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东军虚张声势之时,有一个人却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反董卓的战争中。
这个人便是孙坚。
我们可以把反董卓的阵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盟,包括韩馥、曹操、王匡、孔伷、刘岱、张邈、鲍信等;其二是一些独立势力,如袁术、孙坚等。
我们先来看看孙坚这几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公元185年,孙坚追随车骑将军张温讨伐凉州的边章、韩遂。当时董卓骄横傲慢,孙坚建议张温处死董卓以绝后患,张温没同意。从前线返回来,朝廷任命他为议郎,这也是个闲职。两年后,长沙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首领区星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攻城略地。朝廷紧急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镇压叛军。
孙坚到了长沙后,并没有马上镇压叛军,而是整饬吏治,淘汰了一批贪官污吏,起用了一批正直的官员。他的雷厉风行不逊于曹操,据史书载:“坚到郡,郡中震服。”
磨刀不误砍柴工。孙坚很清楚,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官逼民反,官府清正廉洁才是平乱的根本。果然,吏治清明了,农民起义军的支持者便少了。孙坚亲自指挥郡中将士,制定缜密的作战计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击破区星的农民军,彻底平定长沙之乱。
在区星起义的同时,与长沙相邻的零陵、桂阳二郡也爆发大规模农民暴动,当地郡守无力平乱。孙坚自作主张,亲自率领长沙士兵越境作战。
当时主簿提醒他:“零陵、桂阳二郡不在长沙太守的管辖范围,擅自越境作战,恐怕会获罪。”
孙坚慨然答道:“我兴兵越境攻伐,是为了保全邻郡,倘若因此被朝廷责罚,我也问心无愧。”他果断出兵,迅速肃清零陵、桂阳的叛乱。至此,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恢复秩序。朝廷非但没有责备他的越权行动,反而大加表彰,封他为乌程侯。
那一年,孙坚三十二岁,正年富力强。
灵帝死后,董卓擅政,关东诸州郡兴义兵,欲讨伐董贼。孙坚想起当年自己力谏张温处死董卓的旧事,不禁慨然叹道:“张公以前若是听我的劝告,朝廷怎么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呢?”
慨叹归慨叹,责任还是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来。孙坚在长沙誓师勤王,率领队伍奔向洛阳,讨伐董贼。途中,他还干了一件事:杀死荆州刺史王睿。
为什么要杀王睿呢?
当初孙坚讨伐零陵、桂阳二郡贼寇,立下汗马功劳,连朝廷都封爵进赏。荆州刺史王睿却很瞧不起孙坚,觉得孙坚不过是一介武夫,整天喊打喊杀的,简直斯文扫地。有几次,孙坚前去拜见刺史大人,王睿在言谈举止之间,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蔑视。孙坚是个十分争强好胜的人,很好面子,视声誉重于生命,岂能吞下这口恶气?
心高气傲的王睿不仅得罪孙坚,与武陵太守曹寅也闹得不可开交。王睿曾经一时冲动,扬言要杀死曹寅,这可把曹寅给吓坏了。曹寅听说孙坚誓师北伐董卓,他灵光一现,孙坚不是与王睿结怨了吗,何不借刀杀人呢?
东汉末年,有一些州已经不叫刺史,而叫州牧,比如冀州牧、益州牧等。有一些州仍称为刺史,比如荆州刺史、兖州刺史、豫州刺史等。一般说来,刺史的权力比州牧要小,但比郡太守要大一些。孙坚与曹寅都是郡守,擅杀刺史岂非以下犯上?
为了除掉荆州刺史王睿,曹寅精心炮制了一份朝廷特派巡视员的密函。东汉时代监察制度是很严密的,比如说刺史就是监察郡守,朝廷也时不时派出特派员巡视各州,收集官员违法乱纪的罪证。当时朝廷派光禄大夫温毅巡查地方,曹寅便伪造了一份密函,以温毅的名义交给孙坚。
这份伪造的密函里,写的统统是王睿的种种罪行,并以朝廷的名义,密令孙坚诛杀王睿。
接到这份所谓的密函后,孙坚有没有怀疑其真实性呢?说实话,他肯定是怀疑的。刺史这一级别的官员,乃是地方大员,身份不低,岂是一个朝廷巡视员说杀就可以杀的呢?这显然不合常理。
可是孙坚对这道密函非常感兴趣。管它是真是假,既可以除掉王睿这个混蛋,又可以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岂不是一举两得?
孙坚马不停蹄,率军直奔王睿所在的城池。王睿听说孙坚到来,觉得奇怪,便登上城楼,冲着孙坚喊道:“孙太守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孙坚回话说:“士兵们行军日久,十分劳苦,所得的饷银还不够买衣服,特地前来向刺史讨点物资。”
王睿一听,也对,孙坚为了国家,兴兵讨伐董卓,他这个当刺史的,得表示一下支持才行。王睿下令打开城门,放孙坚的部队进城。
城门一开,长沙兵团一拥而入。
王睿感到有点不对劲,居高临下地质问孙坚:“你到底想干什么?”
孙坚冷笑几声,掏出密函,厉声喝道:“接到使者的命令,要我将你就地处决!”
王睿这时才察觉到大事不妙,他面如土色,强撑着说:“我有何罪?”
孙坚杀心已起,不想跟他多废话,便答说:“你犯了无知之罪。”
什么叫无知之罪?朝廷有定这个罪吗?
说实话,王睿虽然心高气傲,看不起赳赳武夫,可是罪不当死。只是如今天下大乱,武夫自雄,有兵才是草头王。王睿显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孙坚说他无知,倒不是没有道理。轻视他人,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王睿见孙坚杀意已决,心知无可逃避,与其被杀,倒不如自行了断,他喝下一杯金屑酒后,倒地身死。
王睿死了,孙坚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他没有逗留,继续挥师北进,沿途又收编了不少军队,到了南阳郡,部队已经有数万人之多。
人多当然是一件好事,可粮食供应却成了大问题。
孙坚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先给南阳太守张咨送上些礼物,张咨一看,对方与自己是平级,都是郡守,这个礼得回,便亲自到孙坚兵营答礼。孙坚摆了酒席款待,酒意正酣时,便提出要向南阳郡“借”粮食。张咨心想,你在长沙当官,我在南阳当官,风马牛不相及,借粮给你,岂非有借无还?
不借!他一口拒绝了孙坚的要求。
孙坚大怒道:“我等为朝廷清君侧,你却故意阻挠我行军,令我不能如期讨伐逆贼,该当何罪!”
此时,站在一旁的主簿上前道:“当斩!”
这个“斩”字一说出口,张咨吓得魂飞魄散,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两旁的刀斧手拖出帐外。不一会儿工夫,只听得一声惨叫,张咨已经人头落地。
自出长沙后,孙坚连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毫无顾忌,令天下人闻之变色。南阳全郡震动,其他大大小小官员,哪里敢违背孙坚的命令呢?孙坚想要的粮秣物资,很快就备足了。此时关东群雄与朝廷对峙,朝廷政令形同废纸,各州郡拥兵自重,只有强权,没有秩序可言。
备好粮秣,孙坚继续前行,在鲁阳与袁术会合。
自从袁术逃出洛阳,在南阳遭到太守张咨的排挤,只得待在鲁阳小县城里,拉起讨伐董卓的旗帜,与关东义军相呼应。他心里很郁闷,要是老待在鲁阳这个小地方,事业能有什么起色?
正当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孙坚杀了张咨!
袁术马上意识到好运降临了。
张咨一死,南阳就是一块无主地,这里岂不是成了自己的地盘吗?不仅如此,他还想把孙坚这支数万人的军队收为己用。老实说,现在的袁术挺落魄的,除了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一个“后将军”的虚衔外,几乎一无所有。如今朝廷已经控制在董卓手中,袁氏家族遭灭顶之灾,他的家族背景甚至也称不上是优势了。
只是,要想将孙坚的数万人马收为己用,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您还别说,袁术这人有头脑,他打算和孙坚做个交易。
孙坚固然兵强马壮,可是他缺少头衔。郡守虽说官秩不低,却也只是区区一郡之长,若想在全国的政治舞台上有更大的表演空间,郡守这个头衔显然不够。既然孙坚有需求,袁术就可与之交易。正好此时豫州刺史孔伷病逝,袁术立马上表朝廷,推荐孙坚担任豫州刺史兼破虏将军。
这个行为看似很不合理,大家想想,这时中央由董卓掌权,袁术、孙坚都是反董卓的,朝廷能批准吗?其实袁术根本不需要朝廷的批准,他不过是做个样子,如今中央的政令已经难以下达到地方,上完表后,也不管朝廷同不同意,反正孙坚就以豫州刺史、破虏将军自居了。
这次交易令袁术与孙坚两人皆大欢喜。孙坚捞了名,袁术则捞了利,整个南阳郡都成了袁术的地盘,孙坚在名义上也成了袁术的部下。
南阳郡成了反董卓阵营的一个据点,这令董卓十分不安,因为南阳距离洛阳不远。董卓想收买袁术,便派少府阴修前往鲁阳劝降。阴修一到鲁阳,袁术二话没说,立即将他逮捕,枭首示众,与示旗帜鲜明的立场。
董卓闻讯大怒,派遣数万人马,直扑鲁阳。
凉州兵团抵达鲁阳时,孙坚正在鲁阳城东郊为诸将领举办宴会,敌军的忽然来袭让全军上下大为惊恐。
考验一个将领心态的时候到了。此时若是乱了分寸,只怕就要溃不成军,甚至被董军歼灭在城外。
孙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失措,他稳坐在位置上,屁股都没挪动一下,依然谈笑风生,向诸将领敬酒。他手下的将领虽然十分慌张,可是主将都没动,他们哪里敢逃呢,只得硬着头皮陪酒。孙坚一面继续他的酒宴,一面命令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等到全体士兵进入一级战备时,他这才慢慢地站起身来,率领众将士徐徐入城。
董军见孙军戒备森严,也没敢轻举妄动。
入城后,孙坚笑着对诸将说:“我刚才之所以安坐不动,是怕大家过于惊慌,一惊慌难免会发生混乱局面,那样的话,我们恐怕永远进不了城。”诸将听后,对孙坚的沉着冷静大为赞服。
董军偷袭未成,只得悻悻而退。
冬去春来,时间已是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孙坚的反击开始了。
此时关东盟军早已作鸟兽散,可以说,孙坚是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他的军队推进到梁县以东,与董卓部将徐荣相遇。徐荣在汉末三国史上并非一个有名的人物,可这个人绝不简单。上一次打败曹操的正是此人。这次他居然又把孙坚打败了,看来凉州兵团的战斗力,确实不是吹出来的。
孙坚败得很惨,主力被徐荣击溃,自己也落荒而逃。徐荣乘胜追击,孙坚身边只剩下十几名骑兵,一旦被追上,只能束手就擒。想要在千军万马中认出孙坚其实很容易,因为他头上戴着一块红色头巾,十分显眼,凉州兵认准红头巾,紧追不舍。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孙坚把头巾解下,让自己的亲信祖茂戴上,沿着大路急驰。凉州骑兵把头戴红巾的祖茂当作孙坚,一路尾随。孙坚趁机拐进一条小道,策马狂奔,侥幸得以逃命。
祖茂呢?他居然也死里逃生。
当时祖茂被凉州骑兵追得精疲力竭,心想照这么下去,肯定难逃一死。此时他看到路边有一片坟地,心生一计,跳下马背,往马屁股一拍,马儿继续向前奔驰。祖茂跑向坟场,故意把孙坚的红头巾系在一根柱子上,自己则找了个草堆躲起来。凉州骑兵远远望见红头巾,便冲着坟场奔来,到了近处,只见红巾不见人,便思忖这定是孙坚的伎俩,他定是卸了红巾,自个儿骑马跑了。凉州骑兵继续向前飞驰,很快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祖茂侥幸捡得一条小命。
第一次与董军交手,便大败而逃,孙坚内心颇为沮丧。
孙坚回营后,溃逃的残兵败将也陆续返回,全军上下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这个时候,孙坚急需以一场胜利来挽回低落的士气。对于董卓与凉州兵团,孙坚是相当熟悉的。当年他追随张温西征,凉州骑兵的骁勇善战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打败董卓,重点在于避强击弱。
孙坚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避开精锐的徐荣兵团,把攻击目标对准距鲁阳百里之外的阳人。董卓急令东郡太守胡轸率地方部队迎击,为了减轻胡轸的压力,他还派吕布担任骑督,率领一支骑兵增援胡轸。
可这一次董卓着实帮了个倒忙。
按道理,胡轸是前线总指挥,吕布得听从他的调遣。可是吕布自恃勇猛过人,又是董卓的亲信,根本不把胡轸放在眼里,我行我素。胡轸拿他没办法,两人各自指挥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董军内部指挥系统出现混乱,孙坚觑准这个机会,果断发动进攻。吕布虽然骁勇,奈何胡轸不配合,终究打不过江东之虎孙坚,一溜烟逃了。孙坚紧接着猛攻胡轸,胡轸哪里是他的对手,被杀得鼠窜而去。
在此役中,孙坚勇不可当,阵斩董卓手下大将华雄。《三国演义》中绘声绘色地描写关公温酒斩华雄,其实那只是虚构的故事,华雄实际上是死于孙坚之手。
阳人之战,是群雄起兵反董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正当孙坚打算一鼓作气兵进洛阳时,意外发生了。
正所谓“功高震主”,孙坚打了大胜仗后,就有小人向后将军袁术进谗说:“孙坚是一员虎将,倘若他真的攻下洛阳,将军恐怕就再也控制不住他了。真可以说是去了豺狼,又来了虎豹。”“豺狼”说的是董卓,“虎豹”指的则是孙坚。
这话的杀伤力很大。
袁术与孙坚的上下级关系原本就十分脆弱,袁术只是以官职虚衔来笼络孙坚,论军事实力,他尚且不如孙坚。听到小人的报告,袁术起了提防之心,他下了一道命令:停止对孙坚部队提供粮草补给。
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军队打仗,粮食补给就是生命线,没饭吃怎么作战呢?孙坚得悉此事,大惊失色,连夜骑快马奔回鲁阳。见到袁术,他情绪激动地说道:“我和董卓之间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之所以这么拼命,上则是为国家讨伐逆贼,下则是为将军报家门之仇(洛阳袁氏被董卓灭门)!可如今,将军却听信谗言,怀疑到我头上来了!”
一番话说得袁术面有愧色。
当初若是孙坚没有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现在还无立身之地呢。他非但没有报答孙坚之恩,反倒在背后搞小动作,实在有失英雄本色。想到这里,袁术赶紧赔笑道:“这都是误会,我马上下令恢复对军队的后勤供应。”
得到袁术的保证后,孙坚快马加鞭赶回兵营。此时兵营里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名不速之客叫李傕,是董卓手下大将。
李傕是带着秘密使命来的,这个使命便是策反孙坚。
不知董卓是怎么想的,在此之前,他派往劝降袁绍的人被杀了,派往劝降袁术的人也被杀了,如今,他又派李傕来劝说孙坚易帜投诚。董卓对孙坚很了解,两人曾在凉州共事过,董卓知道他有本事,想拉拢他。怎么拉拢呢?董卓打算把女儿嫁给孙坚,与之结为姻亲,再安排孙坚的亲戚担任刺史、太守。
李傕的话还没说完,孙坚就虎目一睁,怒不可遏地说:“董卓逆天无道,若不夷他三族、悬首示众,我死不瞑目!怎么会跟他和亲?”
还好,比起袁绍、袁术,孙坚更有英雄气概,他不屑于杀死来使,把李傕给放回去了。
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就属孙坚与曹操。他们二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勇于任事,遇到困难也不退缩。
斥退说客后,孙坚率军挺进到大谷关,距洛阳九十里。
董卓亲自率领大军迎战,这两个以前在西北战场上的同僚,如今成了冤家对头。双方在皇室陵园一带展开激战。正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首都洛阳就在眼前,孙坚兵团士气高涨,如猛虎下山,而董卓这边的心境就截然不同,他们早就做好迁都长安的打算,后路都准备好了,如何能有顽抗到底的决心?因此凉州兵团虽然剽悍善战,却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在孙坚的猛攻之下,董卓的凉州兵团被打败了。
董卓心想,反正洛阳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就留座死城给你吧。他带着残兵败将,向西引退,退到渑池,在陕县一带布防,把洛阳丢给了对手,同时派悍将吕布留下一部分人马,监视孙坚行动。
孙坚手底下的那些士兵大多没有到过首都,他们兴奋地踏入洛阳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传说中的繁华帝都,宛若一座残败的废墟。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满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除了一些饥民,整个城市空****的,几处未灭的火堆升起袅袅青烟,不时有乌鸦在上空盘旋,啼鸣声令人毛骨悚然。
洛阳城完全被毁了,不是毁于兵灾,而是毁于董卓的残暴。
攻占洛阳,并不意味着胜利。
在洛阳城附近,吕布的军队仍是一大威胁。稍事休整后,孙坚对吕布发动攻击。虽然《三国演义》中把吕布描写得所向披靡,但孙坚也算得上是他的克星了。继阳人之战后,吕布再次被孙坚打败,只得向西鼠窜。
尽管屡战屡胜,孙坚的部队也已疲惫不堪,想要一鼓作气攻到长安,并不现实。孙坚很聪明,强攻不行,我派人骚扰你还不行吗?他派出几支部队,袭扰新安、渑池,让董卓不得安宁。
董卓知道遇到对手了。他对亲信刘艾说:“我不担心袁绍那些关东叛军,他们屡战屡败,对我怕得要命,料想也无所作为。只有孙坚这小子有点能耐,颇能用人,你去告诉诸位将领,对这小子提防点。”
对于孙坚在兵略上的才华,董卓早就心中有数。
还记得当年西征韩遂、边章的事吗?
当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切断韩遂、边章的运粮通道,让敌人不攻自破。这个建议,周慎没有听进去,董卓对此却印象深刻。回想起旧事,他不禁心生感慨:“当年孙坚只不过是个佐军司马,在兵略上的见解却不在我之下,确是可用之才。若是周慎采纳他的建议,凉州之乱早就平定了。只是他跟随袁术那家伙,早晚会被害死。”
从董卓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孙坚是又恨又惜。
论兵略,董卓远不及皇甫嵩,但他也不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早年追随名将张奂左右,多多少少学到些兵法谋略。他看不起袁绍、袁术这些浪得虚名之徒,认为他们名不符实。他对孙坚却是另眼相看,颇有爱才之心,还曾派李傕前去劝降。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是做不成的,他们只能成为敌人。
为防孙坚西进,董卓加大了守备力量,派东中郎将董越驻守渑池,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女婿牛辅驻守安邑。自己则返回长安,继续当太上皇。由于董军戒备森严,洛阳城又无险可守,孙坚遂撤回大本营鲁阳休整。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