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落笔中书堂(1 / 1)

人生是否厚重,在于经历的多寡。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沉甸甸的人生,但没有人期望人生尽是失败和苦难。

经历,对于有些人而言,并非是个好的词汇。但对于杜甫来说,他的后半生虽沉郁过,痛苦过,但不能否认这些经历成就了他。

这次落选,是杜甫真正“经历”的开始。此时的他,壮志未酬,生活无着,他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他不能灰溜溜地躲回老家,必须求得一席功名。

然而,想要在长安立足却并非易事。长安不比小城镇,想要在此地生存下去,吃穿用度皆是问题。为了维持生活,杜甫开始做权贵府邸中的“宾客”。

昔日,李白在皇宫中做皇帝的“座上宾”,实则不过是唐玄宗饮酒作乐时,写诗助兴的点缀。如今,杜甫也做着这样的人,是权贵们闲散生活之外的“诗工”。

当杜甫赋诗、写字成为职业,他的才能只会成为谈资,而不是可以被举荐在朝为官的良材。表面上看来,杜甫与他们是朋友,但实则不过是“世人那得知其故”。

为了维持最后的体面,杜甫会在家中阶前种植草药,或去山野之地采药,然后将草药销售给权贵们,告诉他们这些草药是自己辛苦所得。回忆这段人生,杜甫在诗中写道:“买药都市,寄食友朋。”

在这些“友朋”中,与杜甫相处得不错的有汝阳王李琎、郑马矅和韦济。

杜甫曾经家世不错,祖辈与官至宰相的长安尚书左丞韦济家族为世交,所以与韦济交好是自然的事。韦济欣赏杜甫的才能,杜甫也暗自思忖,借助韦济,说不定可以谋得官职。于是,杜甫赋诗相赠,将心中的苦闷、悲愤统统写了出来。他明明心有满腔抱负,又有无限才能,却不知为何竟会沦落至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万里谁能驯?

昔日,杜甫也曾性狂,也曾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助。他的惊世才气,连李邕、王翰这样的文人,也愿与他相邻。

文人欣赏他,可富贵之人呢?不过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些人,手握大权,却不懂得欣赏他的才华。

杜甫不是不可以游山玩水,过诗酒逍遥的生活,只是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所以他必须承受生活的苦。杜甫虽苦闷、悲愤,但却只字不提提拔之事。这可以说是他的胸襟与磊落,不屑于低头求人,也可以说,他的不愿张口求人,恰恰圆满了别人的“难得糊涂”。董养性评价此诗说:“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还写到了汝阳王李琎。汝阳王是唐玄宗的侄子,未在朝廷任职。杜甫到长安后,与汝阳王性情相投,来往颇多。汝阳王是接济过杜甫的人,杜甫除以草药相赠外,也给汝阳王赠送过诗。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

特进群公表,天人夙德升。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惟忠忘寝兴。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自多亲棣萼,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骞腾。

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寸长堪缱绻,一诺岂骄矜。

已忝归曹植,何知对李膺。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尊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且持蠡测海,况挹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这一时期,杜甫赋了太多诗。他写有《郑驸马宅宴洞中》《赠比部萧郎中十兄》《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等名篇。

权贵之门,他写诗赠诗;遭遇不公之事,他赋诗抒情。想想,真是无奈。诗,是杜甫的尊严,是他读书万卷后的儒冠。却不曾想,诗如此廉价,廉价到人人可得。可诗又如此昂贵。毕竟,才能是无价的,纵是人情赋诗,亦无法用金钱衡量。

准确地说,杜甫在长安并未待满十年。其间,他回到过洛阳城,去玄元皇帝庙看过吴道子在宫中墙壁上画的《五圣图》,并赋诗作记。不过,这次归乡时间很短,不久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

天宝九载(750),道士王玄翼对唐玄宗说,自己见到了轩辕黄帝,并在宝仙洞中发现一本叫作《妙宝真符》的秘籍。玄宗听完,立即派人去找,找到后为庆祝此事特意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大礼。

天宝十载(751),正月八日到十日,唐玄宗在长安南郊用三天的时间,连续举行了三个祭祀大典,来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

此时,杜甫正投路无门,见到此盛典,趁此机会写下三篇《大礼赋》,并投入延恩匦。延恩匦是为怀才不遇有意求进者所设的盒子。不少学士读罢杜甫文章,纷纷称赞,大约有崔国辅、于休烈等人的赏识举荐,杜甫获得了参加集贤考试的机会。

不久,这件事惊动了唐玄宗。他读罢杜甫的《大礼赋》,十分赞赏。《新唐书·杜甫传》中说:“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一时间,杜甫名声大噪,轰动京城。集贤院聚满学子,杜甫在众目睽睽之下“落笔中书堂”。人生可以这样出彩,可以这般荣耀,许多年后杜甫回忆起来,仍是心潮澎湃。他在《壮游》中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在《莫相疑行》中,更是记录了当时风光无两的场景: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晚年的杜甫,回想起此时此刻仍觉得是在做梦。他只因皇帝赏识,便可一日间声名显赫。此时的他,文采可惊动帝王,而晚年却需在饥寒交迫中讨生活。

无论何时,杜甫都以真情待人,与人推心置腹。可他也知道,这样的性情换来的是无尽的嘲笑。他想告诉世人,自己无心与大家争好恶,大家也不要再猜忌他了。

昔日的风光如同过眼云烟。杜甫的一时荣耀,换来的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意思是,他的文章已通过,成了当年的进士,杜甫有可能会成为预备官员。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只是,这一次杜甫再不会担心了。毕竟他“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人生哪还会有什么意外?

这一等,又是一年。杜甫风头已过,皇帝怕是将他忘记了。谁能想到,谁能想到,这一次杜甫又失败了。

怎么会?

怎么不会?!李林甫是杜甫的克星,是他仕途路上的拦路虎。

如今,李林甫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杜甫,相信自己依然有能力,让朝廷“野无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