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的巨大威力(1 / 1)

曹操的政治目光,较袁绍、刘表等人要高明。

在关东诸雄中,曹操的实力并非最强,地缘优势也并不明显。倘若冀州袁绍、荆州刘表有意奉迎皇帝,完全可以抢在曹操之前。他们没有这样做,证明他们并非真正的英雄人物。不错,曹操的行动是有点晚,皇帝流浪了一年,他才姗姗来迟。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皇帝已到洛阳,起码曹操可以省却不少气力。

对于曹操奉迎皇帝的决定,同样有很多人反对。理由有两条:第一,山东尚未平定,各路军阀兵强马壮,威胁很大;第二,杨奉、韩暹等将领护驾皇帝有功,颇为骄傲自得,这些人不好摆平。

反对的声浪很高,但有一人力挺曹操,他就是荀彧。

荀彧说:“以前晋文公奉迎周襄王,诸侯无不跟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天下无不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只因为山东局势混乱,未能远行。如今圣驾还京,京城一片荒芜,忠义之士无不想着继绝存亡,万千子民无不感怀哀伤。借此时机,正好奉迎主上以顺从民意,这叫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以服天下之人,这叫大略;匡扶正义以招揽天下豪杰,这叫大德。若能做到这三点,逆臣叛将再多也不能有什么作为。至于杨奉、韩暹等人,不足挂齿。若不及早决断,让其他豪杰捷足先登,即便以后想做,也为时晚矣。”

这一番话与沮授对袁绍说的其实差不多。不同的是,袁绍拒绝了,而曹操接受了。

荀彧的分析让曹操更加坚定了奉迎皇帝的决心。他打算把皇帝迎到许县,便先派曹洪率军前往。然而曹洪却吃了闭门羹,董承拒险而守,挡住他的去路。

正当曹洪与董承相持不下时,朝廷突然下了一道旨令,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兼费亭侯。

为什么朝廷突然给曹操加官进爵呢?

原来朝廷内部的这些大将,虽然在台面上和和气气,彼此间却互相猜忌。朝廷议郎董昭听说曹操打算奉迎皇帝却被董承所阻,便伪造了一封曹操的信,交给杨奉,大意是说:“我久闻将军大名,向您说些心里话。将军克服千难万险,护送皇帝回京,辅佐之功,举世无双。只是如今群雄割据,四海未宁,想要廓清天下,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得到的。现在将军您有兵,我有粮草,您主内,我主外,互通有无,就能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一起完成大业。”

看到信里肉麻的吹捧,杨奉不禁有点飘飘然,觉得可以同曹操结为盟友。他便向朝廷举荐曹操,皇帝别的没有,空头支票多的是,便胡乱开了两张。

此时,又一个有利情况出现了。

原本据险扼要阻止曹洪西进的董承,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反倒向曹操抛绣球了。这是为什么呢?前面说过,韩暹曾率军攻打董承,两个人结怨甚深。皇帝东返过程中,董承出力是比较多的,而韩暹却后来居上,成了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地位反倒在他之上。加上韩暹跋扈嚣张,不可一世,两人的矛盾愈加恶化。

董承想借曹操之手压制韩暹,便暗地里派人与曹操联络,支持他进军洛阳。曹操闻讯大喜,马上亲自率兵西进,与曹洪会合,直奔洛阳。由于董承让道,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兵抵洛阳。接下来的问题是,他要如何打垮把持朝廷的将领们,以实现独揽大权的野心呢?

曹操选择了各个击破。

首先,他把矛头指向韩暹。

抵达洛阳后,曹操拜见天子,同时弹劾韩暹仗着护驾有功,骄横霸道,还出兵攻击董承。曹操一弹劾,董承等人当然纷纷添油加醋。韩暹大为恐慌,担心被杀,便独自骑一匹马逃到杨奉兵营避难。

其实皇帝对韩暹本就颇有微词,当初皇帝欲东返洛阳,遭到过韩暹等人的阻止。但考虑到一路上历尽艰辛,韩暹也算有功劳,因此虽然韩暹遭到曹操弹劾,皇帝还是下诏不予追究,不过褫夺他司隶校尉的头衔,转而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并录尚书事。

司隶校尉相当于刺史一级别,因为司隶是首都区,不称刺史而称校尉。司隶校尉在东汉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官职,凡是京城内大大小小的官,都可以弹劾甚至诛杀。新官上任三把火,雷厉风行的曹操又回来了。他先是挖出尚书冯硕等三人有不法行为,将他们斩首示众;而后又举荐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收买人心,可谓恩威并施。

尽管烧了几把火,曹操仍然觉得要对付这批东归将领有点吃力,毕竟他们都有兵权在手。这时曹操想起一个人,便是伪造书信劝服杨奉的董昭。他设宴请董昭来喝酒,并问道:“现在我已经来到洛阳,接下来应该要怎么做呢?”

董昭答道:“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正是春秋五霸的功勋。这里的诸位将领,各有各的小算盘,恐怕不一定服从您。倘若留在洛阳,肯定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皇上迎到许县。然而皇上刚刚流亡,最近才回到旧都,所有人都盼望朝廷早日安定。现在若是请皇上移驾许县,定然违背人心。不过,只有行非常之事,才能有非常之功。请将军仔细权衡利害,再做出决定吧。”

看来董昭是想找个好东家,曹操从许县来,他便建议把皇帝移驾到许县,不明摆是要讨好曹操吗?果然,曹操听后暗暗高兴,便说道:“我本来也是这么计划的。只是杨奉驻军于梁县,听说他手下的军队十分精锐,不知道会不会成为绊脚石。”

董昭对杨奉的底细相当清楚,便答说:“杨奉这个人党羽少,所以他才想与您联合。朝廷封您为镇东将军、费亭侯,这都是杨奉的主意。您可以派人送上贵重物品答谢他,这样就可把他稳住。然后再找个借口,就说京城内粮食不足,让皇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离许县近,运输粮食比较容易,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杨奉勇而无谋,一定不会怀疑的。”

曹操依计而行,把杨奉忽悠一番。这个计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说要把皇帝迎到许县,而说是转移到鲁阳。如果明说要到曹操的地盘许县,杨奉死活也不会答应。只要皇帝出了洛阳,一切就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了。

杨奉果然没脑子,心想鲁阳离洛阳也不远,移驾就移驾吧。他哪里晓得,曹操的军队护送汉献帝出了洛阳,压根儿就没想过去鲁阳,直接一路飞奔许县去了。这时杨奉才反应过来自己中了曹操的诡计,慌忙从梁县发兵,企图追上去拦截皇帝,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迁献帝于许,对曹操来说,乃是制胜的关键一步棋。

从此,皇帝就完全在曹操的控制之中了,而曹操则可以代表朝廷。表面上看,汉献帝似乎仅仅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存在,大家置若罔闻;他流亡失所,大家袖手旁观;他狼狈不堪,大家坐看笑话。但是我们应当看清这样的事实,历史是有一种惯性的,人的思维也是有一种惯性的。大汉帝国已经存在四百年,而皇帝失去权柄,朝廷威风扫地,却只有短短几年罢了。

短短几年的时间,能把四百年厚实的积累一扫而空吗?能令鼓吹君臣大义的文化传统断绝吗?显然不能。没错,大厦已是将倾,但将倾并非轰然倒塌,而是慢慢地倾倒,虽摇摇欲坠,却仍有几根柱子在支撑着。这座皇家大厦、王室招牌,就是一个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所以曹操看中的,是皇帝这块招牌的价值,有了这块招牌,曹操就不再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与土豪,而是国家之重臣,形象完全不同。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当初袁绍不想奉迎皇帝,是担心皇帝来了,反倒碍手碍脚。曹操难道没这个考虑吗?袁绍认为若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就受限;若违背皇帝的命令,名声又不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绍之所以干不成大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太在意声誉,面子薄,不能一黑到底。而在曹操看来,只要把皇帝捏在自己手里,还不跟捏泥人一样,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何必思前想后、畏首畏尾呢?

把皇帝骗到许县后,曹操首先要做的事,当然是给自己贴金,出任大将军,封武平侯。在西汉、东汉时代,大将军基本上都是第一号权臣,权势最重。紧接着,曹操把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人一一踢出朝廷。这些所谓的“三公”,大多都是西北军阀所立的傀儡,既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权势,可谓是滥竽充数之辈。

收拾完朝廷后,曹操突然对杨奉发动战争。杨奉很快落荒而逃,他的老巢梁县也被曹军攻破。这个一度把曹操视为自己人的军阀在洛阳混不下去,只得南下投奔袁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从一开始便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要重塑朝廷的威严,就必须先给几个最强的军阀来个下马威。关东群雄中,谁的势力最大呢?当然是袁绍了。袁绍非但自己是冀州牧,还以其子袁谭为青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其势力以冀州为中心,向幽州、青州、并州辐射,地盘辽阔,兵精马壮。

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责备袁绍:“将军地广兵多,却只知树党营私,对勤王之事不闻不问,只知道擅自相互征伐。”这道诏令,傻瓜也看得出来,表面是皇帝的诏令,实际上还不是曹操在指桑骂槐吗——谁都知道,现在曹操的话才是圣旨,皇帝能做的,也就是批上“同意”二字罢了。袁绍心里十分窝火,又没办法发作,只得上书作自我批评,还写了一大段文字来为自己辩解。

倘若当时袁绍听了沮授的建议,迎回皇帝,这时自我批评的人或许就是曹操而不是他了。

罢免“三公”后,朝廷权力重新分配。袁绍是诸侯中实力最强者,故而朝廷授予他太尉之职。在东汉,太尉是“三公”之首,说起来当然是地位尊崇。袁绍得知消息后,却怒发冲冠,甚至破口大骂。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太尉,曹操却是大将军。这个区别,相当于国防部长与军委主席的区别。

从出道以来,袁绍的官位、权力、实力一直都在曹操之上。在汉灵帝设西园八营时,他是上军校尉,排名第二,曹操名次在其后;汉灵帝死后,他是司隶校尉,是京城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伐董战争中,他是关东联军的盟主,而曹操只是归其领导的一名义军将领而已;在军阀混战时,他的地盘比曹操大,军队比曹操多。如今曹操居然以大将军自居,扔给他一个太尉头衔,这不明摆让他难堪吗?袁绍咽不下这口气,拒绝接受太尉之职,还说:“如果不是我出手相救,曹操都不知死几回了,他居然敢挟天子对我发号施令!”

袁绍的发怒,让曹操有几分尴尬。曹操当然知道现在还不是与袁绍撕破脸皮的时候,况且袁绍所争的,不过是个虚衔罢了。他很明智地放弃了大将军的称号,把这个至高无上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当司空,挂了个车骑将军的头衔。

看到曹操还算识相,袁绍不禁又有几分飘飘然,他想,这年头,到底还是拳头硬的人说话算数,自己总算把曹操的嚣张气焰给压下去了。

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袁绍空有大将军的虚衔,对朝廷一点掌控力都没有。

倘若袁绍真的意识到自己当初没有听从沮授之言而犯的错,及时补救,果断出兵与曹操争抢皇帝,曹操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可是袁绍着实目光短浅,曹操仅仅用一顶大将军的帽子,就把他给稳住了,看来这顶大帽子送得值。

对曹操来说,把皇帝捏在手中,仅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挟持天子、控制朝廷,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董卓不是控制过朝廷吗?王允不是控制过朝廷吗?李傕不也控制过朝廷吗?他们怎么没能号令天下呢?现在轮到曹操控制朝廷了,他会玩出什么花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