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董卓余部以李傕、郭汜、张济为“三巨头”,其中张济的势力最弱,故而张济萌生南下攻略荆州的念头。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底,张济从关中大举发兵,入寇荆州,进攻穰城。他亲临前线指挥攻城,穰城守军以密集箭雨反击,其中一支箭不偏不倚射中张济胸膛,张济当即落马,一命呜呼。
荆州百官纷纷向州牧刘表祝贺穰城大捷,刘表只是淡淡地说:“张济在关中混不下去,穷途末路才来到荆州,我作为荆州的主人,没有以礼相待而致兵戎相见,这并非我的本意。我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这一番话显然有作秀的成分,他的真实用意,在于吞并张济部众。
张济死后,他的部众群龙无首,大家便推举张济的侄子张绣为统领,驻屯于宛城。刘表派人前往招抚张绣。究竟要不要归附呢?诸将议论纷纷,张绣也拿不定主意。恰好此时,一个人的到来,让张绣仿佛抓住救命的稻草,此人便是贾诩。
贾诩不是李傕的部将么,他怎么跑到荆州了呢?
原来,自从长安大乱、献帝东归,贾诩对李傕的倒行逆施大感失望,遂把自己“宣威将军”的印绶上缴,不当将军了,跑到华阴投奔段煨。在董卓余部中,贾诩是有名的智囊,也是推翻王允、吕布的功臣,故而威望极高。段煨对贾诩的到来十分欢迎,好酒好肉相待,视为上宾。过了一段时间,贾诩却不愿意待在华阴,打算前去投奔张绣。
有人十分不解,问他道:“段煨对您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走呢?”
贾诩笑道:“段煨生性多疑,早就嫉妒我在军中的威名。虽然他现在待我不薄,但肯定不会长久的,到时免不了被他陷害。我若离开,他心里一定偷着乐,同时也想通过我交结外援,因此一定会善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刚刚接管军队,手下没有谋士,定会欢迎我去的。这样,我与家人都可以保全。”
这一番分析判断实在高明。不出贾诩所料,他离开段煨后,前往张绣军中,张绣对他十分尊敬,以晚辈自居。而段煨也没有为难贾诩的家人,对其眷属优待如常。贾诩向张绣分析时局,劝他归附刘表,张绣言听计从。于是贾诩自告奋勇,动身前往拜见刘表,请求归附,刘表接受了,并以很高的规格款待他。
自从刘表出任荆州刺史(牧),**平州郡盗寇,挫败孙坚,逼走袁术,与袁绍结为同盟,一跃而成国内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在整个中国陷入内战时,荆州倒成为一块安宁之地。作为一位封疆大吏,刘表是相当出色的,他出身清流,优待士人,因此荆州也成为士人的一块避难所。从关西、兖州、豫州等战乱区前来投奔的士人数以千计,刘表大力兴办学校,普及儒学教化,发展文化事业。但是刘表的事业只局限于一州,他缺乏曹操、袁绍等人的野心,只要保住荆州不受侵犯,他便心满意足了。
贾诩见过刘表后,曾这样评价:“如果在和平年代,刘表无疑有‘三公’之才。然而值此乱世,他却看不透局势的变化,没什么决断力,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贾诩看人,一针见血。说刘表没有决断力,可从勤王一事看出来。荆州紧挨着关中,在汉献帝东归时,刘表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可是他居然毫无反应,最后被曹操抢得先手。
作为一位军阀,刘表有爱民养士之美名,但他也干过一件不太厚道的事。
这件事,就是他借黄祖之手杀了名士祢衡。
祢衡是个怪才,打小时候就博览群书,才华纵横,辩才无碍。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臭脾气,祢衡本质上是个愤青与清谈家,夸夸其谈,恃才自傲,目中无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时任将作大匠的孔融也是个清谈家,与祢衡趣味相投,觉得他很了不起,便把他推荐给曹操。
岂料祢衡一来就辱骂曹操,摆出一副不把当权者放在眼里的架势。或许他的性格就是如此,怎么看别人都不顺眼;也可能只是想博眼球,捞得虚名。像他这种人,心胸太狭隘,与谁都合不来。曹操本是心胸豁达之人,也不禁对祢衡的无礼大为光火,他恨恨地说:“祢衡这小子,我要杀他,就像杀死老鼠麻雀一样容易。只是此人有点虚名,若杀了他,别人会说我没有容人之量。”
曹操想办法把祢衡打发到刘表那儿。刘表本是清流派名士,最为儒雅,对祢衡敬重有加,推为上宾。祢衡这次学乖了,大拍刘表马屁,吹捧其仁德比起周文王也毫不逊色。不过,在刘表部将面前,祢衡又摆出盛气凌人的臭架子,动辄冷嘲热讽。这些将领也不是吃素的,在刘表面前大肆攻击祢衡,刘表遂对祢衡动了杀心。
当然,刘表不会亲自动手的,他素有养士之名,若是杀了祢衡,恐遭人横议。想来想去,还不如借刀杀人。借谁的刀呢?刘表把目光投向了江夏太守黄祖。
自从射杀孙坚后,黄祖官运亨通,成了荆州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刘表把祢衡推荐给黄祖。起初黄祖对祢衡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祢衡得意忘形,那股愤青劲儿又上来了,居然当众骂黄祖。史书没写祢衡怎么骂,但用了一个“辱”字,显然是带有敌意的攻击。黄祖恼羞成怒,他可没有曹操、刘表的那些心思,他想:老子待你不薄,你竟敢辱骂老子,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说不清,何况是无理取闹,祢衡最终为自己的轻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以曹操、刘表的修为,都容不下祢衡,可见此人着实不知趣,但无论如何,罪不至死。刘表借黄祖之手杀了祢衡,虽然免去骂名,却总是不太厚道。
转眼间已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操改组朝廷、实施屯田政策后,开始挥鞭挞伐,首个目标便是归附刘表的张绣。为什么先打张绣呢?两个原因:其一,张绣的部众本是属于张济。当初张济曾与李傕、郭汜联手追击汉献帝,以臣子压迫皇帝,大逆不道。如今出兵讨伐,可谓师出有名。其二,张济刚死,张绣初掌兵权,实力较弱,容易搞定。
果不其然,曹操大军刚抵达淯水,张绣就举旗投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实在太轻松了。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干了一件荒唐事。张绣有个婶娘,也就是张济的遗孀,长得貌美如花,把曹操看得心痒难忍。曹操本是好色之徒,当晚就把美女霸占了,还纳为小妾。
但是,曹操没有考虑到张绣的感受:我刚投降,你就把我婶娘给霸占了,这不是让我很难堪吗?让我在诸将士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呢?
不仅如此,张绣又听到一个消息。当时张绣有一员心腹爱将,名唤胡车儿,打仗极其骁勇。曹操派人给胡车儿送去大量的金银财宝,明摆着是想重金收买,俗称“挖墙脚”。
这两件事让张绣怒火中烧。男儿绝不能如此忍气吞声,该出手就要出手。咱也不投降了,拼了!
一向聪明过人的曹操,也会犯低级错误,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七情六欲控制不住。说实话,曹操只是为美色所吸引,压根儿没想过除掉张绣,只是忽视了张绣的感受。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曹操对张绣毫无提防心——他的营寨根本就没戒备。
色字头上一把刀,曹操终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张绣铤而走险,率部突袭曹操兵营。曹操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当他听到杀声四起,大惊失色,夺路而逃。张绣军万箭齐发,一支流矢射中曹操,幸好不是致命伤。这时曹军兵营全乱了,曹操长子曹昂在混战中被叛军砍杀,命丧黄泉。
如果不是典韦挺身而出,曹操说不定也要丧命于此。张绣发现曹操逃跑后,纵兵紧追,负责殿后的典韦如同一尊战神,死死挡住叛军。众寡悬殊,典韦的左右卫兵全部战死,只剩下他一人在战斗。此时的典韦血染战袍,身负重伤,犹以一当百,苦苦支撑。打到最后,武器也打没了,赤手空拳。张绣叛军冲了上来,想将他生擒。力大无比的典韦双手一抄,把两个敌兵抓在手中,一手一人当武器。叛军一拥而上,数十把刀戟利刃乱捅一番,典韦硕大的身躯终于倒下,死时双眼还怒睁着……
此役曹军大败,若不是平虏校尉于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曹军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于禁治军有方,其他部队大溃败时,只有他的军队建制完整,且战且退,井然有序。前面说过,曹操军队中有一支青州兵,是从收降的黄巾军改编而来。青州兵本是流寇出身,军纪相当差,在撤退途中又祭出以前打家劫舍的本事,所过之处,如鬼子进村。于禁见状大怒,率部扫**四处抢劫的青州兵。青州兵一看于禁动真格的,顾不上抢,撒腿就跑。这时曹操逃到舞阳,收拢部众,青州兵立马向曹操告状,称于禁袭击他们,居心叵测。
于禁边撤退边阻击张绣追兵,他的军队是最后抵达舞阳的。他没有马上去见曹操,而是命令士兵构筑防线,以防追兵偷袭。有人慌慌张张跑来说:“大事不好了!青州兵恶人先告状,将军还不赶快去解释。”
于禁答道:“敌人追兵就在后面,随时都会赶到,不先做好准备,怎么抵挡敌军?再说了,曹公英明睿智,怎么会听那些诬告陷害的话呢?”
直到挖好壕沟、筑好营寨后,于禁才去拜见曹操,把青州兵打家劫舍的事说了一遍。此时曹操刚刚经历丧子之痛,若换作其他人,恐怕早已情绪失控,难辨是非。但曹操真的不同凡响,他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保持头脑冷静与清醒。他不仅未责备于禁,反倒大大表扬一番:“淯水之败,连我自己都狼狈不堪,将军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整顿自己的军队,制止游兵散勇的暴行,安营固垒,有凛然不可动的气节。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能胜过你。”
勇将典韦之死,令曹操很伤心;但于禁临危不乱的表现,又让他十分欣慰。我们总说曹操善于用人,所谓用人术,无非赏罚与信任。对于流言蜚语的攻击,曹操置之不理,这就是信任;在奖赏上,他向来是及时与不吝啬的。很快,他就封于禁为益寿亭侯,这是给众将士树立标杆。
正是有于禁这样优秀的将领,曹操在舞阳才得以重整旗鼓,与尾随而来的张绣兵团再度交锋。这次,张绣没有捞到好处,败回穰城,又一次投靠荆州牧刘表。曹操虽然扳回一局,终究元气大伤,无力再战,遂撤回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