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大卫·休谟在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地方都生活过。休谟首次尝试哲学失败之后,按照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90]的话来说,他曾经去“做过一个疯子的辅导老师,之后还担任过一位将军的秘书”。他跟着洛克的路子走,而且比洛克走得更远。简言之,他把“经验主义”,也就是认为所有的意念并非凭空而来、都是人通过感官感知而来的这种观点,推向了逻辑上的极致。他的极端观念会让人感到非常别扭,可有时候还真是很难辩驳。
讨论
· 假如说,你摔了一跤,跌断了小腿骨。你觉得,会是当时感受到的疼痛更让你痛苦,还是你想到接下来的几小时乃至几个月都要在疼痛中度过更让你痛苦?是你的感知更痛苦,还是这种对痛苦的意念让你更痛苦?
· 跟洛克一样,休谟说,你所有的意念都是对你已获感知印象的剪辑。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你的意念当中,有没有不是由你的感知印象剪辑而来的?
· 休谟认为,与感知印象相比,意念就显得太弱了。他说:“我这里所说的意念,指的是人在思考或推理中所借助的这些感知的模糊印象。”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 你能不能感觉出你自己的心神来?如果感觉不到,那能否用意念勾勒出你自己的心神来呢?你认识你自己吗?
背景介绍
休谟特别看重人的感知印象。他认为所有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着的感知印象所得出的结论。他甚至不相信有“我”或者任何其他人的存在。他认为,“你”无非是一系列的瞬间印象,就像老式电影胶片上的一幅幅图像一样。当你快速卷动那胶片时,你就会得出有个人在那里走动、说话、思考等的印象。可实际上,这个“你”只是由一系列单一的感觉所构成的一种错觉而已。
更多讨论
· 回想一下你昨天、上星期,或是5分钟之前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你”做的吗?还是说,其实是一幅幅瞬间的印象串在了一起,让你误以为那是“你”在做事情?
· 到底有没有一个“你”啊?你会不会只是一卷电影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
进一步讨论
休谟也不相信所谓的“自然法则”,比如说,水会在零摄氏度时结成冰。他认为,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习惯看法罢了。他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即温度降到了零摄氏度),也看到了一个“果”(水结成了冰),然后我们就以为这两者是有因果关联的。可是,在那宏大的宇宙中真正发生着的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再来点儿讨论
· 假如说你是一只狗狗,每天早上你都会看见你主人起床了,然后太阳就升起来了。你是否会顺理成章地理解成是你的主人让太阳升起来了呢?你的这一结论正确吗?
· “因”(比如说,落下一颗石头)和“果”(比如说,这石头掉到了地上)的背后,会不会有些隐秘的关联呢?那可能会是些什么关联呢?(你尽可以给出些天马行空的答案来。)
· 假如有个小婴儿看见魔术师让石头“升了起来”,你觉得这小婴儿会有多惊讶?这对我们理解自己对“自然法则”的习以为常能有些什么启示?这些“法则”,究竟是我们“习以为常”了的,还是经过验证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