厂已经能够生产500台钢琴了。
500台呵,排在一起是个何等壮观的场面!而且是农民搞出来的。假如当初有像今天的“抖音”一类新媒体的话,那王惠林恐怕一夜名震全球了!即使当时的社会条件并非如此,然而浙江的农民造出钢琴一事依然震动了业界。
农民造出的钢琴到底行不行?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听说了德清洛舍的“新鲜事儿”,便带头过来“吃螃蟹”,结果一番实地考察和请专业钢琴师连试数台“农民造的钢琴”后,这位相声界的艺术大师佩服得直伸大拇指:了不得!洛舍农民兄弟造的钢琴不仅价格便宜,音色质量同样“顶呱呱”!
“洛舍钢琴,中国一流!”农民造的“伯牙牌”钢琴从此一鸣惊人,并迅速跻身于中国五大钢琴厂之一(另四家皆为国有企业),而且无须凭票供应。
有人购买,就有人制造。有人热买,就有人大张旗鼓地制造……洛舍农民造钢琴的情形可谓红红火火,同时洛舍也有了中国“钢琴之乡”的美誉。
王惠林等人办钢琴厂的壮举和成功,让德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名声巨震!这是因为,纵观世界的钢琴发展史,它是紧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当欧洲文明走向工业化时,欧洲成为钢琴制造业的中心;当现代化文明汹涌而至时,美国便成了第一大钢琴制造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随之迅速提高,钢琴需求量火箭式地飞升。传统的手工作坊型的钢琴制造业,在洛舍的田野上如春风吹拂麦浪,形成一浪更比一浪欢的态势。此时,又恰逢乡镇企业改制的热潮,“湖州钢琴厂”借势分解发展成了五六家新厂;原先在该厂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又纷纷重组成新团队,一个团队便能创办一家新的钢琴厂……一时间,洛舍的钢琴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仅东衡村就有三四十家钢琴制造厂,正可谓:条条田埂置木忙,户户钢琴放声唱。
然而,洛舍毕竟是个不生产木材的地方,而造一台钢琴所用的木材约超过6立方米,如此迅速发展的钢琴制造业需要大量优质的木材,怎么办?木匠出身的王惠林又想出一招:办木材加工厂,既满足日益增多的家装业,又可缓解钢琴制造用料紧缺,一举两得。
于是,一家钢琴厂有了木材加工厂,钢琴制造就如虎添翼,另一家钢琴厂便紧随其后……谁也不曾想到,转眼几年过去,不产一根木头的洛舍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木业加工基地,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第一大产业。
无心插柳柳成荫。木业加工又推动了贸易的兴起,使洛舍钢琴制造业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流”,而且因为材料和劳力皆实现了“就地取材”,洛舍的钢琴制造成本远低于另几家国有钢琴厂。如此又是几年风云变幻,洛舍钢琴的产量跃居全国钢琴生产数量之“最”,遥居领先地位。
洛舍的“琴声”已经响彻中华大地,传扬至五湖四海……
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了介绍洛舍钢琴之路的专题片《乡琴》,随即有美国15所主流大学的21位教授来到德清考察。
“他们是农民?他们生产出了这么高贵的钢琴?!”当这些远涉重洋而来的音乐专家们眨着眼睛,目睹中国田野上飘**着如此壮观和悠扬的钢琴旋律时,连连赞叹:“不可思议!”
美国教授们的“洛舍之行”,后来作为教学案例被编入MBA通用教材,让全世界无数音乐爱好者心中升起了一个梦想:到中国乡村去看一眼“乐器之王”的田野诗篇。
2010年,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著名盲人钢琴演奏家孙岩就用洛舍钢琴为各国观众演奏了一曲《致爱丽丝》,那时而如清澈流水、时而又激昂飞扬的生命之歌,再一次见证了世界一流艺术家与世界一流钢琴的珠联璧合。
2011年,土生土长的农民调律师高月明一手调定的“拉奥特”钢琴,被送到了中国音乐殿堂——中央芭蕾舞团的专业钢琴演奏家那儿验收,结果,该团的钢琴演奏家竟然对挟着田野之风的洛舍钢琴爱不释手,并且把它作为特别演出用琴。如此这般从“丑小鸭”一跃成“白天鹅”的故事,迅速在神州大地上处处演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优美的丝丝琴声,拨动了庄稼人创业、创新的心弦。热浪滚滚的产业大潮,使曾经以“开矿致富”的洛舍乡村,渐渐形成了“我要造琴”“我要学琴”的风尚。
我们前面提到的章顺龙,如今是洛舍镇党委委员、东衡村党委书记。现在他把王惠林创造的“田野钢琴曲”谱写成了一首首“金曲”,因为他比老一代更有文化,目光更高远。从小爱写诗的章顺龙,对钢琴更加如痴如醉。他从王惠林等老一代造琴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海与天……
章顺龙的第一步,是用十年时间,打造了第一家乡村钢琴航母——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之后,章顺龙说:“企业大,并不说明问题。钢琴是艺术品,只论‘每一台’。”为了让自己公司制造的每一台钢琴达到国际水平,“乐韵”以年薪人民币50万元的代价,请来世界著名的韩国调音师。为了让自己的钢琴走向世界,“乐韵”开始每年举办“钢琴音乐节”,建造自己的乡村音乐厅,请来刘诗昆、郎朗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等国际级钢琴大师当场试琴和演奏……而这仅仅只是章顺龙的“钢琴交响曲”的一段“抒情曲”。
当“拉奥特”品牌被国外钢琴名家确认可以成为名牌时,章顺龙再一次将自己的“钢琴人生豪迈曲”推向了“高音”:他的“乐韵”公司全厂引进日本全数控高科技钢琴生产专用设备和生产线,同时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木材作为制琴材料。在此基础上,章顺龙的“乐韵”与有百年钢琴制造史的奥地利著名的“克拉维克”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让名噪全球的“克拉维克”钢琴,落户到了中国乡村——洛舍东衡。
匠心换金心,琴声吟心声。在章顺龙等一批造琴农民的努力下,洛舍钢琴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从十年前开始一直居全国出口领先地位至今。
章顺龙的“田野钢琴曲”的第二个目标是:让洛舍成为“世界钢琴制造中心”和“钢琴音乐之乡”。
洛舍的钢琴,生长在辽阔的田野上,却飞扬到了世界各地,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用琴具——这一目标章顺龙已经做到了。这也令世界乐坛的大佬们感到不可思议:那拨动琴弦的双手,竟是中国田野上那一双双粗糙的耕地之手,然而他们在琴弦上弹出的旋律却激昂而舒缓,仿佛是汗水凝结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踩动钢琴脚板的双足,竟是那些常年跟随在犁牛身后的一双双壮实有力的大脚;那插秧的双手所拼组出的88个琴键分明而整齐,仿佛就是列队待命的钢铁队伍;那一台台输往远方的钢琴,带着沾满泥土芬芳的一串串音符,仿佛是重新获得尊严的庄稼人的身影……现今洛舍的钢琴产量,年产可达5万台,如此一个人口不足2万的小镇,竟稳稳地将“音乐之王”的荣誉搂于怀抱之中。而这些由中国农民制造出来的,“克拉维克”“瓦格纳”“拉奥特”等一批著名品牌钢琴,也早已把国际音乐舞台占领。中国德清的田野上所演奏的“田野钢琴曲”,以其绝妙的旋律、优美的音色和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一路铿锵走来,为我们弹奏出一部伟大时代的绝伦交响曲!
如今,这座藏于浙北的洛舍小镇更加让人感觉温馨优美了,那流经东村西寨的东苕溪也因为晨起暮落时不息的琴声而被称为“东方的小莱茵河”。悠扬的琴声也不再仅飘扬于东衡村的田头宅边,而是整个洛舍的村村寨寨、街头巷尾。在洛舍你随处可见老人、孩子、婆媳、学生和远方的宾客在一起弹琴。他们的生活仿佛是一首首永远弹不完的“幸福钢琴曲”……
“对我们洛舍人来讲,这些依然还只是琴声的开始,最美的乐音还在后面。”满身诗人气质的章顺龙如今不仅是年制造5000台钢琴的企业大老板、洛舍钢琴发源地东衡村的现任党委书记,更是一个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世界音乐之乡的梦想家。
能不能实现,你只要去东衡村看一看就会得出结论。
而在第三次到东衡村后所看到的一切,让我自然是相信的。一是章顺龙已经带领乡亲们将村里闲置废弃的近2000亩面积的矿坑填成平整地,在上面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钢琴制造园区;二是在村中央建起了长长的集文化旅游、音乐和文艺创作为一体的“文化音乐一条街”……然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如今这里的百姓们住的是青瓦瓷墙的别墅楼房,吸的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闻的是花谷果木的飘香,听的是行云流水般的琴声……
出东衡村,至洛舍镇,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里的许多家庭,男的是造琴者,女的是弹琴者,孩子是学琴者,老人则是“曼妙之音”的抚琴者……呵,身在如此美妙的乡村钢琴水墨画之中,你能不醉吗?
在洛舍,我真的醉了。
在德清,让人醉的田野不只有洛舍,在田野上弹奏出美妙旋律的也不只有王惠林、章顺龙他们的东衡村。洛舍砂村村是东衡村的邻村,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以开矿多而远近闻名,曾经被戏称为“亚洲最大的露天石矿”。然而,砂村村最终还是没有富起来,反而因环境污染严重和经济落后而成了全县闻名的“拖后腿”的村庄。
“东衡能靠造钢琴弹出新农村的美妙乐音,我们砂村就永远靠‘吃沙’填腹饱肚?”
“再那么干,老天也会给我们奏哀乐了!向东衡村学习,让田野奏出幸福乐章!”
砂村人终于被东衡村美妙的钢琴曲“奏”醒了!
2013年,他们抓住机会,关矿填土,平整出“万亩绿色大平台”,并且将这一平台的招商引资目标集中到绿色装备产业上,结果一举成功。
“像国内著名的‘中车’‘益智电’‘雷神’等国有大型企业都已入驻我们的绿色大平台。”砂村村党总支书记沈利强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说,“以前开矿的时候,虽然说也比较富裕,村集体也就每年五六百万元的收入,现在我们已经翻了一番了,到2019年底,我们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了1060万元。全村近千名原来外出打工的青年现在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演奏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乐曲……”
东衡村制造钢琴所演奏的是“无中生有”的美妙的田野钢琴曲,砂村村填矿坑、建绿色大平台,演奏的是“后来居上”的田野新乐章,它们皆体现了德清人的突破旧陈规的创造、创新的自觉意识,更是德清县委、县政府在治理社会过程中,充分发现和发掘、积极扶植与支持的结果。而这种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尊重和顺应民心,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执政者的最大德行,是治理社会的第一要则。有了这样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是奔涌不息的,并将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动力。有了这样的执政德行,田野上奏出的乐音,会更加动听与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