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入沉闷的相持阶段。
对双方来说,谁的粮食有保障,就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曹操抓紧时间从各地运粮以支援前线。他知道征集运输殊为不易,当押送部队终于把粮食送来时,他安慰道:“再过十五天,必定击破袁绍,以后就用不着再劳累你们了。”
凭什么能打败袁绍呢?
关键还是在粮食战。
取胜之道,在于破袭敌人的辎重。袁绍军队既多,所需要的粮食也更多。当曹操侦察到袁绍有一支数千辆车的运粮队正赶往官渡时,荀攸献策道:“袁绍的运粮车就要到了,押运的将领韩猛是个勇敢却轻率的家伙,可一举击破。”
曹操点点头,问道:“要派谁去好呢?”
荀攸推荐了徐晃。
曹操便派徐晃与史涣率部邀击韩猛的辎重车队,韩猛落荒而逃,数千辆辎重车以及车上的粮食,被一把火烧个精光。
这次偷袭,令袁军粮草损失惨重。袁绍吸取经验教训,不久后又收罗了一批粮食,装上车送往前线,他特地派大将淳于琼率一万人马押送。这次运粮辎重车足足有一万辆之多,为了决战,袁绍把老本都押上了。车子一多,行进速度就会缓慢,行至距袁绍大本营四十里处,已是人疲马困。淳于琼下令安营扎寨,打算休息一天,第二天再运抵前线。
可是谁能料到,就只差这四十里的距离,就只差这一天,袁绍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
沮授深知曹操用兵有方,他对粮食安全忧心忡忡,便提议道:“应该派蒋奇率兵前去接应运粮车队,在淳于琼周围巡逻警戒,以防曹操偷袭。”可是袁绍又不听。对袁绍来说,这并非难事,四十里距离并不远,派支军队去接应,很快就能赶到。他为什么要拒绝呢?还是那个原因,你沮授说的,我就是不听。
更糟糕的是,值此关键时刻,袁绍麾下重要谋士许攸竟然叛变,投奔曹操。
许攸叛变,缘于两件事:其一,他向袁绍献策,袁绍不采纳。许攸指出,曹操兵力少,几乎把所有兵力都押在前线,许都空虚,若能派出一支轻装部队,奔袭许都,必可一鼓而下。只要许都攻下,以天子的名义讨伐曹操,曹操在劫难逃。让人揪心的是,袁绍同样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他这样答道:“我一定要先抓住曹操。”许攸与沮授、田丰不同,不是逆来顺受的人,袁绍居然无视他的良策,令他十分不满。其二,就在许攸满腹牢骚时,传来其家属被逮捕的消息。史书上说“攸家犯法”,究竟犯什么法,没有明说,我估计与贪污有关。审配把许攸家属抓起来,投入监狱。许攸勃然大怒,遂偷偷逃了出去,前往投奔曹操。
当时曹操正坐在大帐内,忽闻许攸来降,他大喜过望,没来得及穿鞋子,就赤着脚出来迎接,并拊掌笑道:“您远道而来,我就知道大事可成了。”遂引为上宾,置酒款待。许攸入座后,便问了一句:“袁军兵盛,不知您怎么对付他?现在还有多少粮草呢?”
曹操答道:“粮草尚可支持一年。”
许攸白了曹操一眼,道:“胡说八道,再说一次。”
曹操干笑两声,又道:“其实只能支撑半年。”
许攸怫然道:“足下难道不想击破袁氏吗?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曹操有点尴尬,勉强自我解嘲说:“我只是跟您开玩笑的。实话告诉你吧,其实只能支撑一个月,不知该如何是好?”
许攸拱手道:“明公孤军作战,外无援兵,内无粮谷,已是危险到极点。袁绍有辎重车一万余辆,现在正停于故市、乌巢之间,守卫的军队戒备不严。倘若派出轻装部队出其不意偷袭,焚毁辎重,不用三天的时间,袁绍不战自败。”
这个情报对曹操太重要了,他听罢大喜。鉴于此役的重要性,曹操决定亲自出马,他留下曹洪、荀攸守卫大本营,自己连夜带上精锐步骑兵五千人,挂起袁军的旗帜,走小路直奔乌巢。
为了达到偷袭的目的,曹操下令所有马匹的嘴里都衔着木枝,用绳子系住,以免发出长嘶声。每个士兵都要携带一束柴薪,用于焚烧敌粮。不过这里是袁绍的控制区,设有一些关卡,当遇到盘问时,曹操便吩咐人这样说:“袁公唯恐曹操抄掠后军,故而派兵前往增援。”理由十分正当。说来这些袁军士兵也不够尽责,他们也不想想,若是前去增援,带这么多木柴干什么?他们稀里糊涂就把曹军给放过去了。
蒙混过关后,曹操马不停蹄地直奔乌巢。值此深夜,袁军虽有一万多人,多数已入了梦乡,值勤的士兵也昏昏欲睡。这时忽然来了一队兵马,待到了眼前,借着火光看到悬挂着的袁氏旗号,袁军还以为是援兵到来。岂料曹军突然向两翼展开,包围敌营,四处放火,袁营大乱。
袁军押粮总司令淳于琼不晓得来了多少敌人,只得固守不出,一直挨到天明。日出东方,已经可以探清敌人底细了。淳于琼一看,敌方人数不多,只有几千人,而自己有一万人,敌寡我众,何惧之有?他率军出辕门,列阵与曹操决战。曹操不等他排好阵形,就挥师一拥而上,淳于琼首战败绩,逃回营内固守。然而曹操得势不饶人,猛攻敌营,此役他只能胜不能败,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拖泥带水。
乌巢距袁军大本营只不过四十里,袁绍很快就获知曹操偷袭的消息。然而,他却错误地把此判断为一个好消息,他面露喜色,对儿子袁谭说:“就算曹操打败淳于琼,只要我攻破其兵营,他就没有退路了。”
其实袁绍的智慧并不高,却总认为自己神机妙算,人有时很难认清自己,总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洞悉全局。在袁绍看来,淳于琼有一万人马,相比曹操还占有优势,此时正好借曹操不在兵营之机,直捣其穴,这才是高明之举。他马上令部将高览、张郃率部进攻曹操大营。
张郃接到命令,惊愕得张大了嘴。十万大军,粮食就是**,如今曹操调动精锐部队,亲自出马,足以见其志在必夺的决心。袁绍非但不出动大军驰援淳于琼,反而要把兵力用于攻打曹营,岂非南辕北辙吗?他赶紧对袁绍说:“曹操自率精兵前往,志在攻破淳于琼,若淳于琼败亡,大事去矣,请主公先救淳于琼。”
这时郭图站出来,驳斥张郃,力主全力进攻曹操大营。张郃声泪俱下道:“曹操大营固若金汤,肯定攻不下来。倘若淳于琼被擒,我们就要全部成为曹操的俘虏了。”
在张郃的强谏下,袁绍对计划稍做改动,派一支小部队前去救援淳于琼,而以主力部队猛攻曹营。
果然不出张郃所料。曹操与袁绍对峙既久,在防御上无懈可击,有深沟宽堑以阻敌,有霹雳车为远程武器。留守大本营的荀攸谋略过人,曹仁英勇善战,袁军根本没能占便宜,虽发动一波接一波的进攻,曹营仍坚不可摧。
与此同时,袁绍派出的一支轻装骑兵驰援乌巢。
乌巢之战,乃是曹袁战争的关键之役。曹操看清了这点,而袁绍却没看到。尽管袁绍派出骑兵相助,但人数太少了,无法取得扭转战局的作用。
援兵抵达乌巢时,曹操正对淳于琼大营发动猛攻,淳于琼眼看就要招架不住,突然看到援兵到来,心中一喜。这时曹操部将远远望见袁绍骑兵出现,便说:“敌人的援兵近了,请分出一部分兵力阻击。”曹操置之不理,答道:“等敌人到了身后再说。”曹军上下都明白,此役若不胜,势必面临覆没的危险,故而均殊死搏战。
袁绍援兵兵力不够,无法分担淳于琼的压力。曹军终于攻破敌营,淳于琼战死,一万车粮食被放火烧光,还有千余人被俘虏。曹操并不是人道主义者,他把俘虏的鼻子割下来,把俘获的牛马唇舌割下来,然后放了回去。袁军看到后,无不胆裂心惊。
两次偷袭粮食得手,袁绍完蛋了。
试想,一支数万人的大军,若没有粮食吃,谈什么打仗呢?
更要命的是,袁绍内部再起内讧。
偷袭曹营失手后,力主进攻的郭图不免十分尴尬,可是他不是自我检讨,而是把失利的原因归于张郃、高览两位前线将领。郭图在袁绍面前进谗道:“张郃听说失败的消息,面有喜色。”张郃本来对袁绍、郭图未能听自己的劝谏就十分不满,如今得悉郭图陷害自己,更加愤怒。他与高览商量,袁绍就是个庸俗之辈罢了,索性反了,投靠曹操去。两人把攻城器械全烧掉,率部到曹军营前请求归降。此时曹操尚未返回,曹仁担心这是敌人诈降的伎俩,不敢开门受降。荀攸说:“袁绍不听张郃的计谋,他一怒之下才前来投降,你还怀疑什么呢?”于是曹仁打开辕门纳降。
许攸投降,淳于琼败亡,一万车粮食物资被焚,张郃、高览倒戈——这一系列事件,令袁军上下无不震恐。谁都明白,这场战争,他们已经失败了。再撑下去,只有一个宿命:死亡。此时不逃,更待何时?霎时间,袁绍军营乱成一片,士兵们竞相奔走逃命。
前一天,袁绍还气定神闲。
转眼间,他已经无法控制士卒的溃败了。
眼看数万大军土崩瓦解,除了逃命,他还能怎么样呢?
善于把握战机的曹操大举出击,袁绍带着儿子袁谭及八百骑兵,没命地向北鼠窜,渡过黄河,逃之夭夭。曹操一直追到黄河岸边,已是追不上了。
想当初袁绍渡河南征时,十万精兵,旌旗猎猎,何其壮哉。沮授曾劝袁绍勿全军渡河深入,否则一旦不利,将没有退路。不幸一语成谶,十万之众灰飞烟灭,只在荒野中多了几万具尸骨。
袁绍逃跑后,其麾下部队共有七万余人投降或被俘,这些人全部被曹操坑杀,这也是曹操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他为什么要坑杀这些降卒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没有足够的粮食。曹军的粮食本来就不足,而袁绍的两批共计一万多车的粮食也焚毁殆尽,这七万名俘虏要吃什么?第二,倘若七万俘虏没有饭吃,势必会造反,曹操自己的部队数量比俘虏还要少,留着这些人,必是后患。第三,这些俘虏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若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
权衡利害之下,“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想法自然出现在曹操脑海中,坑杀是一了百了、最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对精于心理战的曹操来说,坑杀还能起到震慑敌方的作用,袁绍从此要心胆俱寒,而他的士兵,焉能有顽抗的意志呢?
再来说说沮授的结局。
沮授是袁绍麾下最有才华的谋士之一,可惜他的奇谋妙策,袁绍一条都听不进去。袁绍在逃跑时,显然把这个讨厌的人忽略了。沮授没能逃脱被俘的下场,当他被抓获时,他强调道:“我沮授不是投降,而是被俘虏的。”
失败,也得留下尊严。
曹操对沮授不陌生,两人有过交往,算是老相识。擅长演戏的曹操又要演戏了,他亲自出门迎接老朋友,笑眯眯地说:“我们天各一方,以致不能相见,不曾想今日你被我活捉了。”这句话,不免有一种自得神情。他想看到对手臣服在其脚下,摇尾乞怜,说些“英明神武”之类的恭维话。
沮授淡淡地说:“袁绍失策,自取败亡。我的才智无用武之地,被你活捉,也是情理之中。”语气平静、从容,只是眼睛里流露出些许伤感。他能不忧伤感怀吗?打从南征始,他便对这场战争不抱有太高的期望,袁绍的战略根本是错的,战术更是一塌糊涂。如此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这种忧伤被曹操看在眼中。对于普通降卒,曹操是刽子手,是杀人机器,但有一类人曹操不轻易杀,这便是谋士。谋士是一群智慧高超的人,英明的领袖未必就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他能把智商最高的人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用他们的智慧武装自己。汉高祖刘邦是这样的领袖,曹操同样是这样的领袖。他对沮授敞开大门欢迎:“既然袁绍都不用你的谋略,不如跟我联手,以你我之力,必能平定四方之乱。”
不错,曹操是个好领导,但不是所有的智者都愿意跟随他。陈宫不愿意,沮授也不愿意。沮授的答复是:“叔父、母弟的性命,操在袁绍手中,您还是早点杀了我,让我解脱吧。”曹操杀了七万人,却不杀沮授,非但不杀,还赦免了他,推为贵宾。如此看来,沮授该知足了吧?可是他偏偏要往火坑里跳,不好好当嘉宾,整天想着逃跑,最后曹操发现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没有价值的人,还留着做什么呢?就这样,沮授最后还是被曹操所杀。
以我的看法,沮授是故意寻死的。凭他的聪明才智,难道看不出来袁绍已经大势去矣?他之所以还想方设法地要逃回去,是因为怕危及自己的家族——袁绍若知他投降,必定要灭其族。在沮授出征前,他把家产分给了族人,可见他的家族观念很强,若是他一死,就一了百了。我想,他的逃跑只是在逼曹操杀他,他死了,家族保全了。这是一个超级谋士最后的一次深谋远虑。
官渡之战让袁绍元气大伤。
这场战争从建安五年二月至十月,共历时九个月。袁绍投入的兵力是十万人,曹操投入的兵力大约是两万人,最后强大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是被坑杀者便超过七万人。这种结局,可谓意料之外,却又属情理之中。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袁军的战斗力不至于如此不济。袁绍的军事力量崛起于反董战争,后来与公孙瓒交锋多年,终于打垮强敌,同时还扫灭多支农民军武装,可谓是身经百战之雄狮。以这样的精锐部队,在兵力上又有数倍的优势,只要不犯重大错误,不太可能被一举歼灭。可是袁绍偏偏犯下重大错误,把谋臣们的建议完全当作耳边风,而这又是由于他的性格使然,因此失败也属情理之中。
袁绍性格上的弱点,在此役中充分暴露。他能招揽人才,但只是作为摆设,表面上尊敬有加,实际上则是博取“爱贤”之美名。几乎所有能明察秋毫的人都能观察出袁绍谋略平平,智慧一般,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袁绍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只是低能儿。人都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天性,拒绝承认某些致命的弱点,甚至会把弱点当作优点来看待。这些在袁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我有一种怀疑,他拒绝别人建议,与其说是对计谋的不满,不如说是潜意识中对这些谋士的轻视,只要是他们提出的,他势必要唱反调,却不理会反调到底有没有理。
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是带着一副面具生活。曹操极力要表现出自己的慷慨与大度,但是他的性格本身并非如此慷慨,他只是能理智地意识到必须慷慨大度,善于克制自己。同样,袁绍在世人面前也装出礼贤下士的低姿态,但是他并不能像曹操那样克制自己的好恶之心,最终在智力角逐的舞台上败下阵来,实在怪不得别人。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袁绍的小肚鸡肠。
当他败回冀州后,大家都想起当初拼命反对开战而被投入监狱的谋士田丰。据说曹操得知田丰没有跟随袁绍出征,便大喜说道:“袁绍这回肯定要失败。”官渡一战,袁绍大败后,曹操又这样说:“倘若袁绍一开始便用田丰之谋,胜负之局难料。”显然,曹操对胜利还是深感侥幸。
在一些投机分子看来,这下袁绍一定会重用田丰,何不借此时机去巴结一下呢?于是他们纷纷跑到狱中看望田丰,祝贺道:“这次您一定会高升的。”
田丰却苦笑道:“袁绍表面上宽厚,实则猜忌心极重。他不能体谅我的一片忠心,反而认为我屡屡冒犯他。倘若他得胜而归,心情舒畅,或许还会放我一条生路。如今战败回来,满心恚愤,猜忌心更强,我恐怕是活不成了。”
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回到冀州后,很快传来七万名将士被集体坑杀的消息,幸存的士卒们都捶胸顿足,泪眼汪汪地说:“若是田丰在军中,我们肯定不会输得这么惨。”这些话传到袁绍耳中,他觉得相当刺耳。
袁绍对逢纪说:“冀州百姓听说我军打了败仗,都同情我。只有别驾田丰与众人不同,他曾劝谏、阻止我攻打曹操,想起这个,我就感到惭愧。”
袁绍感到惭愧了。
按理说,既然惭愧,就应该认错吧。正所谓“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认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反而能彰显人的胸襟。然而袁绍虽然惭愧,却不认错;非但不认错,他甚至杀了田丰——逢纪故意在袁绍面前说田丰的坏话:“田丰听说将军败北的消息,拍手大笑,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袁绍咬牙切齿道:“我不听田丰的话,现在他果然嘲笑我了。”于是他派人前往狱中,把田丰处死。
田丰之死,完全暴露出袁绍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操能聚集许多谋士,由弱而强,而袁绍最终却自毁长城,由盛而衰。沮授与田丰是袁绍麾下最有才华的谋臣,论其本领,原不在荀攸、郭嘉、贾诩之下,可惜跟错人了,都落得个凄凉的下场,徒令人扼腕而叹。
为了怕听到田丰的一声冷笑,袁绍不惜杀人灭口。
田丰不笑,难道冀州百姓就不会嘲笑吗?
冀州百姓不嘲笑,青州、幽州、并州百姓就不嘲笑吗?
纵然辖下四州百姓不敢笑,袁绍能禁止天下人嘲笑吗?
以十万之众击不足两万之众,以众击寡,以强凌弱,去的时候趾高气扬,回来的时候失魂落魄。更令袁绍难堪、大失颜面的是,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英明睿智,他的智力非但没有天下第一,反倒平庸至极。他的智慧不仅远远不及曹操,也不及属下的沮授、田丰等人,他只配与郭图这些毫无深谋远虑者为伍而已。
他愚蠢地拒绝了谋士们所提出的每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建议:
在皇帝东归时,沮授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张绣时,田丰建议他出兵许都,控制天子,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他与刘备联手,断曹军后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收降张绣、打败刘备后,田丰建议他以持久战拖垮对手,他置之不理。
大举南征后,沮授建议他先攻克官渡再全师渡河,他置之不理。
在官渡之战时,沮授建议他派一支军队加强辎重车戒备,他置之不理。
双方陷于相持战后,许攸建议他派一支奇兵偷袭许都,他置之不理。
乌巢被袭后,张郃建议他派重兵驰援,他置之不理。
以上所罗列的种种,只要袁绍能善择其一,纵然不胜,亦不至于如此溃败。
官渡之战的惨淡结局,让一向在意自己声名的袁绍大受打击,他总觉得别人的目光中有一种轻蔑的冷笑,就像田丰的嘴角边浮出的冷笑,笑他鼠目寸光,笑他只是跳梁小丑。这些嘲笑声总在耳边,如何驱赶都没用。
愤恨与羞愧如影随形,袁绍开始目光呆滞,举止迟缓,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与风姿。真正自信的人,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缺点,赞美他人的优点,因为这些无损于自己的优点。而那些看起来过于自信的人,往往内心深埋着自卑,他们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弱点,压制他人的优点,生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当弱点曝光于天下后,他便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不可自拔。
袁绍最终病倒了。
在患得患失的内心煎熬中,他生命的烛火已是随风摇曳,很快就要熄灭了。
就在曹操与袁绍纵横于北方之时,另一位英雄正在南方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