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导演的闹剧(1 / 1)

关东义军联盟自相残杀,董卓心里乐开了花。

这可是分化瓦解联盟团结的最佳时机啊!

董卓派出几位高级官员,打算游说关东诸将。这几位高级官员分别是: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瓖。岂料几人刚到河内郡,袁绍就吩咐河内太守王匡将他们抓了起来,吴修、胡毋班、王瓖三人被就地正法,只有韩融因平常口碑不错,得免一死。

董卓判断失误,关东诸将虽然不和,但在反董卓这一点上,却是一条心的。

盛怒之下,董卓派出精锐的凉州兵团,袭击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势单力孤,哪里是对手,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此时的关东盟军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没有一个主心骨。袁绍名义上是盟主,实际上他哪有什么权力呢?大家想了个点子:干脆啊,我们不承认董卓立的刘协,另立一个皇帝。

这个建议一出,许多人拍手叫好。立一个新皇帝,造一个新朝廷,在座各位岂非都是新政府的大功臣?到时高官厚爵唾手可得,过过三公九卿之瘾,岂不快哉?

立谁当皇帝呢?

很多人认为幽州牧刘虞算是皇族中的佼佼者,可以立他为帝。

说起来,刘虞确实是汉室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刘虞在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任命为幽州牧,即幽州最高军政长官。当时幽州正值张纯之乱(参考前文刘备事迹),兵灾十分严重。幽州是汉帝国的北界,与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相邻,不仅要对付内乱,也要防备外敌,财政支出巨大。以往朝廷每年要从青州、冀州等地调拨二亿钱巨资补贴幽州。自黄巾事变后,这笔钱就没下落了。刘虞到幽州时,这里已是穷得叮当响。

州政府没钱,又要平乱,又要御边。对刘虞来说,这真是艰巨的任务。

刘虞不愧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以身作则,身穿破衣服,脚穿破草鞋,带领幽州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力行节俭,饮食简单,每餐就一盘肉;在施政上相当宽仁,经济上促生产,励农桑,同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贸易市场,发展商业,在渔阳郡开发矿产与盐产。

经过数年奋斗,幽州这块北大荒之地变成了北大仓。张纯之乱平定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也没有爆发大战事。经济繁荣,粮食价格每石降到三十钱——这是和平年代的价格,不要忘了此时可是乱世。当时战乱频繁的青州、徐州两地百姓纷纷涌入幽州,人数竟然达到一百万之多。刘虞对流亡者来而不拒,让他们能在此安家立业,同时也补充了劳动力的不足。

于是乎,幽州成了乱世中国里的一片净土。

董卓上台后,为了赢得声望,极力拉拢刘虞,把他提拔为“大司马”。在汉代,大司马等同于大将军,名义上是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只是刘虞远在幽州,这个总司令当然只是虚衔罢了。

及至关东群雄兴义兵伐罪京师,刘虞更是成为两派人马争夺的对象。

董卓想征召刘虞入京,出任太傅,凭借其名声重振朝廷的威望。可是由于内战爆发,洛阳与幽州的联系断绝,朝廷的征召令最终并没有落到刘虞手中。

与此同时,关东诸雄打算另立朝廷,拥刘虞为皇帝。

有两个人反对刘虞称帝。

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这时曹操在扬州招募了一千多人马,又回到反董前线,驻扎在河内。当他听说袁绍等人密谋拥立刘虞为帝,马上跳出来反对。

曹操对袁绍说:“我们兴义师讨伐董卓,天下无不响应,就是因为我们是正义之师。如今皇上年幼,受制于奸臣,并没有什么过失。你们若是改立皇帝,天下谁能接受呢?即便诸位都拥立北面的刘虞,我仍要坚持拥护西京的皇帝。”

这一番话大义凛然,把袁绍一帮人说得哑口无言。

曹操的反对令关东联盟内部意见不统一。盟军首领袁绍转而寻求后将军袁术的支持,他与冀州牧韩馥联名写了一封信,转交给远在鲁阳的袁术。这封信是这样写的:“当今皇帝并非先帝的儿子,我们打算依周勃、灌婴迎立汉文帝的旧例,迎立大司马刘虞为皇帝。”

袁绍为了立新皇帝,确实下了点功夫,认真研究了历代皇帝的史事。在汉朝历史上,废立皇帝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皇帝太坏了。比如西汉的刘贺,没当几天皇帝,就被霍光废掉。第二种,皇帝是冒牌货。比如西汉初,吕后为独揽大权,从民间抓来几个小孩子,冒充皇子,推上皇位。吕后死后,周勃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冒牌小皇帝,迎立汉文帝。

要宣布废黜汉献帝刘协,第一种理由显然不合适。曹操都说了,小皇帝并没做坏事,只是被奸臣挟持。袁绍索性套用第二种理由,认定汉献帝就是个冒牌货,不是汉灵帝的亲生子。管他是不是事实,只要能忽悠人就行了。

信发出去后,袁绍一身轻松。他相信不久后,袁术一定会回信表示赞同,毕竟是自家兄弟嘛。结果却令他大感意外,袁术居然不同意。

袁绍只好再给袁术写了一封信,耐心解释道:“现在的小皇帝没有皇家血统,实在是个冒牌货。朝廷公卿们只知道谄媚董卓,岂能相信他们?我们屯兵于各关口险要之处,自然会把他们困死。只要在东部立个圣明的君主,天下太平有望,你又有何疑虑呢?咱们袁家都被杀光了,你难道不想像伍子胥那样复仇雪恨吗?何必再效忠那个朝廷呢?”

其实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庶子,这点根本没有疑问,袁绍却一口咬定他是个冒牌货。在这封信里,袁绍还把家族被屠的深仇大恨拿出来说,想以此打动袁术。

可是袁绍哪里晓得袁术的实际想法。

袁术才不管哪个姓刘的当皇帝,他的真实意图,是自己当皇帝!

如今天下大乱,大汉帝国危若累卵,明眼人都看得出汉朝气数已尽。袁术心里盘计,若是立刘虞为帝,刘虞是个有能耐、有本事的人,能让关东群雄俯首称臣,那他的皇帝梦哪能实现呢?

当然了,袁术没有把心里话说出来,他装腔作势,摆出一副朝廷忠臣的模样,给袁绍回了一封大义凛然的信:

“圣上天资聪颖,堪比周代明君周成王。董贼趁国家危乱之时,挟持皇上,残害百官,这乃是汉室所遭遇的厄运。而您却说圣上不是皇家血脉,岂不是造谣诬陷?您也不必说什么‘咱们袁家都被杀光了,何必效忠朝廷’这样的话,杀害袁家的罪魁祸首是董卓,怎么能怪罪国家?我袁术赤胆忠心,只知消灭董贼,不知其他事。”

都是在演戏。

大家都是影帝。

不论是袁绍、曹操还是袁术,都在打自己的算盘,却一个比一个吹得冠冕堂皇。

别看袁绍与袁术是兄弟,他们可不是一条心。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袁术这个人。

袁术是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我们在史书中,经常看到把两人称为“堂兄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袁绍、袁术有个伯父,名叫袁成,死得早,父亲袁逢便把袁绍过继给袁成家。这样,两人便成为“堂兄弟”了。

关于袁氏家族的显赫背景,我们说过了,四世三公,牛得不得了。袁术出自名门,却以侠气而闻名,年轻时与一帮京城公子哥们飞鹰走狗。年龄稍长,受到清流党人思潮的影响,注重名节。家族背景令他官运一路亨通,一直当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董卓擅权后,为了笼络袁氏家族,给袁术挂了一个“后将军”的头衔。这是很高的军职,也是属于非常设的军职。

在汉代,军职最高的是大将军(或大司马),其次是车骑将军,再往下就是左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这些军职都是非常设的,有时有,有时没有。皇甫嵩担任过左将军,董卓担任过前将军,袁术是后将军。表面上看过去威风凛凛,可是袁术自己心里很明白,董卓只是抛给他一个名,哪里肯把军权交给他呢?董卓这个人喜怒无常,暴戾无度,若是待在洛阳,迟早要遭他毒手。想到这里,袁术揣着后将军的大印,逃出洛阳,躲到南阳郡鲁阳县。

别看袁术号称“后将军”,看上去官蛮大的,可是如今州郡都割据一方,谁认他这个后将军呢?好在袁术颇有些银两,在鲁阳招兵买马,好歹有了一支队伍。南阳太守张咨怕袁术来抢自己的饭碗,对他持不欢迎的态度。袁术只得躲在鲁阳县这么一个小地方,打起反董的旗帜,与袁绍的关东义军遥相呼应。

在废立皇帝一事上,袁术与袁绍唱起对台戏,这也是兄弟俩决裂的开始。

袁术的反对令袁绍十分尴尬。他本以为弟弟定会鼎力支持自己,岂料弟弟反对得比曹操更厉害。其实袁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拥立刘虞,自己的权力才可以被真正认可,否则就凭自封的“车骑将军”,如何服众?

曹操与袁术的反对,没能阻止袁绍另立皇帝的计划。

毕竟想拥立新皇帝的大有人在,谁都想在新朝廷捞好处,加个官进个爵什么的。袁绍派人前往幽州,谒见幽州牧刘虞,说明来意。

刘虞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怒斥道:“荒唐!如今天下分裂,皇上蒙尘,我等深受皇恩,当发愤图强,为皇家雪耻。诸公各据州郡,当思同心同德,以报皇恩,怎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

刘虞一口回绝,语气坚定得连商量的余地都没留。袁绍挨了一大棒,眼冒金星。他还不死心,与韩馥商量出一个新办法,请刘虞出面领尚书事。

所谓“领尚书事”,就是兼管尚书之事宜,一般由朝廷重臣兼职。尚书乃是宫廷机要之职,东汉时置五尚书,因为是皇帝的近臣,权力很大。袁绍的想法是,既然刘虞不想当皇帝,就搞个“领尚书事”,以皇帝的名义行封官进爵之事。言下之意,从董卓那出来的政令一律被视为无效,他们只承认从刘虞这里出来的政令。

看来袁绍处心积虑要得到真实的、能被认可的权力。但刘虞还是不干——要“领尚书事”,这事也得皇帝批准才行,你袁绍是什么人,有权力批准吗?

这下子袁绍可真火了,威胁刘虞说:“您要是不同意,我等就用武力手段把您架上台。”

刘虞也很倔强,他放话出来:“你们再逼我,我就投奔匈奴,让你们永远断了这念头。”

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袁绍终于没脾气了,立皇帝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关东群雄吵吵嚷嚷,口号喊得震天响,个个抄着家伙,摆出挥刀上阵的架势。但也仅仅只有架势罢了,除了曹操上场秀了几下“花拳绣腿”之外,其他人都只是吆喝着虚张声势。

看到关东这出闹剧,董卓笑了,既是冷笑,也是嘲笑:就凭这群乌合之众,也配与我董卓交手吗?

时任河南尹的朱儁本是镇压黄巾军的名将,他曾向董卓提出对付关东联军的建议,董卓竟然冷嘲热讽道:“我百战百胜,心中自有决胜之道,你不要乱说话,以免你的血污了我的刀。”

很显然,董卓并不把袁绍这伙人放在眼里。

可是有一个人,却引起了董老贼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