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古诗圣,携笔而来 出身名门,裘马轻狂(1 / 1)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博大精深并非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不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史如何改写,人物风情如何变迁,文学一直是历史的老友,总是喜欢结伴而来。

从《诗经》,到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从未离开过。几千年的精彩历史,数不完的风流人物。才华横溢,杰作频出的诗人、词人,像是文曲星贪恋人世,屡屡下凡。

历史虽久,文人虽多,但在众多文人中能被人们捧上神坛的却寥寥无几。一“仙”,一“圣”,是后人不能逾越的两座大山。

李白,是千古“诗仙”;杜甫,是千古“诗圣”。不得不说,后人的定义是有其道理的。李白,酒后诗百篇,洋洋洒洒,才华横溢,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杜甫,自言“诗是吾家事”,且一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遵守儒家精神,并一生践行,活成了“圣”。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以诗记史,史又映照了杜甫的一生。当大唐盛世在他眼前瓦解、倾覆,他的心也跟着碎了。而后,他蘸着这碗心头血,挥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伟大诗作。

不是他心头血太多,实在是这历史的惨剧总是无休无止。

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大唐盛世昙花一现。然而,对于杜甫而言,他的一生又很长。因为,当一个人怀才不遇、饱经风霜、寄人篱下、四处飘零时,他人生的每一秒都是难熬且漫长的。

可那又怎样。杜甫并未因位卑而忘记“致君尧舜上”之志,也并未因生活窘迫而忘记忧国。

杜甫的心,为国,为民,一直痛着。但因为有诗,为己,为私,他又一直自在着。他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不畏生死,无惧风浪,在乱世浮沉中胸怀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这一生,有万丈光芒,万种风情。同时,也有万般艰难,万般苦楚,万份遗憾。

诗词如谜,待人破解;人也如谜,待后人慢慢解读。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与唐代杜牧同为晋代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在为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里也有记载:“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222-285)为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去世后,又被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杜预还娶了晋文帝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夫人,为杜氏家族增添了不少荣光。

杜预“在官则观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自序》),是一位耽思经籍、博学多通、足智多谋、英勇报国的名将,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女记》十卷,以及其他文集十多卷。

杜预三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其孙杜逊于东晋初年迁居襄阳,官拜魏兴太守。杜逊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杜依艺是杜甫的曾祖父,在襄阳任巩县县令,所以举家又迁入巩县。此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扎根于巩县长达八十五年之久。

在杜甫的祖辈中,他最为崇拜的人是祖父杜审言。有一首叫《赠蜀僧闾丘师兄》的诗,其中那句“吾祖诗冠古”,说的便是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是初唐时著名的诗人。他生性狂妄,颇为时人诟病。他自许“屈宋作衙官,王羲之北面”,意指自己文才胜过屈原、宋玉,书法更胜过王羲之。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杜审言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他生平虽多受指摘,但其才气过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成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清新流畅,朴素自然,笔力遒劲,格律严谨。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杜甫欣赏祖父诗才,崇拜其才学高度。后来杜甫儿子诞辰时,他曾写下《宗武生日》,诗中说“诗是吾家事”,便是有发扬杜氏家风之意。

关于杜氏家族,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然而,杜甫最为崇拜的祖父,除诗文出众外,一生不算“奉儒守官”。

杜审言因“恃才高,以傲世见疾”,屡遭贬谪。武周圣历二年(699),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次子杜并年十三,亦随父赴官。杜审言性情不改,“又与群僚不叶”,使得郭若讷在司马周季重面前诬陷杜审言,最终将他定了死罪。杜审言下狱后,杜并悲痛欲绝,“盐酱俱断,形积于毁,口无所言”,遂萌生为父报仇之念。

有一次,周季重在府内大摆宴席,杜并趁机潜入司马府,趁其不备刺杀了周季重。府内大乱,立即有官兵赶来,杜并也被士兵当场乱刀砍死。周季重奄奄一息,临死时并不恨杜并,而是后悔听信了小人谗言:“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杜并为父报仇之事,一时间震惊朝野。武后得知此事,召杜审言入京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再回朝堂的杜审言,后来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至峰州。不久,又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高傲一生,虽未做出格之事,终因与张易之兄弟往来而“晚节不保”。可能在杜甫看来,祖父无甚过错,甚至冤枉。但不能识人,而与歹人往来,终究是未做到“奉儒”。

正因为杜审言有过一丝的小过错,才使得后来的杜甫无论身在何处,都坚守杜氏家风。“奉儒守官”和“不坠素业”像山一样坚挺地矗立在他的心中,他“娇儿恶卧踏里裂,雨脚如麻未断绝”时,想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也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杜甫处陋亭,饿其体,伤其肌,亦不改其乐,也达到了圣贤的境界。

杜氏一族,有杜甫这样杰出的人物,可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样说不仅是因杜甫有万世留名的诗才,还因其品格也是史上少有。

在乱世中,他不改其志,不困于苦,能做到顶天立地,不怨天尤人,实在太难。

至于杜甫的父亲,也是一个读书人。据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称,杜闲曾担任奉天县令、武功县尉。杜甫于天宝三载(744),在为继母撰写《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称,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

杜闲于睿宗景云元年(710)与元配崔氏成婚,开元十一年(723)与继室卢氏再婚。杜闲共有五子一女,长子杜甫为崔氏所生,次子杜颖、三子杜观、四子杜丰、幼子杜占以及长女均为卢氏所生。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正月,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

这一年,唐睿宗传位于李隆基,即唐玄宗,改年号为“先天”。这一年,太平公主密谋发动政变,势必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但动乱都是暂时的,待唐玄宗稳固皇权后,一切又恢复平静。此后,大唐进入鼎盛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杜甫在盛世中读着书,吸收着儒家文化,也有了“读书破万卷”的机会。许多年后,他正值青春年华,心高气傲、踌躇满志,如他的祖父般不把古人放在眼里。

他说:“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我携一支笔为诗而来,屈原、贾岛、曹植、刘桢等,算得了什么?

都不如我,都不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