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当然是一种境界。
德清最终必定是一种结果,人和自然都喜欢的、向往的结果,也就是人民满意的结果,社会平稳而又超越一般发展能力的结果。
这一天是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的前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聚集于莫干山北麓的仙潭村,住在村口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景致万千的一片五星级高级民宿区。这片民宿区是国内著名酒店品牌开元旗下的莫干山开元颐居·地热森林度假酒店——它最初的名字叫“醉清风”。
其实我挺喜欢“醉清风”的称谓,因为真正能让你陶醉于清风的地方并不太多,但在德清随处可找。那天晚霞降临之后,最让作家们激动的有两件事:看萤火虫与看星星。尤其是几位从北京和杭州来的作家,看着一闪一闪、明明灭灭的萤火虫和星星,简直手舞足蹈,用他们的话说:在城里不可能有像仙潭这样清新的天气和湿润的环境。刚从西藏高原下山回来的二炮老兵、著名作家徐剑先生这一夜严重醉氧,其实其他人也都睡得特别香。远离城市的喧哗和污浊的空气,在德清这样的清新环境下发发呆、醉醉氧,实乃人生之一大极乐。虽说德清县域面积不大,然而能够让人如此“极乐”的地方,却有很多,仅莫干山南北就有大片山岭土地,那是周边村民们的家园,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息与繁衍的地方。然而千百年来,尽管他们拥有好山好水好风景,却无法富裕起来。后来开放了,有外面的人进村看看他们的风景,也买些农副产品,可是这样只能让当地百姓多了一些零花钱,却仍然无法有稳定的收入,更不容易致富起来。有些家里有年轻人的、心灵手巧的,还可以办个民宿,但多数农民则没有这样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本钱。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并不能带来根本性的脱贫致富,这个“瓶颈”过去的农民并没有感到不自在。旧时代的深山土地没有谁感兴趣,只有改革开放之后像莫干山这样的“清凉世界”让全世界人向往的时候,无数爱慕的目光才开始投向德清的那些“沟沟湾湾”“湖边塘角”了。很多有钱人想投资,更多的百姓想出让土地,然而农民的土地即国家的土地,国家的土地即使寸土,随便买卖也是违法的。
“醉清风”旧址曾经是一家镇办企业的老旧厂房,但土地属于仙潭村,镇企业早已倒闭关门,于是土地归入村里所有,百姓又重新拿到手里。可作为农耕地,那山口弯叉道上这么一块地,没啥可让人垂涎的。
“干脆,我买下办民宿吧。”有一年一位姓赵的先生跟村里谈,并且给出了让村里干部和村民们很心动的数目。“好嘛,只要你每年给我们的钱到位,地归你用。”干部和村民都赞同这事。
但办手续的时候,赵先生不干了,因为证办不下来。所谓“证”,就是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那张土地使用证。没有证,赵先生想在此办民宿的愿望根本行不通,道理并不复杂,没有那个证,他赵先生不能随便把那片约6亩多地、2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拆了建新房,而且即使偷偷拆了建新房,你没证就无法正常经营,因为游客来住宿你连发票都开不出来,这是做生意的赵先生无法接受的。
“我只好走了……”赵先生望着这片他钟爱的“醉清风”之地,心如刀割地挥泪而去。
仙潭的乡亲们这回伤得不轻。
“别急别急!新年一到,太阳就会变得温暖了!”那天,莫干山镇的领导,火急火燎地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找到县主要负责人,诉说仙潭村民们遇到的这件“伤心事”:本来村民们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钱,都准备开开心心地过个新年,现在赵先生一走,这笔钱就没了,你说这事闹心不闹心嘛!
“还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句老话:德清要发展,要解百姓的难事,非得迈开更大的步子进行改革!”县领导转头问莫干山镇干部,“今年县委、县政府15号文件,落实到哪一步了?”
“完全按照县里的布置,一步不慢,一步不落!”莫干山镇的干部回答。这个回答自然让县领导满意,因为在众多改革举措中,像2014年4月28日出台的被称为“德清城乡一体化大法”的《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2014年15号文件,在德清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事,最复杂与烦琐,而且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从15号文件中单挑一两条就可以知道德清人做的事的意义:
比如“建立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实施宅基地确权颁证,实施农村居民住房所有权初始登记颁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转让”。宅基地颁发确权证的意义,城里人无法理解,因为城里人除了房屋以外,没有任何公共地盘是属于自己的。而农村不一样,宅基地通常就如城里人的居住空间,谁要占领和挤挪了一部分,那是绝对不行的。宅基地从形态上讲又跟城里人的房屋不一样,它通常比较散漫,有的根本就没有边际,但在农房上是绝对有界的,这界内的地盘,谁敢侵犯,房主绝对是有拼死捍卫的决心和意志的。同时在农村的宅基地面积上,农民们一般又总想着向外扩——只要不受到强有力的阻止,扩界是常有的事。这种无序的状态是农村宅基地的基本状态。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朝代和政府把农民们的宅基地管理得那么好。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规范宅基地的使用,然而农民邻里之间的因为宅基地导致的纠纷仍然不胜枚举。曾经有位基层法院院长告诉我一个数字:农村宅基地案件占农村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之多。这足够证明农民们对宅基地的关切度。改革开放后,农民们的日子好过了,宅基地不再是寸土必争的事,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搬往城里生活或者全家人都不在农村住的人,想把宅基地卖出去、租出去或者抵押时,竟然没有哪个政府部门来赋予宅主宅基地权证,也就是说,无法对宅基地进行估价。
很多事,没有证就不好办。德清的这一“城乡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其实是一次重大革命。有了证,宅基地的使用权范围就宽泛了,它还可以抵押、租赁等,有利于经济活动更深、更广地开展。
“城乡体制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户籍制度改革。德清的方案是:让农民身份一下“脱土变洋”,即由原来的农村户口全部变成城镇居民户口。
“我要哭了!我要哭了……呜呜……”真的有农民在拿到城镇居民户口本时,直不起腰,瘫坐在地上,痛哭起来。有人告诉我,这个农民当年曾经与青梅竹马的女同学恋爱,正谈婚论嫁时,对方进城去“接班”(当年有一种接替父母而成为工厂职工的制度),所以户口从农村迁到城镇。户口在20世纪的中国,就是城乡居民之间的一条鸿沟,拥有城镇居民户口,对农民来说,就是当时的“中国梦”。因此这位老兄的姻缘红线被硬生生扯断了……
有没有城镇居民户口,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人的尊严的分界线。在我们成长的那些年代里,看过太多这样的悲喜剧:一个残疾人,因为有城镇居民户口,可以在农村挑一个花一样的姑娘回家;相反,一个英俊的农村小伙子,你看中了城里的姑娘,对方也爱上了你,但因为没有城镇居民户口,你只能放弃爱情。
这是何等的城乡差别!制度不改,天理不容。
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原来常说的十三亿人口中,至少有十亿是农村户口。谁有这能力和魄力改变这一现状?有。中央的改革一直在往前推,然而到底如何做,怎么做,做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依然在摸索中,至今广大的农村仍然没有推行到位,而德清同样又是率先完成了这件天大的难事!
时间是在2013年。德清走在了全国最前面……
“那一年国庆是德清农民们近几十年来最开心、最激动的一个国庆,因为就是在那个国庆前的9月30日,我们德清县公安局系统的户籍登记信息库里,第一次将全县43万人的身份标识统一成了‘居民’,除了家庭户和集体户的区分,再也看不出‘城’与‘乡’的差别了……”公安局老局长如此感叹而激动地描述,“它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振奋人心的事!”
过去常听说一个农民梦想“农转非”好比登天,如今德清借着改革试点的契机,让全县几十万农民一夜之间实现了“农转非”,这对德清来说,不就是“一夜跨越千年”嘛!
人是有尊严的,尊严有时比黄金还要贵重。
七年前,德清为了几十万农民们的这份尊严,一下把“乡下人”“农村人”的帽子甩到了莫干山东边一百多里外的大海之中!
然而作为实施此项重大改革的责任主体的县委和县政府,其实面临的难度与风险极大,因为弄不好就可能矛盾重重,好事变坏事。“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坏事呢?”我有些不解。
县长告诉我:“这得产生很多的财政新支出,比如医保、公安等配套!你不能简简单单给农民们发一个五毛钱的证就完事了,你得把城镇居民应该享受的一些待遇给农民们补上呀!一项项的补呀——这不就要钱嘛!”
“那你的钱从哪儿来呢?”我好奇。
“靠自己创造呗!所谓试点,就是让你试着来,你试成功了,就推广你;失败了,肯定不会推广,也说不准下次再想搞其他试点就没门了!”
原来改革试点压力很大呀!
当然。改革就是革命。革命成功了,有庆功酒喝;失败了,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县长很有水平,回答得形象又准确且扼要。这一年的“城乡体制改革”目标是这样:
农村居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得到切实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得到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得到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可自由选择到城镇落户。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机制基本建立,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目标仅两百来字,然而真正要做到、做好、达标,这中间的路途漫漫呵!
德清的干部告诉我,三年后,这些目标全部实现,而且有些指标还超前完成。比如原来方案上所说的“到2017年,农业从业人员比2012年减少5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0%;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0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等几大指标,省改革试点考察评定组来德清考核后,得出结果是“全部达标”,满意率在95%以上。而其中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在2013年则远远超出了 50%的比例,接近100%的水平。
德清县从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户籍人口的农业县。农民们——不,德清居民们骄傲地告诉我他们自当了城里人后的种种好处:看病花的钱少了,许多城里人的待遇他们也都有了。比如舞阳街道灯塔村的沈伟国说,他一直在城里打工,想在县城落户,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暂时买不起房子,于是想租保障房。但由于是农村户口,想租保障房的申请却没哪个部门能批准。“户口一变,我就第一个跑到申请保障房的部门去摇号,结果第一个租到了保障房,一个月的租金只要300元。我现在住的就是县上专门给居民户口的缺房户建的公租房,很舒坦,让我在城里打工更安心了。”如今的沈伟国通过劳动也致了富,全家人住上了更宽敞的新房子。
一项改革带给人民群众的,可能是十个好处、百个方便。“我们那么热心改革、那么专心试点,就是希望哪怕有一点儿能够为百姓的利益提供方便和好处的事,就去努力争取,努力实践,努力推广……”县委书记、县长如此说。
德清就是这样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走到艰难处、险峻处,他们从不犹豫、从不回头,一直到奋勇越过险峻和险滩后,他们看到的是更宽阔和更光明的新天地……
这一年莫干山镇干部所关心的“土地使用权利的入市”问题也是如此。这一诉求,其实也是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延伸和向深度迈进的关键性一招,即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这其实比户口改革要复杂得多。
在这改革的关口之上,中央《有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71号)恰逢其时地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下发。
及时雨啊!莫干山镇的干部和德清县领导如沐春风、如遇及时雨,于是及时向省政府申请这一改革的试点。一切如愿以偿。最后经国家层面的批准,德清成功入选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次影响巨大的革命,因为农民即使解决了城镇户口后,他们并没有离开土地,土地仍然是他们的生命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不能入市等,与农民们的利益关系极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县改革办和农村口的十几个部门,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直接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连轴转”的调研与无数次反复论证,于2014年上半年,以德清县政府名义,推出和发布了一揽子的政策设计试点意见,制定了“一办法、两意见、五规定、十范本”的农村土地入市政策体系。“一办法”是指《德清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体系的总纲,对入市相关政策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两意见”是指农村土地民主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五规定”是指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定、出让地价管理规定、异地调整规定、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和使用规定、入市收益分配管理规定等。“十范本”是指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操作流程过程中涉及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申请书、审核表、决议、核准呈报表、核准书、使用权招标出让公告、出让须知、成交确认书、出让合同等范本。
同时一起建立的是将全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统一纳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与此相配套的是多方协同的入市监管制度机制。如此在顶层设计上为细化试点方案厘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为农村经营性土地入市扫清了所有障碍。
“当——”2015年8月19日,当响亮的铜锤在德清县土地交易大厅落下那一刻,申请交易仙潭“醉清风”项目4040平方米土地的赵建龙双眼热泪盈眶,悬在他心头的数千万投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在他上缴完307万元土地使用费后,县国土资源局向他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证”(浙江省德清经集用〔2015〕第00000001号),仙潭村对这块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40年。
“来,这卡上是180万元贷款。你收好了!”当天,赵建龙可是喜事连连。有了证后,县农行立即向他发放了这笔贷款。据悉,这也是全国第一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在德清,农村经营性用地的“第一锤”,给整个德清乃至全国农村送去了史无前例的喜讯,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三次“土改”(第一次是解放初的土地归还给农民,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分田到户)。
“德清试点先行的第三次‘土改’,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对农民最有实际利益的一项革命性举措,因为它解决了农民手里的土地使用权能够转化成合法的金钱的问题……”专家们这样评价。
不用说,赵建龙的“醉清风”是醉起来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又把自己弄醉了——开业以来,每年收益上千万不用说,仅向当地缴税就达300万元以上。仙潭村的农民也得到实惠了,因为正是赵建龙所缴的那笔300多万元土地使用费,按新的政策,村里可以获取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有200多万元收入。仙潭村后来火爆起来的风景区、民宿建设,都源于这笔集体收入。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推动了全村的经济机器的运转,现在村收入每年都在二三百万元以上,更不用说村民们家家户户办民宿获得的收益。
这就是“第一锤”的魅力。“第一锤”响起之后,给德清带来的好处更是颠覆性和巨浪般的——
“我们在仙潭敲响‘第一锤’之后,就立即对全县所有村进行了普查,对‘哪些地可入市’‘谁来入市’‘入市后的钱如何分配’等进行了大摸底。共摸清了1881宗10691亩存量经营性建设性用地,并通过‘一村一梳理’‘一地一梳理’,排定了1036宗5819亩地可直接入市,从而开启了全县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之改革快速道和常规道建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郭志伟介绍说。
“走,我们去德清看看!”2016年6月3日,中国银监会、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15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县(市、区)代表到德清调研,几天下来,他们对德清的经验大为赞赏,异口同声地称其为“农地入市先行者”。
是的,先行者的步履是铿锵而有力的,它的回声让“名士”莫干久久激**,也让神州五岳劲风浩**,更让千古沉睡的土地重生——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伟大事件:一“证”,能让农村的土地活起来,这在过去的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然而因为一“改”一“革”,去掉旧的规章,换上新的方法,于是德清的农民们最先感受到原来脚下的那些死气沉沉的土地,一下鲜活起来,于是那些旧矿山地、偏坡田,也一下成为“金疙瘩”……
洛舍镇是远近闻名的“钢琴小镇”,其东衡村是德清钢琴产业的发源地。经过20余年的发展,钢琴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产业,然而,因为这一新兴产业都是农民经营的,建厂用地成了一个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曾经也有投资商想把东衡的钢琴业搬到外地,比如县城和镇上,但因为东衡和洛舍钢琴是土生土长的一个奇特现象,谁想搬走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东衡钢琴业如何发展?因土地建设无经营性许可证,农民们建厂受到严重阻碍。建大厂房、办规模性的钢琴厂需要贷款等融资环节,可土地不能作价,农民钢琴厂长们就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山,越不过这座融资高山,对钢琴业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