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拖延症没那么可怕
不只你一个人在拖延
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拖延症,但是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拖延这种情况。而当一个人屡屡拖延,并且即使深受其害仍无法克服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拖延症患者。
总有一些早晨,你想赖赖床;对于早就计划好的事情,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行动之后该结束了而没有结束。若是你一直为此感到自责,并不断地埋怨自己,那也大可不必。
拖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当你要和拖延斗争的时候,你完全不用感到害怕,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这并不是说拖延就是对的,只是说你不必为此过于责备自己,只是需要改掉这个习惯。
可能你听说过,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拖延,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结了婚的人更容易拖延,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拖延……诸如此类的话仿佛让你对号入座,你甚至可以为自己开脱,说:“我还年轻,我是女人……我当然会拖延啦。”但其实,心理学家在调查拖延的过程中,为了让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别将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程度等因素考虑进去,尽量不让调查局限于某一个小范围。结果证明,拖延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就不要再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了,因为那些断言拖延和性别、婚姻状况之类的因素相关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对于拖延,人们普遍都会得出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种不该出现的做法。但是很矛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拖延现象,却也得到了普遍的接受。比如,有时候,你去开会,明明通告中说的是八点开始,九点结束,可是当你八点准时到达会场,等到八点十分很多人才陆陆续续到达会场,开始会议,而会议结束的时间也不是九点,而是九点半。
甚至,拖延在某些特定事情上是一个群体的表现。德国人做事的严谨态度可谓世界闻名,而且他们办事也非常有效率。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拖延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且是被接受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教授每天下午的六点钟有一节毕业班的课。开课以后,第一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按时走进课堂的。教授觉得第一天上课大家可能会懈怠,可以理解。可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六点十分到十五分之间才走进课堂。
教授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迟到?”一个学生认真地回答说:“我们迟到了吗?上课的时间不是六点一刻吗?”教授只好重申上课的时间是六点整,而不是六点一刻。他很不理解,明明通告中清楚地写着上课时间是六点,为什么所有的学生们都认为是六点一刻。
其实在整个德国的教育领域,上课时间向后拖延一刻钟是普遍现象,所以即便通告上明确写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学生们还是认为开讲的时间是六点一刻。就算有特别说明,人们也不会认为真正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德国人几乎把这种拖延当成是合情合理的了,人们已经默认推迟一刻钟才是真正的开始时间。
拖延普遍存在,有些甚至被普遍接受,说明这个真相是为了让有拖延毛病的人不去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但是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这个毛病,你要做的只是改掉它,而且要相信自己确实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