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决战拉开序幕(1 / 1)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告示诸州郡,历数曹操的滔天罪行,大兵压境,驻屯黎阳。

在战略上,袁绍属于进攻一方,拥有十万精兵,而曹操则是防御一方。与袁绍相比,曹操的军队并不多,只有数万人。

曹操发展多年,军队数量却不多,这与他的精兵策略有关。

在那个战乱时代,要拼凑一支军队并非难事,如荆州刘表便拥兵十万,刘备逃出许都后,很快也扩充到数万人。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如同黄巾军一样,动辄数十万,却没有什么战斗力。曹操宁可把人力用于农业生产,也不愿拼凑乌合之众,因为军队人数越多,吃粮饷的人也就越多。

这种精兵策略有优点,也有风险。一旦与强敌开战,便面临兵力不足的风险。譬如曹操以前的老巢鄄城,守军只有七百人。曹操忧心忡忡,打算加派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入防。守卫鄄城的程昱拒绝了,他向曹操上言道:“袁绍拥兵十万,自以为所向无前,他若见我的兵力稀少,就会忽视我的存在,不会前来攻打。倘若派兵增援,袁绍必定要来进攻,到时城池必被攻陷。因此,增兵一点好处也没有,希望主公别担心。”

程昱能做出这样的分析,是因为他看清了袁绍的战略企图。袁绍与曹操并不是要争地盘,而是要争夺朝廷的控制权。鄄城地处兖州,并非袁绍的战略重点,属于可攻可不攻的城池。若鄄城兵少,根本不能威胁袁绍,反倒是安全的,倘若增兵了,袁绍就非得拔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如果袁绍真的率十万大军前来,两千人与七百人的守军是一样的,都不可能抵挡得住。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程昱的胆略所折服。分析判断是一回事,风险总是巨大的,一旦误判,程昱的脑袋立马要搬家。因此,程昱的主张不仅需要智谋,也需要超凡的勇气。后来袁绍打探到鄄城守备空虚,果然置之不理,鄄城因弱而得以保全。曹操曾在贾诩面前称赞道:“程昱的勇敢,要超过孟贲、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白马之战拉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

袁绍进攻的首个目标是东郡,他派大将颜良率兵进抵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对峙。在沮授看来,颜良有勇无谋,不适合打头阵,他劝阻袁绍说:“颜良心胸狭隘,虽然骁勇,却不能独当一面。”袁绍不理会沮授,依然我行我素。

曹操欲救援刘延,荀攸献策道:“敌众我寡,难以克敌制胜,必须要分散敌人的兵力才行。主公可率军先行抵达延津渡口,做出要渡河攻击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必定分兵西进。我们便可趁此机会掩袭白马,攻其不备,颜良可手到擒来。”与袁绍相反,曹操从谏如流,依荀攸之计而行。

袁绍侦察到曹军正在延津渡河,果然分兵前往阻击。成功调动敌人后,曹操虚晃一枪,以轻兵疾进,直插白马。在距离白马十余里时,颜良得悉曹操主力前来,大惊失色,赶忙列阵迎敌。曹操派出两员猛将出击,这两人一个是张辽,一个是关羽。

张辽原是吕布手下悍将,吕布死后遂投降曹操;关羽是在下邳之战中被俘的,曹操惜其勇武,不忍心诛杀,希望收为己用。关羽因此得以不死,暂且寄其篱下。曹操颇有笼络人的手段,为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他大胆使用张辽、关羽为先锋。应该说,曹操是冒了一定的风险。如今刘备是袁绍的座上客,让关羽领兵去打袁绍,万一他临阵倒戈怎么办?曹操敢这样做,在于他了解关羽,关羽最重信义,信义高于生命。曹操对关羽有不杀之恩,有知遇之恩,关羽怎么会临阵倒戈、恩将仇报呢?

果不其然,关羽非没有临阵倒戈,反倒以漂亮一击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白马战场,关羽勇冠三军,如战神降临。当时他横刀立马,远远望见敌方阵营中旌旗飘飘,中央有华丽的战车,车上还撑着伞盖,料知是主将颜良,便策马前奔,冲杀过去。就凭他一个人敢独闯敌阵,这种勇气,实不输给任何一位春秋战国时的武士。只见他手持长刀,策马直踏敌阵,左劈右砍,如入无人之境,挡之者死,袁军大骇。转眼之间,他竟一鼓作气冲到颜良跟前,颜良哪里是武圣的对手,关公大刀砍下,颜良的脑袋就如同皮球一样,在地上乱滚了。

我们常用“于万军之中取上将军首级”来褒奖一个人的勇气,而对武圣关公来说,他真真实实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把敌方主将给砍了。

主将一死,袁军大乱,纷纷鼠窜而逃。关羽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就解了白马之围,让袁绍损兵折将,遭到重创——无怪乎后人会对关羽的神勇大为拜服,对其加以各种神化。

此役之后,曹操考虑到袁绍很快又会卷土重来,便下令让这一带的民众统统沿着黄河向西迁移。

心高气傲的袁绍遭到当头一棒,恼羞成怒,马上下令大军出发,渡过黄河,欲与曹操一决死战。

沮授又一次劝阻道:“胜负变化之局势,不可不详加考察。依我之见,应该驻兵于延津渡口,并分派一部分兵力进攻官渡。倘若攻克官渡,大军再渡河南下也为时不晚。若是早早南下,假使战败,就没有退路了。”

袁绍打心眼里不喜欢沮授,因为他的预言每每会成现实,岂非反衬自己的无能吗?袁绍不信这个邪,自从被董卓逼出洛阳,他白手起家,如今据有四州之境,雄视天下,业绩都摆在那里,足以证明自己乃是英明领袖。沮授的话,袁绍一句也听不进去,他要让沮授瞧瞧他的本领,于是下令全军南渡黄河。

沮授站在黄河岸边,望河兴叹道:“上面的人骄傲,下面的人贪功,唉,悠悠的黄河水啊,我还有机会北返吗?”他越想越悲哀,萌发去意,以生病为由,向袁绍递交辞呈。袁绍不用沮授之谋,也不批准他离去,而是把他的军队统统划拨给郭图指挥。沮授被剥夺兵权,成为光杆司令,却又不得不继续追随袁绍南渡。袁绍留着沮授,就是要让这小子看看自己是如何打败曹操的,让他知道自己才是最有智谋的人。

袁军渡过黄河,推进到延津以南。

曹操驻军于南阪下,派侦察兵登高远眺,观察敌人动静。袁绍的军队出现在水平线上,侦察兵来报:“可以看到五六百名骑兵了。”过了不久,又报道:“骑兵数量更多了,步兵则数不胜数。”

曹操稳坐不动道:“知道了,不必再报了。”

袁军骑兵多达五六千人,而曹军骑兵只有六百人,数量上居于绝对劣势。自战国后,骑兵逐渐成为野战中最重要的兵种,战斗力要远强过步兵。敌强我弱,曹军将领多数主张应避敌锋芒,先退回营地再商量对付敌人的办法。

这时,远处又出现一支车队,原来是曹军从白马撤下来的辎重车队。前面说过,白马之战后,曹操把当地居民统统西迁,这支辎重车队所运载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见此情景,谋士荀攸眼中一亮,进言道:“正好可以以此作为诱饵让敌人上钩,怎么能撤退呢?”这个主意与曹操不谋而合,以辎重车队为诱饵,吸引袁军前往截击,只要敌人一分兵,曹军就可以全力反击,一鼓作气击败之。

果不其然,袁军大将文丑听说曹操的辎重车队将近,大喜过望,马上派出精锐骑兵前往抄截。文丑想当然地认为,曹操为了保护辎重,必定会派兵增援,到时可一战歼灭之。然而,文丑做梦都不会想到,车队运载的根本不是军资粮食,而只是普通生活用品罢了。

文丑把精锐骑兵派去抢夺辎重,正中了曹操之计,曹操当即下令出击。于是曹军倾巢而出,置辎重车队于不顾,猛扑向文丑。是役袁军大败,大将文丑被杀。文丑与颜良号称骁将,岂料战争刚开打,两人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实是不堪一击。看到骁勇战将都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斩杀,士兵们无不胆寒,原本来势汹汹的袁军,一下子便如泄气的皮球一样蔫了。

在击破文丑之役中,关羽仍表现神勇,再立殊功。不过,对关羽来说,这场战争令他内心矛盾,老大刘备就在对面的袁军阵营。是要选择旧主刘备呢,还是追随新主曹操呢?对关羽来说,他永远只有一个老大,便是刘备。

曹操知道关羽十分讲义气,正是这点让他很欣赏。为了挽留关羽的人,更为了挽留关羽的心,曹操曾派张辽去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两人有相似的经历。当时关羽毫不含糊地对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十分优厚,然而刘备对我恩重如山,我发过誓要与他同生共死,不可违背自己的诺言。我不会长久留在这里,但在离开前,我会先在战场立功以报答曹公。”

果不其然,关羽先是在白马之役中斩杀颜良,后又大破文丑。敌方两员大将均已毙命,关羽也算对得起曹操了。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现在该去投奔大哥刘备了。关羽把曹操所赏赐的金银财宝全部封起来,没带走一金一银,留下一封书信后,不辞而别,骑上马向刘备阵营飞奔而去。曹军将领闻讯,想要去追,曹操叹了一声道:“算了,他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其实曹操早看出关羽去意已决,不会久留于自己麾下。若是换作别人,部将心有异志,不能留之,势必要除之,岂可为自己多一劲敌呢?然而,曹操却舍不得杀关羽,一方面是惜才,一方面确为关羽的忠义精神所折服。

在曹操、袁绍大打出手时,其他大大小小军阀们也要见风使舵,选择立场。

对袁绍来说,坏消息传来:幽州两位重要军政人物倒向曹操。这两人,一个是乌桓司马阎柔,他在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中有极高的威望;另一个是被朝廷委以“都督幽州六郡”的鲜于辅。鲜于辅、阎柔起兵讨伐公孙瓒,曾得到袁绍的大力支持,按理说应该倒向袁绍才对。但是别忘了,曹操乃是代表朝廷,投靠朝廷,在道义上总是说得过去的。曹操不失时宜地对两人加官进爵,阎柔被提拔为乌桓校尉,鲜于辅为右度辽将军。在汉代军制中,镇守边疆有四大巨头,分别称为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乌桓校尉、使匈奴中郎将。阎柔与鲜于辅一跃成为边疆最重要的军政人物,倘若没有挟天子的资本,曹操哪里去弄这么多的官衔呢?

对于曹、袁两人的战争,除了极少数远见卓识的人看好曹操外,绝大多数人还是看好袁绍。毕竟兵力就摆在那里,袁绍占有绝对的优势。

曹操控制下的郡县出现恐慌与**。首先是汝南郡的黄巾军头目刘辟归附袁绍,袁绍大喜,派刘备前往支援。刘备所到之处,各郡县纷纷改旗易帜,宣布效忠袁绍。一时间,袁绍势力大为扩张。

曹操控制下的郡县纷纷背叛,实有深层原因。

挟天子固然在政治上占据制高点,但也有负面影响。首先是吃闲饭的人多,宫廷开支巨大,地方诸侯顶多象征性地进贡,其他衣食住行都要靠曹操;其次要笼络诸方,除了加官进爵之外,不免要附带点薄礼,也是一笔费用;其三,以天子名义讨伐不臣,战事不断,开支自然不少。

尽管曹操大力发展经济,仍不免捉襟见肘,只得增加赋税。史书上是这样说的:“时操制新科,下州郡,颇增严峻,而调绵绢方急。”各种苛捐杂税,令老百姓大为不满。这也是袁绍一起兵,诸州郡就纷纷叛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片背叛朝廷的浪潮中,阳安郡却岿然不动。阳安都尉李通并没有随大流,仍然高举朝廷之旗帜。袁绍派人前往劝降,欲收买并委任他为征南将军;非但是袁绍,荆州牧刘表也想蹚这浑水,同样派人游说李通,想与之结盟。对此,李通统统拒绝了。有人劝李通说,如今袁绍强大,应该归附他。李通大怒,按剑斥道:“曹公英明盖世,必定能一统天下,袁绍虽强,也只是当俘虏的命。我宁死也不会背叛的。”

尽管李通对朝廷忠心耿耿,拒绝叛变,可是苛捐杂税着实令民众心生怨气。李通手下的朗陵县令赵俨写了一封信给尚书令荀彧,强烈要求朝廷减轻赋税。荀彧把此意见转达给曹操,曹操为了稳住阳安郡,下令把征收的绵绢归还百姓,是以百姓心安。这一政策十分重要,李通陆续打败地方反叛武装,平定淮、汝之地,对稳定曹操大后方起到重要作用。

仍有一个人令曹操十分不安,此人便是刘备。

刘备率一支军队支援叛军,在汝、颖之间纵横出没,许都以南的郡守寝食不安。袁绍的主力部队施压于前,刘备的游击队袭击于后,确实令曹操头疼。

要不要分兵出击刘备呢?有些将领认为兵力本就不如袁绍,若分兵攻打刘备,不能速战速决,则形势将十分不妙。曹仁却说:“刘备指挥的是袁绍的军队,还未能磨合,现在攻打他,可一举击破。”曹操觉得有理,便把精锐骑兵部队交给曹仁,曹仁果然马到成功,一举击破刘备,收复叛乱诸县。

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夹在曹、袁之间小打小闹,未免屈才。败回袁军大本营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袁绍非真英雄,刘备岂能看不出来?投靠他只是形势所迫,要是这样缠斗下去,自己非拼光血本不可。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袁绍,另谋出路。于是刘备找了个理由,游说袁绍,表示自己愿意前往荆州,说服刘表共同讨伐曹操。袁绍深以为然,便把刘备的旧部交还他指挥,让他再次南下。刘备又一次挺进汝南,与一支由龚都领导的变民武装会合,人数也只有几千人。曹操得悉刘备再略汝南,派部将蔡阳截击,然而蔡阳一战便被斩杀。

这边刘备脚底抹油溜了,那边袁绍集团内部还在为战略选择而争议不休。

咄咄逼人的袁绍挺进到阳武,被解除兵权的沮授又一次进言:“我军人数虽多,但战斗力不及曹军。然而曹军粮食少,且军资储备不及我军,他们利于速战速决,而我则利于持久作战。应该要采取持久战原则,假以时日,曹军必被拖垮。”

尽管曹操推行屯田政策,取得巨大成效,然而一方面所辖郡县纷纷叛变,另一方面为了安抚民心,不得不减轻赋税,这便使得曹军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沮授的提议,袁绍一如既往地嗤之以鼻,不接受。他不仅想赢得战争,而且想赢得酣畅淋漓。

袁军继续向前推进到官渡,以沙丘为依托,连营数十里。针对袁军的军事部署,曹操同样把军队一字排开,防御线向两侧拓展,与袁军对峙。

曹军率先出击,进攻袁军营地,无功而返。于是曹操下令坚壁清野,不再主动出击,以保全实力。

袁绍则使用塔楼战术。他下令士兵堆起土山,修筑塔楼,居高临下以密集箭雨攻击曹营。曹军大吃苦头,连在营内行走都得用大盾牌掩护。但是这种塔楼箭攻的战术很快就失效了,曹操火速派工匠大造霹雳车。所谓的霹雳车就是投石车,投出的巨石把袁绍搭起的塔楼一一摧毁。

一计不成,袁绍再施一计,改用地道战术。地道战乃是袁军所擅长的,当初袁绍击破公孙瓒之役,便是采用地道战术,这种战术隐蔽性强,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曹操乃是一代名将,岂能让袁绍钻空子呢?作为反制手段,他命人在兵营内挖掘既宽且深的长沟,袁军只要挖到这里就暴露了,即使从地洞中爬出来,也难爬上沟堑,只能成为曹军的射杀目标。

几度交锋下来,袁绍丝毫没有占到便宜。

然而对曹操来说,比袁军进攻更糟糕的问题是粮食开始紧张了。一方面袁军攻势如潮,一方面粮食不足,曹操深以为患,他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商讨撤军回许都的计划。曹操的想法是,以撤军手段调动敌人,诱敌深入,再寻机歼敌。

很快,荀彧回信,明确反对退兵,他写道:“袁绍重兵都集结于官渡,摆开架势欲一决胜负。您以弱当强,如果不能取胜,势必会被敌人所制,现在可以说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时刻。袁绍这个人,能招罗人才却不能用,而主公英明神武,辅佐天子,名正言顺,谁人可以抵挡呢?”荀彧又举了秦末战争的例子,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相持于荥阳、成皋一线,双方粮食都极度紧缺,但谁也不肯撤兵,因为一旦撤军,形势就失控了。接着他说:“您的兵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却能坚守半年之久,令袁绍无法深入。现在已经到了转折点,只要坚持,战局一定会有变化的,这是出奇制胜的良机,不可放弃。”

与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同,曹操总能从谏如流,看了荀彧的信后,他决定坚守,等待战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