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起火:捅向曹操后背的一刀(1 / 1)

正当曹操与袁绍在外交战场上纵横捭阖之时,一起宫廷政变正悄悄酝酿。

政变的策划者是车骑将军董承。

董承是护送汉献帝东归的大功臣,被朝廷授车骑将军,位比“三公”,算是地位极高,他为什么要政变呢?在东归将领中,董承算得上对皇帝最为忠心,但是皇帝的处境并不比在长安时好多少,仍然是木偶一个,受到曹操的摆布利用。这究竟是谁的朝廷?是皇帝的汉室江山呢,还是曹操的天下呢?在董承眼中,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玩弄权术,胁迫皇帝,与李傕、郭汜之流无异。

更让董承心慌的是,当初的护驾功臣,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全部死于非命。很显然,总有一天曹操也会对他下手。与其如此,不如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铲除曹操。然而曹操在朝廷中的势力稳固如山,要如何铲除呢?他想到一个人:豫州刺史刘备。

为什么会是刘备呢?

首先,刘备有兵权。要发动政变,光杀死曹操是不够的,还必须控制朝廷,倘若没有一支军队的支持,政变只是空谈。其次,刘备与皇室沾亲带故。虽说他与皇帝的亲戚关系远得不能再远,但好歹也是刘邦后代,在维护刘氏政权上,理应比其他人更加可靠。其三,曹操并不信任刘备。当初刘备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时投奔曹操,就有人说刘备这个人不能留,须斩草除根,不过曹操考虑到要收买人心,没有对刘备下手。

为了说服刘备,董承自称有汉献帝的“衣带诏”,敕令他诛杀曹操。究竟是否真的有“衣带诏”呢?这个不好说,有可能是董承自己炮制出来的。刘备本来就无意长久待在曹操的屋檐之下,便积极与董承合谋,策划政变。

曹操可能察觉到刘备的反常之举,便请刘备喝酒以试探底细。几杯酒下肚,曹操忽地以平静的语气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一句话,似乎是有意无意之间说出,其实曹操就是要看看刘备究竟会做何反应。

刘备正吃着东西,听到曹操之语,内心一惊,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政变的事已被曹操察知?这一惊之下,他手指发抖,筷子掉到地上,与此同时,一声惊雷响彻天际。

刘备毕竟是当过黑老大的人,脑袋反应速度之快非常人能及。他立刻想到,若是曹操真的得知政变之事,就不可能在这里请自己吃饭了,而一旦自己反应过度,表现出心虚,就会立刻被曹操看出破绽。电光火石间,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果然如此啊。”

“迅雷风烈必变”出自《论语》,说的是孔子遇到风雷时必动容变色,就是说对上天有一种敬畏。刘备毕竟跟名儒卢植学过几天儒家学问的,脑袋里及时跳出这么一句话,算没白交学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其一,把自己惊慌失措的失常表现归结于“迅雷风烈”,连圣人孔子都不免变色,何况是我区区刘备呢?其二,暗示曹操说出的话如“迅雷风烈”,令人不能不惧。

刘备差点自乱阵脚,幸好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镇定与机智的一面,总算把曹操给糊弄过去了。曹操虽对刘备起了疑心,但刘备应答得体,没有露出破绽。

不过,自从煮酒论英雄后,刘备更加惶恐不安。许都是曹操的地盘,爪牙遍布,留在这里迟早要出事,还是得想办法离开才行。正好袁术欲北上投奔袁绍,曹操派遣刘备与将军朱灵前往截击。对刘备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他马上带着自己的部众出了许都,一路狂奔到下邳。

郭嘉、程昱、董昭等人听说刘备跑了,大吃一惊,赶紧对曹操说:“绝对不可以放走刘备!”这时曹操幡然省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刘备的低姿态骗了,赶忙派快马前去召回刘备。

对曹操的命令,刘备一笑置之:老子好不容易才逃出来,还能回去吗?当初投靠曹操,是因为被吕布暗算,丢了徐州。如今吕布已死,我刘备又要杀回来啦。

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破下邳,斩杀朝廷委任的徐州刺史车胄,此举宣布了与曹操的决裂。刘备留下猛将关羽镇守下邳,自己占据小沛,二人互为掎角之势。徐州百姓对当年曹操搞的大屠杀仍心有余悸,风闻刘备杀回来,许多郡县发起兵变,把朝廷派来的官员赶跑,归附刘备。东海郡变民武装头目昌豨率部来降,刘备趁机招兵买马,把兵力扩充到数万人。

对刘备的背叛,曹操又气又悔,派司马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率师讨伐问罪。刘备深知实力与曹操相差甚远,他一面抵御刘岱、王忠的进攻,一面派人前往冀州,与袁绍结盟。

刘岱与王忠并非一流战将,既无法攻克小沛,也无法攻克下邳,师久无功。刘备故意放出话说:“像你们这种水平,再来一百个也奈何不了我——就算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见得能打败我。”这句话虽然有吹牛的成分,但也看得出刘备确实是个英雄人物。在他眼里,只有曹操才有资格成为对手。

曹操之所以没有派精兵猛将全力镇压刘备,是因为他还要分兵防备袁绍。他亲率大军进屯官渡,积极备战。

可是曹操万万没想到,一起针对他的刺杀行动正悄然展开。

刺杀行动背后的主谋,正是策划政变阴谋的董承。董承与刘备秘密结盟后,又拉拢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人,制订了一个刺杀曹操的计划。他们收买曹操的侍卫徐他,徐他接近曹操的机会多,刺杀行动的保险系数高。此时刘备已扯起反曹的旗帜,重据下邳、小沛,拥兵数万。这对董承十分有利,只要曹贼一死,董承与刘备里应外合,必能控制住大局。

但是要刺杀曹操并非易事,在许都断难下手。机会终于出现了,曹操前往官渡布置防御,兵营不同许都,没有深宫大院,统帅也住在帐篷里,容易下手。徐他作为侍卫,可以在主帐附近走动,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闯入帐中,一刀结果曹操的性命。

某个晚上,徐他找借口把帐外侍卫支走,眼睛往左右一扫,发现别无他人,便一闪身,闯入曹操帐中。他已经多次在脑海中排练这样的场景:曹操若不是坐着披览文书,便是躺在卧榻上睡觉,没有任何戒备,他只要拔刀一劈,定可一击致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徐他闯进营帐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除曹操外,校尉许褚竟然也在帐内。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徐他在愕然之下,竟然不敢拔刀。

因为站在他面前的许褚,是勇士中的勇士。

许褚原本是沛国人,东汉末年,民变纷起,沛国成为起义军鲸吞蚕食的目标。危难当头,许褚挺身而出,率自己族人以及乡中少年,组建了一支民兵,坚壁清野,顽强抗击外来武装的入侵。他很快就在淮水、汝水、陈、梁之间声名鹊起,众人无不敬畏。后来许褚率部归附曹操,曹操见到他时赞道:“你便是我的樊哙。”遂将其提拔为都尉,充当侍卫队长。

刺客徐他意外发现许褚竟然在帐内,焉能不惊?许褚见徐他神色惊慌,马上警惕起来,拔出腰中宝剑护住曹操。徐他这时才反应过来,一咬牙拔刀在手,扑了上去,只是他哪里是许褚的对手,只几个回合,便被许褚击毙。

要不是有许褚在场,被击毙的恐怕就是曹操了。从鬼门关逃过一劫的曹操开始疯狂复仇,经过一番缜密调查,以董承为首的阴谋集团浮出水面,参与政变的董承、种辑、王服等人全遭逮捕处死,并被夷灭三族。

刘备也参与了反曹集团的政变阴谋,只是他警觉性高,早早逃出许都,才避免遭遇董承等人的下场。不杀刘备,曹操岂肯甘心?他决定亲自出马,讨伐刘备。曹军将领们纷纷反对,如今与袁绍的战争已是一触即发,怎么能分兵呢?大家进谏道:“如今与主公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袁绍已大兵压境,您却要伐刘备,若袁绍趁机进攻,如何是好?”

曹操恨恨地道:“刘备乃是人杰,今天若不打垮他,以后必是大患。”

只有郭嘉支持曹操的主张,他说:“袁绍迟钝且多疑,一定不会那么快发动进攻;而刘备刚刚叛变,人心尚未归附,应该赶快出击,必定能打败他。”

有郭嘉的支持,曹操更加坚定了东征的决心。

刘备吹过的牛立马如泡沫般破裂,他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别看刘备号称有数万人,可这数万人,多数不过是乌合之众,哪有什么战斗力。曹操不愧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风卷残云的攻势把刘备打残了。首战小沛,刘备弃城而逃;二战下邳,“武圣”关羽沦为阶下之囚;三战击破昌豨,断刘备之羽翼。

此番东征,曹操三战三胜,刘备毫无还手之力。

曹操攻略沛、邳之际,袁绍麾下重要谋士田丰提议出兵,他说:“曹操与刘备打得不可开交,倘若出兵抄截曹军后路,定可一战而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袁绍手下并非没有谋臣勇将,可是袁绍最大的弱点就是决断力不够,遇事迟疑。他居然找了一个弱智的借口拒绝田丰的建议,说自己的小儿子生病,不能出兵。这可把田丰气得七窍生烟,他持着手杖狠狠地往地上砸几下,痛心疾首道:“唉,这么好的机会,居然因为小儿子生病就放弃,太可惜了!”

刘备三战三败后,在徐州混不下去了,只得逃到青州,打算投奔袁绍。青州刺史袁谭不敢怠慢,当即护送刘备前往邺城。袁绍闻讯大喜,亲自出邺城二百里,为刘备接风洗尘。在此之前,袁绍想联合张绣,不料张绣却投降曹操;想联合刘表,刘表却按兵不动。这两件事,让袁绍大丢面子,如今刘备来降,袁绍终于脸上有光了。

挣了一个面子,却错失进攻的最佳时机。

袁绍终究不是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

刘备有英雄之志,奈何命途多舛,只能又一次寄人篱下,每思及此不免长吁短叹。唯一让他高兴的是,离别七年之久的赵云又回来了。这七年时间赵云都干了些什么,史载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他仍留心时局,观察政治动向。赵云以“忠义”闻名,对曹操架空皇帝、独揽大权当然极其不满,视其为国贼。而刘备与董承合谋铲除曹操,事虽不成,忠心可鉴。在赵云看来,刘备乃是朝廷忠臣,故而在刘备最落魄、最困难之时,毅然回归其麾下。刘备也很会做人,对朋友没得说,没有一点架子,甚至与赵云同睡一张床。他心里明白,袁绍也是靠不住的,便未雨绸缪,吩咐赵云暗中招募数百士兵,假称是被打散的余部,悄悄拓展自己的力量。

东征刘备,对曹操来说是一大赌局,不过他赌赢了。

曹操回到官渡,这时袁绍才摆开进攻的架势。

难道袁绍是在效仿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吗?非得对手排好兵、布好阵才开战。文明固然是文明,只是“兵者,诡道也”,你要按牌理出牌,就失去先发制人的优势了。

田丰又一次进言:“曹操已击破刘备,及时回防,许都不再空虚。况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穷,军队数量虽然不多,却不可轻视。于今之计,上策是与他打持久战,将军据有山河之险,拥有四州之众,外与英雄豪杰结盟,内则修农备战,然后挑选精锐之卒,组成奇兵,不停地出击其薄弱之处,骚扰河南。敌人救援左边就攻其右边,敌人救援右边就攻其左边,让他们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这样,我不必劳师远征就足以拖垮敌人,用不了三年时间,可不战而胜。”

这一番话是针对袁绍的弱点而提出的合理战略。田丰知道袁绍有许多缺点,若一味与曹操决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如扬长避短,打一场持久战,以疲敌战术而取胜。春秋后期伍子胥、孙武等人,正是以这种战术拖垮楚国,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

然而田丰的努力只是白搭,因为袁绍本就是刚愎自用之人,自以为老子智慧天下第一,有谋臣却不能用。有一句话说得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袁绍不懂得善待别人,因此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只是这一回,田丰豁出去了。他拼命劝谏,袁绍听得耳朵生茧,着实不耐烦,索性以扰乱军心之罪,把田丰逮捕,带上刑具关入监狱。如此一来,其他人都不敢吭声了。还有一个人对袁绍的一意孤行也大失所望,这个人就是沮授。

大军出征前,沮授把宗族亲戚召集过来,将自己所有家产都分给他们,然后以一种凄悲的语气叹道:“有权势的时候威风凛凛,没权势的时候自身难保,真是可悲啊。”

他的弟弟沮宗十分纳闷地说:“曹操的兵马远不如我们,您为什么害怕呢?”

沮授答道:“曹操英明睿智,又挟天子以为资本;我们虽然打败公孙瓒,然而士卒已是疲惫不堪,加上主公骄矜,将领傲慢,此役我军必败无疑。”说完,沮授眼中流露出怅惘。以他的智慧,早就洞悉棋局,可他为什么不飘然离去呢?或许,这就是一种责任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