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我就不给自己留后路,管得着吗!(1 / 1)

01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世上偏有把什么路都堵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人,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

主父偃,今山东临淄人,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啥叫“长短纵横之术”?文雅的说法叫以辩才陈述利害、游说君主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耍嘴皮子。

别看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穿也不能当钞票用,学好了可不得了。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靠这玩意儿吃饭的典型代表。

不知主父偃学得怎么样,只知道他一开始就把人际关系搞得非常不好,见谁怼谁,见谁得罪谁,而且都是往死里得罪。当年在老家齐地游学时,当地所有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其他人见了他也像见了臭狗屎,想借点钱买个馍都没人借,亲戚朋友也恨不得世上没有这个人。他没饭吃,兄弟不管;他没衣穿,兄弟也不管。

在老家待不下去了,就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燕国,比如赵国,比如中山国。但主父偃一路上除了遭人厌恶,就是遭人排挤。

02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走投无路的主父偃脑子里灵光一闪,忽然冒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处不理爷,自有理爷处,我去找卫青,卫青是陛下的小舅子,他若是为我在陛下面前说句话,还愁找不到事做吗!

卫青倒是个好人,明知主父偃为人很差劲,还是多次在汉武帝面前进言,不料汉武帝就像没听见一样。

这下主父偃是真的没有办法了,京城米贵,带的钱又很快花完了,眼看明天就要饿肚子。好在他还没饿昏,又来了个急中生智,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

《史记》提到过这道奏章,但记载不详,仅提到奏章一共有九章,关于法律方面的就有八章,另外一条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

虽然对匈奴作战那条不合汉武帝的意,但其余八条,条条都说到汉武帝心坎上了。汉武帝马上召见了他,一见面就来了句肉麻的话:“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尝到上奏章的甜头后,主父偃没事就上一道。

也是奇了,主父偃上的每一道奏章,汉武帝看着都那么顺眼,所以他上一道汉武帝提拔他一次,上一道提拔他一次,一年之内居然提拔了四次,飞黄腾达速度之快,让人眼红得滴血!

03

要说主父偃为汉武帝做过什么贡献,除了“推恩令”,好像啥都没有了。

所谓“推恩令”,简单点说,就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就像分蛋糕,在蛋糕不变的情况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就越少,直到分完为止。

对诸侯王来说,这个计策可谓是一条“毒计”,但这正是汉武帝最需要的,因为这条“毒计”可以极大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诸侯王势力的日益膨胀,是从文景两帝开始的。那时候的诸侯王,真是牛得不得了,有的诸侯王势力大到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甚至严重威胁到皇权。“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势力太大。

这场差点颠覆汉朝政权的由诸侯王引起的动乱,后来的统治者想起来就要做噩梦。相信这种噩梦,汉武帝也做过,而且做梦都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主父偃的到来,让汉武帝这个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被汉武帝看上没多久,就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思,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这个计策的好处在于,既能巩固中央集权,又能避免激起诸侯王的反抗,比削藩高明多了。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晁错建议削藩引起的,所以有人说,主父偃还是相当有才华的。

04

为汉武帝立了一大功,被汉武帝连续破格提拔后,主父偃已经官至中大夫。但对他来说,这远远不够,他还要攀龙附凤。

故事,得从齐厉王刘次景讲起。

齐厉王刘次景,是诸侯国齐国的国君。当时的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也学当年吕后的做法,把儿子的表妹许配给了他。可齐厉王不喜欢表妹,纪太后就让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这个问题——你到你弟弟后宫去,把你弟弟和宫女们隔绝开,让你弟弟和宫女见不了面,这样他身边就只有你表妹一个女人,他不喜欢也得喜欢。

谁也没想到,姐姐一去,齐厉王竟然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姐姐,然后就开始**。

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老刘家有这个传统,后面还会提到。

巧的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一个诸侯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一个名叫徐甲,出生于齐国的宦官,一直伺候王太后,他对王太后说,我觉得齐厉王比较合适,也许您可以考虑考虑。

王太后恍然大悟,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呢,齐国是很大的诸侯国,齐厉王配我外孙女,正合适。那你就去办吧,办妥了给你封赏。

徐甲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王太后一发话,他就准备动身去齐国。没想到保密工作没做好,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就对徐甲说,麻烦你顺便把我女儿也弄到齐国后宫里去吧,事成之后我也给你奖赏。徐甲心想,这不是顺手牵羊的事吗,不难不难,就答应了。

谁知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宦官,到了齐国不是直接去找齐厉王,而是先放了个口风,看齐国君臣是什么反应。结果导致纪太后勃然大怒,我儿子已经有王妃,也有其他嫔妃,还要那么多女人干什么?再说那个姓徐的,他有什么资格来提亲?一个穷光蛋,活不下去了才做了宦官,这种货色也配来提亲,真是笑死人!还有那个主父偃,凭什么要把他女儿塞到我儿子的宫里来?

徐甲把事情搞砸了,回去又不敢说实话,就向王太后撒谎说,齐厉王已经答应了,“但我担心再出现燕王那样的事”,王太后立马吩咐:这事儿到此为止,今后再也不许提。

05

为什么徐甲一提到燕王,王太后就是这反应呢?

原来燕王刘定国也是个**的主,而且比齐厉王刘次景更厉害,刘次景只和亲姐姐通奸,燕王刘定国不但和庶母**,还生了一个儿子;还和三个亲生女儿通奸,霸占了弟弟的妻子,被人告发后畏罪自杀了,燕国也被撤销了。

徐甲提到燕王,是在暗示齐厉王也有**行为。王太后既不愿意外孙女嫁给这样的畜生,也不希望再发生燕王自杀那样的事情。

那么告发燕王**的是谁呢?正是主父偃。

话再说回来,对王太后来说,外孙女嫁不了齐王没啥关系。主父偃却受不了了,因为他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泡了汤。

按理说,这事儿与齐厉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纪太后不准他儿子再找别的女人,主父偃却恨死了齐厉王。

他要报复。

他对汉武帝说,齐国那地方好啊,富有,人口多,仅每天收贸易税就不得了。在这种地方做诸侯王的,应该是陛下您的亲儿子或者亲兄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如今肥水流到外人田里了,可惜!这是其一。其二,齐国那地方,历来让人不省心,吕太后的时候就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时,齐孝王虽然没有参与,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想参与,如今又传出齐厉王**的事情,这事儿得查呀陛下。

汉武帝也希望齐王出点问题,以便像主父偃说的那样,把这块肥肉吃到自己嘴里。就说,好吧,任命你为齐国国相,去查这个案子。

主父偃一到齐国,刚开始查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那里的宦官,齐厉王就怕了。他年纪又小,经不起考验,干脆我也像燕王那样,死了算了,就喝药自杀了。

主父偃没想到会这样,这也不是他希望的。他再笨,也明白齐王不能死,因为齐王一死,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何况他并不笨。

果然,齐王一自杀,人们都认为是他逼死的。

06

一个大汉的堂堂诸侯王,居然被一个中大夫逼死,简直是匪夷所思。之前被他整过的人,终于找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特别是赵王,他最恨主父偃,因为他家里也有**现象——自己的亲儿子和他姐姐妹妹私通。所以赵王整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噩梦中醒来,害怕被主父偃告发。

其他诸侯王对主父偃也是恨之入骨,因为他告死燕王逼死齐王后,人人自危,害怕也遭他的毒手。

之前他在朝中时,虽然很多人恨他,但都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他不但笔杆子厉害,嘴皮子也厉害,谁也不是对手,都不敢碰他,只好任他放肆。

所以他一离开朝廷到齐国,出了齐王自杀的事情后,赵王马上就行动了,告他受贿,告他逼死齐王。没想到居然马上奏效,汉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抓了起来。

可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受过贿。刚当上中大夫时,许多大臣见他升官升得这么快,今后肯定不得了,所以为了巴结他,都不惜重金行贿,主父偃呢,当然来者不拒,收了无数银子。

他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没想逼死他。他还算是条汉子,做过的坦然承认,没做过的打死也不承认。

只要齐王不是他逼死的,那就没必要处死。至于受贿嘛,当时哪个当官的是清白的呢?汉武帝就想赦了他。

关键时刻,公孙弘说话了:“齐王没有儿子,他自杀后,封国撤了,收归朝廷,改设郡县,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主父偃,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公孙弘是什么人?是御史大夫,副丞相级别,关键他还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所以在司法方面,他才是权威,他一说话,汉武帝都不好再说什么,不然他就是干预司法,虽然他有这个权力,但是不能服人。于是汉武帝“公事公办”,不但杀了主父偃,还灭了他全族。

有人说公孙弘是个典型的阴险小人,平时一团和气,不与任何人争,节骨眼上才来个“恶毒一击”。

也许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你自己没问题,他又怎么能对你“恶毒一击”呢?何况像主父偃这样的人逮谁咬谁,留着对所有人都是祸害,包括对他公孙弘,说不定哪一天,对他公孙弘也来一口。除掉他,等于除掉一大隐患,睡觉也踏实些。

07

主父偃死后,连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而他死前,追随他的多达数千人。

都因为之前他得罪的人太多,树敌太多,从诸侯王到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他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想都没想过,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他都和他们绝交了。

当初他以相国的身份到齐国去查案,亲友们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他把哥哥弟弟,以及之前的故交都召集拢来,对他们说,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迎接我,说明我们还有点交情,我也不能没有一点表示,说着拿出五百两银子撒在地上。你们捡吧,捡完之后咱们谁也不认识谁,断交。这就是“散金断交”。

对于主父偃的遭遇,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叫屈”:“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大意是主父偃飞黄腾达的时候,好多人都来巴结他,等他一倒霉,都说他的坏话,可悲呀可悲。

他悲吗?不,他是罪有应得。人家搬起石头,充其量砸了自己的脚,他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脑袋,砸得脑浆迸出,把自己砸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