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1 / 1)

古时文人,读书志在圣贤。

在杜甫读书的那些年里,大唐王朝正和他一起茁壮地成长着。国家的政治清明、蒸蒸日上,让杜甫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为了完成杜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传承,杜甫可谓无书不读。

因为在杜甫和他的家人看来,只有读尽天下书,才有机会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他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让大唐的百姓过上最好的生活。

杜甫除阅读圣贤书外,还将大量心思放到了古诗上。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汉魏乐府、六朝诗歌,他无所不读,无所不通。

因为杜甫读书甚广,加上他诗才敏捷,谈吐文雅,又出口成章,一时间他在名人雅士中成了颇有名气的人。当时著名的文人崔尚和魏启心将他与汉代文学家班固相提并论,可见杜甫其才学,已非普通文人可比拟的了。

这一年,杜甫也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

杜甫不仅与文人雅士交往,还与岐王李隆范成了朋友。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名李范)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范酷爱诗文,好学惜才,常与杜甫和其他文人雅士交流。除此之外,杜甫还认识了崔涤。崔涤在宫中担任殿中监之职,常出入皇宫,与唐玄宗有着亲密的接触。他欣赏杜甫的文采,常邀请杜甫去他的家中做客,与之畅聊诗文之学。

那些年,杜甫过得肆意畅快,人生无甚忧愁。他的才学已得到众人的认可,若是考取功名,雄心壮志便可实现。

理想,离他这样近,近到以为手可摘星辰。杜甫的游刃有余,让他颇为得意,也让他多了些傲气。许多年后,一次饮宴,杜甫听到李龟年的歌声,不禁想起了这段时光,于是作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崔涤府邸,杜甫认识了李龟年。杜甫擅作诗,李龟年擅唱歌、吹筚篥、奏羯鼓,以及作曲等。由于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三兄弟才艺超群,所以常有王公贵族请他们去府邸演绎曲目。

岐王宅里,杜甫常见李龟年;崔涤家中,亦有他的身影。那时,他们多么欢乐。可是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南方,杜甫也四处漂泊。当再次听到李龟年的歌声,杜甫不免凄然悲伤。

那时,不仅山河破碎了,杜甫的理想也破碎了。杜甫在此诗中不言心伤,但一句“好风景”,已是感慨万千,照出那些“好风景”早已不复存在。《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黄生在《杜诗中》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情,可放诸文字之外,抱负,又怎会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终究是理想。许多年后,杜甫也终于明白,青春年少时所交好友,虽然多谈仕途与理想,但却与现实无关。

不是所交的人不对,而是他太过天真,以为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换来盛世太平。殊不知,一个国家的兴衰,个人的力量到底太弱了。他不是尧舜,不是治世的帝王,百姓的命运,终究不会掌握在他的手里。

他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杜甫的一生,一路前行,一路丢弃。他为了国家天下,为了体察民情的艰辛和困苦,放弃了太多太多。然而,他却从未放弃理想,也从未放弃过诗文创作。年少时的热血,一直在他心头燃烧着,不因自己的不得志而改变。

晚年的时候,杜甫很喜欢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他的诗文,不仅记录着历史的进程,还记录着他的人生。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依旧是十五岁的年纪。这一年,杜甫过得无忧无虑,仍是孩童心性,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整日嬉戏玩耍,不知疲倦。庭前的梨、枣成熟之时,为了摘取果实,杜甫一日能爬树千回。

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年时期的杜甫也不知愁为何物。当他五十岁,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只能常常坐卧时,才终于明白人生多的是愁滋味,少的是童年、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到底是青春年少不懂事,还是真的不懂愁滋味?不得不说,是蒸蒸日上的大唐,换来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杜甫不甘俯首低眉。他傲气了半生,老来却过着仰人鼻息、迎奉他人的生活。一想到此,他不禁悲从中来,百忧积聚心中。

家中无粮,四壁空空,一贫如洗。他和妻子相对无言,愁容满面。莫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他的痴儿正忧愁着。孩子甚至饥饿得怒吼哭叫。

不是门前可以栽种梨树、枣树吗?

当每个人饥不择食、衣不保暖时,哪还有梨和枣。不是杜甫老了,是世道变了。杜甫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孩子心态的反差。

他不知道,在艰辛的生活面前,如何还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当他为了一口食物,在主人面前强颜欢笑时,痴儿的人格今后又该如何?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纵是胸怀大志的杜甫,在困苦面前都低了头,那万千百姓又该如何自处?他不能做什么,只能将自己的一腔悲愤化为文字,用以照亮世间的人。

悲愤呼号,寓意深远,才能令人反思,令当政者反思。青年所交好友,虽有的流落四处,或已不在人间,但因为他们对杜甫才学的欣赏,他的文字与心声,总有人能看见。

即使不能改变什么,仍要去写,去做。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即使明知道世道人心救不回,但仍要去救。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现在的杜甫,还是个无忧无虑的青年。他上树千回,被宴请千次,在欢乐的时光中,自傲着,风发着。他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坚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狂风暴雨怕什么,飞过去,跃过去,依旧能换来如洗的天空。

少年人,都这样自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