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德清清地流 何建明 2701 字 6个月前

下渚湖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人群聚居区,不让人住的湖泊,并不是最好的湖泊,只有与人共处又共美的湖泊才是真正好的湖泊。下渚湖会是什么样,这是我所关心的。或者说,在生态和旅游成为社会都想利用的两大资源时,身在其中的百姓如何做到既好好地生活下去,又保护好符合标准要求的环境与生态,这其实是有很高难度的。那么,沿河沿湖一带的百姓,又是如何做的?做得又怎样?

我晨跑的目的,其实大半心思是想为这解谜的。

大约早晨6点我就出现在沿河村村委会旁的那条公路上……路上偶尔有一两个搞环保的人和几分钟驶过一辆的车子,整个村庄则是寂静的,村民们似乎还在沉睡之中。这时的我有些窃喜,因为我可以看个透彻:顺着村委会往里走,就是村庄,显然这是个没有被移动过的自然村落,团状的房屋是江南农村的典型住所,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子,房屋多数是两层、三层,也有四层高的楼房。让我暗自吃惊的是,沿河村的居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满了各种鲜花,柏油路面虽然没有那么新,但极其干净,这显得更加可贵。因为有些农户还没有起床,所以不少家院门都关着。我踮脚往里探望,可以看得见每个院子内同样十分干净整洁,不像是为了应对检查,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整洁和干净。再往河道边走,可以看到一个个小花园,那是有人工匠雕的痕迹,它是作为旅游的村景供远道而来的游客观赏的,所以非常耐看和舒服。河道连着下渚湖的大水面,而下渚湖的清澈水色在这里同样可见。河面很宽,中央有一丛丛漂流式的“花岛”,那是由鲜花或绿草一类组成的人工流动小岛,它给河面增色不少——这是江南人智慧的一种体现,让单调的河面多了一些可观景致。

第一次“私访”沿河村,我就被这个干净整洁又温馨宁静的湖边小村所吸引,感觉它是实实在在的自觉美和自然美。有些与众不同的是,在近千米长的沿河村道上以及通往各个自然村的小路上,可以时不时地看到一块块醒目的宣传牌,走近一看,或是“文明窗口宣传栏”,或是“垃圾分类宣传栏”,内容详尽而细致,适合农民兄弟阅览。令我好奇的是一些如“党员绿化保洁监督岗”标牌及“河长责任岗”标牌,那上面的“责任内容”具体而明确。比如“党员绿化保洁监督岗”,它有具体的“三养三清”责任:季节变化要养护、天灾人祸要养护、缺水缺肥要养护,虫害病毒要清除、杂草杂物要清除、枯枝废枝要清除。标牌上还有一行突出的文字——责任人杨长根。在村部的大宣传栏上,我找到了杨长根的职务:沿河村村委会主要负责人。看来,这样的绿化环境工作由干部亲自抓,表明了沿河村把环境保护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浙江是在全国最早实施“河长制”的省份,这是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推出的一项后来推广到全国的环境保护重大措施。不要小看了“河长制”,事实上它改变和纠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让江南一带的主要流域获得了新生。我们知道,水一直滋养着江南这片富饶的土地。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许多河流以水质下降为代价,换得了国家的高速发展,也惠及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全国人民。我的故乡也在江南,我知道有些市县为了治理污染的河流,运用巨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想让河流江湖重新清澈起来,但几乎每一次都是失败的。原因是你想治理、他想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最后往往越治理越污染,直到我们这些从小在河流与江湖的水中长大的人,再也不可能回到故乡去重拾那份清水搏浪的乡愁了!浙江省从习近平任省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河流污染治理,并为了从根本上落实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推出了治理江河水域的“河长制”,由所在地区的党政一把手出任相对应的“河长”,又通过“五水共治”的一盘棋治理,几年之后浙江大地的水域,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还原了绿水青山本色。这样一招,可以说功德无量。

几年前到浙江,我就听说他们有个“河长制”,即每条江河的每一地段上都有一位“河长”负责其水域的治理与保护。第一次听说这事时,我内心觉得有点好笑,因为我们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学会了许多人管人、人管动物的本领,“长”一职也由此成为组织形态的一种标志性职务,从队长到市长、省长、委员长,从组长、场长、厂长、机长、舰长到部长,“长”具有权威和荣誉。然而,一条流动的江河上出个“长”,能管得住、管得好这“流动的它”吗?我这样说并非嘲讽,而是觉得这个“河长”太难当,因为他只能管他所在的那段流域,而一条江河的径流有时长达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只要有其中的一段或一个地方不配合,偷偷地往流域中排污,你这个“河长”就白费辛劳。“河长”因此难当……

“前些年我们这里的‘河长’当得也不容易,虽然下了大力气,但也没能够从根本上彻底治理和管好全流域的水质,因为人眼、人力和人的精力有限。现在不一样了,我现在当‘河长’,只需要按几下手机上的按钮,便知整个流域的详细情况……”杨长根说。下渚湖的沿河村其实是个典型的河湖众多的村庄,管理和治理河水污染一直是个大难题,不去说动员和组织广大村民注意减少生活排污和管理生产经营性排污这事有多难,单说一名“河长”的责任与工作难度,以往的“河长”们每人心里都有一本“血泪账”:你想想,就算管一两千米长的河道,你能管得了一时、跑得了一会,你管得了一天24小时、管得了那些成心跟你“打游击”的人吗?你忙死、你跑断腿、你说尽话,也未必能把所有的排污点、排污的人和事都管住了!再说,你自己分管的一段河流管住了,他上游哗啦一下又下来一片污水灌到你管的流域来了,你是跳进河里去挡住它还是站在岸头去骂人?总之,那个时候你想管也不一定管得住、管得了!

“现在不一样了!”他又一个“现在不一样了”,让我心急地想要了解到底“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不一样’是一条流域的管理有几级‘河长’岗位职责,比如眼前的这条河道,它的起点是下渚湖,这一责任由县自然环境和规划局负责,“大河长”由一名县人大副主任担任,她的名字和手机号码都在牌子上标着……”这位沿河村的“小河长”指着身边的“德清县河长制公示牌”上的第一栏说。公示牌的第三栏是河道终点的地址和负责人,由下渚湖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出任“中河长”。第四栏标的是河道的长度:3公里。最后一栏是“村级河长”,又叫“河道警长”,由时任沿河村党总支书记丁春荣担任。

“最关键的一个‘不一样’,是我们现在全部实现了全流域、全村庄覆盖式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沿河村的丁春荣河长介绍道,他的“棋盘”与他的胸怀因此也一样宽阔——在他面前,我看到了一块竖在村部小广场上的“下渚湖街道沿河村‘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示意图”。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了真正的沿河村,它共有13个自然村,我晨跑所见的仅仅是其中一个自然村。整个沿河村有435户人家,1664口人,分布在下渚湖的四周。在这片湖区生活了近千年的一代代村民们,对下渚湖怀有深厚感情,他们的生命就是下渚湖滋润出来的,因此一代又一代人伴随着下渚湖生息与繁衍至今。人一多,又要生活与生产,环境污染在所难免。保护湖水与河道的道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然而真正让每一个村民自觉做到绝对的不排污、不侵袭河道,确实有难度,生活习性与生产方式很难一时改变。街道与村里的干部多年来无数次抓环境、抓污染治理,皆不彻底。

“那个时候,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双眼睛、那么多条腿,另一方面百姓觉得自己配合得已经很不错了,但为什么每天还是出这问题、那事体呢?后来我们分析,有的确实是责任心问题、自觉性问题,但多数还是因为人的能力和所涉的点有限,你靠人工监督、治理,就是24小时不眨眼,它流动的水、它漫无边际的环境,还是无法确保万无一失。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有比人能力更强的‘天罗地网’——就是这智能化网络管理……”沿河村的“河长”有着深切体会。

“这个‘网格化’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不是网络化?”我发现他们工作示意图上的一个“格”字,便问。

“对呀,这个‘格’是关键,也可以说是我们乡村基层智能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点……”“河长”说,“网”如一片天,“格”就好比“网眼”,有了“网眼”的天,才叫真正的网络天地。在农村,尤其像下渚湖这样河道交叉纵横、区域又有些漫无边际的水域,光有管理上的一张大“网”是不行的,必须将无数区块的小“格”细分开来,然后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与信息收集模式,并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分享相关信息,最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互促共同“守疆”的阵营和态势。

“你看,我们沿河村共13个自然村,我们就将其分为这13个网格,也就是13个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每个网格,分别负责所在区域的人员管理、水域管理、动态监测。每个网格设网格长、指导员、联络员和网格服务员,他们负责所在区域水域的信息全网智能管理和监测。为了保证信息与监测的可靠性,县、镇两级政府专门动员全县机关干部担任一个或两个网格区域的独立的配合性监督任务。他们被称为‘返乡走亲干部’,意思是他们多数是从本村本乡出去工作的干部,在他们定期返乡走亲时担任监督与检查职责,帮助和协助流域环境保护中的方向性问题和重点个案的处理,以确保网格中的每只‘眼睛’都能明察秋毫、每条‘腿’都能坚强有力……”

如此庞大和细致的网格工程,其实就是将现代化技术和人民战争的形式相结合而组成了“德清样本”管理模式,它既有操作性,又非常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因此我们才能够看到下渚湖的每一块水面清澈如镜、洁净如洗。这让我明白了沿河村为什么那么整洁干净又充满生机和朝气,其实是智慧大脑中的“数据密码”将这块土地上的山与水生生地激活了,激出了光芒与灵性,激出了丰硕的果实及百姓所需的幸福,因而使这片土地在“天堂中央”迅速崛起并呈现炫目的异彩。

到德清,在下渚湖停留的时间可能最长,或许与我从小喜欢水有关,或许下渚湖本身太有魅力了,所以一说到德清,我会立即想起这片浩瀚的湿地,以及那清澈见底、飞鸟满天、水天一色的湖面和湖边依傍的烟雨人家……其实在下渚湖有两样东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他们打造的“水下森林”,二是农博园。

所谓“水下森林”,其实是种植于水下的矮生苦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这些沉水植物对水质和氧含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它也等于考验着下渚湖环境保护的真实情况。德清县和下渚湖街道这些年通过大数据监测湖水质量和水中的植物生长规律,包括湖区气象、湖底温度等全方位的监测,而且需要任何时候都保持水质清澈见底和水面的充足光照。下渚湖自智慧城市的“大脑”工程实施后,全湖区的水面管理进入了数字化控制,就像人定期被安排到医院进入CT室那么一扫,啥都一清二楚。记得第一回到下渚湖,有人将我领到据说有我“专利股份”的一家湖景饭庄。一开始我有些懵:为什么有我的“专利股份”呢?去了一看,才明白,原来这家湖景饭店的名字取自我的《那山,那水》一书的名字。2017年,我为了记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过程,5次到湖州的安吉和当地的余村采访与调研,写下《那山,那水》一书,该书颇有影响。其实我见到的取名“那山那水”的“农家乐”“洋家乐”和饭店已经不是一两家了,在下渚湖也有这样的“那山那水”,似乎更加实至名归。中午就餐时,街道办主任见了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下渚湖这些年如何“美得不行”,比如游客连年翻倍,比如百姓从被人逼着搞环境到现在家家户户争当绿色文明先进家庭……“你说‘水下森林’?有啊,这是我们下渚湖独一无二的奇景呵!”这位主任喜形于色地告诉我,在下渚湖,除沿河村外,还有二都村、塘家琪村等4个村都有大片“水下森林”奇景。“如今我们下渚湖,各村争的不是湖面有多美,而是看水下的景有多奇!水下奇景,湖底的森林最能见分晓。”这位主任说。

大凡能让主人都兴奋的景才是最美之景,我一定要看看下渚湖的“水下森林”。看了,我才知道什么是奇景和美景:那种水下美景,你首先感觉到的是惊奇,因为它在水中,通常水是流动的,即使是静水,你乘船而过,水面就会起波,水下则暗波流动,而随之可见的是那些“森林”也跟着摇曳而动……那个时候,你看到的“森林”——其实是沉水植物,它们仿佛见了远道而来的亲人般在欢乐地舞动着、欢呼着、跳跃着,是那般摇头扭腰的兴奋与欢快;此时最让你兴奋不已的是在舞动着的“森林”中,有无数大大小小的鱼儿在穿梭、嬉闹:宛若科幻电影的画面。我们试着静止观景——让乘坐的小舟保持不动,然后我们俯首在舟舷边,目光向水底望去。一丛丛挺拔而生的植物清晰可见,从幽暗的湖底朝太阳方向的水面生长,悠然昂扬又有些漫不经心,那种神态很自然,也很“目中无人”。看得出,它们生活得确实无忧无愁,而观景的我们反倒被它们的无忧无愁之美所倾倒,恨不得纵身一跃去同享其乐……“浪漫地设想一下也是美不可言的!”最后大家都感叹道。

“别看它们生活在水下,其实它们要比生长在水面的水生植物金贵得多。每天我们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监测它们的生长状况,就是细微的问题,我们也能尽然掌握。”

是啊,原本目之所及的下渚湖就已经够美的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天眼”“电眼”看透下渚湖的水下奇景,而且也能知其“乍暖还寒”,这不奇也是够神的了!

游完下渚湖的“水下森林”,重回现实中的德清大地,我忍不住轻轻地吟诵起宋代毛滂先生的名诗:

春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

飞花渡水急,生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紫,澄波映渺茫。

此身萍梗尔,泊处即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