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靠集体和村民自治及民主治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每一个村民的参与。同时通过制定和普及《德清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让农民清楚和明确自己拥有的他人不可随意更改的权利。规定在严格禁止非法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城镇居民下乡利用宅基地建别墅、私人会馆的前提下,允许‘通过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经批准后用于兴建农村电商、民宿、餐饮、养老、科研、创意、文化产业和符合条件的小型加工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允许‘有条件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将一定年限的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流转’,像承包土地一样。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使用权的流转,不改变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宅基地资格权和房屋所有权’。这样就严格践行了中央要求的‘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的三权要义。我们又在实践中,通过张家、李户等一个个实例,让所有农民懂得宅基地改革的一笔笔账、一条条规,从而使每家每户有想动用宅基地的农民,拿着钱,又能睡得安稳……”邱芳荣说。
确实,农民其实担心的不全是能不能拿到钱,而是怕有一天自己的宅基地“飞”了,飞到别人的名下,自己却变成流浪者。
“只要不‘飞’走,我就心甘情愿让你们帮我去经营……”许多农民后来选择的是这条路:让集体村民组织或合作社等来代为“看管”自家的宅基地,因为他们宁可少收入一点,也愿意安心些。
宅基地改革和新规政策出台后,德清农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大块。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通过宅基地经营管理上的“流转”与委托,实现了“盘活”。而这些“盘活”的家庭,仅通过宅基地出租、利用所获得的收益,就可能抵得上以往种承包地的收入总和。德清百姓称这为“坐地发财”,奥妙也在此。
宅基地改革和盘活,对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那天我来到人称“德清北大门”的蔡界村。这里曾经是有名的“喝西北风”的贫困落后村。蔡界村在2000年由原来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近800 户村民,3217人。能不能把这个“北大门”守护好,对德清来说一直是件头痛的事。因为这里地域偏、交通不便利,又是纯粹靠种地吃饭的农村。越穷,村里闹事的人就越多。
“书记,你只要给我政策,我就能把这‘北大门’看好,让邻县人看了眼红!”村支书沈炳泉上任后就跟前来检查工作的县委书记这么说。
县委书记笑了,说:“我们德清的改革样样走在前面,即使现在没有的,只要谁提出来,我们研究认为是对德清发展和百姓生活有好处的事,我们都愿意探索。你蔡界想改革,要啥政策,我们已经有的,你拿去按章办事便是。”
沈炳泉说:“我先要宅基地整合、建设新农村的政策。”
县委书记更是高兴,这就更简单了:你蔡界村对照我们已有的改革政策去做便行,到头来我们县里也会按政策兑现。
一言为定。
政策非戏言。
沈炳泉跟县委书记这么一“约定”,军令状就这样立下。但望着一片片凋零、散落的村庄和一块块七零八落的庄稼地,沈炳泉有些惆怅,但到镇上拿了县改革办下发的《德清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后,他的情绪突然兴奋和高涨起来,再学习了省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有关条例,这村支书顿时感觉信心满满。于是他召开村干部会,统一了思想,制定了一个奋斗目标:从全村调整和统一管理宅基地入手,用三年时间,把蔡界村建设成全县先进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多年来在他人、他村面前没有尊严的蔡界村全体村民都为这一奋斗目标而振奋、激动。
“好,既然大伙对这事表示赞成,那下一步我们就从动迁宅基地开始了……”沈炳泉看中势态,立即动员村民开始行动。
搬出旧村寨,去住好房,赞成的当然是多数。但实际操作中问题就冒了出来:宅基地“风水”不一样,咋来区分动迁和安排新住宅?查《德清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内容……太好了,有具体规定:不同宅基地地段,可分别论价对待。沈炳泉照葫芦画瓢,按四个不同等级把硬骨头啃了下来。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破旧宅基地上的村民搬到了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新住所……那过程很让人难忘 ,大家齐心协力,欢欢喜喜腾老宅、建新房,热火朝天。
“农村建房不像城里盖房子,一眨眼就是成片成片的,我们农村盖房子一般都要跨年、越冬,所以那年全村400多户一起过年,我看着十分感动。因为当时大家都没有盖好新房,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小棚里,多数人家祖孙三代窝在里面过冬、过年……可谁也没有怨言,特别支持我们村上的腾老宅、建新村的工作,我作为村支书能不感动吗?所以我跟村里的干部商量,说村民这样支持我们工作,村里应该答谢大家。可拿什么来答谢呢?后来我们商量的结果是,给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过年,请他们一起吃顿年夜饭,每人现场发一个红包,对年岁更大的人,再多给那么两三百元……结果这事在村民中反响特别好,大家对拆迁和盖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没有提意见,完全靠自己力量克服的。你想一想:一个村子才多大,可就在同一时间内有400多户百姓在盖房子,如果有人挑头出来弄点事闹闹,你村干部还能怎么着?仅凭这一点,我这个支部书记心头就一直惦念着乡亲们的好,就想着要服务好大伙儿,为他们多争取点利益。这些年真是怀着这样的心愿和情怀,我们蔡界村才把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给啃掉了,成了县、省里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那天我进蔡界村,远远地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稻香味……沁入心肺,着实惬意。这种纯正的稻香已经不太容易闻到,而从蔡界村的一片广袤的稻田间,这股香味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回到了童年……
沈炳泉带我站在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稻田中央的观景台,告诉我:这片千亩稻田原来是杂乱无章的几个自然村落,后来通过整合宅基地,统一将村民搬迁到了新村庄上,于是这一片便成了美丽的良田。有了成片规模的良田,沈炳泉就想到了搞乡村旅游——利用规模气派的庄稼地和旁边的河流等自然物,打造了我采访时所看到的观景台和周边的亲子游乐场等。
“节假日一到,连上海、杭州的城里人都跑来旅游,很热闹,增加了我们村上的集体收入,也给村民开的农家乐添了许多生意。”沈炳泉指着左手边远远看去青瓦白墙的新村庄,说现在全村700多户人家都搬到那里,形成一片美丽乡村生活小区;又指指他右手边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说那里是村里留下来的旧村落,准备开发蔡界古村落旅游项目……
“我蔡界村今天的三个区块,清晰地勾勒出了美丽新农村的图景:生活、产业和旅游……这些年村民收入和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的房子、看病、孩子读书、老人养老等,都有完整的一套政策保障和支持,一句话:大伙儿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而花自己钱的地方则越来越少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00年时的十几万元,到现在平均每年稳定在几百万元。这都给村庄建设带来了根本性的保障。你知道我们蔡界村能有今天这样的底子和保障,靠什么吗?”
靠什么?稻谷的青穗飘香之中,我就想知道短短几年,他沈炳泉带领的蔡界村到底是如何走出贫困,成为富裕而美丽的新农村的。
“地啊!就是宅基地整合和流转出来的400亩新增土地。”他高兴地大叫起来,一边说,一边向我扔过卷烟。我已经不抽烟了,但此时很想抽一支,因为沈炳泉说的事。通过做土地文章,一下为村民争取到了2个亿的资金,这么大的事儿,能不让人兴奋吗?
国家是有政策的:新增一亩地的指标,就是钱哪!而且还就不是小钱!呵,德清的土地文章真的再次让那些曾经落后、贫困的村庄摆脱了困境,短期内便实现了富裕——这就是改革带来的红利!
这便是让躺着的土地站立起来后的新景象、新态势,你无法阻挡,你无法估量它的效能,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巨变!
蔡界村是德清数百个村庄之一。
村里新发生的一件事,让沈炳泉感动万分:“百姓的日子好了,大家对集体和对党的感情更深了,自觉维护家园、建设好家园的意识也更强了。这不春天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疫情蛮严重,我们村地处德清、桐乡、南浔三区县交界,有13个口子与外埠接壤,能不能守住德清防疫这些大门,当时县上、镇上都很担心。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村把13个口子的守护任务分配到干部和党员头上后,村民们纷纷自觉站起来加入了守站队伍,有的是父子上阵,有的是母女同班,还有的一家祖孙三代一起值班……整整40天,全村70%的村民都加入了13个口子的值班队伍,连县上、镇上的领导都被感动了……”
“这叫啥?这叫你给了大家好日子,大家跟你一起把好日子往更好的方向去推!这才叫美丽乡村、人民幸福啊!”沈炳泉书记的内心深深地被改革所带来的村庄巨变感动了。
我想,蔡界村的变化,谁听后都会被感动。
然而在德清人眼里,土地文章是做不完的,只要人在大地上生存,尤其是中国多数人还在依靠土地发展和造就自己的家园与生活状态,那么“站立”起来的土地依然有做不完的更精彩的文章。
你或许还没有听说过“标准地”这词,可不是,它对我们这些土地资源的外行者来说,实在陌生。然而后来我才知道,即使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人,也是在近几年才慢慢熟悉这个词的。但是在德清和德清的普通干部群众中,早已非常熟悉它了。
“标准地?标准地就是带着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说白了,就是我们德清所有走向市场的土地都有一个‘档案’,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啥样,值啥价钱。这是我们德清的改革成果,也是我们在做土地文章上的又一个发明创造……”瞧德清人回答得多自豪。
他们确实值得自豪。
早在2017年8月份召开的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省长明确指出,“标准地”在德清试点后是成功的。自试点以来,德清县根据“市场化配置、政府强监督、亩产论英雄”的原则,围绕“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建立“标准地”出让制度,推动了市场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效实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
“标准地”就够新鲜的了,现在省长又在德清经验的基础上延伸出一个更实际、更响当当的词儿——“亩产论英雄”。
何谓“亩产论英雄”?并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对土地资源紧缺的江浙一带,论一个企业的实力、效益,不再简单地看你缴税、创收是多少,而要看你“亩产”多少,才见英雄本色。意思是说,企业很庞大,似乎财税体量也很大,可你占有的土地如果也很大,这样的企业是不该当英雄好汉的!
好一个“亩产论英雄”!其实讲的是土地资源的最佳、最高效利用率。
德清把土地文章做到了极致,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根:过去有谁把企业或一项经济活动与脚踩的土地大小来当作衡量标准嘛!
现在是。德清现在就要这么论英雄了!豪气,极致,一针见血,毫不含糊,彻底挤掉水分——彻彻底底地把改革“玩”绝了!
这就是德清和德清的改革劲头与精神。它的实质是:过去企业或单位想要一块地,满世界地去找各个部门,最后仍然无法得到结果,无奈只能选择一条路——找市长、找县长。“标准地”制度形成后的好处是:再也不用找市长、找县长了,你只需要找市场便是。科学规范的市场机制就是你想要的地的“轨道”,只需要顺着它行事便是,既省心,又省时,还省钱。
可在“标准地”试行之前,那些躺着的土地确实也“站立”了起来,然而它走的道有时也会偏,有时也会“栽跟头”,比如有的企业随意编个理由、设个项目,加上钱,就可以拿地,甚至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拿完以后到底在干什么、干成什么、干到最后又是什么,并没有人去追究。但现在不行了,德清“标准地”的试点就是要通过有效、合理与科学的机制实现对土地的标准化管理,那些非标准的土地买卖和使用行为,将被这一改革制度所阻断,它像一把无情而有理的利剑悬在用地和管地者的头顶,让你不得在土地面前太任性。
为了“标准地”试点和实验,德清县在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平方公里范围内提前完成区域能评、环评的基础上,选定地块、确定产业、明确标准,并完成能耗、环境、建设、亩产等指标的制定。“当时光是在计算土地的各类产业指标这一件事上,参与其中的计算机人员不下百几十个,时间不下百几十个工作日!你得一笔笔、一项项算出来,再进行分析、归纳和理出思路……”参与“标准地”试点的一位县国土资源局的人感叹道。
然而有关“标准地”的配套改革措施,远比其他改革复杂得多,仅管理“大法”之后的“小法”就有一串,比如《工业标准地奖惩办法》《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管理办法》《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严重失信名单制度》等,都得一一制定。为何如此烦琐?德清给出的结论是:“亩产论英雄”的导向,除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颠覆供地模式、服务模式外,还颠覆了招商模式,倒逼转型升级。同时“标准地”中环境标准与能耗标准的建立,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充分体现。
拍得浙江全省第一块“标准地”的启聚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了一座科创园。负责人张柏林先生在拍得这块土地时,需要用法律合同形式,保证对这块科创园地的每一亩地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少于340万元、每亩产业经济效益600万元、每亩上缴税收21万元、单位工业增加能耗不大于每万元0.5吨煤……这样的细致指标,使企业负责人张柏林在拍地时就强烈意识到了“谨慎用地”“从严用地”“高效用地”等概念,所以在日后企业的管理中,他必须心头时刻思考如何让“站立”的土地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这就是让躺着的土地站立起来行走的根本目的。
你瞧这德清,他们都做到了这个份上,它的每一块土地能不美吗?能不充满诱人的魅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