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彩的大故事,化为一个个精致又出彩的小故事(1 / 1)

讲故事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这样的文章很难吸引人。可讲故事也不能长篇大论,一个故事讲洋洋洒洒千余字,甚至数千字,一讲就是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那么,即便你的故事足够精彩,也可能让读者感到厌烦。

所以,同学们需要学会拆解故事,把一个精彩的大故事,分解为一个个精致又出彩的小故事。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大故事中最为精彩的、最吸引人的几个部分化为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的小故事,各个小故事相互照应、突出主题。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作者把它分为几个精彩的小故事,周瑜打黄盖、诸葛亮祭风、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几个小故事把魏蜀吴三方的人物特征、故事发展交代清楚,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精彩的大故事。如此一来,文章就避免了故事不流畅、逻辑不通顺,或是故事情节过于冗长的情况。同时,精彩的小故事相互联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或许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拆解故事,这里我告诉你们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使用小标题。小标题的使用可以让故事更有层次,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同时,小标题串联起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巧连妙引的效果。

比如:小作者胡雍飞的文章《家有“小诸葛”》便用“初出茅庐”“火烧新野”“七擒孟获”几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描写了几个精彩的小故事。

同学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写好叙事的文章必须做到详略得当,有重点描述也有简单概括。在拆分故事时,同学们不必把每个故事都详详细细地展开,为每个故事着相同的笔墨。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故事,重点突出,侧重描写,力求做到少而精。小故事精彩了,大故事才会更吸引人。

范文一

十二岁,我喜欢说“不”

“新思维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王逸江

盼星星、盼月亮,本少年终于迎来了十二岁生日。要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喜欢说“不”。

一“不”

某日下午,本少年骑上捷安特牌“爱车”,准备冲出小区。就在我的自行车前轮压在门卫线的一刹那,听到一声高达两百分贝的命令:“停!”妈妈朝我大喊:“不许把车骑到小区外面!”我的美梦就如一个花瓶掉到了地上,粉身碎骨。是呀,老妈管教很严格,她给我规定了两个不准: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这简直比孙悟空戴着紧箍咒还要难受。十秒钟过后,本少年忽然清醒,于是回过头来,做了一个鬼脸,说道:“不!我已经十二岁了,骑自行车上路已经得到了法律的允许!”然后,扬长而去。

二“不”

某天,本少年去买烧饼,回来时,发现老妈正在翻阅我的“绝密宝库”——书柜。我立即以闪电的速度冲到她的面前。老妈大吃一惊,问:“何方神圣?”“本少年是也!”我大吼一声。“你干什么?”“明知故问!你为什么偷翻本少年的‘宝库’?”“原来是这个啊,我是你妈,当然有权利啦!”我心中万分气愤,使出“绝世神功”威武狮吼:“不!这是我的隐私,我已经十二岁了,有权利保护个人隐私!”老妈知道敌不过我,只好让步,离开了我的房间。哈哈,保“库”战役成功!

三“不”

“呀,怎么又受伤了?”本少年一回到家,老妈便又开始啰唆起来。我什么也没有说,安安静静地坐下。可是老妈却多管闲事,一会儿端茶送水,一会儿给伤口贴创可贴。我不耐烦了,又大声吼:“不!我都十二岁了,能照顾好自己!这点小痛小伤本少年不在乎!”“你是‘本少年’,我还是‘本少年’的老妈呢!听着!请你快把地拖了,再把衣服洗了,然后去菜场买菜。”“啊——”本少年立刻晕倒在沙发中。

点评

小作者觉得自己长大了,认为长大了就应该向大人说“不”,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应该有自己的隐私,应该能自己照顾自己。通过三个小标题,小作者描写了三个有趣的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呼应主题,把一个爱说“不”的少年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小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风趣,风格活泼自然,让文章变得妙趣横生,也突出体现了一个幼稚、冲动、活泼,却想要表现成熟、独立的少年的特征。

范文二

“吹牛大王”

陕西一学生

我有一个好伙伴名叫王伟,他的特点是爱“吹牛”,而且吹得很神。有时他的妈妈也会聚精会神地听他“吹”。因此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吹牛大王”。

这位大名鼎鼎的“吹牛大王”才十三岁,其貌不扬,只有那双大眼睛显得特别有神,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当我第一次去他家时,他妈妈刚买回大西瓜要切。他就对我“大吹特吹”起来:“一个大西瓜,我切九块有十块西瓜皮。”我当然不会相信。“那咱们就当场试验。”“吹牛大王”毫不含糊,立刻拿起刀把西瓜切成个“井”字形,嘿,绝了,中间一块西瓜上有两块皮,吃完西瓜,一数,真是十块皮。

一天晚上我去他家,我们俩一起数星星,数着数着,“吹牛大王”又吹起牛来:“我知道土星、木星、天王星都有美丽的光环,冥王星还有一颗卫星。”我听他这么一说,心想:他又在吹了,得先问问老师,第三天问了地理老师,才知道他说的全是真的。

又有一次,我和几个伙伴拿着集邮册去和他换邮票,“吹牛大王”又“吹”上了:“我国最早出的是什么邮票,什么时间出的?”“吹牛大王”得意地问。大家都不知道,我也只记得是“大龙”邮票,至于哪年出的,不大清楚。这时“吹牛大王”可神气了,仰着头大声说:“我国最早的邮票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出的,出于1894年。”天哪,吹得真是太神了,一直吹到一百年前去了。我回到家查了有关资料,才知道他说的一点儿也不假。

他为什么“吹”得这么神呢?有一天我去他家玩,看见他**放着许多许多的书,有《少年科学》《智慧树》《世界五千年》《宇宙的奥秘》……啊!我知道了,那是因为他读的书多,倘若不多读书他会讲得那么准吗?

从此,我对王伟更加佩服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些知识,也要跟他比着“吹一吹”。

点评

“吹牛大王”为什么叫“吹牛大王”?小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形象地描写了好伙伴王伟“吹牛”的“丰功伟绩”。这几个小故事虽然简短,却有理有据地突出了王伟的形象。

另外,小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手法,表面上贬低王伟是“吹牛大王”,实际上则夸奖他的知识渊博,使得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