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创造力,有创造力的孩子才有广阔未来(1 / 1)

李开复在TED舞台上做过主题为“在这场AI浩劫中,唯有创造性工作方能全身而退”的演讲,他说:“未来是人工智能的世界,失业的浪潮会席卷全球,而只有一种工作——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有保障的,因为人工智能可以优化但不能创造。”

在未来的15年内,驾驶员、客服、销售员以及血液科和放射科的医生,所有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美国心理学家E.保罗·托伦斯更是给出了具体的结论:创造力与成就有正比的直接关系,这个预测指标,比IQ等其他方面还要准确。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力,纵有高学历,也会在未来的失业风暴中被撕得粉身碎骨。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西奥多·莱维特说:“创造力就是想出新鲜事物。创新就是制造新鲜事物。”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拥有新异、适宜、高质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创造力的核心。司马光砸缸、诸葛亮的空城计,都是创造性思维发光的典型表现。

具有创造力的孩子的表现有:喜欢探索,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敢于尝试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敢于质疑父母、老师制定的各种规范。

发表在2010年《新闻周刊》上的文章《创造力危机》中有这样一句话:“98%的学前孩子都有着天生的创造力,但步入学校教育后却只有2%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种创造力。”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呢?关键不在于如何“向孩子教授创造力”,而在于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创造力发挥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扎根、生长并蓬勃发展。

在米切尔·雷斯尼克所著的《终身幼儿园》一书中,提出了五个策略来教父母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这五个策略分别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

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和好奇心。

父母可以利用空白的页面、空白的画布以及空白的屏幕,鼓励孩子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比如,建议孩子插入自己的声音或者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并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会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增加个性化的风格。不要认为想象只发生在脑子里,其实动手同样重要。父母要鼓励孩子摆弄、捣鼓东西,比如拆玩具、修东西。

创造

创造性的活动有很多,如各种DIY手工,废旧卫生纸筒制作的城堡、树叶做的玩偶、旧衣服做的灯罩等。父母总是给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其实买再昂贵的玩具都不如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大自然里的树枝、树叶、石头,家里的纸杯、纸壳、毛线、面粉等都是现成的材料。

不同的孩子对不同类型的创造感兴趣,有的孩子喜欢用乐高积木搭城堡,有的孩子喜欢编织手链,还有的孩子喜欢做甜点。另外,写诗和编故事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创造的过程。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创造方式,或者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

游戏

有很多父母总是倾向于开发智力的游戏,认为那才是有用的,而对于孩子玩泥巴就不太支持。甚至很多父母为“什么样的游戏最有益”而困扰。事实上,游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家指出,0—3岁的孩子最好的玩具其实是“人”,孩子们最需要的并不是那些很贵的玩具,而是皮肤有温度、能陪着他们一起游戏的人。玩具只是玩耍中的辅助物,如果没有人陪着孩子玩,他们不会玩得长久,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对玩具总是一时感兴趣,随后就置之不理了。所以,无论我们有多忙碌,都有必要经常带孩子一起玩。

分享

孩子们都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和他人共同完成,但他们时常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和他一起协作的人,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是在网络世界里。比如,我们可以召集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孩子一起创作,制作雕塑、排练戏剧等,让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沟通。

当孩子沉浸在项目创作中时,父母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如“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最让你感到惊讶的是什么?”这能促使孩子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创作。而且孩子在描述自己的想法时,常常不需要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他们就能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反思

父母通常不习惯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原因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确定。但与孩子讨论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对孩子来说,听到你思考的策略,以及在几种方案中的犹豫、不确定,会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者,那么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创造型思考者。

当然,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这不是一个单一循环,当孩子经历了这个过程,又获得了新想法,就继续下一个螺旋式的迭代,再次开启一个新的创造力循环。随着螺旋的每一次迭代,你都会有新的机会来支持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