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这杯酒是苦、是甜、是酸、是辣,终究要自己饮下,妻儿父母谁也无法替代,你亦是不能代替谁,所以心境十分重要。人间悲苦,或许不能改变,但此心不被外境所扰,此苦才能转甜。
有人喜欢舒展感官,让自己沉浸在酸甜苦辣之中,品尝这多味的人生;也有人喜欢万物归为一心,减弱感官的作用,让此心无所持,亦少波动。
两种人生,第二种看上去或许更为单调,殊不知他们的心力却极为坚定。他们的心,不会被酸甜苦辣所扰,相反可以在酸甜苦辣中玩味人生。要说丰富,经过训练的心才能在平凡生活与心**间来回切换。
而一味拥抱生活的人,却往往无法拥抱自己。他们在欢乐时拥抱世间万物,在品尝到苦和酸时才会想起来自己也很重要。
可是那双手臂张开得太久,早就失去了回旋的力量。
杜甫的心力极强,拥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他对于仕途、生活虽有过抱怨和失意,但只要能安抚住肚皮,他便会重新燃起对仕途的希望。
可以说,杜甫只要尝到了一点点甜,便会去寻找苦、酸、辣。可能在他人看来,仕途、名望皆是生活里的甜,但追求本身是一种苦,得不到更是令人心酸。杜甫也曾得到过,但他依旧苦,所以最后只好辞官离去,不得已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杜甫接受了朋友为他介绍的代笔、书写的差事,他的日子才得到了一些改善。杜甫很是感激,他无以报答好友,只能以诗相赠。那段时间,他写了大量赠送好友的诗,也因表弟出资助他建造茅屋而写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的诗: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上元元年(760)暮春时节,杜甫草堂落成。这座茅屋十分简朴,但对于杜甫来说已经足够。草堂落成之时,杜甫写下了《堂成》,以此来纪念这一令他欣喜的时刻: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扬雄在《解嘲》中说自己闭门写《太玄》,已无意于功名富贵。此时草堂落成,杜甫此心已安,也已不再贪图功名。不过此草堂终究是避乱偷生之所,他也无意发泄仕途不满,因此也懒得在草堂里像扬雄一般,发《解嘲》般的牢骚了。
在草堂生活的那段时期,杜甫的生活极为平静,他观花赏鸟,喝茶饮酒,日子过的十分闲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的杜甫,日子虽穷,却穷得快乐,一时间他的诗也有了陶渊明般的悠然。他在《为农》中写道:“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杜甫虽独善其身,但其内心仍旧渴望兼济天下。他依旧不忘国事,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还是百姓的苦难。
尽管成都的日子突显世态炎凉,但总好过哀鸿遍野、血流成河。不管怎样,这样的日子不咸不淡,杜甫的心也跟着平静。
上元二年(761)春,成都下了一场小雨,杜甫夜观润雨,写下了《春夜喜雨》的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生何须大富大贵,只要有听风观雨的心,日子时时刻刻都是悠然的、清欢的。这个春天,草堂周围的树绿了,花开了,杜甫在溪畔旁筑起了亭台。住在优美的环境里,杜甫顿时感觉身体轻快了不少。
漫成二首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
那些平凡、平静的日子,让杜甫感受到“眼前无俗物”。许多时候不是家门前无风景,也不是事物太过常见,而是少了诗人的慧眼,日子才平凡得只剩下烦恼。
杜甫懒了。读书遇见难字,便略过去,不再翻看古籍查阅其音义。去了峨眉山寻访古迹,不过也是随便游览。昔日他读书、游历,皆为提升自己的才能,他日好为国为民作出一番贡献;今日他读书、游览,只为开心,打发闲散的时间。
日子轻快,果真能安然享受吗?至少对于杜甫来说,他安享太久时日,便会心中不安。正如他在《凤凰台》中所说:“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杜甫愿意为了天下寒士免于饥寒之苦而牺牲自己,可是上天并没有给他牺牲的机会,这才是他真正的心病。
上元二年(761)秋的某一天,成都突然狂风大作。这场令人意外的狂风,不仅吹得江翻石走,树木拔地而起,还吹走了杜甫草堂的茅草。茅草们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塘坳,加上夜里秋雨连绵不绝,杜甫在无眠的长夜里不禁想到了灾难中的百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对杜甫来说本就是一场巨大灾难,谁知南村小童欺他年老无力,公然抱走茅草,当面做“贼”。
小童们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任杜甫追得气喘吁吁,喊得口干舌燥也不还他。杜甫无奈,只能拄着拐杖回家独自叹息。不久风停了,天空压下黑云来,大雨倾盆而下。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孩子们睡觉早已蹬破。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日子更是难了。
自安史之乱以来,杜甫从来没睡过好觉。长夜漫漫,屋子四处是雨水,他不知道要怎样才能熬到天亮。面对如此窘迫心酸的境地,杜甫所想的不是明日找回茅草,也不是另立新屋,而是感叹如何才能拥有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好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杜甫希望那幢大屋能安稳得像大山一样,无惧风雨,不怕严寒。
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屋子啊!杜甫愿意在这破屋里受冻而死,以此来换取那能为寒士遮风避雨的大屋。
常人在受苦受难时,看到的多是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而杜甫在受尽苦难时,所能想到的却是如他一般受苦的人。落到这步田地,他心无怨言,也毫不委屈,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为他人换取温暖。
在杜甫心上的人,从来不是自己。无论朝廷、生活、友人怎样对待他,他的“心上人”从未更改过。
儒家精神,多半人只视作“口头禅”,而杜甫却是一生践行,并至死不渝地坚守。其实杜甫无须一生这样地苦,凭他的才能,只要他肯低下头,富贵名利也可轻松得来。只是他是拥抱天下的人,他从不拥抱自己,这也让他的一生尝尽了忍饥挨饿、流离失所之苦。
许多人,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看;而杜甫,在薄情的世界里慈悲地活着。
深情,到底为己;慈悲,才能为民。
此心,已是“广厦千万间”,已庇佑了世间万千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