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间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这期间时间感也在一直变化。人在每个时期对时间的感觉都不一样,任何一个阶段的时间感都可能和拖延有关系。
婴儿期的时间感完全是主观的。不管现在是几点,只要他饿了,就会哇哇大哭。婴儿的时间就是感觉到饿和吃到东西之间的那段时间。如果一个婴儿饿了,却没有东西吃,他就会变得非常焦躁,哭起来没完没了。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感始终停留在婴儿期,他在面对恐惧和焦虑时,就会感觉到难以忍受,而且这种感觉不会轻易消失。拖延是逃避这种感觉的一个好办法,如果感觉到难以忍受,只要抛开这些事情就可以了,任何不好的后果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跟婴儿一样,一旦嘴里有东西吃,就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了,他可不会考虑下一顿饭是几点。婴儿要的只是摆脱现在的饥饿感。
进入幼儿期以后,过去、现在和将来渐渐清晰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如果饿了,你让他等几分钟也是可能的,他们不会立刻就哇哇大哭。不过一个刚刚开始蹒跚走路的孩子,在时间感上还是主观的,可是他们逐渐在适应家长的时间。大人会对他们发出命令:“现在不能再玩了,该吃饭了。”“快过来,现在要出门了。”“太晚了,要上床睡觉了!”诸如此类的命令会让一个孩子渐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
在一个家庭中,总是父母的时间主导着孩子的时间。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时间,孩子会把时间当成一个可靠的伙伴。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当孩子逐渐发现违背父母的时间,更能表现他们的独立性和意志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时间当成敌人。后来,这些孩子不断地拖延,他们仿佛是在和时间斗争,而实际上是在同制订这些时间表的人斗争。拖延实际上是他们想要抵制父母时间。
进入儿童期以后,孩子们学会了认识时钟,他们能够理解每个刻度之间表示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跟外界开始进行艰难的时间对接: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上学,按时上课。
当一些对控制和独立比较在意的孩子,受到大人的时间约束时,时间就成了压迫他们的一个东西;当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时间的时候,时间又成了一个解放他们的东西。一些孩子不具备良好的时间感,当外界的时间介入他们的时间的时候,会感觉到强烈的压迫感。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可能体会不到时间的流畅感,而是感觉时间是支离破碎的碎片。
少年期会迎来时间感的巨大变化。身体上的变化是时间溜走的铁证,再也没法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童年的影子不见了,他们感觉到生命还有无限的长度,敏感和热情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的未来看起来那么宏伟,学业的选择、工作和人际关系等等离他们越来越近。
一些少年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冲突,他们不愿意长大,不愿意面对选择某种人生道路或者放弃某种道路,而是希望通过拖延将自己留在这个时期,坚守这种生命无限的感觉。
二十几岁的青年期,虽然时间看上去还有很多,可是很多事迫在眉睫,有些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些机会被错过。他们不断地感觉着自己和时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显。拖延和工作、人际关系等等现实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十几岁的中年期是个明显的分界线。事业和感情上的拖延,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拖延者很难忍受人生的种种限制,当他们突然发现有些目标在这个时候没有实现,会感到非常伤心。一些拖延者在中年期开始跟低落的情绪做斗争,因为很多事情不可改变。
拖延者本来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中,而现在突然惊醒了:我都做了什么?我还有多少时间?我之前为什么一事无成?未来该怎么办?回顾过去、接受现在和未来是个艰难的心理过程。
老年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时间正在越来越少。死亡和失去包围了这个阶段,身体越来越差,亲人离世,日子过一天少一天。心理时间变得比实际时间更重要。拖延者始终在跟有限的生命进行抗争,而现在发现面对生命必将结束是困难的,必须接受自己做了的和没做的所有事实,接受意味着内心的平静,不接受只能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