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之心人人皆有,但空怀一副慈爱心肠并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许多父母教育的失败就在于不“忍心”。教育孩子要“忍心”,这样孩子们才能自立成才。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真正有远见的父亲,舍得让孩子吃点儿苦,让他们亲自去体验一下生活的“不容易”。
身价百亿的富豪霍启刚和妻子郭晶晶带儿子霍中曦到农田里体验插秧。他在微博晒出一组一家人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站在满是污泥的稻田里插秧的照片,并配文说:“刚刚过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周末,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体验插秧,领悟农民伯伯的辛苦。现在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有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成了习惯,他们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干完农活后,一家人还一起享受了简单的农家菜。
闻名世界的大诗人于戈亦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如果爱得太紧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无论是物质上的苦还是精神上的苦,哪怕一点磕碰一点委屈都不忍让孩子尝,不仅不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养成过于依赖父母,只想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进而影响他未来的生存力。
“股神”巴菲特曾在一次专访中说过:“我准备让自己的子女先到别家公司里工作,让他们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我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我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我,并指望我的帮助。”
有远见的父母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因此,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习惯吃苦,因为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在今后面对更大的苦难时,能够弱化苦难的冲击,也让孩子更有底气去面对。
在一期《少年说》中,一位刚上初一的女孩登上高台后第一句话喊给了她的爸爸:“你真的太狠心了!”主持人和同学们一脸不解。原来在这个女孩刚升到初一的暑假里,她的爸爸给她制定了为期三个月的军事化训练:每天五点半起床,进行跑步、跳绳、投球等各种体育运动,负责家中的一日三餐,其间必须完成一定的课业量,还要进行考核……
女孩说完,台下的同学纷纷向她的爸爸投去异样的目光。可这位父亲只问了女儿几个问题,父亲问女儿新学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学习苦不苦,女儿回答“不苦”,又问她累不累,女儿回答“不累”,父亲又问快乐不快乐,女儿回答“快乐”。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女孩潸然泪下,仿佛明白了什么。
这位爸爸说:“看似是简单的军训,却是对人生更好的磨砺。你能坚持三个月,就能坚持初中三年,人生的三十年。”
美国教育家芭贝拉·罗斯说:“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父母总想把最好的或者更好的留给孩子,但我们能留给孩子的礼物绝不是金钱、房子或车,而是应对一切困境的能力,是面对苦难的心态,是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们拥有的能够抵挡风浪、披荆斩棘、在这个世界砥砺前行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有大小、阔狭之分。那种唯恐对孩子管得不细、捆得不牢的爱是渺小、狭隘的爱;而主动让孩子多吃苦、多历练,养成健全人格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爱,才是宏大、广阔的爱。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和懂得让孩子吃苦。
吃苦教育从小开始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等大了,孩子自然会知道什么是苦。有专家指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年龄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相反,如果能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灌输不怕苦的思想,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把吃苦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吃苦教育,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这种吃苦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吃苦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譬如,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吃苦不等于受虐
让孩子吃苦,但不是让孩子受虐。一些父母知道了吃苦的好处,就逼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吃苦的夏令营等项目,而不管孩子是否乐意。父母的逼迫,会让孩子意识到吃苦是父母给自己的一种惩罚,心里会强化这种负意识。孩子的忍耐力因此降到最低,这等于还没出征就失败了。
吃苦教育,“虎妈”“狼爸”“鹰爸”的方式不足学。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