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袁绍还把曹操当作小老弟。
可没想到,这小老弟爬得够快的。
曹操政治生涯的转折,在于迎献帝于许都,一举把持中央政权。对此,袁绍实在怪不得别人,沮授早就告诉他要及时迎奉天子,他偏不听,以致失了先手。可是袁绍不认错,他仍然摆出老大的架势,曹操不能不给他面子,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他。为了显示自己是真正的大佬,袁绍给曹操写信时,总是言辞傲慢,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曹操几乎要沉不住气了,他恨恨地对荀彧、郭嘉说:“我想打袁绍,可是我现在实力又不如他,怎么办?”
荀彧与郭嘉两人用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向曹操说明一个道理:项羽虽然强大,刘邦终究凭借谋略战胜了他。如今尽管袁绍实力强大,下场也只能跟项羽一样,必然失败。
两人还罗列了袁绍必败的十个因素与曹操必胜的十大因素,对比如下:
其一,袁绍讲究排场,繁文缛节;曹操自然得体,毫不做作。
其二,袁绍无视朝廷,逆天行事;曹操尊奉天子,顺天承命。
其三,袁绍政令松弛,难制其众;曹操令行禁止,言出必行。
其四,袁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举。
其五,袁绍多谋少断,错失良机;曹操谋定后动,游刃有余。
其六,袁绍高谈阔论,沽名钓誉;曹操待人真诚,推心置腹。
其七,袁绍小恩小惠,目光短浅;曹操恩披四海,所虑周全。
其八,袁绍臣下争利,谗言祸乱;曹操御人有方,罕有谗诬。
其九,袁绍是非不分,善恶不清;曹操是非分明,奖罚有度。
其十,袁绍虚张声势,不知兵要;曹操以少胜多,用兵如神。
听了两人如此肉麻的吹捧,曹操不禁笑道:“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
把袁绍贬得一无是处,把曹操捧得犹如神明,荀彧与郭嘉两人的拍马术也堪称高明。说曹操的本领比袁绍大,不假。无论是治政、用人、用兵、谋略等方面,他都胜过袁绍一大截。但我们必须说,袁绍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他的确是有许多小毛病,但若没两把刷子,何以能从区区一个渤海太守,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的军阀呢?他控制四州之地,相当于控制全国三分之一的地盘,这岂是吹牛能吹出来的呢?
当时曹操最担心的一件事,是袁绍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说得详细点,就是攻略关中,西面联合羌、胡,南面联合蜀汉,倘若如此,袁绍将一举控制大半个中国,同时对曹操的势力形成一个弧形大包围圈。
对此,荀彧提出一个计谋,他说:“关中将帅林立,大大小小军阀不下十几个,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莫过于马腾与韩遂。我们应该派人与之联合,暂且把他们稳住,等到山东平定后,再对付他们不迟。”
派谁去呢?荀彧认为侍中兼尚书仆射钟繇是个极有智谋的人,派他负责关西之事,必可高枕无忧。
曹操从谏如流,委任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并且给他便宜行事的特权。钟繇果然不负所望,他到了长安,马上写信给马腾、韩遂,分析利害,劝他们归顺朝廷。马腾、韩遂都表示愿服从朝廷,分别遣子入质。我们不管袁绍有没有经略关中的野心,但无疑曹操已经抢先一步了。
尽管袁绍心里仍然瞧不起曹操,但他已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上十分被动。因为曹操冷不防就以朝廷的名义给他下达诏书,居高临下地批评其所作所为,显然不怀好意。袁绍明知是曹操在搞鬼,可这是天子诏书,他又不能明着抗旨,故而内心极为窝火。
怎么办呢?
袁绍心里琢磨,只要天子离我近,我就能对朝廷施加影响。他便派人去游说曹操,说许都低湿,不适合皇帝居住,洛阳又残破不堪,不如迁都到鄄城。
鄄城地处兖州,是曹操控制的地盘,为什么袁绍要提出这个迁都方案呢?显然,袁绍有自己的小算盘。鄄城虽是曹操的地盘,但离冀州近,袁绍大军可朝发夕至,到时就可凭恃武力增加在朝廷的话语权了。
袁绍的伎俩自然未能瞒过曹操。你袁绍想染指朝廷,门都没有!这个迁都方案,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袁绍手下还是有很多能人的,田丰就是其中之一。田丰力劝道:“迁都的计划行不通,那就应该及早进攻许都,以武力手段奉迎天子。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皇帝的诏书,号令海内,这是上策。否则的话,迟早要败亡的,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田丰说的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袁绍又拒绝了。
他为什么要拒绝呢?
我想,可能还是因为袁绍死要面子。当初沮授建议他奉迎天子,他就拒绝了,那时要接回天子是轻而易举之事。如今想迎回天子,难度显然要大得多。容易时不去做的事,反而在困难时去做,这不是要告诉天下人,自己当初是多么蠢吗?倘若袁绍能放下面子,就会发现知错而改,真的不算蠢,一错再错,才是真正的蠢。
田丰提出攻许都的建议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如果袁绍发动突袭,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又失掉了。后来曹操大举进攻吕布,袁绍也没去袭击许都,而是北上进攻公孙瓒。说起来他真是非常矛盾的一个人,一方面他对曹操利用皇帝诏令来打压自己深感愤怒;另一方面,他却没想去抢回皇帝,夺得政治话语权。
与此同时,曹操把持朝廷的政治优势不断显现。
公孙瓒败亡后,鲜于辅终于为主公刘虞报仇雪耻了,有个问题摆在他的面前:是归附袁绍呢,还是归附朝廷?部将田豫说:“曹氏奉天子以令天下,迟早天下是要统一的,应该早日归顺朝廷。”鲜于辅同意其建议,遂向朝廷上表请求归顺。朝廷下旨,擢升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在此之前,朝廷曾授袁绍都督四州军事,现在把幽州的一半交给鲜于辅,此举无疑削弱了袁绍的实力。袁绍内心的不满可想而知。
袁绍与曹操的决裂已成定局,点燃战争导火索的人,却是袁绍的弟弟袁术。
袁术属于那种“过把瘾就死”的人,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心中自是得意。只是仲家帝国凋零之迅速,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先是孙策如断线的风筝离他远去,自立门户了;后来吕布策反杨奉、韩暹,把他的精锐全打垮了;紧接着曹操又大加挞伐,杀了大将桥蕤。
本来袁术还是有机会的,倘若他抛弃前嫌,全力救援吕布,力拒曹操,尚可维持三方均势之局面。只是性格决定命运,他从来都没有曹操那么广阔的胸襟,想到吕布对他干过的勾当,他选择袖手旁观。可是他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吕布一死,他更加孤立无援。也许是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不可扭转,他开始抛开家国大事,沉溺于酒色之中,天天山珍海味,饮酒作乐,后宫妻妾数百,个个绫罗绸缎。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将士们挨饿受冻、府库日渐空虚、百姓怨声载道,这些袁术全不在乎,他依然今朝有酒今朝醉。
很快,首都寿春的储备耗尽了,袁术混不下去了。要去哪呢?他想来想去,索性前去投靠部将陈简、雷薄。可是仲家皇帝早已众叛亲离,陈简、雷薄竟然将他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连身边的官员、卫兵,也走的走,逃的逃,袁术差不多成孤家寡人了。这时的袁术忽然怀念起吕布,这个家伙虽然反反复复,好歹是个可以利用的人,可是连这样的人都死了,还有谁会对他伸出援手呢?
突然间,他脑海中闪过一人:袁绍!
在走投无路之时,袁术终于念起亲情,虽然他与袁绍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毕竟还有同一个爸。天地之大,除了哥哥袁绍之外,谁还会接纳他呢?
兄弟俩斗了这么多年,袁绍会念这份亲情吗?亲情不一定会念,但皇冠总会让他心动吧。袁术派人到冀州见袁绍,转告道:“汉室气数已尽,袁氏当受命为天子,这在符瑞中显示得明明白白。如今您据有四州之地,人口有一百万户,天命所归,您应该接受天命并发扬光大。”为了与袁绍和解,袁术不惜放弃皇帝尊号,把皇冠献给哥哥。
此时的袁绍正对曹操玩弄权术削其权柄而耿耿于怀,听袁术这么一说,免不得怦然心动,便令儿子袁谭率军前去接应袁术。袁谭领命,率一支军队前往下邳迎接袁术。风闻消息的曹操派刘备、朱灵等人前往截击,袁术手下已经没几个兵了,哪里顶得住,无奈之下,只得又退了回去。
想投奔部将也不成,想投奔袁绍也不成,袁术又灰溜溜地返回寿春。行到江亭时,眼看身边的随从越来越少,没钱没粮,他坐在连床草席都没有的木板**发呆,心里空****的。想当年他袁家声势何等显赫,坐上皇位时何等威风,自己不是真龙天子吗?怎么沦落到这么落魄的地步呢?连一张舒服的床也没有,连做美梦都成为一种奢望。他越想越气馁,又羞又愤,心力交瘁,竟然一病不起。
袁术死了,不是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不是死在帐暖销魂的龙床,而是死在一张硬邦邦的破**。
袁术就这样死了,只比吕布、公孙瓒多活了几个月。但这对他来说实属幸运了,他若不病死,下场定然更加凄惨。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几经辗转,终于又回到汉朝皇帝手中。只是玉玺回来了,权力并没有一同回来。
在曹操的干涉之下,袁绍没能接回袁术,这件事再一次使两人的裂痕扩大了。为了向曹操示威,袁绍也摆起架子,基本上不向朝廷进贡了。在他看来,向朝廷进贡等同于向曹操进贡,这个面子他拉不下来。直到这个时候,袁绍仍然认为这年头比拼的是拳头,特别是自从袁术劝他称帝,他就惦记上了:只要我称帝,曹操操纵的狗屁朝廷对我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
有人看出袁绍心念动了。
揣测主公的内心是一些人混饭吃的手段。袁绍手下的主簿耿包觑准上司的意图,便秘密进言,劝袁绍顺天应人,即位称帝。
袁绍听了十分欢喜。可是要如何称帝呢,手下一帮文臣武将会认同吗?袁绍在士人中有很高的名望,早年与清流党来往密切,自己也沽名钓誉。这就冒出一个问题,你当年当上盟主,口口声声要勤王,现在董卓死了,皇帝回来了,你却自己要当皇帝,岂非是自扇耳光吗?
袁绍不敢像袁术那样公然说自己想当皇帝,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耿包推到前台,试探一下部下的反应。于是袁绍召集部将们前来,说:“耿包说我应该顺应天命,即位称帝,大家怎么看?”此话一出,部将们都愤怒了,纷纷说耿包实为大逆不道,应该要斩首以断此妖妄之言。看来汉室统治四百年,忠于皇室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观念,难度还是很大的。袁绍骑虎难下,一方面他想步袁术后尘登基称帝,以此来挣脱曹操对自己的压制;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诸将面前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企图,为此,他不惜把进劝者耿包斩首示众。可怜耿包还自以为能揣测主公内心,结果一不小心断送了自己的小命。
既然称帝的企图破灭,袁绍只能用一个办法扭转政治上被动的局面,就是以武力解决曹操。消灭公孙瓒之后,袁绍的军力臻于鼎盛,不仅吞并公孙瓒的旧部,也得到乌桓人的支持。当时,乌桓王蹋顿、上谷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部落酋长纷纷接受袁绍的节制。
从兵力上看,袁绍比曹操要多,实际控制的地盘也更大。袁绍的地盘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其中冀州与幽州都属于大州;曹操实际控制的是兖州、豫州以及打败吕布后得到的徐州,只有三个州,且属于中小州。
看上去袁绍有优势,然而曹操的扩张速度要比袁绍快。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发动讨伐眭固之战。
眭固本是黑山军将领,曹操初据东郡之时,就曾打败过眭固的黑山军。后来眭固投奔河内太守张杨,在曹操讨伐吕布时,张杨起兵助吕布,为部将杨丑所杀。杨丑率张杨余部归附曹操,不料眭固倒戈一击,杀死杨丑,转而投靠袁绍,军队驻扎于射犬,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
吕布败亡后,曹操转而进攻眭固,他挥师进抵黄河,派大将史涣与堂弟曹仁渡河进攻眭固。眭固自知不是对手,便率一支军队北上,打算前去向袁绍求援。刚行至半途,眭固便遭史涣、曹仁截击,毙命沙场,全军覆没。曹操趁机渡河进攻射犬,射犬守军已是群龙无首,如何应敌?很快便缴械投降。
这次战役规模不算很大,却是曹、袁两大军事集团走向战争的开始。
在袁绍看来,曹操简直欺人太甚。眭固已经归附冀州,曹操还敢太岁头上动刀,这是不给袁绍面子。在此之前,袁绍与曹操虽明争暗斗,大体上是和平相处。曹操把持朝政,仍然忌惮袁绍,把大将军头衔让给他。如今曹操消灭眭固,矛头直接对准袁绍,军事冲突已是不可避免了。
袁绍很快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十万步兵与一万骑兵,秣马厉兵,摆出与曹操决战的架势。
一场大战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