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满怀热情去了长安,后来又灰头土脸、落寞地离去,这确实令人心有不甘。
可人生的结局,也莫不是如此。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紧握着拳头而来,在无声地落泪,身体心灵衰败下离开。
同样是不甘心,同样是人生的失败。杜甫却著就了诗中的“物理”。
不过,庄子言,所谓“物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谁说死不是另一种新生呢?
至少对于杜甫来说,离开长安,他的诗才得到了生,也让他真正地完成了“诗是吾家事”的本分。
杜甫被贬离开长安到了华州,758年底,杜甫暂留华州,去往洛阳。有人说,他向华州州官请假回洛阳是为省亲;也有人说,他是为向郭子仪献策而来。此时,天下纷乱,叛军久难平复,百姓仍处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离开长安后,看到民间惨状,心头那股热血再次燃起。
他怎能弃天下于不顾,只顾自己享乐?杜甫曾坦言,他并不欣赏隐士,更想为了理想奉献一生。他或许也曾安于享乐,也曾心灰意冷,但杜甫是杜甫,他的本性不会因时局、因人而发生任何改变。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以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率领约二十万大军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为防万一,再派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部大军的行动。
十月,郭子仪、崔光远大败安庆绪,克卫州,诛杀叛军大将安庆和。之后在邺城,击败安军,斩杀叛军三万余人。
十一月,郭子仪等人围攻相州。次年二月,史思明派兵援救安庆绪,唐军久攻不下。三月三日,唐军大败。郭子仪带着军队退到河阳,保卫东京。三月六日,唐军号称六十万与史思明精兵五万人激战,双双战败。之后,郭子仪又亲自率兵支援唐军,奈何狂风骤起,两军不得已而停止了战斗。不久,郭子仪被召回长安,除去兵权,成了地道的闲官。
战场上没了郭子仪,战争却还在继续,只不过是叛军内乱,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并接管了安军,兵返范阳,改范阳为燕京,自封大燕皇帝。
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回到洛阳。他看见故园依旧,而往日热闹的前庭后院已变得人烟稀少,一片荒芜。他对远在济州的弟弟说:“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同年初夏,他在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经过了新安、石壕、潼关,所见皆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原来,唐军自相州溃败后,军队兵力急缺。吏役们为了补充兵力,不顾民情,任意捉捕百姓。在残酷官吏的压迫下,百姓无处伸冤,只能默默忍受。
杜甫的这次出行让他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滋味,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新安见到如此惨状,但想到是为了收复河山,也只能说“仆射如父兄”,意指郭子仪是很爱士兵的人。
在潼关,杜甫见到了在要道筑城的士卒劳役。看见大城比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杜甫问他们,修筑城墙是为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他下马,为他详细介绍。表达出他们为了防御叛军,确实做了万全的准备。唐军死伤太多,他们也不想重蹈覆辙。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差役去石壕村捉人,连老翁也要越墙逃走。官吏气得大声呼喝,老妇也悲痛地大哭。老妇说,她有三个儿子在戍边邺城,一个儿子捎回信,称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还可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却再不能回来。
此时,家中再无男丁,唯有一个吃奶小儿,还有一个没有完整衣服的儿媳。老妇虽年老力衰,但却请求去往军营。她说,如果自己现在立刻赶过去,说不定还能为士兵准备上早餐。
夜深,说话声消失了,唯有哭泣声幽幽呜咽着。天亮后,杜甫走了,一想到那个逃走的老翁大概已回家,于是又返回与他告别。
许多年前,杜甫曾在《兵车行》中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生了女儿便不用被征兵,也不用承受儿子战死之痛。今日再看,杜甫反而为女人哀愁起来。他在《新婚别》中说:“女家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意指把女儿嫁给从军的男子,还不如生下来就把她丢在路旁饿死。
父母生她养她,为的是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她刚嫁过去不久,床还没有暖热,他便要走了。此后,她便要在等待中消磨时光。她的青春,她的一生,都会被遥遥无期的等待消磨殆尽。鸟儿还有成双时,她和他何时才能再见?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男儿离家征战,已是死别。然将年迈的父母留于家中,等于将荒园、寂寞留给他们。
人老了,还得不到安宁,子孙们陆续在战场上殉难,兵荒马乱的世道,老人们自觉不该苟全。人生在世,都有悲欢离合,只是谁会管你是否衰老病残,饥寒交迫?对于年轻人而言,离别是心痛,对于老人而言,除了心痛,还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
但是一想到战火遍地,倘若孩子们不去征战,百姓苦难的日子又何时才能熬出头?所以他们毅然离家奔赴前线,只是这离别也摧断了人们的心肝。
在外征战的男儿们的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了。他们乡中百余户人家都因战乱各奔东西。四邻中,只有一两位老寡妇,因恋着故土不肯辞乡离去,留在此地。
母亲生下儿子,却得不到儿子的服侍,让母子二人终身忍受离别的心酸,儿子自觉不孝。
子孙阵亡尽,老人又能奈若何。可假如那男子苟活于世,更是苦着男子和远方的家人,因为他终身要背负着不能尽孝的遗憾。
生逢乱世,无一人不是悲苦的。
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写出的是他对百姓的哀怜,也是他为何重燃斗志的原因。
苦难时,有人为自保,宁可伤天害理,也要苟且偷生;也有人看见苍生的苦,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化解这天下的苦难。哪怕所尽力量微薄,哪怕这双手撑不起一片天,可仍要去救。
其实,杜甫也老了。他自己已是悲苦、身体衰弱、无家可归的老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才是三吏三别中的苦难者。
可是他仍认为自己跳了出来,是一个观察者。
他站在山上看着苍生,有人在一张张纸片上看着他。看他的人,或许也认为自己是观察者,但其实谁人不入画,谁又不是被观察的人?
生命再厚重,数张纸片仍能写完一生。只是,每个人纸片上的文字组合并不相同,其意义也定然两样,这才是人生唯一的重量。
虽轻却厚,虽厚但又称不出任何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