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真的遇见心目中的“吾乡”了。它便是禹越镇的三林村。
第一次到三林村我便喜欢上了它,这是因为此处有个很雅致的漾边咖啡馆。你想,再好的城市里,你也不可能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享受着田野里吹过来的清爽之风,那风中还能闻得见稻香味。最惬意的是,旁边还能留宿,它既不是“农家乐”,也非“洋家乐”,它是三林村和杭州一位大学老师共建的一栋公寓式住宅,当然是宾馆式的。它很卫生,又具有浓厚的农家田园色彩。然而,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三林村最吸引人的是村中有一片数百亩大的漾,那是被绿荫裹着的一颗翡翠,它清澈见底、水天同色,加之有两个漾中孤岛,那小岛上是参天的树木,恰是鸟儿筑巢的绝佳之地。而这些年德清大环境的改变,也让四野之鸟纷纷聚集此漾,三林村的漾面成为它们的栖息地,久而久之,三林村成为“白鹭之乡”……
后来,远近的一群群不曾相识的人们跟随着白鹭,纷纷来到三林村。他们在此观鸟看景,享受着漾边的幽静与雅致,以及从田野中吹来的带着稻香味的清风。这期间,有些城里人就向村上的农民提出,希望能借他们的房子在此住上几天,热情好客的三林村村民们就大方地打开宅门,说:只要不嫌弃,随便住,自己挑,想吃什么就说一声,我们到水塘里去捞,我们到地里去拔……好客的三林村人和热情的游客之间,就这样一来二去,无心插柳竟然柳成荫,这三林村慢慢成了一个散客旅游点。
有一天,一位杭州来的大学老师驻足此地,他的目光和双脚都被三林村的那片漾面“吸”住了……后来他干脆放下行李,留了下来,并对村主任说:“我想在你们这儿建个家,像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家。”
村主任高兴了,说:“你是城里人,大学老师,你能看中这儿,是我们的福分。你想建啥样的家,你自己弄!”
“弄”,在德清话语中的意思就是“做”,自己弄,就是自己做、自己动手。
三林村乡亲们的豪爽与真情让这位老师深受感动。他,便这样留了下来,甚至把自己的身家财产,连同身边的一堆学生也一起带到了三林村……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马军山。现在三林村的乡亲们都知道他。他也成为以三林为家的远道而来的万千“白鹭”之一,特别受当地人欢迎。
当年,马老师这样问同学们:“白鹭是高贵之鸟,对生存和繁衍环境十分讲究,它们能将此地选为栖息地,证明三林村和这片漾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胜于周边所有地方。我和你们将一起在这里建一个与鸟为伍的新天地,愿意吗?”
“跟随老师——听您的!”同学们如此异口同声。
“好,现在就开始动手干!”受到鼓舞的马军山老师激动地握紧双拳,向晴朗的天空高呼起来,“我们要在这里与鸟为伍啦——”
“扑扑……”不知是受惊还是意外的喜悦,顿时漫天的白鹭盘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头上,又同声“嘎嘎嘎”地欢叫起来……那一幕让老师和同学们吃惊,也让三林村的乡亲们有些意外,后来有老乡说:这是鸟儿在“认亲”——它们第一次落定在三林村的这片漾面时,也曾在村庄上盘旋了好几十分钟,最后才群体落居于此。
第一次到三林村已是傍晚时分,村主任接待了我。“现在这个时间最好了,我们边看白鹭归巢边聊吧……”年轻的村主任说。这个提议令人心动,于是也催生出后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一篇短散文《万鸟归巢》。不想此文一出,三林村名声大振,看鸟的游客增了不少,于是我也成为这个村的特别客人。而我总会不时想起那无法忘怀的壮丽而温馨的场面——万鸟归巢的情景:
提起鹭鸟,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并不陌生。但数万只鹭鸟一起朝出晚归,如此浩大的阵势还真没有现场目睹过。
此时,太阳正缓缓西下,等待鹭鸟归巢的人群,如期待一场盛大晚会的开始,心情异常兴奋。四周此起彼伏的欢快的蝉鸣与蛙叫,像一曲曲交相辉映的前奏和预热,将现场气氛渲染得更加热烈。夕照辉映下的流云稀疏翻覆,显得天空格外寥廓和磅礴。绿荫环绕的漾面上(当地百姓将一片片湖面和河塘称为“漾”)波光粼粼,水面上映出的天幕,似乎增加了几许神秘……
“快看,来了、来了,鸟儿开始归巢了!”站在我身边的年轻村主任指着天空,声音溢满激动,指引着我们观看万鸟归巢最震撼人心的场景——
“呀,真的啊,它们开始回‘家’啦!”
“一队一队的啊……简直如滑翔机般俯冲而至!”
或许都是第一次观赏鸟儿归巢,人群里的情绪顿时亢奋起来,大家一边争先恐后地挥手指向鹭鸟滑过的天际,一边又忙不迭地举起手机想对准那些从四面八方“噼里啪啦”似擦着我们的头顶发丝而过的飞鸟……
天呐!鸟儿归巢的场面竟是如此壮观,如此浩**——
最先行的几小队鸟儿在落停漾中央的那片樟林小岛后,便“叽叽喳喳”个不停,仿佛它们在为后续伙伴的到来做晚餐的准备。接着是几大队的鸟群,在漾面上盘旋舞动几圈之后,滑行般地散落在丛林之端的一片树梢上,与先前栖停的鸟儿一起欢腾雀跃地交流着如何迎候下一波正在飞途中的更大伙伴队伍……而此时,暮色已渐浓,绿林深处像挂满了一盏盏白炽灯,那是候鸟们在为即将夜归的鸟群标识归巢的方向。那些早归的鸟儿,以超乎想象的热情和期待,用清脆和高亢的雀跃声,愉悦而欢快地等待着、迎接着。
“太阳落山前的20来分钟是归鸟最多的时候,你们快看,又来了,又来了……”没等村主任话音落下,顷刻间,不知何处而来的飞鸟,像一片片翻卷的流云,将渐黑的漾面上空映得洁白。随之,在我们的耳边,是一阵阵宛若倾盆大雨般的猛烈呼啸声,而在声响中又明显跃动着一种沸腾和磅礴的欢欣。那些流动的“白云”,如三九时节的雪片,洒洒扬扬地飘落到漾面,眼看与水面相撞之时,它们又迅速升腾至樟林之巅,在广阔的天空尽情地舒展其优美的舞姿,这才是真正的羽翼遮天、浩浩****的万鸟归巢之景,让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啊,落雪啦!快看那树丛上——全是白雪呀!”
不知谁惊呼了一声,站在观鸟栈道上的人群纷纷随声望去,于是又掀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欢腾:“真是穿越时空了,简直是大雪压青松啊!”
可不,方才还是绿意浓浓的樟树林和桑树园,现在变成银装素裹的一片“雪景”……
“它们全都安然回家了!”村主任舒畅而又自豪地告诉我们。
“鸟儿们真有纪律啊!”不觉间,太阳已完全躲到了地平线下,最后一抹余霞也将整个美丽的村庄送进了宁静的傍晚。我却心中仍存疑问,小村庄中央的这片并不算太广大的绿色田漾,竟然会吸引如此多结群而归的鹭鸟!更让人惊叹的是:它们并非在这里临时栖息,而是认它做自己的家园,且是充满了温馨情感和依恋的家园……
一弯明月已挂上天空,漾面上闪动着繁星般的波光。鸟儿们已不再发出叽叽喳喳声,而是碎嚼着轻柔曼妙的窃窃私语。那片郁郁葱葱的樟树林和桑树园,也在微风摇曳下,变成了鸟儿栖息的宁静家园……“欢快一天后的它们,现在要进入‘私人’空间了。我们也该回程,去尝尝村上的农家晚饭了!”村主任热情招呼着我们这些余兴未尽的观鸟者。
饭桌上是清一色农家自种菜,不奢华却很丰富。德清三林村和周边有一万八千多亩大大小小的漾面。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农民除了种地,便是养殖各种水产,所以我们的饭桌上都是农民刚从地里采摘下的各种新鲜蔬菜和他们自养的鱼、虾、鳝等湖鲜,吃起来方便又新鲜。当地村民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平日里吃的家常菜哩!”
“难怪白鹭鸟喜欢在这里栖息,原来这里有丰富的湖鲜和田间食物哟!”我不由感慨。
“是啊,白鹭这种鸟儿非常讲究和挑剔栖居环境!这些年随着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鹭鸟也就越来越多了。”聊天中,我们也知晓了村主任的名字,她叫姚芳连,是土生土长的三林村人。谈起白鹭鸟的习性和栖息条件,姚芳连如数家珍:“一是得有足够多它们喜欢的食物,我们这儿的漾上有丰富的水食可供鸟儿生存;二是村上大片大片的香樟林和桑树园等绿荫,可供它们在此栖息和繁殖;三是宽阔、宁静的田野和村庄……”
“白鹭过去也一直在村庄上栖息吗?”这是我特别想知道的。
“哪里!从我记事到前几年,就没见过这么多白鹭在这儿栖息过。”“70后”村主任回忆道,“听父辈说,过去村上只种水稻等粮食作物,漾面上也只有单一的水产,生活在村庄里的人更不注意绿化环境,啥都是光秃秃的。我们小时候所见的天上飞的偶尔有些麻雀,其他鸟儿就见不大着了!”
“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了这么多鸟儿来村庄栖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太有意思的变迁,便问道。
“就这几年我们响应上级建设美丽家园、振兴乡村的号召开始的……原来我们村可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说起这,还得感谢我们的领头人、村支书沈炳奎。”姚芳连介绍,三林村是2001年由三来与茅林两个村合并后新组成的村庄。沈炳奎出任村支书时,三林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环境脏乱,种植单一,村民以养蚕和种田为主,收入微薄,中青年人大多数外出打工,村上只剩些老人和孩子。
“那时,村上的人都不愿意留在家里,更不用说远方的鸟儿来栖息了!”姚芳连感叹道,“沈书记当时接手三林村时,全村的年收入不足4万元,欠款却高达600多万元!”
怎么办?唯有号召村民们举起改革旗帜,树立奋斗信心。
机会来了。这一年,一条“S13”高速公路横穿三林村,但当时村民却因修路占地而聚众抗议闹事。沈炳奎冒雨骑上摩托车赶往现场,不料天黑路滑,车子一头摔倒在泥沟里。当沈炳奎满身是血、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村民中间,用了数小时细致耐心地给大家讲清修建高速公路对村庄建设的意义时,聚众闹事的村民终于转过念头,明白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
有了通往外界的高速路后,沈炳奎带领村民们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标准规划,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心村。
三林村有水有林,但过去缺乏统一规划,又因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多,污染严重,水质差,加上种植的农作物又单一,不仅村民们收入低,而且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差,连村民们自己都嫌弃。恢复清澈的水面,绿化村庄环境,优化种植品种,清除污染作坊,“美丽家园”建设从此拉开战幕。
经历数年拼搏奋斗,三林村的漾面清了,青虾、黄鳝、鲢鱼和甲鱼等数十种水产满塘,而这些都是白鹭特别喜欢的食物。村民们宅前宅后的绿化更是成效显著,可谓“墙外绕扶疏,绿荫皆桑麻”。过去,当地姑娘出嫁时喜欢用香樟做嫁妆,而如今成片的樟树散发着沁人的清香,伴着颗颗饱满鲜嫩的桑果,吸引着远近百种鸟儿纷纷迁徙而来。白鹭鸟是其中最先光顾的一种“先头鸟”,开始是百来只,后来是几千只,再后来是千千万万只,它们徜徉在三林村的绿荫树梢间,组成了浩大无比的鸟世界——这,才有了如今游人们每天早晚可见的万鸟出巢和万鸟归巢的壮观场面……
“村庄美了,村上一批批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来了,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家园创业。因为他们的辛勤创业,家园又被建设得更加美丽。因为三林村越来越美丽了,飞来栖息的鸟儿也越来越多了,一直多到变成可以观赏的奇景。”姚芳连骄傲地朝我挥挥手,“咱们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说吧!”
“村里还有咖啡厅?”我很是惊诧。
“当然。还有舞蹈排练厅、学生训练营……”姚芳连带我顺着月光下的明亮路灯,指着一排排时尚又崭新的房子说,“这里原来是村上的一家旧厂房,杭州来的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马军山老师把它改造成了乡间咖啡厅和小学生艺术训练营地,生意好着呢!”
如今的乡村有着太多令人意外的事情!走进那栋房子,只听里面乐声阵阵,原来有几十位省城杭州来的孩子们正在排练舞蹈……再往里面走,便是一间足有近百平方米的咖啡厅,优雅的环境里,坐着十几对年轻人,像是城里的大学生,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独自操作着电脑。在一个角落里,还有三位一眼看上去便知是本地人的村民,他们正满脸笑容地喝着咖啡交谈着什么……
“这咖啡味道怎么样?”我好奇地上前询问那几个村民。
“开始喝时苦。现在越喝感觉越有味道了!”其中一位村民说,他的话引来众人欢笑。
“这就是省城来的马老师。我们三林村现在这个样,全靠马老师和他的团队设计与操办。”姚芳连向我介绍坐在最里面的一位正在摆弄着电脑的长者。
“马老师好。”我握过马军山教授的手后问,“你怎么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又怎么想着把村庄打造成今天这么美丽的‘白鹭水乡’的呀?”
马军山老师笑笑,给我斟上茶后娓娓道来。两年多前,他带学生到德清实习,是被这里的鸟儿带到了三林村。“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鸟儿栖息在这个村庄的漾间绿荫之中,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于是就带着团队在村上扎下根。干着干着,鸟儿也越来越多了,外面的人也跟着一拨一拨地来了……甚至还有台湾来的美女!”马军山正说着,一位手中拎着一个塑料袋的年轻女士走进了咖啡厅。
“她就是这家咖啡厅的老板,台湾来的养生专家王淇小姐。”马军山老师介绍道。
“北京来的大作家?太好了!今晚我用这道菜招待你们……”这个叫王淇的台湾女士边说着,边将塑料袋放在我面前,然后从里面拿出一把青嫩的叶子介绍说,“这植物大陆没有,是我从台湾引进来的。它叫武吉斯,我给起的名字!”
女养生专家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继而道:“这种植物含有人参皂苷与何首乌的合成营养,它全身都是宝,叶子可以食用,果实是珍贵的营养药物,又是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能让种植的人发家致富。”
“原来王女士也是只为三林村百姓办好事的‘美丽之鸟’啊!”我开玩笑道。
“是。王女士很不容易,她一个人大老远从台湾跑来为我们村上百姓创业致富送来宝贝,村民们都称她是‘宝岛来的致富鸟’!”姚芳连的话,惹得王淇女士满脸泛红晕,连连道:“我才‘飞’来不久,刚刚开始……”
可“才飞来不久”的她,已经让这个“万鸟乐园”的村庄多了一种“致富鸟”。咖啡厅内,我们还品尝到了台湾飞来的“致富鸟”自己独创的一个冰激凌品牌——白鹭丝女孩。
“口感软糯丝滑,味道淡甜清香!”我抿了一口,感觉很是独特。
当晚离开三林村时,夜色已完全淹没了大地。当我乘车离别这初识的小村庄,回望“白鹭水乡”振兴美丽乡村的“村创基地”时,看到的是一片明灿灿的灯光和熙熙攘攘的游人,以及广场上仍在欢快跳舞的村民……而此刻我最惦念的是在这美丽村庄的夜幕下正酣睡着的万千鸟儿,它们筑巢在此是多么幸福啊!
正式到三林村采访是2020年7月底。
才一年时间,三林村又变了个大样,而最突出的变化是“万鸟归巢”已成为该村的一个旅游品牌和精神标签。马军山老师和他的团队正好那天也在,“我们正在与村上一起规划一个以‘万鸟归巢’为主题的白鹭观赏旅游度假村项目,力争将三林村打造成一个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点。”马军山老师的雄心壮志越来越大了,而跟随他来到三林村筑巢的年轻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三林村已远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行政村概念。我们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延伸“智慧大脑”的大数据功能,使三林村朝着地上、地下、天上、水中的数字化立体式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村支书沈炳奎这回亲自出面来向我介绍,其中最让他自豪的是他们村已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数字化示范村。“走,去看看我们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办的‘三林村数字乡村研究院’!”
沈炳奎书记的话让我暗暗吃惊:村里办数字乡村研究院?可不,在一栋白色建筑前,我清晰地看到了一行“三林村数字乡村研究院”的大字,而且清楚地写着:浙江大学与三林村联合主办。
相信许多人与我一样,见了这个浙江第一、全国也是唯一的乡村办的数字乡村研究院,一定会产生不小好奇。走进去,才知数字乡村建设奇妙无穷——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改变。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惊鸿一瞥,这片国际化山水田园热土,早已镌刻下令人惊叹的巨变。时至今日,德清共承担了8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在德清扎堆,产生了大批可复制、能够推广的改革经验。作为改革试验田,德清县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了发展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县域治理的前列。三林村作为德清的改革先锋,以更高的标准勇挑重担。从“机埠改革”到“五水共治”,从“尾水治理”到“芯片鱼”,从“乡贤”到“农村网红”,从“美丽乡村”到“数字乡村”,三林村从曾经的负债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如今更是屹立在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融合的潮头,努力建设数字乡村先进典型。这里有江南水乡的清澈柔和,却也能在改革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这一段研究院的“序言”,是德清县一个乡村朝向数字化社会迈进的一份宣言书,它透着中国农民和德清人的豪迈与志向。而在这座“数字乡村研究院”内,我也见识了什么是中国农村的数字化社会。
一套标准体系下的“乡村智脑中枢”,下面分设三个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大数据平台、智能交互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数字化的“一张图”“一朵云”“一张网”和“一部手机”;大数据平台包括植物工厂、数字鱼;智能交互平台包括无人驾驶车、智能农机、导游机器人、智慧路灯、共享直播、抖音村、互联网医院、数字生态监管、智能垃圾分类、数字村民等模块。
“数字乡村”建设其实有着既复杂又能让农民们“一目了然”的具象感。沈炳奎书记现在是“数字迷”了,他能滔滔不绝讲一个小时的“数字经”,归纳起来大概就是:1+1+6+N,即1个乡村发展指数,1个乡村智慧大脑平台,6个大场景,N个应用……这其中,“发展指数”是核心与关键,它包含了5大体系、15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
“老百姓是最讲究实惠的,他可不信你吹到天边的牛,他就看你脚跟前的事。所以我们的数字乡村发展指标,具体到每一户家庭、每一个村民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幸福达标指数,而且绝对要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摸得着、看得见……”沈炳奎说。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村里与马军山老师共同谋划的一个新的扩大乡村旅游项目,涉及20多亩地,有关为什么要建这个项目、为什么要征集这20多亩而不是另外20多亩等一系列问题,都要用数字与图表制作出来,然后放在村民都认识的平台上,让所有拥有表决权的村民们都能提意见、发表看法,最终大家一起举手表决。当然如果你有什么不愿公开表态的不同意见,就只需轻轻按一下鼠标便是,简单而明了,百姓人人都会。心中想说、想干的事,尽情表达。
数字治理其实就是这样“心直口快”“有啥说啥”“明明白白”“简简单单”……老百姓喜欢这样参与社会事务,不像以前,心里有话,常常碍于面子,抹抹嘴把话咽了回去,事后又感觉一肚子气。
“现在我们全村上上下下、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什么事都通达清晰、正气昂扬、和睦亲善,啥事都清清爽爽,就像晴朗天一样……你看我这个书记现在气色是不是比上一次你见到我时好多了?”不善言辞的沈炳奎书记竟然这样问我。
“是,你气色红润多了!”可不,他变样不少。
沈炳奎笑了,从心窝里发出的笑。“别看村子只有三四千口人,但张家短、李家长的事不少,尤其是村上的发展,涉及每家每户。过去我们干部全都跑断一双腿,也未必把百姓的事情都做圆满了,都做到了家,都做到心里有数了。现在不一样,推行数字化管理后,我手机上的‘三林村数字平台’,就能一机管天下,事事都可在上面一目了然,张家李家的那点事儿,只需轻轻一点,就跳到眼前……当然,有些事情有时也会出现‘短路’,这还得靠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旦思想工作做通了,百姓就会给你把‘短路’重新接上……”沈炳奎的手机,成了他现在管理村庄的“掌中宝”,他说他现在才真正像村上的“大脑”,啥事都与全村的“身子骨”连着,而且不能随便停下来不转动。“即使睡觉休息了,村上有一点点儿动静,‘警钟’就会鸣醒你,你这‘大脑’就得立即启动了解情况,指挥推动解决问题的程序,直到圆满完成任务为止。”沈炳奎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了三林村每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能够被激活的细胞,激活了每一个村民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行为,也激活了全村人共同富裕的梦想。
“三林村的发展这些年一年一个台阶,就是在数字大脑不停地旋转之中获得了进步与生机……”沈炳奎的这句话,掏出了三林村发展的密码。而这,也正是我所看到的德清农村大地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中的一个异常**的时代变奏曲。其音其律,优美而动听、**而悠长,彻底地改变了40余万德清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使那些过去一直被认为没有生命、默默无语的山与水,开始发声,生机勃发,撒香卷尘,吟诗舞歌,让田野与山水如抹上了一层璀璨金光,独秀于富饶的江南大地上……
事实上,德清的“智慧大脑”所延伸出的“数字乡村”,有着许多理性的经验与规范的条例,它才是可以被复制与学习的经验,并不像文学那样只有冲动的**和梦幻般的描述。从2019年以来,德清县围绕“三治融合”“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提出了打造一个统一的数据底座,构建“一图一端一中心”应用体系,推动五大领域数字化的乡村数字治理整体构想,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全域覆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数字赋能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子,获批全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和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2019年,德清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创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5年位列全省首位。这自然得益于他们全力推动“大脑”工程。
有些听起来很乏味的做法,其实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从底层入手,以数字化重塑乡村空间形态,使得基层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通过采集各领域数据、搭建可视化平台,构建了覆盖全域、全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协同的县域空间一张图,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这其中,有我们曾在上文提到的打造一张“物联感知网”。它的作用,就是以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数据为基底,完善农村的耕地、水域、林业、农房等资源数据,叠加覆盖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分类、交通设施等物联感知信息,将粮食、水产、畜牧等产业布局融合在一起,实现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全天候监测、多维度记录”。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实施“数据治理沃土计划”,打造一个“数据归集池”。这样把政务数据接入、现场数据采集和物联感知设备推送等渠道归集水、空气、垃圾、出行等282类数据,构建村民、地名地址等专题数据库,从而加速推进了乡村治理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打通民政、交通等58个部门数据,从而构建出了乡村治理数据的坚实底座。打造的第三张图是“孪生镜像图”。它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全领域数字化空间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其目标是实现对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乡村治理等五大板块的可视化呈现,这就是德清人常说的“数字乡村一张图”。有了这样“一张图”,就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衍生出许多具体工作图,如“疫情防控一张图”。德清的疫情防控做到滴水不漏,依托的就是创新实施了智能数字化的“健康码+地名+网格化”的精密智控模式,这一模式把德清城乡特别是农村的每一扇“小门”把控得牢牢紧,谁也别想轻易“破门而入”。
“大脑”支配下的数字化智能社会,其实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推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在三林村乃至德清所有乡村,我看到的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激发产业的巨大活力,让人心潮澎湃。因为数字技术被应用于村庄发展之后,大大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与农村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了乡村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在如此强大的革命性经济新形态下,德清的智能农业全面实现了优化拓展,先后建成智能农业示范园区10个、智能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完成数字化融合农业项目18个,农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以上。同时又围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工程,创新推出“芯片鱼”“芯片田”“芯片塘”等一系列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智慧监管平台,环环紧扣地建立起了“从农田到餐桌”追溯体系,成功首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从“产业”再到“产村”,这是德清乡村数字化的提升版。他们依托“数字乡村一张图”,沿莫干山打造“国际乡村未来社区”,用数据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以“地理信息+社区营造”创设涵盖未来邻里、生活服务等场景集成的新型社区功能单元,以“物联网产业生态+5G互联网技术革命”实现数字化软硬件全面布局。听起来,上面这些句段很“技术”,如果将其以形象语言来叙述,那就比较容易了:比如在德清全域境内,他们已经在推出全域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的示范区建设,也就是说,未来你到了德清,只需按照自己的心愿,在电子屏上点几下,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上全自动化智能车,去往你所想去的任何一个景点或居宿地,这种智能化的“全域出行”给人带来的是全新的未来世界的感受,它浪漫而令人神往,省时又省力,开心又惬意。另一种生活性的景观是由数字化实现农副产业的产销融合。电商、线上销售、直播销售等形态所组成的“电商+合作社+农民”“电商+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新型产销模式,有效实现了产销精准对接,使百姓获得增收。比如疫情期间“我德清”应用端开通后,“德清人买德清菜”的板块火爆异常,通过贯通产销路径,既缓解了农民销货的压力,又解决了城镇居民买菜难的问题,有人称此乃“德清疫情一曲温馨之歌”。
数字化乡村最终实现的是百姓们的幸福感。坚持发挥数字技术在优化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设应用场景,有效地回应了百姓的种种日常需求。百姓们给我讲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是“大脑”打通了他们与政府之间的通道,即“一站式公共服务”通道。从“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措施,到现在政府有关民生的审批程序事项达到了“就近跑一次”的目标,人民办事变得越来越便捷,凡是涉及助残服务、退役军人、养老服务等34个民生事项,都能村上办定。村民们通过“浙里办”可以申请农村建房、公积金查询等掌上办政务服务;通过“我德清”小程序获取挂号就诊、求职招聘、公交实时查询、12349养老服务等本地化生活服务;同时,通过“我德清”平台中的随手拍、随心问,建立起了高效便捷的村情民意线上互动渠道。其实,德清数字乡村的架构和所构建的闭环式民生治理链条,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他们还正谋划建设“平时综合治理、战时应急指挥”的全周期管理的县域(乡村)数字治理中心。此数字系统将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打造全流程数字化“三服务”,整合各镇(街道)、相关职能单位力量,分层分级、统筹调度、协同解决乡村治理各领域事务。乡镇基层干部只要通过“浙政钉”和“掌上基层”,就能建立问题事件的“收集—交办—办理—反馈”闭环处理机制,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关切问题。同时实现全流程“一图”实时呈现,打通村民端、基层治理端、后台决策端通道,实现诉求在线直达、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县通过这一系统,共答复解决问题3646余件次,满意率超97%。
设想一下:你还有什么事在高超的智能数字化体系中没有想到的?既然“大脑”在设置时,已经把人民的每一个意愿都精心考虑到了,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然满足多多、幸福满满。无须赘述:“大脑”一旦运营起来,德清全域里的每一块热土、每一片山水,都将被**所点燃、所点活……这就是我看到的今天的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