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文章与众不同(1 / 1)

在评价一篇文章写得好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文采斐然。而在考场作文的评分中,有没有“文采”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得分点。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有“文采”的呢?

其实,要想让文章富有文采,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善用修辞。任何美妙的文章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说,有了修辞,文章才具有文采,也才具有可读性。

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多种修辞手法的搭配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得分点,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可以起到美化语言、增强表现力、丰厚文章寓意等作用,也更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出彩。

第一,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些抽象生疏的东西比作具体常见的东西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例句: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解析:将水泡比作彩色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阳光照射下,五光十色的水泡的样子,更容易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第二,拟人。

拟人就是一种将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有效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和形象性,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让所描绘的事物更加栩栩如生。

例句: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解析:笑是人才会出现的动作,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水泡赋予了人性,让整个画面顿时就变得鲜活了起来,鲜明的感情色彩,让水泡破裂的画面更加栩栩如生。

第三,夸张。

夸张指的就是,用丰富的想象,将事物某方面的性质特征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并突出事物某方面的性质特征,加强渲染力。

例句: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到。

解析: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几乎是听不到的,这里所运用的,就是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强调了教室此刻的安静。

第四,设问。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之后再自己给出答案的一种修辞手法。在作文中,如果有需要提醒读者注意或重视的人与事时,采用设问手法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解析:先提出问题,就能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这个时候再给出答案,往往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第五,反问。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出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是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反问只需发问,无须回答,因为答案其实已经暗含在反问中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能够加强语气,让文章更有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解析:用这样两个反问句抒发感情,比平铺直叙的表达要更有力量,也更有感染力。

第六,排比。

排比就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长度类似,语气一致且意义相关或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这种修辞手法通常被用于加强语势和语言气氛,让文章气势更加贯通、流畅,条形性也更强。此外,排比还能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效果,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解析:类似这样的排比句式非常适合用于作文的开头或结尾,层层递进的表达效果能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文章显得更加层次分明,文采斐然,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第七,对偶。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且内容关联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者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从语句形式上看,对偶能够有效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让文章更加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且富有韵律;从内容上看,则能够加强语意,让文章更富表现力。

例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解析:对偶的修辞手法,让句子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音调铿锵,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让语言呈现出一种整饬之美的效果。

好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作文中,能够让文章更加出彩。掌握好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同学们一定能写出与众不同、文采斐然的考场作文!

范文一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点评

仅仅在这一段节选中,作者就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显得文采斐然,充满诗情画意。

文中有很多使用叠字的地方,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让人读起来有音韵和谐的美感。

比喻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颜色,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荷花的美丽和纤尘不染的通透。

拟人的运用则为荷花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了起来。

而通感的使用更是让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原本应该是嗅觉上的体验,但作者却将运用通感,将其转化成了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二者看似在感官上有所不同,但却又有想通的地方,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范文二

芦苇花

冰心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李文静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河里长满了芦苇。秋天一到,芦苇花竞相开放,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茫茫的花海中,非常好看。

杨川三月,家乡的芦苇便冒出鲜嫩的芽,在温暖的阳光下迅速生长。到五六月份,整个村子便淹没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摘下一片碧绿细长的芦苇时,卷成一个芦笛,放在嘴边一吹,那清亮的笛声悠扬地飘在村子的上空。到了八九月间,芦苇便开始开花,那毛茸茸的芦苇花,远看是一片雪白,近看却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奶白色的,有红色的,还有淡青色的,一阵微风吹来,那如细碎的棉絮般的芦苇花便在阳光下摇**。放眼望去,好像白色的波浪,小村子便漂浮在这白色波浪上了。摘一支芦苇花,偎在脸上,柔柔的,痒痒的,真舒服啊。成熟的芦苇花好像棉花糖,有如一簇簇羽绒,微风吹过,那轻柔洁白的羽绒便飘了起来,好像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升了又落,落了又升,飘飘****的,在整个村子的上空飞舞盘旋着,整个小村子被包围进一片柔软的芦苇花里了。

那一片片芦苇花,从窗户飘进人家里,落在桌子上、椅子上、灶台上。落在墙角的芦苇花,聚集成毛茸茸的一团,经风一吹,一张一合,让人想起了宋代词人苏轼描写杨花的词句,“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孩子们便在这轻柔的秋风中,在这明媚的阳光下,追逐、扑打空中飘舞的芦苇花,或将那即将飘落的芦苇花吹起,或将芦苇花塞在小朋友的衣领里挠痒痒,那欢快的笑声随着芦苇花飘出小院,回响在村子的上空。老爷爷们便去割芦苇,用来编凉席。他们将割下的芦苇扎成结实的一捆,扛在肩上,那没有落尽的芦苇花便在老爷爷的身后洒了一路,小朋友在老爷爷的身后追赶着,也洒下一路笑声。

我爱春天开放的各种鲜花,但我更爱家乡的芦苇花,因为它让我想起美好的童年,让我想起可爱的家乡。每当想起、看到芦苇花,我终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来年春天,家乡又会生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芦苇花。

点评

小作者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配合上使用得非常熟练,文中涵盖了比喻、排比、叠字、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芦苇花竞相开放的美景。

随着芦苇花飞舞飘散,小作者将一个鲜活的村庄一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孩子扑打空中飘舞的芦苇花,老人收割芦苇编凉席,芦苇在飘飞舞动,村庄勤劳的人们则在热火朝天地为生活而忙碌。

小作者写的是芦苇花四处飘飞的美景,更是记忆中家乡的可爱与美好。情景交融,令人动情。而修辞手法的使用则让文章更具美感,也更令人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